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8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

荧光染色实验
原理,实验步骤
细胞凋亡实验
1 原理
描述细胞凋亡的机制和原理
2 实验步骤
介绍如何进行细胞凋亡实验的步骤
结束语
总结课程内容,展望细胞生物学的未来研究方向。
《细胞生物学实验》PPT 课件
细胞生物学实验PPT课件大胞质、细胞核
细胞器的功能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细胞生命周期
1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
细胞生长和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培养实验
细胞培养介质的配制,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
细胞敲除实验
原理,实验步骤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物学实验讲义细胞⽣物学实验⼀细胞分裂相的观察(综合性,3学时,⽣技、⽣⼯专业必修)⼀、实验⽬的1.掌握减数分裂标本的制备⽅法;2.掌握⽣殖细胞减数分裂发⽣过程及各个时期的染⾊体和细胞变化特点;3.了解植物⽣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殖细胞发⽣的⼀种特殊细胞分裂⽅式,特点是染⾊体复制⼀次,细胞分裂两次,形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染⾊体数⽬减半。
经过受精作⽤后,染⾊体数⽬恢复,这样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保证了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1.仪器、⽤具:眼科镊⼦、解剖针、⼑⽚、吸⽔纸、显微镜、载玻⽚、盖玻⽚;2.材料:普通⼩麦(Triticum aestivum,2n=2x=42)或⿊麦(Secale cereale,2n=2x=14)、⼤麦(Hordeumsativum,2n=2x=14)的幼穗(旗叶叶枕与幼穗顶部距离3~5cm,穗长约6~8cm);或⼤葱(Alliumfistolosum,2n=2x=16)花序(外包绿⾊总苞者,长2~3cm);或⽟⽶(Zea mays,2n=2x=20)幼穗(雄穗)。
3.试剂:苯酚品红、醋酸洋红。
注:以下染⾊剂的配制① 1%醋酸洋红(aceto carmine):酸性染料,适⽤于压碎涂抹制⽚,能使染⾊体染成深红⾊,细胞质成浅红⾊。
配⽅:洋红1g ; 45%醋酸100ml。
煮沸2h左右,并随时注意补充加⼊蒸馏⽔到原含量,然后冷却过滤,加⼊4%铁明矾溶液1~2滴(不能多加,否则会发⽣沉淀),放⼊棕⾊瓶中备⽤。
②改良苯芬品红染⾊液(Carbol fuchsine)核染⾊剂。
配制步骤:先配成三种原液,再配成染⾊液。
原液A:3g碱性品红溶于100ml 70%酒精中。
原液B:取原A液10ml加⼊到90ml 5%⽯炭酸⽔溶液中。
原液C:取原B液 55ml,加⼊6ml冰醋酸和6ml福尔马林(38%的甲醛)。
(原液A和原液C可长期保存,原液B限两周内使⽤)染⾊液:取C液10~20ml,加45%冰醋酸80~90ml,再加⼭梨醇1~1.8g,配成10%~20%浓度的⽯炭酸品红液,放臵两周后使⽤,效果显著(若⽴即⽤,则着⾊能⼒差)。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稿 (16)

视频3.6 单个核细胞分离结果分析同学们好!我们在前面的视频中学习了“研磨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原理、操作等内容,本视频我们一并对两个实验结果加以分析。
首先,让我们先复习一下单个核细胞的概念及组成。
单个核细胞是指外周血和免疫器官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密度相近的几种免疫细胞。
其并非某种特定细胞类群。
因此,观察单个核细胞形态和计算纯度时要综合考虑这几种细胞。
1、密度梯度离心法正常分离效果:纯度, 80%左右;回收率,60%左右。
图1中细胞纯度接近80%,算比较好的分离结果。
图2中单个核细胞比率很低,混有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
2、脾脏单个核细胞理想分离效果:活细胞比率﹥90%,如图3。
图4则死细胞偏多。
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纯度低的原因:吸取单个核细胞层时操作不当。
(1)扰动了分层液,使沉于管底的红细胞上浮;(2)吸取上层含血小板液体太多。
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回收率低的原因(1)血液在普通玻璃或塑料容器中放置时间过长,部分细胞因贴壁而损失。
(2)吸取单个核细胞不完全。
(3)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时速度偏低、时间偏短。
(4)用普通低速离心机离心时,部分细胞沉于管壁而非管底,吸弃上清和重悬时易损失。
5、脾脏单个核细胞活率低的原因(1)研磨力度过大。
(2)在同一位置反复研磨。
(3)没有及时用D-Hanks液将研磨游离的细胞冲入悬液。
6、改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纯度的方法:吸取单个核细胞的吸管进入细胞悬液前先排出部分气体;缓慢进入单个核细胞层;小心吸取中间层细胞。
避免在液体中反复挤压吸管。
7、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回收率的措施(1)血液一经采集尽快分离。
(2)用聚丙烯离心管代替普通离心管盛装血液和分离细胞。
(3)有条件时使用水平离心机。
(4)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较大,如吸入较多,应适当调大离心速度并延长离心时间。
8、改善脾脏单个核细胞活率的方法(1)组织块分割要小。
[VIP专享]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VIP专享]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0de66d192e45361066f57f.png)
植物组织培养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细胞无菌培养技术。
2、了解不同激素对细胞的不同诱导作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植物细胞生物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它是借用无菌操作方法,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使其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最终长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已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组织分化与形态建成问题,快速繁殖与去除病毒,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幼胚培养与试管受精,抗体突变体的筛选于体细胞无体系变异,悬浮细胞培养与次生物质生产以及超低温种质保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实际应用,都必须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深刻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三、实验用品1、材料半夏无菌苗。
