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述略

合集下载

云龙书院解说词

云龙书院解说词

云龙书院解说词大家好,欢迎诸位登临云龙书院!我们现在位于书院北门,眼前所看到的是2012年规划,2013年破土,2014年竣工的原址重建而成的云龙书院。

重建后的书院东西距离36米、高差2~5米,南北距离240米,高差2~3米。

坐南朝北,分布七进院落,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楼、宜福堂。

两侧建有三官庙、四贤祠、致知斋、志道斋等辅房,整体占地约8000平方米。

重建后的云龙书院,充分保持了清初官式建筑风貌。

既是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又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

云龙书院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淮徐同知孙国渝以义学之名创办。

雍正十三年(1735),徐州升州为府,新任知府李根云扩建义学,将其命名为云龙书院。

随着时光的推移,云龙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徐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书院,对徐州地区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允称“徐州岳麓书院”。

接下来,恭请诸位移步书院第一进院落,在我们左右两侧,分别树有一块汉白玉质石碑,其中东侧的碑文,记述的是云龙书院重建的缘起、经过及时代意义。

西侧的碑文,记述的是徐州地区的书院简史,徐州书院简史的相关文献,在待会儿即将参观的致知斋有更详细的介绍。

穿越书院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书院全景示意图,书院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在屏风背后,展现的便是我们第二进院落的光景。

东侧坐落着四贤祠,西侧坐落着三官庙。

其中,四贤祠供奉着曾经为政徐州的四位先贤,分别是徐州知州苏轼、徐州通判韩愈、徐州教授陈师道、徐州司法杨时。

四位圣贤文章名唐宋,风骨烁古今,在人生修行方面,让后人见贤思齐,乐见君子。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云龙书院赋【文李武】

云龙书院赋【文李武】

云龙书院赋【文李武】文/李武逶迤九节,独秀中皋。

山有灵气,水起龙鳌。

为盛于斯,圣人游学以传道;沛泽故境,乡老抱志而一陶。

择西坡以置学,改山庄而谓号。

于是乎起庠序之燮理,善淳化于堂厅。

诗书为之堂奥,礼乐文章兮;性命为之丕基,道德蕃屏也。

好是明公正气,以家国之情怀;林下书香,育才俊之于传馨。

可谓文宗学府,士仰拜聆。

而至云龙书院,向慕流名。

苟非硕儒百年,敷化九有。

焉瓦砾无存,而鸿名不朽?既凋落于空存,何往来而稽首?诚乃功在心中,名高学厚也。

幸文脉之连延,国学于升平。

得以藉云龙之佳气,继汉代之雄风。

重建书院,万家和音。

焕乎七进院庭,带天以翠色;青砖黛瓦,映日而烟浔。

环山径而极目,向讲堂而顾临。

遂以恢至治之风,扬淳朴之志。

启诸家之鸿学,达独妙而精致。

操守道于翘馆,唱首领承;铸文化之地标,高情定位也。

况乃举书为之魂魄,兴学共以青襟。

民心朴以归本,篇翰精乎烁金。

夫其彰古典,弘新吟。

行公益,献丹忱。

尽与玄奥求研,博观而约取;琴书可弄,入趣而惠临。

乃至风物情怀,入微入细;辞章典籍,近浅近深。

更在讲座于青眼可瞻,聚首快畅;免费于庶民游憩,歆羡尊钦。

见乎温文尔雅之人人,名家高手于者者。

贤士居匹夫之怀,达人挺彭城之价。

墨韵泻于丹台,书声绕以绿野。

共与秀山丽水,布席报谢。

嗟呼!时逢三百年之佳辰,一弹指而迎讶。

众口同声,一心称借。

懿其声誉煌煌,风采姹姹。

征旆高扬,鹏风远驾。

其望也如炬,其照也四射也!注:云龙书院位于徐州南部云龙山。

云龙山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屹于云龙湖边。

简述徐州古代书院

简述徐州古代书院

简述徐州古代书院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

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

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

2014年,云龙书院重建工程完工。

重建的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在原址重建,由北向南共有七进院落。

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均为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深红色琉璃檐瓦。

