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边的寂寞何曾休止_卞之琳_寂寞_细读
生命本质的形象测试——卞之琳《寂寞》赏析

种对宇宙 、人生 、命运 等问题 的知性 看法。创作于 1 3 年的名篇 《 95 寂寞 》
就是卞之琳诗歌风格 的缩影 。
的寂寞 多源 于对新鲜 世界的好奇 与渴
草 是 “ 蝈 ” 自 由嬉 戏 的 天 蝈
I I ¨
《 寂寞 》之所 以具有高度哲学思辨的蕴藉 ,
与诗 人在诗 中呈示 的 “ 相对”意识是分不开的。
地 ,是令人羡慕的乐园 。诗的最后两句 “ 如今他
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 止” ,可谓惊人之 笔 ,当生命走到尽头 ,忙 碌的生活连 同麻木 的寂 寞都不复存在 , “ 夜明表”和 它所 象征 的时间却 没有随生命的终止而停歇 ,永恒 的寂寞成了 “ 乡
的寂寞 、更 痛苦 的寂 寞。诗 的 第二节 写道 “ 小时候 他常常 羡
秋 》”一 样 ,人生 若无寂 寞 造访 ,就 不会有 精
辟 、独 到的思想 ,卞之琳若 无思考 的寂寞 ,也写 不出充满人生 睿智的隽美诗章 。在这一点上 ,卞
之琳 的 《 寂寞 》与戴望舒 的 《 寂寞 》异曲 同工 ,
寂寞,前者采用移情的方式化万物于寂寞 ,营造了
浓郁 的情绪氛围 ,相对易于体悟 ,而后者对人类寂
听过 的遥远传说 。这里用 “ 羡
艳” 来描绘 孩子 的童趣 ,煞 是 幽默 ,意喻他 感受不到坟墓 中
寞命题的探寻则比较内敛隐蔽 ,其谜底需有一定的 生命与审美体验积累才能体会到。
死者 的寂寞 ,只知道繁茂 的墓
岸 、他 的放浪形骸 、他 的落拓不羁的 自豪 ,使他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B13汉语言文学一班李瑶134109050052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在中国文论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意”和“象”最初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哲学思辨的关系。
“象”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南朝的刘勰最早把美学概念的“意象”提了出来,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意中之象”的生成。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命题。
作为现代派的诗人卞之琳,其诗歌深受中国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花间词派和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魏尔伦等象征派等的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韵。
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但相比较而言,卞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受艾略特、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影响,显现出浓厚的“欧化”及“古化”倾向,因此而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之新,在于诗歌语言、形式、技巧所具备的现代特征,在于从构建意境到提炼意象地转变。
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都离不来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孙玉石先生说,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而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形成是意象性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代表之一的卞之琳诗歌朦胧多义,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意象的选取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意象的运用也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对卞之琳诗歌的详细阅读与统计下,其诗歌意象分类众多,有黄昏、寒夜、荒街、梦、泪、桥……等庞大而丰富的意象群。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昏、夕阳、荒街、古城。
