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
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初探

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初探宗教伦理的探讨不仅仅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探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宗教伦理的“神启论”和“天启论”之中,把造物主的上帝奉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宇宙最高主宰者,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伦理道德都来自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而人类自身是不可能拥有这种伦理道德的秉性。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学》之中谈到道德科学的性质时指出:只有道德科学是发源于上帝、归结于上帝并遍布整个现实世界的力量的表现时,道德科学才能被充分地理解,才能最终证明是正确的。
这同时也被认为是整个宗教伦理的总纲,即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问题。
西方的宗教伦理思想史大致可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世纪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神学宗教伦理思想。
在此阶段之中,人与神的关系体现在“恩典”与“救赎”的关系之中。
第二阶段,启蒙时代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宗教伦理思想,人与神的关系体现在“人”与“理性”的关系之中。
第三阶段是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宗教伦理思想。
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宗教伦理思想有别于以往的神学宗教伦理思想和理性宗教伦理思想,它彻底摆脱了神圣命令的道德形而上学,使宗教伦理从“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为其后的宗教伦理思想奠定了基调,并对整个20世纪的伦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缘起启蒙时期以来的西方伦理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来摆脱传统宗教哲学的神学模式,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理性本质,宣扬理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图发挥其伦理价值。
这无疑是对以往宗教哲学的批判和颠覆。
在19世纪德国对宗教的批判运动之中,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对理性提出了怀疑,并认为把宗教置于理性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是要宗教去经受它根本经受不起的考验。
随着黑格尔把理性推到绝对的权威地位,理性必然重新燃起宗教批判的战火。
叔本华在神圣同盟的时代中第一次把“意志”提升到世界的本体地位,并由此建构出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非理性主义。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叔本华的哲学——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叔本华的哲学——揭⽰了世界和⼈性的本质在亚瑟·叔本华年轻的时候,欧洲已经四分五裂。
拿破仑向东进军,征服了⼀个⼜⼀个国家,建⽴了⼀个强⼤的帝国,可以与古罗马匹敌。
讲德语的世界深受拿破仑的影响。
当时,⽇⽿曼⼈分散在不同的⼩国中,这些⼩国发现⾃⼰被冲突极化了。
⼀些⼈认为拿破仑带来了巨⼤进步,另⼀些⼈认为拿破仑的征服带来的只有死亡和毁灭。
所有这些都促使哲学家们思考进步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世界上有如此多的苦难。
叔本华把这两个问题发展成⼀种综合的哲学,不仅描述了世界是怎样的,⽽且还描述了我们应该怎样⽣活在其中。
1852年的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很早就形成了⾃⼰的思想。
由于他对列夫·托尔斯泰和理查德·⽡格纳等思想家影响很⼤,他成为了⼀位超级哲学家。
叔本华是在晚年“被发现”的。
他的杰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很⼤程度上被忽视了。
直到60岁那年,他出版了⼀本散⽂集,才因其对哲学的贡献⽽获得认可。
在他72岁去世前的⼏年⾥,他声名鹊起。
名誉是短暂的,影响是持久的。
叔本华现在还不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是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这位哲学家对艺术有特别深远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托马斯·哈代、托马斯·曼、约瑟夫·康拉德和安东·契诃夫都从这位哲学家的思想中找到了灵感。
他们中的⼀些⼈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到了他的名字。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欧⽂·薛定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弗⾥德⾥希·尼采都把阅读和赞美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
爱因斯坦在他的书房⾥放了⼀张叔本华的半⾝像。
01原罪是存在本⾝的犯罪叔本华那个时代的⼤多数哲学思想都认为进步正在发⽣。
启蒙运动之后,随着科学的进步使西⽅世界现代化,⼈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假设。
塑造欧洲的⼯业和政治⾰命使这种进步对⼈们来说⾮常现实。
⽇⽿曼哲学⾛得更远。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摘要】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包括叔本华哲学的起源、现代性对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现代性与时间观念、现代性与自我意识、现代性与功利主义以及现代性与存在主义。
从这六个方面来探讨叔本华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叔本华哲学强调独立思考和对自身内心的觉察,与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冲突和对话,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观念。
本文通过分析这六个向度,探讨了叔本华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叔本华哲学在现代性思潮中的位置和作用。
总结了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的思想,并指出了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哲学,现代性,六个向度,起源,影响,时间观念,自我意识,功利主义,存在主义,总结1. 引言1.1 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叔本华哲学的起源需要从叔本华本人的生平和著作入手,探讨他的思想根源及其与现代性的关联。
现代性对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则需要考察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以及叔本华哲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现代性与时间观念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分析叔本华哲学对时间观念的独特解读以及现代社会对时间的认知和运用。
现代性与自我意识、功利主义、存在主义等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每一方面都对叔本华哲学的现代性有其独特的影响和阐释。
在本文中,将对以上六个向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述,揭示叔本华哲学与现代性间的深刻联系和理论内涵。