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三官庙、四贤祠等辅房。

参观云龙书院 宣传稿

参观云龙书院 宣传稿

参观云龙书院宣传稿
云龙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唐代,有着千年的历史。

云龙书院坐落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华阳镇,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典范。

参观云龙书院,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漫步在书院的廊道、庭院之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

书院内有着精美的文物陈列,如古籍、古画等,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云龙书院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来此交流学术、研究文化。

书院内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古诗词朗诵、古乐演奏等,让人们在欣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参观云龙书院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学者、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这里是学习、交流和思考的地方,也是思维和智慧的源泉。

欢迎您参观云龙书院,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您将会度过一个充满艺术与智慧的难忘之旅。

云龙山上的云龙书院,清代徐州最有影响力的书院

云龙山上的云龙书院,清代徐州最有影响力的书院

云龙山上的云龙书院,清代徐州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云龙山云龙山云龙山2018年春天,我在游览云龙山的时候,在云龙山脚下的黄茅冈遇到了云龙书院,进去游览一番后,对这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在徐州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书院有了更多的了解。

云龙书院卫星影像图云龙山云龙书院航拍图(图片来源网络)云龙书院云龙书院简介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脚下的黄茅冈上,九百多年前,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醉卧,写下了“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的诗作。

在苏东坡醉卧黄茅冈六百多年后的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在这里兴建了徐州义学,即官方的义塾。

十多年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任徐州知府的李根云在徐州义学的基础上将其改建为书院,并且取名为云龙书院。

云龙书院云龙书院云龙书院重建记云龙书院简史在清同治年间的《徐州府志》和民国时期的《铜山县志》中都有关于云龙书院的记载。

《徐州府志》中记载:云龙书院在府城南云龙山,康熙六十年淮徐同知孙国瑜于其地置义学,雍正十三年知府李根云改建书院,乾隆五十三年淮徐道康基田增建……清同治年间的《徐州府志》《铜山县志》中的记载和《徐州府志》中的记载几乎完全一样,最后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云龙书院至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徐州中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铜山县官绅公立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余或先后已废,或改设义塾。

民国时期的《铜山县志》历史上的云龙书院对于徐州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云龙书院兴建之前,徐州境内已经有彭东书院、彭西书院、养正书院、河清书院、境山书院、正谊书院等多处书院,但云龙书院设立后,其逐渐发展成为徐州影响力最大的书院,这还要和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徐州知府石杰以及举人陈祖范、江苏按察使康基田、徐州知府鳌图、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人对云龙书院的关心有很大关系。

云龙书院云龙书院云龙书院云龙书院在清同治年间的《徐州府志》中有一副云龙书院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同治年间的云龙书院布局图,书院中建有牌坊、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楼、宜福堂、望湖亭、紫翠轩等建筑,是当时徐州境内规模最大的书院之一。

云龙书院简史

云龙书院简史

云龙书院简史一、概述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是一种融政治、学术与教育为一体的独特的教育机构,具有社会教化、知识传播、科举培训、学术传承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它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兴盛于明清,绵延千年,规模曾达七千多所,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发展直至历史进程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徐州地区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元代,徐州城区的书院则创于明嘉靖年间。

据考证,明、清两代,在徐州曾经出现过姜公书院、养正书院、河清书院、聚奎书院、川上书院、吕梁书院、镜山书院、歌风书院、醴泉山书院等多所书院。

而以位于徐州城南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的云龙书院最为著名,其规制最为完备,前后延续时间也最长。

著名诗人、进士叶长扬,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云龙书院的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等当过教师。

