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机制
地震灾害的震源机制与预测研究

地震灾害的震源机制与预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地震的研究与预测工作。
本文将介绍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当前的地震预测研究,展示人类对地震的认知和挑战。
一、震源机制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处。
当前地震学家认为,地震的震源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地壳断裂和板块互相挤压。
1. 地壳断裂震源地壳断裂是指地壳中本来连续的岩石断开并发生滑动运动的过程。
当地壳断裂受到太阳引力、地球自转等外界因素的作用时,岩石之间的摩擦会逐渐增大,直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断裂随之发生。
地壳断裂是最常见的地震震源机制,也是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板块互相挤压震源地球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积累大量的应力能量。
当这些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板块就会发生断裂,并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发生。
板块互相挤压震源通常发生在构造活跃的大陆边缘和海底。
二、地震预测研究地震预测一直是地震学家们努力的方向,通过预测地震可以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防范和准备。
然而,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现有的预测方法。
1. 历史数据分析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周期和规律,从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但是,由于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历史数据分析并不能提供绝对准确的预测结果。
2.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地震监测站点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和地壳运动的变化来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可能影响。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
3. 数字模拟和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模拟成为地震预测的新手段。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建立地震数学模型,并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
地震发生的原因与机制解析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通常与地壳运动有关,其原因和机制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解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一、构造运动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构造体系组成的,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
地壳中的构造体系包括板块、断裂、褶皱、隆起和洼陷等结构,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构造运动过程。
这些构造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山脉隆升和地震等。
地震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球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地震断层的活动。
二、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造成了地震。
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地球内部的物质向上或向下流动,导致板块相互推挤、拉扯和错位。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板块边界处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三、岩石变形岩石的变形是地震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地壳的变形过程中,岩石会发生裂缝和断层。
当应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岩石变形还与地震波的传播有关,地震波是由岩石变形引起的,它们会以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地震机制地震机制是指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
地震机制包括原震源、震源深度和破裂面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地震的规模和能量释放。
地震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和走滑型。
正断层型和逆断层型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而走滑型则是由于岩石变形引起的。
五、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的趋势和特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时间、位置和规模等信息。
目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性任务,因为地震活动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在通过研究地震的原因和机制,不断提高对地震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地震的发生与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等多个方面有关。
地震机制有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和走滑型三种类型。
地震预测是一个挑战性任务,但通过不断研究地震的原因和机制,科学家们正在提高对地震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
地震的发生与方法

地震的发生与方法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突然断裂和运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因此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及有效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
一、地震的发生机制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之间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岩石发生破裂并释放出能量,造成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机制:1. 断层活动断层是地壳中破裂的带状区域,当断层上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时,会发生断层活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断层活动的形式有横向滑动、垂直滑动和逆冲等。
2.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喷发和储存引起的一种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壳破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震。