“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而且不会自动生成需要诗人自主摄取物象来寄托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和物象、意象摄取跟他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
1934年叶公超嘱托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文中提出:“是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真是受艾略特的影响,卞之琳诗歌几乎不关于“我”的直接抒写,他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情,克制、冷却自我感情,将诗情与诗思最大限度的沉淀,查阅诗人的性格和生平,在自序里他写道:“我写诗,而且一直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故意做“冷血动物”,对自己这个时期的情绪做“冷淡深挚”的描述。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篇一:经典现代诗歌赏析经典现代诗歌赏析一身(萧缆)夕阳下,缩着身子,月落时,难耐感慨,昨夜未睡,今晨又被惊醒手提壶,煮白开水一杯,一生,因不静而伤悲,看车流量土星儿漫飞。
【能以这首诗作为这卷的结尾真的好高兴,人生如断章啊!】【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以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因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纹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死亡冬天、冬天,你用寂寞埋葬我的名字。
当我徘徊在十字路口,眼里含满了泪,你的雪花飘落下来,仿佛映我的凄凉,兆示我将死亡。
我死亡在那个灰色的深渊里,向着那寂静的天空。
这个城市,没有我的名字。
我风化了。
在那一次哇哇落地的分娩,我的哭声里就那样的凄凉。
【这晚,心情严重的不高兴,唉!我的心痛,我的人啊!】断念(一)那一片,哦,是那一片,上班的早晨,我左躲右闪,躲开了,一天天不兴奋的心情,却看到那一片枯黄的落叶,飘进我的心里。
(二)斟起咖啡,看时间飞走。
我的手指长长,摸到了一支笔,于是思念在冬季里泛滥,墨水渐渐浸润,我的泪水。
(三)冬日,呼吸,心情比季节更冷,人情比心情更冷,现代社会,我在纸张上,审视,繁荣的意义,用手指摸索,辛苦两个字迹。
(四)她来,象一阵风,真的,清清楚楚的迷住了我的眼睛,在梦里还留着吮指的笑;她走,怅然若失,辉一挥衣袖,没有一片云彩。
(五)我发誓:将爱情进行到底,她发誓:将爱情逃避到底,我们两个都没有错,只是观点不同,我看她象彩虹,她看我象青蛙,呱呱我的绿色爱情。
(六)【有时候有点佩服那些超人了,那样的永远前进,不知疲倦,但我相信我是水草。
】原来我并不伟大,知道这个秘密,我的心里那么忧伤,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平静的生活里,我只是一个看客,看水里来去出入的鱼,我觉得我很平常。
(七)今晚北京的风好上大,让我想起故乡的冬季,是该下雪的时候了,我用步子丈量时长。
不知道多少步?可以看见雪景。
不知道多少步?可以回到家乡。
(八)【生活总是这样,让你被迫的承认每一天的重复虽然那么有意义,然后看到时光雀舌木,你在机械的运动中所告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卞之琳《断章》读后感1文中的作者不会被一些世俗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该透悟人与世界,获得内在自由与超越。
而我呢?唉……四周死一般沉寂,没有鸟叫,没有虫鸣,夜游的动物似乎也都藏了起来。
我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孤赏”夜幕里的伤感。
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有人用“惨淡”来形容夜色了,我的心也如惨淡一般。
从小到大,我经历过不少的成功,胜利与喜悦似乎也从来没有离开我,可这突如其来的惨败让我措手不及,我就像被人从山顶一下推入了谷底。
我害怕同学们的嘲笑,老师逼迫的眼神,更害怕父母的责骂。
寒风打过,不禁打了个冷颤。
独自徘徊在小路上,想压抑心中的苦闷,不想这深沉萧瑟的夜里让我添了几分寂寞,几许惆怅,几许悲凉,用迷茫的眼神扫视着夜,夜用惊奇的目光窥视着我的心灵。
我无神地看着周围,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着黑夜的迷茫。
“还有希望吗”?我在心底问着自己。
前途茫茫,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放弃,我不甘心;坚持,我已经看不到希望。
我该怎么办呢?黑夜。
突然,一片树叶落到我的身上,我抑起头,只见树上的叶子歪歪斜斜的往下落,凝视着向下飘动的枯叶,我内心的尘埃仿佛也被某种东西擦去了,我弯下腰拾起了一片落叶,将它放在手中仔细的端详着,从清晰的叶脉中还能看出昔日的辉煌。