虽然云龙书院仅存不到两百年时间,却留下了经年的芬芳,形成了“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的书院精神,培养出如丁泗吉、徐树铮、张伯英、王学渊、韩志正、祁世倬等栋梁之才。

这些人在学术探索、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云龙书院对徐州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影响延续至今。

二、姜焯创办徐州义学云龙书院的前身是一所义学,创办于康熙末叶。

据考证,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深怕书院成为“广聚生徒,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场所,对书院实施严格的抑制政策。

然而朝野上下兴复书院的呼声不绝。

康熙后期,书院禁令稍有松懈。

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淮徐同知孙国瑜置义学;而状元李蟠在其《书院义学记》中则记载:“郡侯姜公(即姜焯,山东省莱州昌邑县人,岁贡生)治徐九年(自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起),教养兼施,家给户饶,孝弟力田之风,骎骎近古。

群谋於云龙山麓,阀土建堂数间,为饮射读书之地••公曰富而后教,守土者之责也。

”上述两项记载虽有异,实则并不完全矛盾。

李蟠距离事实较近,且是参与之人,记载应较为确实可信,但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上情。

徐州府志

徐州府志

·870·卷十五东书院、(在府城东北隅,明副使王梴建。

)彭西书院、(在府城西南隅,明副使赵春建,为武举弟子居业之所。

)养正书院、(在吕梁分司之南,明主事王应时建。

)吕梁书院、(在吕梁洪,明主事郭持平建。

)境山书院、(在府北境山,明主事吴自新建。

)河清书院、(在府城东门,明知州章世祯建。

)醴泉山书院。

(在吕梁北,康熙五十八年州人同建。

)督学试院(在府城东门内,康熙四十九年。

知州卞之钧、训导汪庆升等创建。

先是徐属士子俱赴淮安应试,往返几千里,至是称便。

嘉庆十二年,知府王泽倡捐赠建。

)铜山县学宫(未建,现附府学。

)学额: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岁考入学生员十七名,科考入学生员十七名,岁科併入武生十七名。

(旧额文童岁科两考,武童岁科倂考,各入学十五名。

同治二年○1,奏淮永远加广各二名。

)学田:共六顷四十二亩。

(破石桥一顷十亩,王世刚集五十八亩,律北沟一顷八十八亩,梁庄二顷十亩,徐三村四十亩,大浮桥三十六亩;额征学租正银七两五钱,耗银七钱五分。

)正谊书院(在城东南凤冠山,明嘉靖十四年,主事张镗建观道亭,祀石刻圣像,一名川上书院,捐置祭田。

国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府邵大业捐建大殿、两庑,置祭田七十亩有奇。

五十六年,淮徐道康基田重修。

嘉庆四年,邑人赵世清、刘廷宾、李元珍等公捐祭田四十八亩。

道光四年○2,邑人刘允昭捐置田五十五亩有奇。

咸丰五年○3,知县王检心即其地改设正谊书院,又设果育蒙学一堂,先后详拨吴邵湖官地四十七顷,以作书院、义学课试经费。

)义学之分设于城乡者十有七。

(道光初,设小义学十处,后添设一处;咸丰五年,知县王检心捐资设养正义学一处,岁筹息钱七十二千文;同治六年,增设讲堂一处,知府朱忻又捐资添设彭城书塾一处,是为大义学。

又添中小二塾,此皆在郡城者。

同治八年,邑人陈增祥等禀设武家村义学一处,即将武家村废亩地及废堤宅基共田九十亩有奇,作为经费。

)光绪五年,徐州道张富年重修府学,迄宣统未如旧。

徐州云龙山的佛教文化

徐州云龙山的佛教文化

徐州云龙山的佛教文化徐州云龙山是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境内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也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云龙山以其灵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观光。

下面将从云龙山的历史渊源、主要景点和佛教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云龙山作为徐州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约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相传汉明帝时期,都尉司马赋奉命率兵镇压矿盗,结果却因地震而被困云龙山,不幸身亡。