3. 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运动,地壳会发生挤压、折弯、拉伸等形变。
这些形变会引起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的预防方法尽管预测地震的准确性目前还有限,但人类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预防方法:1. 建筑设计地震时,建筑物承受的地震力很大,因此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采用抗震建筑材料、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并进行地震工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强度来提前预测地震的工具。
当地震警报系统接收到地震波信号时,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分钟发出警报,给人们逃生和避险提供宝贵的时间。
3. 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提高社会对地震风险认识和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育公众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
4. 强化地震监测体系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
建立地震监测站、使用地震仪等设备可以提高地震监测的能力。
5. 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对于地震的预防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分享地震监测数据、交流科研成果,共同应对地震带来的威胁。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机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机制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地震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的发生机制是指地震的成因和发生原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过程所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所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过程所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所引起的。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所引起的,这些过程包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地幔柱的上升和下沉、板块的推移和碰撞等。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震,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爆破、注水、注气等活动所引起的。
人工地震的发生机制与自然地震不同,它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二、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是由地震的震源机制所决定的。
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和走滑型。
正断层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上运动,另一个板块向下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逆断层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下运动,另一个板块向上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走滑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左运动,另一个板块向右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三、地震的预测和防范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的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机制的研究,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信息。
地震的起因与机制解析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振动现象。
在地球上,地震活动始终存在,并且时常发生。
然而,人们对地震的起因和机制仍有很多疑问。
本文将着重分析地震的起因和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震现象。
一、地震的起因地震的起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地球内部的重力作用、火山活动、地壳形变、气象等因素。
人类因素主要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地下水开采、地下核试验等。
1. 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由7个大板块和数个小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不断的运动。
当板块相互碰撞、俯冲或滑动时,会积累能量,当能量释放时,就会引起地震。
因此,板块运动是地震最主要的起因之一。
2. 地球内部的重力作用地球内部的重力作用也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会产生相互引力,并且会对地球的形态和运动产生影响。
当地球内部的物质发生运动或位移时,就会产生地震。
3.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震的一个重要起因。
火山喷发时,由于岩浆的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和撕裂,从而引起地震。
4. 地壳形变地壳形变也是导致地震的一个因素。
当地壳发生形变时,会使地层中原有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5.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也可以导致地震的发生。
例如,大规模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有可能引起地震。
这是因为强烈的降雨会使得地下水位升高,从而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二、地震的机制地震的机制是指地震的发生原理,它与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有关。
地震机制通常包括地震波产生、地震波传播和地震波接收3个方面。
1. 地震波产生地震波产生是指地震能量的释放和传递过程。
当板块运动导致岩石受到应力时,岩石内部会产生变形,这个过程中储存的能量会释放出来,形成地震波。
2.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传播是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
当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不同介质(如岩石、水等)时,它们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震波路径发生弯曲或折射。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特征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特征地震发生机制与震源特征地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强烈地壳运动现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表面运动的交汇点,产生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断层带。