这看似平凡的落叶,它触动了我的心。
使我想起《断章》中诗人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畏一时得失哀乐而透悟人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我明白了,我们何必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耿耿于怀,去耽误大好的时光呢?滚滚红尘,尘起尘落;滔滔大海,潮涌潮跃,大千世界,草荣草枯,这都是自然的法则。
今天的失败还有明天,只要我们努力就有希望。
花有重开之日,叶有再生之时,人自然还会有成功之日。
等哪天我要放飞——放飞多年来收集在水晶瓶里所有的梦想。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2初读《断章》,只觉得它明白如话,竟然没有让我遐想。
可是读第二遍,我就背着明白如话的诗吸引住了,感觉诗在开头就流淌出一股清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寂寞--卞之琳

寂寞--卞之琳你也能发这样的图文免费下载寂寞——卞之琳经典重读 2019-12-07 10:47打开App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故乡的仓库总是偷偷攀进高高的仓房倒在金灿灿的希望上呼噜中月亮被母亲蒸成白馍把夜馋出了口水喘息的岁月养成肥胖的日子再也不用搬上搬下可从此我也闻不到了里面拥挤的芳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免费制作你自己的图文故事立即下载体验评论(7)樊里予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生日快乐雅坤 2生活总是那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心酸大熊1215在读此诗,体会与之前大不相同非常yl看不懂妖邑亓梦??????????下载简书,参与文章讨论作者信息经典重读简书陪你读经典这里是简书官号作为简书出版公版书计划的一部分—热门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胡适》《成为你自己——尼采》热门推荐《你的名字: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第四波,你来发,我来画》《你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还谈什么改变?》打开应用 | 完整网页下载简书,看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右上角的「··· 」按钮分享给朋友请点击右上角的「··· 」按钮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后再次尝试~当前浏览器无法正常跳转,请用其他浏览器访问本页面再次尝试~我知道了快去下载最新简书客户端吧~稍后下载立刻下载站长统计。
《题剔空菩提叶》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题剔空菩提叶》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作常常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题剔空菩提叶》便是他的一首佳作。
原文如下: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这首诗以菩提叶为载体,蕴含了诗人对于生命、智慧、美以及时间的思考。
诗的开头,“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诗人以疑问的语气开篇,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
这里的“透明体”指的是剔空的菩提叶,而“智慧的叶子”则赋予了菩提叶以特殊的象征意义。
菩提在佛教中代表着觉悟和智慧,而这片掉落的菩提叶,仿佛是智慧从神圣的境界坠入了凡间。
“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这几句描绘了菩提叶坠落的情景,用“消沉”和“慈净”来形容,营造出一种既落寞又平和的氛围。
“一闪冷焰”形象地表现出叶子坠落瞬间的凄美与决绝,“无声的坠地”则强调了其寂静与孤独。
而“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则传达出智慧在世间的孤独与无奈,暗示了美好而崇高的事物在现实中往往难以长存。
“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在这里,诗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时间的无情威严使得美也难以逃脱其消磨,昨天的美好已然消逝,只留下回忆。
