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学习精解(答案)

答案及解析1.【解析】A。
①句关联词可选“只要……就……”或“只有……才……”,故排除C 项;②句只能选用“如果……就……因而……”。
2.【解析】D。
不齿:不愿意提到,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不耻:不觉得羞耻。
故①处应为不齿。
剧变:猛烈的变化;巨变:巨大的变化。
②处强调变化的状态,应为剧变。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多指意见。
③处应为搜集。
预示:预先显示;预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
④处为预见。
3.【解析】D。
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制:法律制度;限制:不超出某种范围;制约:一种变化影响另一种变化;终生:一生(多指事业);终身:生命的开始至结束的整段时间;激励:激发鼓励;激发:刺激与奋发。
4.【解析】C。
曲解:作歪曲和错误的解释和理解;误解:理解得不正确,不符合原意;沟通:使彼此相通;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讲话。
5.【解析】D。
抽象: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把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和方法,与概括相对;终止:停止、结束;中止:中断、暂时停止;推求: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推敲,写文章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体味:仔细体会;体验: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察:体验、观察。
6.【解析】B。
俨然:副词,很像;居然:竟然,出乎意料;严峻:严肃而严重;严厉:严肃而厉害;虚左以待:留出位置,恭候他人;虚席以待:留出位置,等待。
7.【解析】C。
配置:配备布置;安置:安放,使人或事物有着落;脆弱:不坚强,经受不住挫折;软弱,缺乏力量或骨气;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的婉转、曲转或俯就于人,如:委曲求全。
8.【解析】B。
垂询:敬辞,称长辈、领导对自己的询问;征询:征求询问;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功效:功能效果;工效:工作效率。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

言语阅读理解与表达一、怎样提高阅读速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阅读能力也应逐步提高。
而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掌握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指的是一种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
1.快速阅读要默读,不要朗读。
默读是不出声地阅读,只用视觉扫视文字来理解内容,省去了发声器官的活动,不用考虑停顿、重音、声调、节奏等。
默读是加快阅读速度的基础。
2.快速阅读要逐句逐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由于我们平时养成了逐字逐词读书的习惯,所以视觉感受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在快速阅读中,我们采用逐句逐行读书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视觉感受的潜能。
逐句逐行读,是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抓住句子的主干。
这有利于我们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提高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对句子理解得快,段落也就理解得快,阅读的速度自然会加快的。
3.要注意力集中,看得快、想得快。
阅读,既是一种视觉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是视觉、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综合活动。
所以,要加快阅读的速度,除了注意力集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神贯注)之外,还要看得快、想得快。
这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关键。
看什么,想什么?看这句话或这个句群,这几行字说的是谁或什么,它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想它说的是谁或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进行分析、综合,抓住了主要意思棗句意、段意,理解得就快了,阅读的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其它注意事项1.选词填空,复习做题时,参考答案不一定正确。
百度一下,可能能找到原文。
2.最关键的地方,要看清题目,问的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或者问的是"从文中能够推出"还是"最能复述文章的选项是哪一项",复核和推出是不一样的,否则,看错的失分最可惜。
关于公考言语各式各样的题目提问方式。
3.它指什么?它通常靠近离它近的那个词.例:流量压缩装置和电子注入器把脉冲高压电转换成电子束.高强电磁场把它在长长的电子枪中加速,通过电子喷嘴向加带器喷射,作为形成和加速质子的介质.问:它指什么?析:寻找靠近"它"的最近一个名词,再看看是不是.此题指电子束4.文章阅读一般先做主旨题和观点题,再做其他题型会提高速度和准确率。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么—字词句段篇考情分析:•阅读量在逐年增加240字/分•综合难度比较稳定•试题资料来源: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材料《人民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应试测略:一、“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二、抓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三、听课——演练——巩固四、多读多练,熟悉题源,丰富文字材料背景知识,提高敏感性第一节主旨概括题题型介绍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
