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共1课时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人音2003课标版评论(0)1教学目标1.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欣赏,体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特点的成因,并能够对俄罗斯音乐感兴趣;2.通过分段聆听、对比音乐主题情绪风格,哼唱主题旋律,根据作品风格排序等手段,识记并能演唱两个音乐主题,了解其曲式结构;3.熟悉作曲家格林卡及创作影响。
评论(0)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交响乐这一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或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情况,《卡玛林斯卡亚》全曲长达6分钟,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赏析过程精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学唱《卡玛林斯卡亚》的音乐主题,明晰《卡玛林斯卡亚》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两个音乐主题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通过情景创设导入课堂1.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请同学们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2.同学们还知不知道俄罗斯有哪些音乐体裁?评论(0)活动2【导入】总结铺垫总结铺垫: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如:钢琴、小提琴、芭蕾舞都自成一个学派,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手风琴、踢踏舞影响广泛,成为标志性的艺术种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感受俄罗斯的音乐魅力,走入——《俄罗斯民族风情》。
评论(0)活动3【活动】《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堂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第一个音乐主题:1.思考:主题体现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俄罗斯民间婚礼的情景或画面?2. 教师范唱,同学们学唱。
评论(0)活动4【测试】聆听乐段A.B(一)乐段A①主题出现几遍?它是怎样变奏的?②主题每次出现演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④情绪是怎样的?(二)乐段B1. 请同学们倾听乐段B,对比乐段A,回答问题①主题变奏几次?②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情绪是怎样的?比A段有什么不同?评论(0)活动5【讲授】体验第一个音乐主题环节总结2.同学们说的特别好,两个主题的旋律悠长、舒缓,带着淡淡的哀伤。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高低 长短
松紧 快慢
变化 / 对比
美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 , 不但描绘了 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 , 而且揭示了俄 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强力集团”
• 又称“俄罗斯五人团”,19 世纪中期出现的 作曲家小组。成员:巴拉基列夫、鲍罗丁 、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 。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
婚礼的场景
慢பைடு நூலகம்
音 乐
短
紧
感 觉
音 长音
松
舞蹈的场景
快
走进交响乐队 了解一点“乐器”的常识
引子: 简短、饱满有力。取材于第一主题。
主题一:《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主题一:缓慢抒情的婚礼歌。 主题二:热烈欢快的舞曲。
基本的音乐要素
旋 律
自主学习
请大家仔细聆听音乐,思考在听这段音乐中 脑海中浮现什么样的故事
荒山之夜
音画对位:
器:用
力 度
音 乐 的
速语 度言
描
演绘
奏判
乐断
• 俄罗斯民族乐派:
• 作品内容以本国民族音乐素材为主, • 致力于抒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的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是整个西方专业音乐发展脉络的一部分。
上堂课学习“民族乐派”知道了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这节课继续秉承这一精神,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
因为作品都是器乐曲相对比较抽象,整体盲目去听会使学生摸不清头脑,所以我打算用情境创设法来让学生描述画面与音乐结合分段欣赏作品。
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荒山之夜》分段欣赏,并根据音乐内容创设情境画面,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过程一、导入俄罗斯民歌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新课简介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主要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在中国影响较深的俄罗斯民歌以及芭蕾舞等的音乐鉴赏课。
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及中国歌曲中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特征的特点。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
通过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深刻寓义,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学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引导学习感受、理解本课主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
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不足之处是没有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俄罗斯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不够,下次课堂一定引起重视。
洛阳市第四中学
杜晓璐
2018年6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1.07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蒋素娟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课型:音乐鉴赏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授课班级:高一(3)班教学设备:电视、电脑、音响、钢琴、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自备教具:俄罗斯歌曲CD、教学光盘、教学VCD、俄罗斯国旗(烟盒)、地图、俄罗斯画册、书籍、作曲家画像、普希金挂盘、饰品(三角琴)、小提琴、长笛、口哨、俄罗斯文化衫、水兵帽、列宁像章、照片多幅等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品的作者。
过程与方法1.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2.采用语言创设情境、对比欣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乐派的音乐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
2.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用一节课完成此节内容,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另一首略听处理。
2.导入的问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与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奠定基础,学生的自由演唱能够调动进一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趣。
3.要介绍主题一与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主题二与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以俄罗斯民歌为素材创作而成。
是人民创造了音乐。
格林卡终于在这两首民歌中实现了使俄罗斯民歌交响化的夙愿。
