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作品,该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以及他对于幸福、痛苦、意义和生活的见解。
叔本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受东方哲学和佛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而且人类的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他提出了一种悲观主义的生活哲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摆脱欲望和追求,以及接受生活的苦难来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主张的人生智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自由:叔本华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强调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克制的行为来实现心灵的平和,从而远离痛苦和烦恼。
2. 快乐的源泉: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接受和对现实的认知。
他鼓励人们学会欣赏简单的事物,享受当下的时刻,并摆脱对外部物质追求的依赖。
他认为,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对自然的感悟,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3. 意义的追求: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目标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我反省和深思熟虑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并通过追求艺术、哲学和道德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4. 对于痛苦的接受: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痛苦。
他认为,通过对痛苦的接受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
5. 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独处并享受孤独。
他认为,通过与自己相处,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发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快乐的源泉、意义的追求、对痛苦的接受以及孤独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和应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叔本华:生活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要直面人生的痛苦

叔本华:生活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要直面人生的痛苦1860年9月20日,叔本华在起床时不慎摔倒,头部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但他看上去似乎并无大碍,当天晚上依然安稳入睡。
第二天叔本华照常早起,仍按之前的惯例,洗完冷水澡后才吃早餐。
女仆为他打开房间的窗户,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才出门出去迎接医生。
几分钟后,当他们走进房间时,发现哲学家倒在沙发的一角,已经与世长辞了。
人们在叔本华的遗稿中发现这样的文字:“我一直都希望死得轻松......我将怀着已经完成自身的使命,为回归于那赋予我如此之高天资的来处而感到满心喜悦。
”在旁人看来,叔本华活得似乎并不成功而且还充满着痛苦。
他幼年时就过上举家漂泊的日子,父亲的自杀更使生活蒙上了阴影;他患有多年的郁抑症,哲学作品不被世人认可,是无名的滞销书作家;在柏林讲学时还惨败给了黑格尔;他因不堪噪音干扰而将一名老妇推出房门,致其受伤,被迫打了6年的官司,最终败诉,成为人生的污点;他与自己的母亲反目,至死不相往来。
在妹妹和卷毛狗相继离世后,孤独的哲学家才着手写作《附录与补遗》,如果没有这本书,叔本华或许还无法享受到人生最后9年的尊荣,而是在孤独中默默地死去。
尽管一生充满着痛苦,但在叔本华看来,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能够带来愉悦的心情奔赴死亡,而不是像俗人那样满怀疑惑并略微不舍的离去——因为,叔本华能够直面生活的痛苦,看透了人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悲观的哲学,积极的态度伏尔泰在哲理小说《老实人》中描绘了一个名叫邦葛罗的哲学老师,他逢人便讲“天下事有果必有因”、“事无大小,皆系定数”,又说“这个世界是十全十美的”、“万物既皆有归宿,此归宿必然是完美的”。
他就凭着这套理论去生活,结果在吃尽苦头之后,才明白人生有三大忧患:烦闷、纵欲和饥寒。
这个世界并非十全十美,人生的归宿也不是幸福,大部分人都只是平平淡淡、在枯燥无味的工作中过完这一生。
《老实人》实际是在讽刺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学说,邦葛罗这头蠢驴一味乐观,硬把坏事说成好事,他遭遇飓风、破船和地震,却还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这些灾祸就无法显示自己幸免于难的好运;他安慰老实人说,要不是被逐出王宫、遭受刑罚乃至流放美洲、弄丢黄金,大家就不能在农村里吃到美味的花生和糖渍的佛手了。
悲观主义中的幸福观——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思考

悲观主义中的幸福观——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思考【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所以一直都被世人笼统地贴上“悲观主义哲学家”的标签,而他的所谓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却处处洋溢关注人自身的厚重现实情怀,教导人们如何从痛苦境遇中解脱,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关键词】人生的智慧悲观主义幸福观《人生的智慧》是取自叔本华《附录和补遗》,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书籍,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的他告诉世人,“所以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也就是幸福是没有办法去追求的,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避免痛苦的发生。
但是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需求与欲望,欲望的不满足,只会使人不断在其中挣扎,随之而来的也只会是新的痛苦而又疲倦的人生。