通过对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叔本华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哲学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叔本华哲学的起源叔本华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深受印度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康德哲学的影响,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观和世界观。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充满痛苦和无常的,而这种痛苦源于欲望和冲动。
他强调人类的生存是在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而这个驱动无法被理性所控制。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读后感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读后感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本由叔本华编写的书籍,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基础和道德的价值。
读完之后,我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叔本华对道德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天性和理性。
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这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源泉。
同时,理性在道德行为中起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认识道德法则和规范。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是人类内心的一种需求和追求。
其次,叔本华对道德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美德和品格,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同时,道德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简洁,没有矫揉造作玩弄字词的意味。
他的论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在伦理学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最后,我认为阅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叔本华: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叔本华: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是没有痛苦亚⾥⼠多德在《伦理学》⾥不经意地说过⼀句话,我视这句话为⼈⽣智慧的⾸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只是没有痛苦。
”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对于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们可阅读我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卷第五⼗⼋章。
在这⾥我⽤⼀个⽇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
假如我们整个⾝体健康⽆恙,但只有⼀⼩处地⽅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
我们⽣命中的舒适感觉就会因这⼀⼩处伤痛⽽烟消云散。
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和发展,但只要有⼀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件微不⾜道的事情——它就会进⼊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件事情,⽽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了的事情。
在这两个例⼦⾥⾯,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
在第⼀个例⼦,意欲客体化在⼈的机体⾥;在第⼆个例⼦,意欲则客体化在⼈的渴求、愿望当中。
在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总是否定的。
意欲获得的满⾜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以反省、回顾的⽅式进⼊我们的意识。
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出来。
每⼀快感的产⽣其实就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所以,每⼀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上⽂引述的亚⾥⼠多德的绝妙规则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光盯在享受⽣活的快感和乐趣上⾯;⽽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假如这条路⼦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乐只不过是⼀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但事实上伏尔泰说的话却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谁要从幸福论的⾓度衡量⾃⼰⼀⽣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列出⾃⼰得以躲避了的祸害,⽽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摘要: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
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主义、邪恶、同情,其中利己主义和邪恶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1] 然而这门简单的学科,却可以清晰透彻的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冲突。
解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行为。
关键字:叔本华伦理学利己主义邪恶同情
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在思想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它一反西方伦理学的学
术传统一为“人之应当如何”制定准则,而把主要兴趣集中在为道德奠定基础之上;它用经验的方法追溯人的行为动机的终极来源,提出了“道德的基础是同情”
这一核心论旨。
直至去世前不久,叔本华还以断然的口气说道:“读过我的伦理
学的人都知道:对我来说,道德是以这一真理为基础叔本华伦理学的宗旨不是为
人的行为制定道德原则,而是为道德奠定基础。
他认为“为了公认的道德需要提
供一个能证明的基础”。
叔本华很重视自己伦理学体系的构建,伦理学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部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它一开始就可宣称为最严肃的一部分,因为伦理学所涉及的
是人的行为,是和每个人直接有关的题材,没有人能够对之漠不关心。
叔本华认
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物自体(意志)为前提,都是意志的表象。
人类永远
会被意志做趋势,所以人的任何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充分的动机便不能发生;而人
类行为可归结三个基本源头:利己主义、邪恶和同情;一切可能的动机都是产生
于三个基本源头之一,其中只有同情才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动机。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三个动机。