“骸骨”和“魂魄”的意象,增添了一种凄美和神秘的色彩,暗示着即使美好的事物消逝,但其精神或灵魂仍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留存。
而“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则再次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和变迁。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卞之琳通过对剔空菩提叶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无常、智慧的孤独以及美的短暂。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间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卞之琳的诗-cq

读卞之琳的诗上次在图书馆心血来潮,要做回初中时的文艺青年,跑到文学名著专区找出一本《卞之琳诗选》,便回家研读了。
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文那些零零散散的句章就像生命丛中的花瓣,随意却别致地摆着,装点了心情,深厚了生活。
繁花中良莠不齐,寻一芳香内秀,玲珑精致的才不愧这一番游览。
细品后我发现卞之琳的诗便是这样的赏心悦目,一如那兰花。
卞之琳的诗是寂寞的兰花。
至今依然没有徐志摩等文辞华丽优美的诗歌受人欢迎,为人熟知。
时光匆匆溜走,它仍然在那里漫游。
《记录》、《傍晚》、《一个闲人》、《一个和尚》,有谁用心记录这些孤单的小人物?惟有那些寂寞的诗人,因为内心读过那凄凉,百无聊赖,于寂寂中悒悒,无人问津,甚至连自己一贯的唯一伴侣《影子》也要离开,去追寻往日的温暖。
寂寞寂寞着,时光的车轮无情地碾过,留下的是歪歪唧唧的车轮印,与漫无目的的脚丫。
每次读到“那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哎!磨掉了多少时光?”似乎看到时光如流水细沙从指间凋落,灵魂也空虚着,一起飘散,便忍不住的疼。
为那些个百无聊赖的人生片段,为那些个随意打发掉的时光。
卞之琳的诗向那深刻的版画,爱把那小人物刻画,但入木三分,在寂寞中传达真挚的感情。
卞之琳的诗是活在风景中的兰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想在诗歌中看风景,所以他在诗中种满了风景,让我们也有幸赏玩。
大陆温柔地摆开纤细的手,便是那《半岛》,遥指三神山,三面是水,亭心有泉,人们似墨迹般描过,画在门前。
三两笔就勾勒出一幅画,人在画中,情感便好陈述了。
梆子声在高低不平的街石上跳跃,却不会敲破别人的梦,老瞎子在街上徐徐而行,沉浸在他的那个神秘、宿命的世界中,更夫在深夜依旧要工作,尘世的苦难沉闷与内心的隐忍构成了他的生活,吵吵的毛儿在梦中哭闹,破旧的床头憨厚的父亲却只能用算命来照亮他的未来。
一幅画中暗含三道情境,为我们展现了30年代旧中国的写实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 小夜曲, 伴着自己进入甜美的梦 这里,而自己又将归往何处? 死的时候 到来时最早的一道曙光里, 在操劳者
乡。 从这里可以看出乡下孩子在情感 有谁会陪在自己身边? 面对遥不可知 眼里,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意义。 夜明
教育 感悟
爱 是 一 种 信 任 ,爱 是 一 种 尊 重 ,爱 是 一 种 鞭 策 ,爱 是 一 种 激 情 ,爱 更 是 一 种 能 触 及 灵 魂 、动 人 心 魄 的 教 育。
— —— 临 清 市 老 赵 庄 镇 中 学 周 世 中
SHANDONG JIAOYU
教材建设与使用
表是华丽而贵重的, 但又是冷漠而残 曾休止”作为诗歌的结尾,并不意味着 紧不慢,永不疲倦,节奏呆板,韵律单
酷的。 这恰与乡下的蝈蝈形成鲜明的 时代与个人悲剧的结束,恰恰相反,直 调。 这与乡下孩子自然朴实的气质、与
的话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有无数的事 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白。 实 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
作者还没有交代出来, 有无数的情愫 际上, 没有什么可以来填充这无边无 谁? ”
和慨叹等待着读者去感受、 探寻和沉 际的寂寞和孤单, 因为生命是不可重
二、夜明表:孤寂的生存空间
思。 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常有一种感 复的, 而对于逝去生命的思念和眷恋
声音。 夜明表再也不能唤醒眼前这个 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长大了 家园的感觉,不管怎样努力,总是生活
沉睡的人了, 他太累了, 让他多睡会 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如今 在边缘,总是没有归宿感。 蝈蝈尽管生
