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2000年前的汉代。特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人们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为生。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2. 自给自足: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的农产品才能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 重视水利: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资源,例如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灌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4. 经济区域分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工。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是小麦和谷物的主要产区,这种区域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交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 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起点,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农作物,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铁器、种田套、犁等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3. 农业经济的繁荣: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农业经济的衰退:随着宋朝以后,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人口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张,土地的争夺激烈,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筒车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 力 水 车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 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春秋战 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 君主土地私有制
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附庸)
翻车→风力水车
改良培育作物
芍陂、都江堰、坎井儿 引进高产作物
工具 革新
水利 灌溉
耕作 技术
作物 改良
骨器木器→铁器 耦犁→曲辕犁
代田法、耕耙耱 稻麦轮作、施肥
古代农民的状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论贵粟疏》汉·晁错
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 基础。
(2)局限性:
①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易破产。 ②规模小,难以扩大生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6张PPT)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制
出租给农民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土地可以买卖
土地兼并
国家
农民
地主
兼并
土地兼并问题: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
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 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水利书籍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 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 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进而成的。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⑶构造的变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
犁的演进:
耒耜→ 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 曲辕犁
农具革新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 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然力 结构的变化: 直辕—曲辕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思考:“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座筒车,江西南康市龙岭镇下 棚、邱边等几个村的上千亩农田就能四季免费灌溉。
戽斗(宋元)
风力水车 (明清)
• 不利因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人们只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交换活动很少。

这个阶段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三、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入了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阶段。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则无地可种。

农民被迫成为地主的佃农,给地主交纳租税。

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压制,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四、水利灌溉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利灌溉的发展。

水利灌溉的出现,使得农田的灌溉得以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田的改良和土地的开垦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如耕种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产品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六、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主。

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差异所致。

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七、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经济依赖农业经济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经济则需要城市经济提供的工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八、农业税收与财政收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征收农民的租税作为财政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兼并严重)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1、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奴隶社会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 要的形式) 农民土地私有制
2、土地兼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骨耜 石 斧
远古
刀耕火种 (火耕)
古代
以牛田(铁犁牛耕) 体现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的革新:
磨制石斧
石锄
骨耜
春秋战国铁农具
汉曲柄锄
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曲辕犁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生产工具的变化 石、骨、木
位中 如的 何地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 ? 位
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 说
之神‘农神氏农塑氏像’。——《白神虎农通尝义百》草
明 了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演进:
提示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提示
3.小农经济的地位 史料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 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 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体现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1. 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 产生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贵族、官僚及 豪强霸占土地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新的封 建王朝的建立都不同程度地改革田制,解决土地兼并,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 并,根本前提是推翻封建制度。
2.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二者的矛盾 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 所反映的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 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的矛盾。如北魏、隋唐的均田令, 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等。
• 1. (2013重庆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 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 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配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
• 2. (2013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 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汉代 唐代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 史料 [史料解读] 注意年画中“五谷”“六畜”等关键词。 [问题思考] 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特点? 提示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 3. (2012全国Ⅱ卷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 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提示
2.经营方式
史料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
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 ,此其分事也。——《墨子》
[史料解读]
史料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活动;男耕女织,男女分工不同,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深化提升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主要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7.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 性等特点。
赋税: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
沉重的赋
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秦始皇“泰半之赋”)
税和力役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古 有利因素 代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中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的 不利因素
农 业
土地兼并严重
经 济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走近高考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 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 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 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引发农民起义
易混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名名人片农业在中神国中农国古氏农代业经的始济祖中 占主导地位(,炎是帝)最基本的
古神 代农 中氏 国在
经济形式。性别:男 出生年月:远古 家庭住址:山洞
农神 业话 的传 地说
主要 事迹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4.(2010·浙江文综)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 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图,其中图1所示 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A.战国 • B.秦 • C.西汉 • D.东汉
注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商品 经济
• 小农经济:是铁器牛耕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产物,最本 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 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随着社会 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联系加深。
•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 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 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 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传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 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战国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汉代
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南方)
宋元
戽斗
水转翻车
明清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 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
•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 性和扩张性。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