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特征一直是地震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 地震的发生机制### 1. 弹性应变理论地震的发生机制可以追溯到弹性应变理论。
地壳是一个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当地质力学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将会发生弹性变形。
这种应变会积累能量,直到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导致岩石突然释放储存的能量,这就是地震的发生。
这一释放的过程类似于橡皮带快速松开时的振动。
### 2. 断层活动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断层带上。
断层是地壳中的裂缝或断裂带,由于构造力和板块运动,断层带中的岩石受到强烈的应力,最终会发生位移。
当位移突然释放时,就会产生地震。
断层面的运动方式有水平滑动、上升或下降,取决于地震的类型。
### 3. 弹性波传播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产生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能量波动。
它们传播的速度和路径是地震学家研究地震的关键信息。
地震波分为P波(纵波)和S波(横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可以穿越液态的地幔,而S波则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通过分析这些波的传播路径,地震学家可以确定震源的位置和深度。
## 地震的震源特征### 1. 震源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深度位置,通常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壳表面附近,深度通常不超过70公里。
中源地震则发生在70至300公里深度范围内,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部分,深度超过300公里。
震源深度直接影响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能量释放情况。
### 2. 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描述了断层上的应力释放方式,通常分为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滑动断层和横滑断层。
正断层是指断层上的两块岩石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逆断层则是相反,两块岩石朝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
滑动断层是指两块岩石平行滑动,而横滑断层则是两块岩石相对滑动,但不在同一平面内。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破裂和位移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具体来说,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在构造运动中受到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很多科学原理可以解释,其中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组成,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岩石层被分为若干块状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并不断运动,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是由若干块状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的发生。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为什么经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地区。
2. 地壳运动理论地壳运动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地壳板块不断运动,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拉伸等运动。
地壳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板块的相互运动导致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应力积累,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地壳运动理论解释了地震为什么经常发生在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例如地震带、断裂带等地区。
3.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地震波传播理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理论。
地震波传播理论认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震波传播理论是研究地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壳中岩石断裂、位移和释放能量引起。
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归结为板块运动和地壳应力累积与释放。
地球的外部由若干个大型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地理构造,如山脉、海洋、大陆等。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而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壳的断裂和释放,即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几种常见的机制,包括构造性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1. 构造性地震:构造性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地球上的板块不断地进行推挤、拉伸、剪切和碰撞,这些运动导致了地壳中的岩石发生变形和应力的积累。
当累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断裂并释放出储存的能量,形成地震。
构造性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如大陆边缘、海洋脊等地区。
2. 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震。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向地表喷发时,它会在地壳中造成巨大的压力变化。
这些压力变化可能引起周围岩石的破裂和释放能量,形成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口周围和地下的岩浆通道中。
3.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
例如,爆破、地下核试验和深井注水等活动都可能导致地壳的应力改变和能量的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人工地震通常是有意识的活动,但有时也可能是无意识或意外的结果。
地震的机制可以通过几个参数来描述,包括震源、震源深度、震级和震中。
震源是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通常位于地壳的断裂带或岩浆通道附近。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距离地表的垂直距离,它可以影响地震的能量传播和破坏程度。
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有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
震中是指地震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它是地震传播路径的起点。
总之,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主要是由地壳中岩石的断裂、位移和能量释放引起的。