得主旨者得天下一、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中心”、“概括”、“归纳”、“总结”等提法。
二、作答方法: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找主旨——“关联词”是风向标做题原则:1.寻找主题句2.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3.不能引申,必须基于原文•解题方向:•有主题句——找主题句——同义替换•无主题句——归纳概括——全面1、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其实…【关联词语】强转折: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2、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如“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尤其B注意:递进复句表达的重点是有层次的,其中“而且”、“并且”、“也”、“还”等词是一级递进,语义程度较轻。
“甚至”、“更”、“尤其”、“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等词是二级递进。
【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主题句往往是递进之后的内容;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1、同义替换必须——必不可少辨证——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2、精简压缩:•课程小结1、答题顺序:2—1—32、递进关联词后是主题句——“而且”之后是重点3、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是正确答案的标志3、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言而总之注意:有些文段采用了倒装的语句形式,如“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子。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归纳

1、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作祟产生了一系列伤亡惨重的战争。
其中,许多知识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或打扮成青年导师和精神领袖,鼓吹种族差异、民族至上和阶级对立,或投笔从戎,直接参与战争。
对这一现象,哲学家班达不以为然,认为知识分子假借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思想。
2、少年儿童好奇心强,但对是非判断能力弱,他们很难对消极不良的作品进行理性区分,因而正确的引领很重要。
3、不论是恢弘而惨烈的战争场景,还是浪漫凄美的烽火情缘,都在强烈的历史质感中表露出一种博大的正义情怀。
4、环保局与污染企业应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在环保局“失节”,委身于污染企业,甘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
5、紫藤很适合作花架、绿廊,可形成浓叶满架、繁花浩荡的美景,千姿百态,甚为优美。
紫藤长长的花序都是上面的先盛开,下面的待放,花的颜色便是上浅下深,好像是那紫色是沉淀下来的;唐代诗人李白“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的诗句,生动地刻画出紫藤优美迷人的姿态。
6、近来,微博上流行一句“是中国人就转”的口号,这是用一面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怀大旗,迎风一展,遮住大众的眼睛,眼花缭乱间,既剥夺民族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裹挟他人自由的意志。
爱国主义是其廉耻外衣,使人跟风盲从是其内在属性,看似强大逻辑的背后,实则是批判的缺失与思想的贫瘠。
7、欧债危机在2012年继续恶化,拖累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美国虽然没有像欧洲那样陷入第二轮的经济衰退,但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疲软,只有2%左右。
欧债危机、美国的“财政悬崖”及由于钓鱼岛问题导致的日趋恶化的中日贸易关系,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全球性衰退。
8、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此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7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 全

言语理解与表达目录1、主旨概括题2、文意推断题3、词语理解题4、代词指代题5、语句衔接题6、观点态度题7、标题填入题8、细节判断题9、意图推断题10、片段阅读技巧10.1 成分紧缩法10.2 显性并列复句10.3 承接复句10.4 辅证法10.5 相对绝对法10.6 结语判断题10.7 排同求异法10.8 主题排除法10.9 背景铺垫法10.10 实词辨析11、关联词语11.1递进复句11.2因果复句11.3转折复句11.4条件复句11.5让步复句11.6取舍复句12、广义主旨题12.1解题思路12.2解题方法12.3题型12.4干扰选项特点片断阅读共九种题型:一、主旨概括题二、文意推断题目三、态度观点题四、词语理解题五、代词指代六、标题填入题七语句衔接题八、词语删减九、细节判断题一、主旨概括题①主旨类②概括类阅读片断要有重点,不是每个语流都花同样的时间。
【做题原则】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解题技巧】宏观:文章结构(行文脉络)微观:逻辑标志(关联词语)(一)、微观方面:关联词语(有重点)①递进后“不但……而且……,甚至(更)”“不但”=不只、不单、不独、不光、不仅“而且”=并、并且、也、还、甚至、更②结论后:“因为……所以……”“看来”后是重点③转折后:“其实”“虽然”“但是”与“虽然”相当的词有(尽管、虽说、固然)。
与“但是”相当的词有(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弱转折,(可是、不过、然而、却)强转折。
④必要条件后:必要条件句中(只有……才……)相当于“只有”的词有(必须、只有、除非、应该、需要、怎样、解决问题的语句);“……才”之前是重点,表示不可缺少。
