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虎门销烟的资料

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编辑本段]背景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
1757年,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纳入殖民统治,是为英属印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取得印度专卖权,大量生产鸦片,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仓库等待输出。
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
1833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国枢密院下令废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被驻华商务总监取代。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律劳卑勋爵为首任驻广州商务总监,并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大班德庇时(又译戴维斯、爹核士、大卫斯)及G·B·罗拔臣爵士为副手。
英国方面已训令律劳卑可作武力行动,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劳卑成为商务总监不久,就从澳门乘船,打算硬闯广州进驻,结果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
卢坤下令将律劳卑等人驱逐回澳门,律劳卑退回澳门不久就病亡,德庇时成为第二任驻华商务总监。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当时,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报纸如此报道[编辑本段]全国禁烟以琦善为首的弛烟派评击黄爵滋,以各种理由将烟害问题归疚于其他社会问题上,而且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就连道光帝即位前也尝过鸦片,后来醒觉才戒掉烟瘾,使他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
但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
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烟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
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

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
这一事件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值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以枪炮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虎门即为其中之一。
虎门销烟的故事始于1847年,当时英国商船在虎门附近水域非法贩卖鸦片,而中国官方则严禁鸦片的贩卖。
中国广东巡抚林则徐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查禁鸦片,并在虎门设立了海关,以严格查禁鸦片的走私。
然而,英国商人却置之不理,继续私自贩卖鸦片。
面对英国商人的无视,林则徐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他下令在虎门设立了禁烟牌坊,并发布了“禁烟令”,宣布对走私鸦片的严厉打击。
这一举措引起了英国侵略者的极大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英国商人的侵犯,并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们坚定地执行禁烟令,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活动。
中国的这一坚定立场引起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响应,各地纷纷响应禁烟令,展开了一场全民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爱国热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虎门销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抵御外敌侵略的光辉篇章。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民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坚定追求。
虎门销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面对外敌侵略和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应当坚定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正义和良知,不畏强暴,勇敢斗争。
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外敌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虎门销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资料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资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
公元 1820 年 9 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忽然病死。
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
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同样,疲于对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对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权力的侵略和威迫。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时期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
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
这日,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恳求潘大人开仓救援难民。
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当仁不让,不过不巧得很,库房上月就空了!来人沉着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立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而后命令发散仓米赈济难民。
过后按市价归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啼笑皆非。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往后因禁烟名看重史的林则徐,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剩余,急需翻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入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
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是一种残害人体的毒品,会令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一直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收益。
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畅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这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背景。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
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高声疾呼:假如再不禁止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派出抵挡仇敌的军队,并且没有能够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自己也抽过鸦片,亲自感觉过洋烟的迫害,林则徐的警示使他胆战心惊。
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去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
近代史——虎门销烟

销毁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 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 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 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 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 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 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 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名士 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 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当天日记里又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 徙,以避其毒也。”
收烟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 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烟贩在 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林则徐并建议缴出一箱鸦片,则赏 茶叶五斤。 缴烟 美国及荷兰烟商承诺永不再贩鸦片,义律却从中破坏,缴烟途中运 走鸦片,又以各种理由拖延缴烟时间。林则徐将计就计,也延长封锁十 三行的时间,义律无奈如数缴烟。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 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 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 (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 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 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
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39年6月3 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 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 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 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后来由中华民国 政府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
虎门销烟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 情沸腾。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 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 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 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 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 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 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 难闻的气味。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 着双脚的民工,1、先向灌了 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 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 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 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 “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 股股难闻的气味。
因为帝国主义侵略者向中国倾销鸦片,使得白银大量外流, 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人吸鸦片,军队的战斗力更加削 弱了
“若犹泄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 敌之兵,且无可 以充饷之银。”
默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壮” 的词语或句子。
•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 盛装,敲锣打鼓,使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
泱泱大中华,面对远隔千山万 水之遥的英国,我们失败了,中国 为什么失败了?
• • • • • • • • • • •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 中华少年,顶天立地 当自强。 中国少年者,则 中国少年 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经过。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45000 50—100公斤/ 箱 40200 40000 35445 吸毒人数: 200 多万 /35 年 35000 30000 掠夺白银:3—4亿元/40年里 25000 20331 20000 12576 15000 7889 10000 4000 5000 年 0 1799年 1820年 1825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的广东虎门镇。
这个故事背后涉及到中国的烟草贸易、外国势力以及中国社会的反抗情绪。
在19世纪末,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动荡。
当时,中国
政府对于烟草贸易实行了高额的赋税,这使得烟草贸易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
然而,这一政策引起了外国势力的不满,因为他们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
于是,一些外国烟草商人开始从东南亚地区走私烟草到中国,绕过中国政府的
赋税。
虎门镇,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成为了这个非法贸易的主要节点。
当地居民利用他们的熟悉地理环境和渔民身份,帮助外国烟草商人进行走私活动。
然而,这种走私行为逐渐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
1894年,中国政府决定采取行动,并指派了一位叫李鸿章的官员负责阻止虎门销烟。
李鸿章通过派遣军队和设立防线的方式,严厉打击了这一非法贸易活动。
随着中国政府的努力,虎门销烟的活动逐渐减少。
虎门销烟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人们开始认识到外国
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并为中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这一事件也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注入了新的力量,人们开始积极参与到反侵略的运动中。
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
团结和勇敢。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外来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理解

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理解一、虎门销烟的背景1. 国际背景-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
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即出口货物的价值大于进口货物的价值。
- 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国内背景- 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 - 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这导致中国国内银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
- 鸦片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吸食鸦片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
同时,鸦片的泛滥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大量士兵吸食鸦片,导致军队纪律松弛,作战能力下降。
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1. 林则徐的禁烟决心- 道光皇帝意识到鸦片问题的严重性,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深知鸦片的危害,他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 到达广州后的措施-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
他首先派人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鸦片走私的情况。
然后,他传讯了十三行洋商,责令他们限期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贩卖鸦片。
同时,他还封锁了广州的外国商馆,断绝了里面外国商人的食物供应,迫使他们交出鸦片。
3. 虎门销烟的壮举- 1839年6月3日 - 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他采用的是“海水浸化法”,先在海边挖好两个大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防止鸦片渗漏。
然后将海水引入池中,把鸦片切成四瓣,倒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鸦片就被销毁了。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万多斤。
三、虎门销烟的意义1. 对中国的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如下: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下降,人民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
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183000多千克。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称为鸦片战争。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
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而逐渐解体。
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阻止了英军的侵略,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中国国内形势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中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
中国国内形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济落后。
此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
2、政治腐败。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
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
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思想文化界沉闷。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
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
所的悲惨境地。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5、对外闭关自守。
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对本国进行海上侵略,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英国侵贸易入
与此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中国拒绝贸易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的不公正待遇。
如果说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遂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那么既然闭关锁国造成了贸易出超,怎么不倾销别的货物?怎么唯独鸦片能买进来?很明显,这完全是官商勾结的恶果。
走投无路的鸦片贩子在中国受到热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再由兵船运回内陆,开设烟馆倾销毒资全是国民所为。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
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
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