吧。 “夜明 表 还 不 曾 休 止 ”,一 个 “还 ” 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 命卑微而低贱, 但还有墓草作生命的
了乡下孩子温馨的童年生活, 写出了
包含着不同的意蕴和情感。 诗人通过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象, 蝈蝈有一 被现代文明所忽视遗忘的自然生命的
对乡下孩子与蝈蝈命运的对比, 揭示 天死去了,晚上再也不能在枕头边“蝈 存在状态。 夜明表,则写出了长大成人
了深刻的人生主题。
蝈”地鸣叫了,孩子黯然神伤,小心翼 的乡下孩子进城后片刻难息、 疲于奔
诗 人 两 次 写 到 了 “夜 明 表 ”,这 个
受朦胧、欲说无词的困惑,而学生也往 却是人们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 代表现代文明成就和城市奢华生活的
往停留在词句的表面去解读这首诗, 愫。
意象,与前文的生命意象“蝈蝈”形成
难以触及诗歌的深层意蕴。 在笔者看
第二次, 作者写道:“小时候常常 了鲜明对比, 也构成了诗歌内在的情
觉到/我自己的存在/仿佛丛树与星群/ 童年。 养了一只蝈蝈,一个“养”字,倾 不明的阴冷的夜光。 青年人在孤独寂
或 者 由 于 习 惯/或 者 由 于 悲 哀/对 本 身 注了孩子多少的期待和关爱, 这是生 寞中死去,没有引起丝毫声响,世界看
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 在强 命对生命的依恋。 长大进城了,孩子成 上去什么变化也都没有发生, 一切照
来,教学这首诗,必须注重对其中两个 羡艳,墓草作蝈蝈的家园。 ”
感冲突和审美张力。
反 复 出 现 的 重 点 意 象— —— “ 蝈 蝈 ” “ 夜
乡下孩子为什么会羡慕蝈蝈? 因
第一次, 作者写道:“长大了在城
明 表 ”— —— 的 揣 摩 和 分 析 , 把 握 它 们 在 为 有 墓 草 作 它 的 家 园 。 明 着 写 蝈 蝈 ,暗 里 操 劳 ,他 买 了 一 个 夜 明 表 。 ”
然 生 动 。 这 首 发 表 于1936年 的 现 代 诗 ,
但是,蝈蝈只能存活一季,它会在 美好夜晚的卑微的生命。 此情此景,让
乍看上去词句清浅,叙事明了,但略一 冬天到来时死去的。 蝈蝈死去后的寂 我 们 不 由 得 想 起 黛 玉 葬 花 的 伤 心 一
细读深思, 便会顿时感到似乎有无数 寞,孩子如何来排遣和打发,诗人没有 幕:“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
象分析入手,结合诗歌的整体语境,来 蝈安然祥和的家园,一个自由自在、无 的必需物品,夜明表则除了实用价值,
详细解读这首小诗。
拘无束、可以自由歌唱的天国。 连这样 还具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 为了
一、蝈蝈:温馨的童年记忆
的荒凉之地都令孩子向往, 可见孩子 更好地生存,乡下孩子进城辛苦劳作,
蝈蝈这个意象, 在诗中出现了两 身世之悲。 尽管作者没有正面陈述任 像夜明表一样日夜不息。 夜明表这个
次,分别出现在第一和第二节。 作者两 何有关孩子命运的客观信息, 却让我 意象, 是与乡下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
次 写 到 蝈 蝈 , 都 是 围 绕 同 一 个 主 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悲情。 正是:不着一 及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的。 “蝈蝈”写出
题— —— 乡 下 孩 子 的 童 年 生 活 , 但 是 却 字 ,尽 得 风 流 !
美, 但只有冷漠的光芒和毫无生气的
三、诗歌整体结构与意境解读
劳的艰辛。 一只夜明表,也许能够给乡
单调节奏,把人变成了时间的奴仆,驱
整首诗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 第 下孩子带来城里人的体面和文明人的
赶在日复一日、 永无尽头的辛劳之途 一节, 是对孩子乡下生活与城里生活 优越感,但是,它却永远填补不了因蝈
却十分不幸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换位置,造成了双峰并峙、异军突起的 唱、飞翔,直至安息在深秋的某个角落
舒 婷 曾 经 写 过 《流 水 线 》一 诗 ,深 格局。 通过这种强烈的两相对比,我们 里,而不再这么辛劳地奔波。 这是何等
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日复一日单调机 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普通个体悲苦 的无助和落寞! 但是,这只能是一个奢
表还不曾休止。 他在操劳中死去,没有 调换,这样一改,整首诗就形成了一个
第二节, 作者把蝈蝈的命运与年
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夜明表仍旧一 连贯而完整的传记故事:“乡下小孩子 轻人的命运进行了比较。 在城里的操