⑤并列复句A+B:无重点“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可以。
“虽然”可以省略,“但是”不可以。
“更重要的是”、“关键的是”之后的句子是重点句。
“而”可以表转折、表并列、表顺承。
言语理解与表达方法精讲-言语2 (全部讲义+本节课笔记)

方法精讲-言语 3(笔记)【说在课前】本节课学习言语理解与表达方法精讲的第三节课,之前已经讲了两节方法精讲言语课,大家要做好复习工作,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学习任务:1.课程内容:中心理解题(行文脉络)、细节判断题2.授课时长:2.5 小时3.对应讲义:26 页~36 页4.重点内容:(1)中心理解题的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2)细节判断题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类型【注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中心理解题的中心句及分述句(解释说明的句子)的特征,在考场上如何分别解释说明的内容、例子、中心句。
2.细节判断题(第一章第二小节)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
3.本节课还是很难的,大家要跟上思路、跟上节奏。
二、行文脉络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总-分5、分-分【注意】1.前两节课讲解了中心理解题,要找文段的中心、核心话题,做题时要两手抓,即抓重点词和行文脉络。
重点词包括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
(1)关联词是比较重要的一类,也是考查较多的一类,包括四类:②因果关系:结论词之后是重点。
③必要条件关系:对策(“只有”之后“才”之前)是重点。
④并列关系:要概括全面、完整。
(2)主题词:是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
如果在例子中高频出现某个词,需注意这不是文段的核心话题。
高频词不直接等于主题词。
(3)程度词:起到语气加强的作用,如“更”“最根本”“最突出”等词语,程度词所在的句子是文段重点。
2.做题时不能只看重点词,要结合行文脉络一起分析。
行文脉络没有那么直接、明显,包括以下五种:(1)总-分,最基础,强调总句(中心句)在文段靠前的部分。
(2)分-总,非常基础的一种结构,强调中心句在文段尾句的部分。
(3)总-分-总,是由“总-分”结构变来的,在“总-分”的基础上对观点再次进行强调。
(4)分-总-分,是由“分-总”结构变来的,在“分-总”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述句的解释说明。
(5)分-分,即并列结构,文段是一系列案例,做题时要高度概括,并概括全面。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情况

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1.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一.片段阅读(重点)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1分步解题法 2替换压缩法 3成分分析法 4背景铺垫法 5表达倾向法 6援引观点法 7举例论证法 8原因推断法 9反面论证法 10标点符号法 11指代引导法 12选项差异法 13主体排除法 14排同求异法 15相对绝对法)(15)一、分步解题法: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
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
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
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
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
言语理解与表达 知识点汇总

专题一语境分析狭义的语境主要是指言语片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语境,如写作背景。
选词填空题目单纯考查词义的题目越来越少,多数题目都把考查重点放在了对特定语境的分析上。
考点一:对应分析法命题人通常会在空缺处的上下文设置一些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一定呼应关系。
1、正对应指的是文段中上下文的某些词句从正面提示了正确答案的信息。
1)解说关系:这种题目一般设空在前句,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后句中相应的解释说明的内容2)概括关系:其设空一般在句后,应从前句入手,从选项中找出与前句表达意思最贴近的一项3)顺承关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几个相连的词语之间在顺序上存在不可逆性。
这种不可逆可能为语段之间的前后照应,也可能为逻辑上的先后承接或是词句之间的前后承接。
如三个“更…..的”结构相同;三个“有……的……..”.当文段中出现顺承型正对应时,如果从语义或者关系上不好判定答案,可尝试从词性入手。
一般此类型各短语间为并列关系,其对应结构的词语词性应保持一致,如都是动词等。
4)递进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如:1 而且、并且2何况、况且3进而、更、还、甚至。
最常考第三类。
可根据设空位置,将选项与关联词前面或者后面句子的中心词进行比较,与之存在递进关系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延绵:连续不断,指形态上的连贯。
句中说的是残疾人事业与传统保持着连贯性,没有隔断联系,而不是说完全照着传统的样子继续下去。
根据第一空后的“回味”可知,这里所填的词语应与味道有关,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苦涩”和“辛酸”。
人们常说“忆苦思甜”,故会引起回味的一般是苦味。
“每”再次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第一空只能选择“规律性”或者“周期性”。
与“简单”相比,“保守”更侧重于一种底线或者最低的限度,与后面的“至少”对应更恰当。