构造性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火山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人工地震则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地震的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参数来描述,包括震源、震源深度、震级和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的投影
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吴尔福网 1、基圆:赤平大圆,代表水平面, 0°-360°方位角刻度。 2、两条直径:EW,SN。 3、经向大圆:由一系列走向SN的, 向东或西倾斜,倾角不同(0°90°),间隔2°的投影大圆弧(代 表倾斜平面)组成。 4、纬向小圆:为一系列走向东西、 直立小圆的投影小圆弧组成。他们将 SN直径、经向大圆和基圆等分,每小 格为2 °。
利用P波初动求震源机制解
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 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的地方 是向上的,有的地方是向下的。如果记 录到的初次P波是压缩的,则断层的运动 一定是朝地震仪的方向(上动);如果 记录到的初次P波是膨胀的,则断层的运 动一定是背离地震仪的方向(下动)。
利用P波初动求震源机制解
双力偶点源在力偶所在平面 内 P 波和 S 波的辐射花样节 面和应力轴 P、T 的位置
双力偶点源辐射的 远场 S 波也呈四象 限分布(图 b 和 d),但 S 波辐射的 强、弱分布正好与 P 波的相差 45°, P 波的两个节平面 方向正好是 S 波辐 射最强的方向,而 P、T 轴方向是 S 波 辐射为零的方向。
断层崖
断崖—暴露的断层面。
断层和断层崖
地震与断层
地震发生在断层上,有些发生在老断层 上,有些是新的断层破裂。
震源和震中
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断层破裂的尺度
较大的 地震断 层的滑 动面也 较大.
断层几何术语
重要术语:
断层上盘 /断层下盘 走向 倾角 滑移
对于 P 波(图 a 和 c),断层和 辅助面称为 P 波的两个节平面。 Ⅰ、Ⅲ两个象限辐射出去的 P 波 是压缩波,波通过时,介质元体 积发生微小的压缩,直接传到台 站后使垂直向地震仪记录到初动 向上的地动位移,或初动方向为 正。Ⅱ、Ⅳ两个象限辐射出去的 P 波是膨胀波,波通过时,介质 元体积发生微小的膨胀,直接传 到台站后使垂直向地震仪记录到 初动向下的地动位移,或初动方 向为负。 在Ⅰ、Ⅲ象限内与x和 y 轴夹角 为 45°的方向为压缩 P 波辐射 最强的方向,该方向也叫双力偶 点源的 T 轴方向,因为在该方向 上地震时震源处发生的拉伸 (Tension)变形最强。在Ⅱ、Ⅳ 象限相应的象限平分线方向为拉 伸 P 波辐射最强的方向,该方向 也叫双力偶点源的 P 轴方向,因 为地震时该方向上震源处发生的 压缩(Pressure)变形最强。
位移方向,AA’是辅助面;黑色圆形表示P波 初动方向与箭头方向一致,白色圆形表示P 波初动方向与箭头方向相反。
利用P波初动极性获取震源机制解的示意图
这种四象限分布可用双力 偶点源模型来解释。
力偶:作用于同一刚体 上的一对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但不共线的一 对平衡力。
双力偶点源在力偶所在平面内 P 波和 S 波的辐射花样节面和 应力轴 P、T 的位置
震源机制解
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线的投影:直线(OG)产状:90 ° ∠40°,投影到赤平面上为H点。OD为 直线的倾伏向,HD为倾伏角。 2.平面的投影:平面(PGF)产状:SN/90 ° ∠40°,投影到赤平面上为PHF。 PF代表走向,OH代表倾向,DH代表倾角。
线的投影
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 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的地方 是向上的,有的地方是向下的。如果记 录到的初次P波是压缩的,则地面的运动 一定是朝地震仪的方向(上动);如果 记录到的初次P波是膨胀的,则地面的运 动一定是背离地震仪的方向(下动)。
利用P波初动求震源机制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10--1920年代, 日本和欧洲的许多 地震学者几乎同时 发现,同一次地震 在不同地点的台站 记录,所得的P波 初动方向具有四象 限分布。 FF’表示某断层,两侧箭头表示该断层两侧
处于弹性状态时,岩石在破裂前能够承受一定 程度的应变(应变能). 当应力撤销时,岩石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这时岩石的表现叫弹性体。
岩石破裂 (断层和节理)
岩石存在破裂面且两边未发生相互移动时,这个 破裂面叫节理。 岩石存在破裂面且两边发生过相互移动时,这个 破裂面叫断层。
节理
节理和风化
断层作用与应力
断层作用的类型(正断层、逆断层等) 也能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内部的应力状况。
我们用三种应力来描述地球内部的应力 状况,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
正断层应力
垂向应力最大
逆断层应力
垂向应力最小
走滑断层应力
垂向应力中等
应力和断层作用总结
三种主应力作用在断层上,两个水平的 一个垂直的。 如果垂直压应力
地震机制
岩石变形
受力状态下,岩石发生变形。 冷的脆性岩石容易发生脆性破裂(断层), 从而导致天然地震。 地球深部的岩石由于温度较高,在受力状 态下岩石容易发生弯曲或流动。
岩石变形
岩石变形的类型主要依 赖于
• • • •
组合成份 温度 压力 应变率
岩石行为
一般情况下, 处于应力状态的岩石或者流动 或者发生破裂,主要取决于温度。
震源机制解在构造应力场中的应用
新疆天山地区受到近SN 向水平挤压作用, 这与新疆近SN 向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 一致。 川滇地区主要受近SN 向水平剪切作用。
断层类型
四种基本类型
正断层(Normal) 逆断层(Reverse) 走滑断层(Strike-Slip) 斜滑断层(Oblique)
断层类型取决于断层的滑移方向(Slip)。
正断层
正断层例
逆断层
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例
左旋还是右旋?
斜滑断层
断层总结
断层的滑动
断层面上的应力超过其摩 擦力时断层发生滑动。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在构造应力场中的应用
天山地区 中强以上 地震的震 源机制解
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 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玫瑰图
川滇地区 中强以上 地震的震 源机制解
川滇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 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玫瑰图
震源机制解在构造应力场中的应用
新疆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断错性质复杂 多样,主要以逆断层型地震和走滑型地震 为主;而川滇地区中强以上地震主要以走 滑型地震为主。 新疆天山地区走滑型地震大多包含倾滑分 量,单纯的水平错动地震数量极少;而川 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的错动方式主要以水平 错动为主,倾滑分量较小。
倾角 、上盘、下盘
断层面与地球 表面的夹角较 倾角。 范围为0—90度
走向
站在断层的地表 面上,上盘在你 的正右方,你所 面对的方向为走 向方向。断层面 和地表的交线的 走向方向与正北 的顺时针夹角叫 断层的走向。 范围为:0-360 度。
滑移方向
滑移:描述断 层的上盘相对 于下盘滑动的 方向。其定义 见右图。
最大-正断层 最小- 逆断层 中等-走滑断层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或称断层面解,是用地球 物理学方法判别断层类型和地震发震机 制的一种方法。 地震发生后,通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所 接受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学分析,即 可求出其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不仅 可以使人了解断层的类型(是正断层、 逆断层还是走滑断层),而且可以揭示 断层在地震前后具体的运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