一、利己主义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利己主义使人们努力去谋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
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
当然不管是出于个人名誉还是法律规范,所作出来的行为按照叔本华的道德准则,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出于个人名誉的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
叔本华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一个行为的动机有自私的目标,那么不能给予它任何道德价值;如果一个行为具有道德价值,那么,任何自私自利的目标,无论直接的或间接地,近的或远的,都不可能是它的动机。
[2]但是利己主义却是最可信的一个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并且是生命意志最为明确和强烈的表现。
利己心没有限度,巨大无比,压倒一切。
假如让一个人在自己遭受到毁灭和其他人遭受毁灭之间做出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按照叔本华伦理学的解释,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这个世界的中心,是真正实在的,其他人不过是虚幻的影像,因此,自我的利益是优先考虑的目标。
在叔本华看来,自我和利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人们总是想办法掩饰自己的这一本性,比如礼貌就是人们在交往中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利己心。
他认为利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因为其结果并不必然有害,从最坏的角度看,利己主义通常使人们对他人的祸福表现出冷漠,然而有时候他也可以带来尊重,并为他人服务。
二、邪恶
邪恶被叔本华认为是不道德的真正基础,并且他指出仇恨只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在其他生物中看不到这个东西。
因为,邪恶源于人们各自按照利己的心态,不可避免的会互相碰撞和冲突,还有就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表现出来的恶行、错误和愚蠢、缺点、缺陷等等在客观上刺激我们的邪恶。
虽然在自然界我们随处可见痛苦,但是我们只是在人那里看到,痛苦本身被当做目的。
在人那里,邪恶成了有意识的并且和私利无关的东西,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而去做。
对于恶毒和卑鄙的人来说,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本身就是他们所要的目的,他们在对别人的伤害中收到快乐。
而当一个人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意志的目标时,我
们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愤慨,说这个人是恶魔,因此,邪恶和残忍就构成了最为严重的道德劣行。
三、同情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
同时也超脱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范围。
同情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他人正在经历着的苦难并同他们一起痛苦和忧伤,这样,利己主义和仇恨的动机就会被克服或者削弱。
他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明确所有做出的公正行为,出自真心的仁爱行为的确是出在同情。
叔本华认为,同情是产生出具有道德价值行为的唯一源泉,也是解除邪恶的唯一方法。
叔本华认为所谓同情,就是不伤害他人而是尽量去帮助他人,不以一切隐秘不明的考虑为转移,直接分担另一个人的患难痛苦,并且为努力排除和阻止这些痛苦而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所以同情是这个世界上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依赖的最后手段。
[3]
同情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公正和仁爱。
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
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也更为高尚。
如看见他人痛苦就像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
叔本华认为这两种都是极为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使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两者。
公正是同情的消极表现,他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引起了他深深地同情,不论是否去帮助对方,但不会去刻意增加他人的痛苦,这就是公正的德行。
它的基本原则是“不要伤害任何人”。
叔本华指出在人的本性中都有不公正和暴力倾向,公正的美德使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去侵害别人。
公正与正义一样都是消极的,可以通过强制来实现。
国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强制而出现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所作出的行为,是出于对法律的恐惧或者是对自身利益因不遵守而可能会丧失,所以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利己行为。
仁爱指别人的痛苦不只是让我不去伤害,而且还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去减轻他的痛苦,而这种帮助并不是基于自身可以得到什么。
仁爱是同情的一种积极特性。
叔本华曾说,这种仁爱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动机去解释,绝非基于任何论据,它
的行为规则是“尽你所能去帮助一切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行为毫无自私自利时,就真正是道德的,是仁爱的。
那么人与人之间所表现的巨大的道德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叔本华以人的性格永恒不变来解释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的性格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永恒的,从生到死一成不变的。
虽然在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存在同情和利己主义以及邪恶三种品质,但是这三种品质在每个人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不同的,这就造就了人的道德差异。
由于意志是一种天赋,是天生的,所以意志所现象的三种品质,自然也不发改变。
因此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此一部分或彼一部分成为他的一切行为的根源和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时道德还是不道德的。
对于三种品质,叔本华曾说“忌妒在你与我之间构筑了一道愈加厚实和牢固的高墙。
而同情却使得这道高墙变得脆弱和透明,甚至有时候它还会彻底摧毁这道墙,那时,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差别亦将消失殆尽。
”[3]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
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
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
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
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1]
附录:
[1]./view/8384.htm
[2]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第19卷第4期2004年12月
[3][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 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