2、逆对应就是文段中上下文的若干词语从反面提示了应选词语的信息,1)转折关系:一般可通过找出句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来破题2)并列关系:最典型的句式为“不是…..而是…”其表示的意思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即前后句之间存在逆对应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么—字词句段篇考情分析:•阅读量在逐年增加240字/分•综合难度比较稳定•试题资料来源: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材料《人民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应试测略:一、“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二、抓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三、听课——演练——巩固四、多读多练,熟悉题源,丰富文字材料背景知识,提高敏感性第一节主旨概括题题型介绍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
得主旨者得天下一、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中心”、“概括”、“归纳”、“总结”等提法。
二、作答方法: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找主旨——“关联词”是风向标做题原则:1.寻找主题句2.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3.不能引申,必须基于原文•解题方向:•有主题句——找主题句——同义替换•无主题句——归纳概括——全面1、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其实…【关联词语】强转折: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2、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如“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尤其B注意:递进复句表达的重点是有层次的,其中“而且”、“并且”、“也”、“还”等词是一级递进,语义程度较轻。
“甚至”、“更”、“尤其”、“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等词是二级递进。
【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主题句往往是递进之后的内容;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1、同义替换必须——必不可少辨证——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2、精简压缩:•课程小结1、答题顺序:2—1—32、递进关联词后是主题句——“而且”之后是重点3、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是正确答案的标志3、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言而总之注意:有些文段采用了倒装的语句形式,如“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子。
此时“之所以”这个前半句就是为“是因为”这个后半句服务,重点落在了对于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言语技法之三:强调重点法有的题中会举例论证。
我们对举例论证法进行总结:1、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例1: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 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B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C中国人很早产生了和谐观念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言语技法之四:反面论证法有的题中句尾出现了由“否则”引导的一句话,进行反面论证阐明其危害。
总结:1、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补充论证前文观点,可以由其往前寻找主题句。
2、反面论证本身不是重点,可以略读4、必要条件复句【典型格式】只是…,才…【关联词语】只有=除非=必须=应该=需要才=不=没有•“只有把北门的十多家小工厂全部迁走,才能彻底解决噪音污染问题。
”•“除非苏秋水当连长,才能带好这批以‘小皇帝’为主体的新兵。
”【解题要点】必要条件后是重点5、并列关系■题型特点: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面,不可偏颇。
■题型分类:①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关联词:“又、同样、同时”等;“也……,也……”、“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而用两句结构一致的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②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关联词:“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让步关系•【典型格式】“即使……,也……”•【关联词】跟“即使”作用相同的还有“就是”、“就算”、“纵然”、“哪怕”等。
•“即使遇到百日大旱,这套供水系统也能保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
”•“前面纵然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
”•“哪怕‘黑客’们个个神通广大,也无法进入这样的网站。
”•例:•这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绝对不能骄傲,何况我这次考得并不好。
• A.虽然 B.即使•解题要点:“也”后面是重点选择关系承接关系(二)行文脉络一、类型(一)总-分-总(首尾句)(二)分-总(尾句)(三)总-分(首句)二、解题要点:(一)原则原则一:首尾句原则原则二:辅证原则(二)辅证类型:①举例②原因③援引④反面论证(一)总-分-总(首尾句)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重点)2、提出观点-解释观点-重申观点。
(首尾句都很重要)言语技法之五:原因推断法一个文段如果论述的主题句在首句位置,之后的语句很有可能是对主题句原因的解释说明,并展开具体论述。
这样的一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小结:1、言语技法之一:2——1——3分步解题法2、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3、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4、言语技法之三:强调重点法5、言语技法之四:反面论证法6、行文脉络7、言语技法之五:原因推断法第二节意图推断题一、判别标志通常带有“意在”,“想推出”,“知道”等提法。