该曲被视为俄国管弦乐创作的奠基之作。
了解“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4.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教学引导方向或者希望学生悟出的内容变成相应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的学习感受步步深入,而不仅仅停留在泛泛的听赏过程中,带着问题聆听作品是高中音乐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真正把初中的音乐欣赏变成高中的音乐鉴赏的有效学习途径。
5.本节课的乐曲时间较长,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将作品化长为短、化整为零,摘取作品的主要主题进行主题辨析及听觉感悟。
为学生寻找作品的亮点。
6.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还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2.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强力集团及相关知识等资料,自制课件在课上交流学习。
3.教师提供网站:/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6%ED%C2%DE%CB%B9%B7/view/2403.htm/view/10369.htm/urlshow.aspx?urlid=461044/question/9012330.html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导入: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歌。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演唱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
对民族乐派的形成原因、创作题材、音乐风格的巩固,调动学生学习俄罗斯民族风情的兴趣。
新课教学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一)汇报交流1.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老师预留的问题2.总概:乐曲于1848年间写成。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人民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体现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
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小组展示内容:1.格林卡生平、关于格林卡的小故事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3.强力集团由学生自己介绍这部分音乐知识,小组之间有一种竞争的感觉。
通过学生对于本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成果展示以及老师的概括和补充,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总体概括使学生对乐曲形成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图片展示(二)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主题一《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1.介绍这两个主题的来源2.随琴模唱、听唱主题(三)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风格特征。
1.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1)请说出第一主题在这一段里进行了几次变奏?每次变奏再配器上有什么变化?(2)乐曲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熟悉主题、演唱主题]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三个变奏。
第一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三个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音乐悠长、抒情、略带哀伤介绍主题的创作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民族性。
熟悉乐曲的主题是欣赏教学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欣赏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专注于欣赏活动,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图片展示2.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13个变奏。
问题:(1)这一部分的旋律和前一段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2)舞曲的旋律在这段变奏中一直很明显么?3.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三个变奏。
音乐风格同前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前面的分析,你认为这一段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4)第二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
这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舞蹈中来,音乐热烈具有舞蹈性。
音乐欢乐、热烈,形成对比,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在开头保持原型不变,后来或者采用加花的方式或者完全改变原来的面貌衍化出音调相似的,完全独立的新旋律。
旋律活跃,欢快表现宴饮开始的那种欢舞场面。
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着眼点与理解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加之想象本身是一种再创造,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就是千变万化,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音乐欣赏情境。
这种现象出现是要及时给以鼓励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和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图片展示4.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
完整地感受乐曲,自己小声哼唱主题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暇想。
拓展与探究1.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强力集团”和穆索尔斯基。
2.根据在课前欣赏《荒山之夜》时的感想,编写的童话故事学生课件展示创编故事展示强力集团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要了解的内容。
由于上课时间限制,采用课前由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展示的方式完成,既节约了教学小结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欣赏教学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实践证明,不含艺术性的课堂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课堂,而不含任何创造性的课堂,更是一个扼杀灵魂的课堂。
相反,带有问题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各种学习能力,只要引导得当,调动得法,会使音乐课的学习达到“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学习境界。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摒弃原有高中课堂教学过于严肃沉闷、拘谨、死板的气氛,借助优美生动的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空间,将课堂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让学生“心”动、“意”动、“情”动、“形”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共享学生的音乐睿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学生终生的音乐生活积淀知识底蕴和提升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俄罗斯民族风情》一.汇报交流:格林卡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主题1:主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