2、仪器卧式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烘箱、培养箱或培养室。
3、用具镊子、刀、牛皮纸、marker笔、棉线。
4、器皿试剂瓶(50、100、1000ml)、三角瓶(100ml)、刻度吸管(0.5、1、5、10ml)、培养皿(直径9~11cm)。
5、药品与试剂1).药品(见下表)2).70%酒精四、实验方法1、培养基的配制配制培养基前先要配制母液。
母液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四类。
(各类成分浓度、用量详见下表)。
表1 MS培养基母液配制(单位:mg)类成分规定量称取量母液体积(ml)扩大倍数配1升培养基别的吸取量(ml)KNO 3190019000NH 4NO 3165016500MgSO 4·7H 2O 3703700KH 2PO 41701700大量元素CaCl 2·2H 2O 4404400100010100MgSO 4·4H 2O 22.302230ZnSO 4·7H 2O 8.6860H 3BO 3 6.2620KI0.8383Na 2MoO 4·2H 2O 0.2525CuSO 4·5H 2O 0.025 2.5微量元素CoCl 2·6H 2O 0.025 2.5100010010Na 2-EDTA 37.253725铁盐FeSO 4·7H 2O 27.852785100010010甘氨酸 2.0100盐酸硫胺素0.420盐酸吡哆素0.525烟酸0.525有机物质肌醇1005000500100101).大量元素母液(10倍液)分别称取10倍用量的各种大量无机盐,依次溶解于大约800ml 热的(60~80℃)蒸馏水中。
2018版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四单元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2讲 Word

[考纲要求]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Ⅱ)。
2.细胞的有丝分裂(Ⅱ)。
3.细胞的无丝分裂(Ⅰ)。
4.实验:(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考点一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1.多细胞生物生长的原因(从细胞的角度分析)(1)通过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2)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1)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①实验原理a.酚酞遇NaOH呈紫红色。
b.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
c.用NaOH在琼脂块中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的比值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②实验步骤: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步骤与实验材料③实验结果:依据下表信息,进一步完善补充:④实验结论a.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
b.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c.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相对表面积的制约: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②受核质比的制约:细胞核中的DNA是有限的,其能够控制的细胞质的范围有限。
3.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方式(3)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4.细胞周期(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适用范围:①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②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知识拓展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有三种去向①持续分裂: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
如部分造血干细胞、卵裂期细胞、癌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茎形成层细胞、芽生长点细胞。
②暂不分裂: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仍具有分裂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回到细胞周期中。
如肝脏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讲义

实验一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的观察实验原理与目的(1)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了解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掌握光镜下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初步掌握临时制片技术和显微绘图的方法。
实验原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构成人体或其他高等动物或植物的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细胞的形态都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如具有运输O2和CO2功能的红细胞为双凹盘状;具有感受刺激与传导功能的神经细胞呈星芒形,附有长短不等的树枝状突起;上皮细胞是柱形或扁平形;巨噬细胞则呈不规则形状,并能伸出伪足,以利于为执行吞噬和消灭外源的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虽然细胞在形态上多种多样、大小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特点,即都是由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核(nucleus)组成。
实验用品1.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推片、吸管、镊子、牙签、擦镜纸、吸水纸、小剪刀。
2.材料:洋葱、人口腔上皮细胞、鸡血液、人血细胞涂片、蟾蜍血细胞涂片。
3.试剂:2 %碘液、Giemsa 染液。
试剂配制1.2 %碘液:称取碘片2g,碘化钾5g,蒸馏水100ml 混匀溶解即可。
