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
3. 讨论大自然的语言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观察法:观察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题和内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与讨论: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 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实践体验。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理解。
2. 分析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的能力培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复杂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
2. 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评估。
3. 学生观察和实践的成果评估。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2. 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反馈。
3. 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建议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的图片或视频。
3. 参考书籍和资料:有关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书籍和资料。
5.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笔。
2. 讨论卡片或黑板。
3. 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课前引导: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产生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之一,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
在《大自然的语言》这本课本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以《大自然的语言》第三单元“运动中的能量”作为例子,探讨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探究物体的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机械能。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件物品并进行讨论。
讨论可以从物品的大小、重量、速度、方向等方面入手,最终让学生们提出与物品有关的“动”和“能”这两个概念。
老师可以适当地启发他们,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理论探究在让学生们对“动”与“能”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或课件,对一些关于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例如质点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浏览和思考,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3.实验设计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我们需要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这个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实验,例如利用弹簧判断恢复力、测量自由落体高度和速度等。
由于每个实验涉及到许多变量和细节,因此老师应该注重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并理解得出的结果。
例如,让学生计算弹簧弹性势能、物体的动能等,这样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老师还可以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例如将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比例绘制成图表,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加强文章结构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5.精炼语言,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变化所传递的信息。它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比如,观察窗外的树木,描述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比较拘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自然的多种语言,如气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自然现象,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自然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1.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2. 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3. 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意义,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语言?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这些语言?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特点,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种类、意义。
2. 大自然语言的观察与解读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和解读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多关注自然现象,开展户外观察活动,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
同时,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教案章节:一、教案简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理解大自然中各种现象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规律性现象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规律性现象的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大自然中的规律性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推理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大自然现象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2. 讲解:教师讲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阐述大自然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现象,归纳出其中的规律。
4.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大自然的语言。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意义。
二、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如声音、色彩、形态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形式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推理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大自然现象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2. 讲解:教师讲解大自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如声音、色彩、形态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现象,归纳出其中的语言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
“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明确:生甲:举例子。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生乙:作比较。
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生甲:“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
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可取之处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3.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1.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
2.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