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窥(kuī)见隧(suì)道风雪载(zhài)途头晕目眩(xuàn)B.连翘(qiáo)弋(yì)阳衰草连天(shuāi)层峦叠嶂(zhàng)C.了解(jiě)纬度(wěi)簌(shù)簌落下销声匿(nì)迹D.孕育(yùn)农谚(yán)冰雪融化(róng)翩然归来(piā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满院狼藉昂首阔步百感交急消声匿迹B.迫不及待原形毕露周而复始风雪载途C.在所不惜谈笑风声记忆犹新草长鹰飞D.花团锦族以物谕人入木三分草木容枯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⑵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⑶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⑷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4.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⑴草木荣.枯荣:_______ ⑵周而复.始复:_______⑶风雪载.途载:_______ ⑷形.影不离形:_______⑸年年如是.是:_______ ⑹销声匿.迹匿:_______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B.人世间的事往往否极泰来、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必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
C.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它取得骄人成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孕育(yùn) 农谚(yán) 翩然归来(piān) 冰雪融化(róng)B.了解(jiě) 纬度(wěi) 簌簌落下(shù) 销声匿迹(nì)C.连翘(qiá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D.侵害(qīn) 延迟(yán) 风雪载途(zhài) 周而复始(zh ō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刺槐灵敏孕育果实次递开放B.侵害物侯北雁南飞冰雪融化C.观测海棠花香鸟语中流底柱D.短促辐射割麦插禾草木萌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家多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九月的塞北,寒风凛冽,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
C.为了科学研究,他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了。
D.这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广泛阅读,使我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
(缺少主语,可去掉“使”)B.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有歧义,应改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C.我们在期末检测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
(成分残缺,应在“努力”后加“学习”)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
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显得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i jj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归来的场景了。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B.雪后天晴,阳光明媚,风雪载途,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肖敏萌发了当建筑师的远大理想。
D.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B.切实提高贵阳市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D.夏天的六盘水,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的好季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
B.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C.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D.导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物候现象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二、课内精读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概括不当的一项是()A.课文第九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说的,分说的时候又是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
B.课文第九段的中心句是本段第一句。
C.课文第九段中“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中“这个因素”是指“高下的差异”。
D.课文第九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
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8.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孕.育(yùn) 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 农谚.(yàn)延.迟(yán) 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 丘陵.(líng)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D.经.度(jìng) 差.别(chā)海棠.(táng) 草长莺.飞(y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B.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C.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D.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的家乡就在贵州那美丽的小村庄,春天来临的时候,无需长途跋涉,打开楼顶的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cìdì开放。
而深秋来了,一切都慢慢凋零,万事万物似乎都xiāo shēng nìjì_ 了,我幽雅地吹奏着一支曲子,凝望着远处的夕阳。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沿岸无数中华儿女。
B.上课铃响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次第走进教室。
C.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D.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是。
3.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A.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存在的合作领域。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 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印江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课内阅读阅读“立春过后”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4.(考点:说明对象)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5.(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选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答:6.(考点:词语运用)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答:三、拓展阅读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的家乡就在贵州那美丽的小村庄,春天来临的时候,无需长途跋涉,打开楼顶的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cìdì开放。
而深秋来了,一切都慢慢凋零,万事万物似乎都xiāo shēng nìjì_ 了,我幽雅地吹奏着一支曲子,凝望着远处的夕阳。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沿岸无数中华儿女。
B.上课铃响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次第走进教室。
C.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D.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是。
3.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A.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存在的合作领域。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 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印江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课内阅读阅读“立春过后”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4.(考点:说明对象)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5.(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选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答:6.(考点:词语运用)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答:三、拓展阅读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文章倒数第三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D.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
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4.下列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段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一、基础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孕)育簌.簌(sù) 衰.草连天(shuāi)(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消声匿迹”,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销声匿迹”。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载”意思应为(C)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C.充满(道路) D.又;且(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D项“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
用于形容不断循环的规律。
此处用来形容变化大不妥。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作引用)(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列数字、作比较)(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举例子、作比较)4.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仔细观察下面的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示例】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3)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A】【B】【C】三处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A】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B】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C】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①【A】处有一处标点使用的不规范,应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②【B】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之一”一词删去。
③【C】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大约”或“多”删去。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过来。
..中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归来。
..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氛。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6.“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
“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
“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举例子。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作比较。
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灵敏的特性。
8.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又说明了什么内容。
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拓展训练特殊的气象预报员颜士州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
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很大关系。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
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
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黑潮带来的信息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
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
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
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
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
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1954年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
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
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
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
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海洋和冷热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
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
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
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 9.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的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说明文语言】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不能。
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这与事实不符。
“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