2.吉姆萨(Giemsa) 染液:吉姆萨粉(Giemsa stain) l.0g甘油(AR) 66ml甲醇(AR) 66ml将Giemsa粉放入研钵中,先加入少量甘油,研磨至无颗粒为止,然后再将全部甘油倒入,放56℃温箱中2h后,加入甲醇,将配制好的染液密封保存棕色瓶内(最好于0~4℃保存)。
内容与方法一、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制片与观察:1. 临时制片:取一擦净的载玻片,在玻片中央滴一滴2%的碘液,将洋葱茎用小刀分为几块,取一块肉质鳞叶,用镊子在其表面轻轻撕下一小块膜质表皮,再用剪刀剪成3~4mm2的小块,置于载玻片的染液中铺平,染色2~3分钟,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染液。
2. 观察:将标本置于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排列整齐、彼此相连的细胞,选择其中较典型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成高倍镜观察以下结构:1)细胞壁:在每两个细胞相连处,可看到二层壁状结构,是相邻细胞各自的细胞壁,有纤维素构成。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稿 (18)

视频4.1 如何“养”好细胞?同学们好!这一节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养”好细胞。
希望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是“养细胞”?②为什么要“养细胞”?③如何养好细胞?1、“养细胞”的含义“养细胞”即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在体外模拟细胞体内生长的条件、使细胞得以在体外生长繁殖的过程。
按细胞材料来源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如材料直接来源于生物体,称为原代培养;如分割细胞培养物进行再培养,则称为传代培养。
所培养的细胞,有的不粘附于支持物、呈悬浮状态生长,称为悬浮生长型细胞;有的需要粘附于一定固相支持物表面才能很好生长,称为贴壁生长型细胞或粘附依赖型细胞。
2、为什么要“养细胞”?(1)排除其他细胞干扰的情况下研究细胞本身的生理和功能。
(2)控制细胞生长条件,研究环境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3)对细胞进行遗传改造及应用。
3、如何养好细胞?要养好细胞,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分离获取活力好的细胞材料;(2)防止微生物污染;(3)防止混入有毒物质;(4)提供适宜生长条件。
4、如何获得活力好的细胞材料?如为原代培养细胞,材料要新鲜而且酶消化程度适可;对于传代培养细胞,酶消化前的细胞状态要好而且要消化适可。
5、如何防止微生物污染?需要从3方面入手。
(1)环境消毒;(2)应用无菌培养用品和无菌溶液;(3)操作过程严格避免微生物污染。
首先,要在预先紫外消毒的无菌室及超净工作台内操作。
其次,凡与细胞材料接触细胞培养瓶、培养皿、吸管、离心管、解剖器械、平衡盐、培养液等均应无菌。
需要购买使用无菌一次性用品或对非一次性用品预先灭菌。
无菌操作过程控制包括:实验前洗手;穿戴无菌工作服、口罩和帽子;在酒精灯附近操作;物品常消毒;材料尽可能少暴露;有细胞的器皿移出超净台要加盖。
6、如何防止有毒物质危害?(1)器皿充分清洁。
(2)要用去离子水配制溶液。
7、细胞生长的适宜条件包括:适宜的培养基;适宜的培养温度;适宜的气体环境。
《细胞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备注
36
实验四 叶绿体的分离与荧光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分离,了解细胞器 分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并熟 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7
二、 实验原理
组织匀浆后悬浮在等渗介质中进行差速离心,是 分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一个颗粒在离心场中的沉降 速率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也同离心力以 及悬浮介质的粘度有关。在一给定的离心场中,同一 时间内,密度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其沉降速率不同。依 次增加离心力和离心时间,就能够使非均一悬浮液中 的颗粒按其大小、密度先后分批沉降在离心管底部, 分批收集即可获得各种亚细胞组分。
53
实验内容与实施过程
4、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课内完成,180min) ①取充分展开的嫩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②将叶片在0.1%升汞溶液中浸泡灭菌10min,然后用无 菌蒸馏水漂洗5次; ③用镊子撕去叶的下表皮,然后将叶放有酶液的培养 皿或带盖三角瓶,每10ml酶液放2g叶片;
49
②原生质体分离纯化或融合后,在适当的 培养基上应用合适的培养方法,能够再生细胞 壁,并启动细胞持续分裂,直至形成细胞团, 长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发育成苗。其 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是原生质体 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50
三、实验仪器
台式离心机、 高压灭菌锅、 倒置显微镜、 超净工作台
26
③詹纳斯绿B:詹纳斯绿B能专一的对线粒 体进行活体染色。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 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 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 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27
三、实验仪器
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解剖盘、剪刀、镊子、 双面刀片、解剖盘.载玻片、凹面载玻片、盖 玻片、表面皿、吸管、牙签、吸水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实验一不同细胞形态观察、大小测量,结构比较一、实验目的利用光学显微系统对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进行观察,了解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区别。
二、实验原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构成生物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要对细胞进行研究,首先要从其形态结构入手。
所以,要借助显微镜的成像及放大原理,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A、血涂片的制作1.取末梢血1 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
