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浅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怪癖叔本华的性格反复无常,缺乏安全感,他时时处处提防着他人会某他才还他命,他敏感多疑,恐惧感时时伴随着他,晚上睡觉经常被噩梦惊醒,因此,他的枕头底下总是有一把手枪,夜间不论听到什么声响,他都会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上好膛的手枪;他非常怕死,只要一听说发生了瘟疫,他马上就会狂奔逃离当地,因此,在他书桌的墨水瓶底下,总放着一些金币,以便在紧急时刻拿着就走;至于有关的收支账目,叔本华不用母语德文,而经常用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书写,以防止别人偷窥他的秘密。
经常搬家,而且只住底层,住进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观察看有无最便捷的通道,以便一有危险方便脱身逃命,他常年和一只猫相依为命,他说:“猫是温顺安分的,而人的眼光里透露着狡黠。
”他怕死,认为即使活到80岁而死也是太突然,只要活到90岁,生死才和谐合一。
不过,老天并没有成全他,1860年,他因肺炎恶化而去世,72岁自负作为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当他的母亲对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稍加讽刺时,他反唇相讥说:“即使你的著作在垃圾堆里也找不到时,人们还会读我的书。
”“你这些东西将会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而却自信地反驳道:“你将来会被人记起,只是因为你的儿子。
”吝啬、自私他与一个老妇人吵架并把她推下了楼梯,致使她终生残疾,法院判决叔本华每年付给她一小笔用作生活费,这点小钱对富裕的叔本华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当他听说那个老妇人去世了时,没有表现一丝同情,而是在当天的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几个字。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天才哲学述评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对哲学的看法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哲学有着独特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认为哲学应该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根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哲学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幸福和完美的目标。
在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叔本华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体验是认识世界和人生本质的重要途径,而直觉则是直接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
因此,他强调要超越传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方法,以个体体验和直觉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认为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王铁,孙潇(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No.1,2008General.No.101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
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
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
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
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
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
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
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
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7——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
表象就是我们认识着的千差万别的客体,它们处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从而产生不断的运动变化。
叔本华又将一切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的表象,直观表象对应的是感性认识,抽象表象对应的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望服务的。
他指出:哲学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学问而绝不仅仅是表达理性的学问。
他还要求人们在研究理性、遵从理性行事的同时还要重视人的感性直觉能力,研究人的本能和情感等一些感性因素,因为人本来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
叔本华对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引导作用。
第三,叔本华的宗教观。
在相对主义和非理性认识论的基础上,叔本华对19世纪前的欧洲宗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欺骗。
宗教需要信仰,而信仰的本质则是显示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好像萤火虫一样,需要黑暗来显出它的光亮。
”叔本华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不相信宗教的态度,但叔本华与印度教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吸收了印度教中表象依赖意志的思想,以及理性与智慧抓不住事物本质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与印度教均摒弃了自我的概念,印度教教义指出永恒不可能存在,自我的概念会增强人们的欲望和自我注意,阻碍个体沿正确方向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释迦牟尼认为“我”是个会很快消失的东西,所以实现“我”不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
叔本华则强调世界上存在的只是意志,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根本没有“自我”这个概念活动的余地。
人的唯一前提就是盲目的意志,人的前景就是从盲目的意志中解脱出来。
第四,生存意志的本体论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人的哲学,他反对那些力图从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上来说明人和人的本质的学说。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主要特征是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盲目的欲求和冲动。
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和奋斗。
但人是有意识的,因此人是知生死的,自觉地为生而奋斗,渴望从死中挣扎出来,但最终仍逃脱不了意志的主宰。
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的生存意志是一种难平的欲望,就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因为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是困乏和空虚无聊。
所以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出于这种对人性的认识,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
他说:悲剧提醒我们“人生原来是这么一场悲惨的梦!”悲剧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并不真能使我们满足,也没有让我们沉迷的价值”。
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
他无情地抨击乐观主义,认为生比死更痛苦,“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也许断没有一个人,如果他是清醒的,同时又是坦率的,会在他生命终了之日还愿意重复经历此生一遍;与其这样,他宁可选择压根儿不存在”,“但丁写他的《炼狱》若不是取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还到哪儿去取材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真已变成一个很像样的地狱了”。
由此,叔本华终于对人与人生做出了结论:根除生命意志的一切欲望,清心寡欲,在印度佛教中寻求“寂灭中的极乐”和“归于梵天或像佛教徒那样以进入涅槃来回避它”。
三在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占据西方文化统治地位的那个年代,由于科学理性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理想,都被寄托在了统一化和理想化上,一切都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一切均以标准化和合理化为原则。
这种文化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排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压抑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叔本华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不再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原理的建构,转而关注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
叔本华使哲学由纯粹理性的思辨重新转向了生存意义的感性思考,使理性由知识技术化再度趋向人性情感化,建构起了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生命价值哲学。
就当时争议最大的悲观主义而言,它绝不是失望、颓废、无聊的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哲学的悲观主义,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悲观主义。
它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人类痛苦、挣扎、争斗以至于互相侵吞、互相残杀的生存场景,是对当时社会的如实写照。
悲观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抨击了理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揭露了物质文明的危险性,因为为了增长的利益它毫不犹豫地毁灭人性的其他形式。
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生命悲歌的时候,重建人性文化、呼唤个性解放和关注伦理道德自然会成为时代的主题。
对于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来说,它也明显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首先兴盛于法国。
二战时的法国被德国占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是生存无意义、生活无希望,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氛笼罩着法国,屈辱与困境迫使人们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思考自由与责任,如何作出选择,如何超越环境。
于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被加以改进和创新,并且以更大的声势在法国兴起,不久蔓延整个西方。
叔本华的哲学流行于战后,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悲观与虚无的风格,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兴起都在战后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进一步深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本人在解释存在主义流行的原因时也说:“正在结束的战争使人觉得自己是赤条条无依靠的,因而对别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幻想,而把自己完全托付给自己独有的力量了,战争使人终于理解到只有自己才可以依靠”。
相似的时代背景使叔本华哲学在风格上影响着存在主义。
总之,作为西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叔本华,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M].陈晓南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编辑/李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