如: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意在表达二、解题技巧(一)不选原文(二)言外之意(三)结合原文进行引申,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不要过渡引申)(四)分清类型(社会现实、故事寓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合一言语技法之六:主题排除法有些选项的排除可以通过论述主题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这种方法就叫做主题排除法言语技法之七:排同求异法•排同:选项能与原文一一对应的排除掉•求异:找矛盾,其中之一是答案言语技法之八:相对绝对法•1、通常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总是、一定等。
•2、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等。
第三节细节判断题一、判别标志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等如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解题技巧难题置后做,一一对应法。
三、错误选项的标志(一)偷换时态(二)偷换数量(三)偷换逻辑关系(四)偷换概念和范围(五)偷换语态(一)偷换时态1、已然:已已经曾经了2、未然:将要3、进行:正,正在,在…中,着例我已经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我将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原则:时态只可同级替换,不可越级替换(二)偷换数量1、较多量:许多,很多,大量,广泛,大多数,大部分,不少2、中间量:部分,某些,一些3、较少量:很少,少量,少数,少部分,不多原则: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退而求次:不严谨题目选择矛盾最小的(三)偷换逻辑关系1、内部偷换:条件复句,因果复句例因为天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因为地面湿了所以天下雨了2、之间偷换:并列与条件,因果的偷换(四)偷换概念和范围1、扩大2、缩小3、偷换例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公务员的江苏大学生(五)偷换语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偷换例今天可能下雨今天一定下雨•总结1、做题顺序:2—3—12、代入原文,一一对应3、干扰项设置:无中生有五种偷换第四节态度观点题一、判别标志通常有“态度”,“观点”,“评价”等字样。
如“ 这段文字作者的观点是”二、类型(一)有观点(二)没有观点(三)杂糅三、解题技巧1、隐含观点:关联词,倾向性2、明显观点:引导词3、无观点:概括全文(一)有观点1、明确观点:有些文段的表述通常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观点,通常有以下字样:“我认为”,“笔者认为”、“XX认为”、“XX 说”。
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之后的语句。
2、隐含观点:倾向性,积极或消极寻找体现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细节:•<1>、关键词语虽然A,但是B ;无论A,都B遗憾的是;有趣的是;•<2>、标点符号:引号;反问•<3>、辅证:举例子、原因、援引、反面论证•言语技法之九:援引观点法•一、正向援引:“正如”之类词引出例证,最后以如“因此”引出作者观点。
•二、反向援引:一般用“通常认为”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二)没有观点•客观陈述•适合的文体风格:说明文和新闻• 1.有很多观点,但作者没有观点• 2.作者有观点,但不是针对提问对象的观点•小结明显观点——引导词隐含观点——关键词、标点、辅证无观点——谁的观点第五节词语理解题一、判别标志文中“XX”如何理解如对文中划线部分语句/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二、做题方法(一)不选字面含义(二)重在理解(三)具体语境(大小)(四)巧用代词的指代作用三、做题顺序1、首先找到词语出现位置2、然后看前后文确定在文中的含义言语技法之十:标点符号法我们在浏览题目时除了要重点注意关联词外,还要有意识的观察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双引号、破折号、顿号等,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
言语技法之十一:成分分析法即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语,删去修饰成分,从而简洁明了的把握该句的核心观点。
第六节代词指代题一、判别标志文中“XX”(代词)指代的是二、代词种类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三、做题方法(一)指代就近原则(较短的语句)领导表扬了小李,说他工作很认真(二)主语话题原则(句群或较长语段)小王是我的朋友,他是一名教师,他教语文,他工作很认真。
解题技巧:◇先定位原文◇向前为原则◇向后为例外◇就近为标准(临近原则)◇检验不可少•小结特定词语:确定位置注意标点代词:指代就近主语话题第七节语句衔接题分类(一)居中-填空题:(二)居末-结语题:(三)下文衔接类解题技巧•形式(首选):句式一致(猜题);关联词搭配•内容(兼顾):话题、感情基调、语境、事理、前后照应、问答照应(设问句)、篇章结构规律•(一)居中-填空题:•“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技巧:•◇重点观察空白处与临近前后句之间关系•◇寻找关联词进行分句关系的推断•◇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以及相同句式的提示信息•(二)结语题:•“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技巧:•◇寻找结论性的引导词•◇确保空白处与前文话题的一致和连贯性•■解题技巧:结构和内容相结合••■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解题技巧:结构和内容相结合排除选项:☹1.无关内容☹2.本段中已经描述过的内容☹3.可能会在前文出现的内容☹4.主旨、标题(总分结构)语句排序题一、提问方式: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是?二、做题方法1)从选项入手,寻头断尾2)关联词搭配3)空间+时间的顺序2.词汇歧义①我们家的门没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