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古代日本教案

古代日本教案

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早期文明、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外交流等方面。

2、使学生认识古代日本的文化特色,如宗教、艺术、文学等。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变迁,如大化改新。

(2)古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难点(1)理解古代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析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本古代的建筑、艺术作品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古代日本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早期文明(1)介绍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强调这些因素对日本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

(2)讲述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的特点,如绳纹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弥生时代的稻作农业和金属工具的使用。

2、政治制度的演变(1)大和国的兴起与统治讲述大和国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其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制度,如天皇、贵族、部民等。

(2)大化改新详细讲解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背景包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国际上唐朝的强大影响力;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集权的加强等;影响强调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3、对外交流(1)与中国的交流阐述古代日本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遣唐使的派遣、汉字的传入、佛教的传播等,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介绍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往来,包括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4、文化特色(1)宗教讲解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2)艺术展示古代日本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分析其风格和特点,如浮世绘、金阁寺等。

(3)文学介绍古代日本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作品,如等。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古代日本对外交流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政治制度、对外交流和文化特色,强调古代日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日本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其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讲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古代日本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代日本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述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4. 新课导入: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5. 案例分析: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日本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特点。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日本古代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的了解程度,包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积极、作业完成质量高。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

2. 反思方式: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

3. 反思改进: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个子目: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三个子目之间既是时间上的相继,也是内容上的递进。

“6世纪前的日本”子目重点介绍了大和统一日本后奴隶制社会的状况,也点出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为第二子目进行了铺垫。

“大化改新”这一子目介绍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武士和武士集团”子目讲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幕府统治。

本课是《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的第一课,与下一课《阿拉伯帝国》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代表着亚洲国家步入封建社会的两种典型方式:学习和宗教。

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之一,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后续世界史的学习。

旧教材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课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对大化改新这一重点进行了介绍。

统编版教材补充了奴隶社会时期日本的生产组织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使得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完整连贯,一方面更好地衔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日本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为现实提供历史依据。

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对古代日本的影响;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系统学习,知道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确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尽管部分学生知道日本号称大和民族,男生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这一领域,对于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却是匮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

第1课 古代日本 教案

第1课 古代日本 教案

第1课古代日本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掌握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 分析和评价古代日本的文学、艺术和宗教影响
教学内容
1. 古代日本的历史概述
- 日本的原始社会和早期王朝时期
- 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兴起
2. 古代日本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 大和政权的建立与日本宫廷制度
- 北陆政权和地方豪族的影响
- 武士阶级的崛起和武家政权的建立
3. 古代日本的文学、艺术和宗教
- 和歌和万叶集的诗歌艺术
-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 和的传入与发展
教学方法
- 班级讨论: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班内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看与古代日本相关的影像、音频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 独立研究: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研究和思考加深对古代日本的理解。

教学评估
- 小组讨论记录: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作业评分:评估学生提交的阅读材料和课外作业,评估他们对古代日本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资料
- 红宝书《古代日本史》
- 李悦文《日本史》
- 《古代日本文化》教材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第一章:古代日本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日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日本民族构成和古代日本社会的基本特征。

1.2 教学内容:日本民族的构成和起源古代日本的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

分析古代日本的社会制度,如部落制度、封建制度等。

讨论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如天皇制度、摄政制度等。

第二章:大化改新与飞鸟时代2.1 学习目标: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飞鸟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2.2 教学内容: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原因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措施飞鸟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2.3 教学活动: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原因,如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体制问题等。

引导学生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措施,如土地制度改革、官制改革等。

讨论飞鸟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如天皇的权力、贵族的势力等。

第三章: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3.1 学习目标:了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特点和主要事件,掌握日本佛教文化的繁荣。

3.2 教学内容:奈良时代的文化和政治平安时代的文学和艺术日本佛教文化的繁荣3.3 教学活动:分析奈良时代的文化和政治特点,如遣唐使、奈良文化等。

引导学生了解平安时代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如《源氏物语》、平安文化等。

讨论日本佛教文化的繁荣,如寺庙建设、佛教艺术等。

第四章:中古时代的日本4.1 学习目标:了解中古时代日本的状况,掌握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2 教学内容:中古时代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4.3 教学活动:分析中古时代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状况,如土地制度、市场经济等。

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如大名与武士的关系、封建等级制度等。

讨论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如汉字文化、儒家思想等的传入和影响。

第五章:鎌倉时代与室町时代5.1 学习目标:了解鎌仓时代和室町时代的特点和主要事件,掌握日本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二、内容分析日本的文明产生比较晚。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一些地方豪强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发展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

1192年,镰仓幕府统治日本。

日本从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三、教学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认识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大化改新,认识学习和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途径。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6 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况日本的地理环境。

(2)学生活动●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3)教师活动大和政权的统一(4)学生活动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最高统治者称“大王”2.大化改新(1)教师活动研读材料,归纳出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是什么?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

6世纪末7世纪初,部民反抗不断;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强大的中央贵族权倾朝野。

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2)学生活动①国内形势: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国外形势: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总结出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4)学生活动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3.幕府统治(1)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梳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材料1:8世纪中叶政府发布《垦田永世私有法》以后。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掌握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的相关史实;(3)认识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合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了解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的过程及影响;(3)采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1课: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 导入:展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教学内容:(1)介绍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2)讲解古代日本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日本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2课:大化改新1. 导入:讲述大化改新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

2. 教学内容:(1)介绍大化改新的原因和过程;(2)讲解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意义。

第3课:幕府统治1. 导入:展示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2. 教学内容:(1)介绍幕府统治的政治体制;(2)讲解幕府统治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幕府统治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4课: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合作1. 导入:讲述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了解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2. 教学内容:(1)介绍日本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讲解中日友好关系对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两国发展的意义。

第5课:古代日本的科技与艺术1. 导入:展示古代日本科技与艺术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在this_is_a_placeholder 领域的成就。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目标: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①古代日本从我国古代学习了哪些先进制度与文化?
②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

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

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