如既往地滴答滴答地发出单调乏味的 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小时候他 劳和奔波, 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找到
字, 把残酷的人间冷漠暴露在读者面 显然, 作者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平铺 归宿,安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而如今
前。 夜明表不会因为一个生命的悲惨 直叙的结构布局, 是因为这种单一的 的自己,尽管居住在文明发达的城市,
离去而暂时休止, 社会也不会因为一 叙事节奏所形成的对比与原文相比要 但每天操劳奔波不息, 内心却找不到
上。 夜明表, 不仅写出了听觉上的单 进行比较。 第二节,是对蝈蝈的命运与 蝈的消失所带来的孤独夜晚的茫茫空
调,而且闪动着冷漠的光亮,映照出一 孩子命运的比较。 诗歌原文呈现给我 白。 那一声接一声永远按照一个节奏
张极度疲劳、未老先衰的脸。
们的时空关系不是自然的叙事顺序, 而无聊地单调重复的机械动作, 会一
对比。 蝈蝈尽管身份卑微,声音聒噪, 到今天,面对那些苦难而孤独的人群, 蝈蝈自然而然的鸣叫声, 形成了尖锐
却焕发出生命的温暖, 把孩子带入无 我们每一个人仍旧有义务去给予他们 的冲突。 但是,成长也许就必然地包含
忧无虑的酣眠。 夜明表虽然精致而华 哪怕最微薄的同情和关怀。
着失去童贞, 生存就必然地包含着操
大 的 工 业 巨 人 和 汹 涌 的 资 本 浪 潮 面 长为青年人,开始为生计而奔波,为生 旧在按部就班地行进。 这令人窒息的
前, 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是极其弱小 存而操劳。 为了工作上的实际需要,同 冷 漠 是 弥 漫 在 城 市 之 上 的 可 怕 的 空
的, 他们卑微孱弱的生命存在被一个 时也为了纪念自己长大成人, 他买了 气, 是诗人在诗中所要竭力引起我们
44
不同语境中的特殊寓意, 从中寻找作 着却从侧面写出了孩子的不幸和凄
夜明表又叫夜光表, 是用夜光粉
者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 体会诗歌意 惶。 墓草,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凄 涂在表盘字块和指针上, 在晚上或黑
境辗转流变的生成过程。 我们就从意 清的景象。 但在孩子的眼里,它却是蝈 暗处能看清时间。 表是城里人生活中
秋冬季,故为秋声的代表。 在诗中,蝈 个世界。 蝈蝈死去了, 但并不寂寞孤 似乎除了操劳还是操劳, 人变成了一
蝈是乡下孩子的知心伙伴, 是他心爱 独,因为有孩子的思念。 我们从诗行中 座机械钟。 蝈蝈是陪伴乡下孩子沉入
的朋友,所以,把它养在枕头边。 本来, 感受到了一脉暗暗涌动的温情。 蝈蝈 梦乡的小夜曲, 那这永远单调而重复
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死去而改变什 少了一层,即“对蝈蝈的命运与孩子命 一丝安全感和幸福感。 那荒凉的墓草
么。 但是,我们每一个有着良知和同情 运的比较”被包含进了“对孩子乡下生 丛 与 城 市 的 繁 华 喧 嚣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心的读者,读到这里时,怎能不心生怜 活与城里生活进行比较” 之中而弱化 比, 蝈蝈的自由自在则反衬出了年轻
第一次, 作者写道:“乡下孩子怕 翼地把死去的蝈蝈包裹好, 悄悄地带 命的艰辛生活。 有了夜明表,这个刚进
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
到旷野的僻静处, 也许正是荒凉的墓 城的年轻人也就变成上满了发条、永
蝈蝈作为诗歌的意象, 是以其悦 地边, 把它埋葬在枯萎泛黄的杂草丛 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 往返于生意场
蝈蝈 夜 间 鸣 叫 ,搅 人 美 梦 ,很 是 扰 人 。 的死也让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人 的滴答滴答声,又是什么样的音乐? 除
可是,乡下孩子却并不这样觉得,而是 生问题,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墓草可以 了 把 孩 子 从 沉 重 的 睡 梦 中 刺 耳 地 、残
把它那一声接着一声的鸣叫当作催眠 作蝈蝈的家园, 自己可以把蝈蝈葬在 酷地唤醒, 把浓厚的睡意驱赶进黎明
病 了/烟 尘 和 单 调 使 他 们/失 去 了 线 条 生活进行比较。 乡下孩子尽管是寂寞 他死了三个小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
与 色 彩/一 切 我 都 感 觉 到 了/凭 着 一 种 的,但还有蝈蝈在枕边相伴,和自己一 人注意。 夜明表只是照旧机械地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