后来,人们便在其死地修建云龙庙,并供奉司马赋为云龙大帝。

此后,云龙山逐渐成为一座佛教胜地。

唐代乾祐元年(948年),云龙山的佛教活动更加兴盛,成为当时的四大名山之一。

明代成化年间,云龙山更是被明太祖朱棣封为皇家禅林。

二、主要景点1. 云龙寺:云龙寺位于云龙山的中心地带,是整个云龙山佛教文化的核心。

该寺始建于东汉,在历史上经过多次的毁建与修缮,如今的云龙寺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佛教寺庙。

寺内散发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氛围,香烟袅袅,经久不息。

在这里,人们可以沉浸在佛家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慈悲。

2. 佛顶宝塔:佛顶宝塔是云龙山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高也是保护最完整的现存古塔之一。

塔高约67.3米,状如佛顶,千佛咔哒,耀世瑰宝。

登上佛顶宝塔,可以俯瞰整个云龙山的美景,感受到山水与心灵的交融。

3. 双塔庵:双塔庵位于云龙山的北麓,庵内共有两座塔楼,一高一矮,故名双塔庵。

这里建筑古朴典雅,庭院幽静宜人,是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

古人有“散心塔下住,静坐不如来”之美誉,可见双塔庵的独特魅力。

4. 铁佛寺:铁佛寺位于云龙山的东北部,是云龙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寺内供奉着一尊重达20多吨的铁佛,是云龙山的镇山之宝。

铁佛寺建筑庄严肃穆,佛像造型古朴。

宽敞的殿堂和香客叩拜所敬畏感,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三、佛教文化影响云龙山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龙书院的主要日常经费之丰厚也是在徐州各 书院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书院拥有士绅捐赠的大量 田地 ,到清代中晚期云龙书院已经有学田二百余顷 , 书院通过收取的学田产生的租息钱作为日常经费 。 至同治年间 ,云龙书院学田每年可收入租息钱二千 九十一千五百一文 ,租息银二百七十七两二钱五分 八厘 ,是相当可观的数目 。
①据同治《徐州府志 》卷二十下《宦绩考 》,康基田 ,山西兴县人 , 乾隆间任徐州道 ,捐修府城 ,疏通沟渎 ,改建云龙书院 ,增斋舍 ,作劝 学箴 ,亲为讲授 ,士民感泽立祠书院祀之 。
②见道光《铜山县志 》卷一《风俗 》,引《国朝张文贞公儒学记 》。 ③蒋国榜《金坛冯蒿庵先生家传 》,见卞孝萱编《辛亥人物碑传 集 》第 662页 ,团结出版社 ,北京 , 1991。又 ,关于冯煦之生平 ,除参见 董治祥《晚清学人冯煦传略 》,徐州政协文史委编《徐州文史资料 》第 十八卷 , 1998年 。
— 123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里 ,冯煦在徐州主讲云龙书院 ,张伯英 、徐树筝等皆 出冯煦门下 。他还和徐州知府桂中行一起编纂《徐 州诗征 》、《徐州二遗民集 》。此后冯煦历任凤阳知 府 、山西按察使 、四川按察使 、安徽布政使等职 。光 绪三十三年 ,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满人恩 铭 ,清廷擢冯煦安徽巡抚 。“煦继任 ,处以镇静 ,治 其狱 ,不株连一人 ,主散胁从 ,示宽大 ,人心始安 。” 后冯煦被两江总督端方以有“革命之嫌 ”劾罢 。史 称冯煦“居官廉而好施 。平素讲学 ,以有耻为的 ,重 躬行实践 。文章尔雅 ,晚境至鬻文自给云 。”①为晚 清难得的良吏 。逊清皇室曾先后颁赐冯煦“修道养 颐 ”、“清光粹范 ”两块匾额 。
醉中走上黄茅岗 ,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
醉倒石作床 ,仰望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 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 此后 ,黄茅岗上的张山人故居以及苏东坡石床 遂成为徐州的一处名胜 ,而“题咏甚多 ”,此处原有 四贤祠等名胜 。清康熙六十年 ,淮安府徐属河务同 知孙国瑜 ①复修黄茅岗 ,因张山人园址增置亭馆以 供游憩 ,同时在黄茅岗旧址设立义学 。义学的兴建 实际上为云龙书院创建的前导 。 清朝初年 ,由于畏惧士民以讲学为名义串联抗 清 ,故而不提倡书院讲学 。到了雍正年间 ,明末清初 的遗民学者都已经去世 ,才诏各省在省会创建书院 。 雍正十一年 ,徐州升府 ,首任徐州知府为直隶赵州人 李根云 。上任伊始李根云即“详请增添文庙佾生及 乐器 ,延曲阜乐师教习 ,其乐器悉如曲阜圣庙制 。”② 在对徐州文庙礼乐的修饰同时 ,李根云开始着手准 备筹建书院 。据叶长扬《新建云龙书院记 》③记载 : “滇南李公以词臣给笔札 ,承明天子嘉其才 。出守 青州 ,复守徐州 。学博而行修 。治徐四载 ,士民咸颂 之 。甲寅夏 , 以 公事 来吴门 。语予 曰 :“徐 州古 彭 城 ,地襟山带河 。人生其间多雄伟卓荦之彦 ,而学鲜
再如民国年间在政坛颇有影响的徐树铮也曾肄 业于云龙书院 。徐树铮 ( 1880—1925)字又铮 、号铁 珊 ,铜山县人 ,其父徐忠清字葵南 ,同治贡生 ,曾执教
于云龙书院 。徐树铮秀才出身 ,举乡试不中 。入段 祺瑞幕 ,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陆军次长 、 西北筹边使等 。 1925 年为冯玉祥部张之江刺杀 。 有《视昔轩遗稿 》传世 。
明 、清两代 ,在徐州曾经出现过姜公书院 、养正 书院 、河清书院 、聚奎书院 、川上书院 、吕梁书院 、镜 山书院 、醴泉山书院等多所书院 。而以位于徐州城 南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的云龙书院最为著名 ,其规制 最为完备 ,前后延续时间也较长 。今将云龙书院的 兴替沿革略加整理 ,考述于下 。

