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观主义走向乐观主义--尼采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数量更是惊人。
该剧的武则天造型嬗变,青年时期造型浪漫唯美,发型、配饰、服装无不竞相斗艳,把人物烘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年时期造型稳重高贵,大气的头饰、耸肩的拖裾服装,增添了女皇的气场,老年时期造型较为含蓄,却也不失美艳。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以破案为主线,武则天作为皇权的标志,是故事的一条副线。
武则天在片中始终以女皇形象示人,因此为突出一代女皇的威风凛凛,片中场景及化妆服装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影片造型指导余家安介绍,自己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并在她的服装加了很多层次,这一整套造型有四层衣服搭配,每层服装都是四层材质和刺绣,以突出武则天的威武气势。
2.2导演创作风格不同不同的导演创作风格不同,影视作品的看点不同,也导致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比如《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是以武打和美术见长的,在美术上力求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希望让观众在片中看到“史上最潮的唐朝”因此,武则天造型与化妆甚至借鉴世界顶级造型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在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创造出既“潮”又“威”的武则天造型。
《武则天传奇》由于主演范冰冰的演绎,青春时尚是造型的看点。
剧中的造型也不乏结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
可以看出,两剧中人物造型都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造型风格上,由于导演、演员的差异也使人物造型各有特色。
《武则天传奇》中的武则天唯美、细腻,《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威武,女权。
而94版的《武则天》则主要以故事为主,人物造型为故事服务,故此造型并非突出。
通过以上比较,历史剧翻拍中的人物造型有两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造型重点是放在一般还是特殊上,所谓“一般”就是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定型造型,所谓“特殊”就是结合该剧的特色设计。
而这也是造型创新的尺度问题。
这些取决于艺术视角、导演风格、商业剧还是历史正剧等条件。
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成功与否。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3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 摘要: 尼采与叔本华美学理念与西方形而上思辨美学大相径庭。
二人把美学放置于哲学背景中,将人在“意志”驱动下展示出本真存在,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二者不同。
关键词: 美学;哲学; 审美; 意志; 文化传播能把美的思辨更好展现在大众眼前。
关于美的阐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本质,意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求冲动,显着特征就是生存,这就是唯意志论。
叔氏认为,摆脱欲望掌控的根本办法只有摆脱意志。
摆脱意志,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即走向死亡。
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意志消亡,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无瓦之基,世界就是“虚无”。
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尼采承继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尼采认为叔本华理论在逻辑上不十分明晰: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本质,就应当是永恒,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随之产生,正表明自然界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尼采提出本体论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创造、奋斗的积极意志。
坚定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价值标准,用它来衡量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与现代生活透彻反思。
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意志坚定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自己目的而创造的。
任何提出的理论,无论是否经得起论证,只要能满足意志坚定需求,那就是真善美。
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
这种思想同叔本华的结论本质上相同,但尼采从主观上,想要赋予该结论一种更加乐观与科学的色彩。
1、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文艺美学是尼采与叔本华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二者美学思辨的重要层面。
对待人生,叔本华观点之一:人生即苦。
人如何才能摆脱苦,除涅磐这一彻底解脱,暂时的解脱办法依赖于艺术,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
艺术活动对理念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规律外的纯粹“直观”,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避免为意志奴役之苦。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作者:石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了解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既让我们认识了人生的悲剧性,又让我们体悟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生活的体认,也为我们选择生活时,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83-01一、对悲剧人生的认识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存在于人生活实践中,世界的本质由人的意志构成。
叔本华认为人依靠意志而生存,意志引发人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命冲动,所以“意志”又被称为“生命意志”。
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痛苦源于欲望,“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1]欲望不息,痛苦亦不止。
“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1]人生少有的欢乐不过是欲望满足后的间隙,欢乐过后,更大的欲望和更大的痛苦会紧随其后。
所以他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1]因此,人生就在欲望——满足——欲望这种无尽的循环中无尽挣扎。
在叔本华眼中,人生在世是痛苦而绝望的,生命就是一场盲目的流浪,“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
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 上好了发条”。
[1]由此,人之于世界不过是一个无知的观光客,人之生活也不过是一场疲惫华丽的旅行,生命毫无意义和价值。
尼采,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性和破坏性都十分强大的哲学家,他和叔本华不同,他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他在叔本华的意志是求生的本能欲望基础上,突出强调意志强劲有力的特征。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权力意志的概念,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意志的本质是自我支配,权力意志表明两者的本质,即自我支配,自我超越。
他在《悲剧的诞生》曾这样解释酒神冲动的意志:“我们应当认识到,存在的一切必须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应当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