一、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对人生是持悲观态度的,他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
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人的生存意志,就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由此而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残暴和欺诈,产生一切痛苦。
既然欲望的结局就是痛苦,因而人生的本质也就是痛苦,快乐和幸福是人生无法企及的东西,人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无法超越痛苦存在的程度。
叔本华还进一步论述了痛苦的层次性。
他认为,意志想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也就是说天才是最痛苦的。
而,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获取幸福和快乐,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否定生存意志,也可以说是摆脱欲望的束缚。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摆脱人生的痛苦:第一种方式是哲学的沉思。
专心致志的研究哲学,就会忘记对欲望的追求;第二种方式是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
艺术能使自我忘却物质利益,解脱欲望的奴役,达到纯粹无欲的思考,摆脱烦恼和痛苦;第三种方式是实行禁欲主义。
也就是自愿放弃性欲,甘心受苦和寂灭,达到佛教的“涅槃”。
叔本华在书中说到,幸福的本质是消极的,幸福只是摆脱痛苦的一瞬间,人们追求的短暂的幸福是困于痛苦之中的,而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只是我们改变了痛苦的形态。
二、困在“钟摆”中的幸福叔本华说:“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抉择和困境。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智慧为基础,探讨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幸福、意义、自由和人际关系等。
一、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幸福观。
他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内心的探索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生活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目的,并为之努力奋斗。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自由与命运叔本华对自由和命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他主张通过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强调自由的内在本质,即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同情心和善意来对待他人,并努力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
他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
五、面对苦难叔本华对苦难的态度是积极而深刻的。
他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并面对它。
他主张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接纳,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他认为,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智慧,使人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六、对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死亡的思考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接受它。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并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精 神 空虚 。现 在 的 人们 工 作 之 余 , 生 活 就显 得 无 聊 枯燥 ,
苦 苦地 工 作还 不 是 为 了将来 能 过上 幸 福 的生 活 ” 是 现 在人
康、 力量、 外貌 、 气质 、 道德 品格 、 精神智力 以及潜在 发展 。
健康 当然是 第 一位 , 因为 健康 的 体 魄是 人从 事 一切 活
动 的前 提 。现 代社 会 生 活节 奏 越来 越 快 , 人 们 为 了获取 更 多 的财 富 、 获 得 更 高 的职位 , 兢 兢业 业 地工 作 , 工 作 已成 为
肌 肉力 量 、 生 殖 能力 以及 兴 趣 爱 好都 会 逐 渐 减 弱 , 只 有精
神 思 想 能 力 得 以继 续 保 持 。精 神 的 富 足可 以使 人 们 不被 意欲 束 缚 , “ 因 为 我 们 的 现 实 生 活 在 没 有 受 到 情 欲 的 驱 动 时会 变 得 无 聊 和 乏 味 ; 一 旦 受 到 情 欲 的驱 动 , 很 快 就 会 变
了发财 致 富 的手段 , 而 不是 体 现个 人 价值 的 方式 。 “ 我 辛 辛
能力 的获 得 足 以 使人 们 主导 自 己的 生 活 。如 果 可 以 认 识 到精 神 力量 的重要 性 , 那 么 人们 就 不 会追 求 五花 八 门 的社
交、 娱 乐 和奢 靡 的生 活方 式 , 也就 不 会时 常感 觉 无 聊寂 寞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的 自身 , 而不是身 外之物 , 即财 产和其他 占有物 。那么 , 要
想得 到幸福 , 就必 须认 识你 自己 , 必 须 认 识 到 除 了 自 己 的 个 性 , 其 他 一 切 都 是 浮 云 。 叔 本 华 认 为 人 的 自 身 包 括 人 的 健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着叔本华的思想,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与痛苦叔本华的思想核心是“意志”,他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与痛苦。
他将人的欲望归结为无尽的欲望,而欲望的满足只是暂时的,终究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人们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不断奔波劳累,但最终只能感受到痛苦和空虚。
二、人生的意义与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而是通过超越欲望和个人利益,追求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他主张通过冷静思考和自我反省,意识到欲望的虚无和痛苦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三、人生的道德与伦理叔本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行为是超越个人欲望,关注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