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2.操作①将干燥血片用甲醇固定3-5分钟。
②将固定的血片置于被pH6.4 -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0-20倍的Giemsa染液中,浸染10-30分钟(标本较少可用滴染法)。
③取出用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注意:①取血滴不宜过多,以免涂片过厚,影响观察。
②要使涂片厚薄均匀、拿片角度和速度都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③涂片一般在后半部为好,白细胞在边缘和尾端较多。
B、洋葱表皮临时制片的制作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2.制片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上,划出2-5平方毫米的小方格,然后用镊子撕下方格内的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3)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慢慢放平。
3.染色1)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稀释的碘酒。
2)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染液。
4.观察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制片的制作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2.制片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凉开水漱口,取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刮几下,将刮下的碎屑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均匀。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慢慢放平。
3.染色a)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碘液。
b)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碘液。
4.观察四、实验准备1.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牙签、酒精棉球、载玻片。
2.材料:洋葱表皮,口腔上皮,血涂片,永久制片。
3.试剂:碘液,Giemsa染液,生理盐水,甲醇,香柏油。
五、作业描绘你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及大小(以比例尺表示)。
1、血液涂片(必做)。
2、永久制片,洋葱表皮,人口腔上皮选做其一。
实验二植物细胞微丝束的观察一、实验目的掌握考马斯亮蓝R250染植物细胞内微丝束的方法。
了解在微丝束细胞内的分布特点。
二、实验原理真核细胞胞质中错综复杂的纤维网络称为细胞质骨架,按纤维直径、组成成分和组装结构的不同分为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微丝是肌动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状纤维,在细胞中它们又与某些结合蛋白一起形成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如应力纤维(又称微丝束)。
本实验利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来观察植物细胞中由微丝组成的微丝束。
考马斯亮蓝R250是一种蛋白质染料,它可以使各种细胞骨架蛋白着色,并非特异地显示微丝,但由于有些细胞骨架纤维在该实验条件下不够稳定,如微管;还有些类型的纤维太细,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因此我们看到的主要是由微丝平行排列组成的微丝束。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取洋葱鳞茎内表皮(大小约1cm2),置于盛有0.2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的培养皿中。
2.吸去缓冲液,用1% Triton X-100处理20-30min。
室温和37度均可。
3.除去Triton X-100,用M-缓冲液充分漂洗3次,每次10min。
4.3%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0.5-1h)。
5.在磷酸缓冲液中洗三次,每次10min。
吸去残液。
6.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15-20min。
7.小心地用水漂洗数次,将样品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准备1.材料:洋葱鳞茎2.试剂:1)M-缓冲液:咪唑50mmol/l, KCL 50mmol/l, MgCL20.5 mmol/l, EGTA1mmol/l, EDTA 0.1mmol/l, 巯基乙醇1mmol/l, 甘油 4 mmol/l, 用1mol/l HCL调pH7.2。
2)磷酸缓冲液3)1% Triton X-100/ M-缓冲液配制4)0.2% 考马斯亮蓝R250 染液:0.2g考马斯亮蓝R250溶于甲醇46.5ml,冰醋酸7ml, 蒸馏水46.5ml。
5)3% 戊二醛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培养皿,滤纸,剪刀,废液缸,滴瓶五、注意事项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不可带颈肉,样本要展开铺平;2.去垢处理要掌握好时间;3.染色时间需掌握好,必要时可分别不同时间染色;4.观察时选择平展染色适中的部位观察。
六、作业描绘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中微丝平行排列组成的微丝束的图像。
实验三细胞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形态特征及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二、实验原理1.动物细胞无丝分裂的观察——蛙血涂片无丝分裂不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鸡胚血细胞中也发现此现象,因为此过程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称无丝分裂(Amitosis)。
其后无丝分裂又在各种动植物中陆续发现,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细胞中更多见,但遗传物质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蛙红细胞体积较大、数多,而且有核,是观察无丝分裂的较好材料。
