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研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这一标准。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与定位,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历史事件以及艺术作品等,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知识体系与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体系与内容,包括经典著作、历史事件、思想理论等方面。

其中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历史事件包括黄帝时代、夏商周等,思想理论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知识。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中包括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教育方法与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方法与手段。

其中包括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经典著作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

同时,还强调了实践性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评价与考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对评价与考核提出了要求。

评价与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作业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实施策略与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策略与路径。

其中包括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摘要:一、引言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2.课程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二、课程目标和内容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3.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课程实施与评价1.教学方法和手段2.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四、课程管理与保障1.课程管理体制和责任分工2.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五、结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重要性2.对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展望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及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参观、调查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评价应综合运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以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课程管理与保障课程管理应建立健全体制和责任分工,确保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应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信心,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和精髓内涵。

2.2.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2.3态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教学内容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历史演变和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艺术、音乐舞蹈等。

3.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包括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等。

3.3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部分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4.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阅读、演示、实践等,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5.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态度表现。

3.了解中国书法绘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2.能欣赏传统音乐作品;3.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2.能欣赏传统戏曲作品;3.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1.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8第八章中国传统节日2.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俗;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标准,旨在让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文化等,以及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教育部门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程性质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文化鉴赏、文化创新三个方面。

课程要求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鼓励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实施与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漫长历史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是必要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礼仪风俗等多个方面。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仁爱、孝顺、诚信、忠诚、谦虚、勤劳、节俭、和谐、自律、荣辱观等,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礼仪道德和自我完善,重视家庭和社会秩序稳定。

2. 道家文化:道家追求自然之道,注重内心宁静与修身养性。

3. 佛教文化:佛教教义主张舍离痛苦,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解脱。

4. 礼仪风俗: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5. 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包括诗词、戏曲、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6. 科学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一定的主题和内容,以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模块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发展和特点。

- 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模块二:儒家文化- 学习儒家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境界,了解儒家对社会和人生的影响。

- 学习儒家推崇的仁爱、孝顺、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xx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八里中心小学一、课程目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doc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doc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程:2.0计划时间:32适用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校各高职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职教育为出发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科学、知识和兴趣的统一。

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生活中获得启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该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理念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基于各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它着眼于“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社会能力,成为具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基础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推动者,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

1.2.2项目安排教学内容和思路选择的依据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附:课时分配
4、教学条件
本课程涉及大量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

同时,利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世界文化遗产、学校文化建设资源,进行现场教学。

5、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可灵活运用下列不同的教学方法:
直观式、体验式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
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讨论式、互动式教学。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展开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内容,培养锻炼表述能力和参与意识。

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讲解新的内容和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和精神。

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自备资源,如汉服、古琴、笔墨、针线等作为教具,展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6、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本课程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古为今用,宜采取过程性考核法,平时成绩占60%(其中包括平时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成绩等),最后考核占40%(笔试,开卷),总成绩为满分100分。

7、推荐教材
网络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