他主张通过道德行为来减少痛苦和苦难,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四、人生的艺术与美学叔本华对艺术和美学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痛苦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他赞美音乐是最高级别的艺术形式,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触及人的内心,带来真正的情感共鸣。
五、人生的哲学与思考叔本华的哲学思考贯穿于他的著作中。
他主张人们要勇于面对现实的痛苦和苦难,通过思考和反省来寻找解脱和幸福的出路。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追求真理和智慧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六、人生的智慧与实践叔本华的思想虽然看似悲观,但他并不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追求幸福和智慧。
他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行为,找到超越欲望和痛苦的出路。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修炼,逐渐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的境界。
结语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著作,通过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的思考,他引导人们寻找真正的幸福和智慧。
通过冷静思考、道德行为和艺术追求,人们可以超越欲望和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数 人能够如愿 。 如果把这 些看得过分重要, 则是不明智 的。因 根源。“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 的痛苦, 成 为自由和有道德 此 叔本 华认为:“ 一副健 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 之人呢? 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 , 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
福都只发挥 间接 的影 响。 ” 所 以, 在叔本 华看来主体 决定了幸 方 面 , 那 它 实 际上 总 是一 场 悲 剧 , 只有 在 细 节上 才 有 喜剧 的意 福 的程 度, 主体 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味。 ”在叔本华看来 , 如果人生 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 也没
指 明了 一条正确的方向。 以人为本 , 尊重人、 关心人, 人才是目 无根的年代, 在 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 消费主义 的 的而不是手段。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 , 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 年代 , 叔 本华 的人生智慧可谓是 曲高和寡 , 令人耳 目一新 。 他
当物质生活 曰渐改善, 人 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 只有心灵 的 思想 或 许 只能在 少 部 分 思想 深 远 的人们 脑 中扎 根 传播 , 但却 生活 的充实和安宁, 才能最终避 免内心世 界的空虚和迷茫。 因 历久 弥新, 让人们重 新严肃、 深刻地理解人 生幸福的真谛—— 此 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 理性 的关系, 如何理性 处理物质 在于人的自 身。厘墼圄 财 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 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思潮的开创者, 叔 本 华 主 张 :“‘ 世 界是 我 的表 象 ’ : 这 是 一 幸福, 降低幸福 的期望值。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 , 快乐是一种短 条 适 用 于 一 切 有 生命 、 能认 识 的 生物 的真 理 。 ” 即人 所 认 识 到 暂 的、 一 闪 而过 的即 时感 受和 体 验 , 而 幸 福 却是 一种 洞 悉 人 生
叔本华:人生不是痛苦就是无聊,且幸福也是一种妄想!这是真的?

叔本华:人生不是痛苦就是无聊,且幸福也是一种妄想!这是真的?叔本华是个彻底的悲观哲学家,他说:人生不是痛苦就是无聊,且幸福也是一种妄想,是消极而非积极的人类妄念。
可见他对人生和他人有多悲观,究竟细节如何?他是如何把这种悲观情绪传染开来的呢?一起来进入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叔本华关于人类认识力和幸福定义的论述。
1,人们可以像斯多葛派一样,用理智控制欲望,获得恬淡平静,但事实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几乎没有。
人们虽为驱散苦恼而不断地努力着,但苦恼不过只换了一副姿态而已。
这种努力不外是为了维持原本缺乏、困穷的生命的一种顾虑。
要消除一种痛苦本就十分困难,即使幸获成功,痛苦也会立刻以数千种其他姿态呈现,其内容因年龄、事态之不同而异,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野心、贪婪、病痛等皆是。
这些痛苦若不能化成其他姿态而呈现的话,就会穿上厌腻、倦怠的阴郁灰色外衣,那时为了摆脱掉它,就势必大费周折了,而纵使倦怠得以驱除,痛苦恐怕也将恢复原来的姿态再开始跃跃欲动。
总之,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
但我们不必为了这种人生观而感到气馁,它也有值得慰藉的一面,从这里也许可以使人提升到像斯多葛派一般,对自己现在的苦恼漠不关心的境界。
对于这些苦恼我们既然无法忍受,于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就有许多人把它当做偶然的、由于容易变化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东西。
如此,对于某些必然性、一般性的灾祸——例如衰老、死亡或日常生活的不顺遂等——人们便往往不觉得悲伤,反而能对它持以嘲弄的态度。
但痛苦原是人生中固有的、不可避免的东西,而其表现的姿态和形式,皆被偶然所左右,所以,苦恼总在现在中占据一个位置,若移去现在的苦恼,从前被拒在外的其他苦恼必定立刻乘虚而人,占据原来的位置。
因之就本质而言,命运对我们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一个人若能有这样的省悟,认识上述道理,他就能获得斯多葛派的恬淡平静,不再为本身的幸福惦念了。
然而,事实上究竟有几个人能以这种理智力量来支配直接感受的苦恼呢?也许完全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