2.蝗虫精子发生过程减数分裂的镜下观察减数分裂(Meiosis)是配子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即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体现了遗传三定律,所以说减数分裂在稳定种的遗传性状和繁殖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蝗虫精巢取材方便,标本制备方法简单,染色体数目较少,例如,蝗虫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22+X,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11+X或n=11(注:蝗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不同,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为XO,即只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一般多采用它来研究观察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化。
1.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 :位于精细管的游离端,胞体较小,由有丝分裂来增殖,其染色体较粗短、染色较浓。
2.减数分裂I(Meiotic division I) :是从初级精母细胞到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次分裂。
(1)前期I(Prophase I) 在减数分裂中,以前期I最有特征性,核的变化复杂。
依染色体变化,又可分为下列各期:•细线期(Leptotene stage)染色体呈细长的丝,称为染色丝。
弯曲绕成一团,排列无规则,染色丝上有大小不一的染色粒,形似念珠,核仁清楚。
•偶线期(Zygotene stage)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即联会。
同时出现极化现象,各以一端或两端聚集于细胞核的一侧,其余部分则散开,形成花束状。
•粗线期(Pachytene stage)每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完成,缩短成较粗的线状,称为双价染色体,因其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又叫四分体。
•双线期(Diplotene stage)染色体缩的更短些,同源染色体开始有彼此分开的趋势,但因两者相互绞缠,有多点交叉,所以这时的染色体呈现麻花状。
•终变期(Diakinesis)染色体更为粗短,形成Y、V、O等形状,终变期末核膜、核仁消失。
(2)中期I(Metaphase I):核膜和核仁消失,纺锤体形成,双价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
这时的染色体组居细胞中央,侧面观呈板状,极面观呈空心花状。
(3)后期I(Anaphase I):由于纺锤丝的解聚变短,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
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尚未分裂,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连在一起同去一极。
(4)末期I(Telophase I):移动到两极的染色体,呈聚合状态,并解旋,同时核膜形成,胞质也均分为二,即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这时每个新核所含染色体的数目只是原来的一半。
到此减数分裂I结束。
3.减数分裂Ⅱ(Meiotic divisison Ⅱ)减数分裂Ⅱ类似一般的有丝分裂,但从细胞形态上看,可见胞体明显变小,染色体数目少。
(1)前期Ⅱ(Prophase Ⅱ)末期I的细胞进入前期Ⅱ状态,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单体显示分开的趋势,染色体像花瓣状排列,使前期Ⅱ的细胞呈实心花状。
(2)中期Ⅱ(MetaphaseⅡ)纺锤体再次出现,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
(3)后期Ⅱ(AnaphaseⅡ)着丝粒纵裂,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彼此分离,各成一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TelophaseⅡ)移到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组成新核,新细胞的核具有单倍数(n)的染色体组,胞质再次分裂,这样,通过减数分裂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
4.精子形成在两次精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也大致平均地分到四个精细胞中,精细胞经一系列的分化成熟为精子。
镜下精子头部呈梭形,由细胞核及顶体共同组成,尾部细长呈线状。
3.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一马蛔虫子宫切片、洋葱根尖压片细胞有丝分裂(Mitosis)的现象是分别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动物细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
有丝分裂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核变化,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以及它们平均分配到每个子细胞的过程。
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只有6条染色体,而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为16条,因为它们都具有染色体数目少的特点,所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马蛔虫子宫切片取马蛔虫的子宫切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马蛔虫子宫腔内有许多椭圆形的受精卵细胞,它们均处在不同的细胞时相。
每个卵细胞都包在卵壳之中,卵壳与卵细胞之间的腔,叫卵壳腔。
细胞膜的外面或卵壳的内面可见有极体附着。
寻找和观察处于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变化,并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间期(Interphase) 细胞质内有两个近圆形的细胞核,一为雌原核,另一为雄原核。
两个原核形态相似不易分辨,核内染色质分布比较均匀,核膜、核仁清楚,细胞核附近可见中心粒存在。
•分裂期(Mitosis)a)前期(Prophase)雌、雄原核相互趋近,染色质逐渐浓缩变粗、核仁消失,最后核膜破裂、染色体相互混合,两个中心粒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体开始形成。
b)中期(Metaphase) 染色体聚集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赤道板,由于细胞切面不同,此期有侧面观和极面观的两种不同现象,侧面观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两极各有一个中心体,中心体之间的纺锤丝与染色体着丝点相连;极面观由于染色体平排于赤道面上,六条染色体清晰可数,此时的染色体已纵裂为二,但尚未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