在徐州的故城之南 ,有一座连绵起伏的云龙山 , 一名石佛山 ,山上有北魏时代的巨型石刻摩崖造像 。 云龙山西麓 ,旧名黄茅岗 ,北宋时隐士张天骥建草庐 隐居于此 ,苏轼知徐州 ,曾登临云龙山 ,并与张山人 多次往还 。今《苏东坡全集 》中有《放鹤亭记 》记与 张山人交往事 ,又有古风一首 ,至今云龙山黄茅岗尚 有此诗的摩崖刻石 ,诗云 :
①据同治《徐州府志 》卷六《职官表 》:孙国瑜 ,奉天镶黄旗人 ,康 熙五十八年至雍正五年任淮安府徐属河务同知 。
②见民国《铜山县志 》卷廿九《宦绩传 》。又据《同治徐州府志 》 卷六《职官表 》:李根云 ,赵州人 ,进士 。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元年任徐 州知府 。
③见乾隆《徐州府志 》卷二十八《艺文 》。
主掌云龙书院的学者中以刘庠的学问最好 。刘 庠 ( 1824—1901 ) 字慈民 , 号钝叟 , 江西南丰县人 。 受业于曾国藩 ,咸丰元年举人 。同治年间 ,曾国藩任 两江总督时 ,特聘刘庠主讲徐州云龙书院 。在徐州 讲学之余 ,主纂《同治徐州府志 》,在绘图等方面还 采用了西方地理学的方法 ,是徐州历代府志中质量 较高的一部 。他本人也是著名学者 ,撰有《说文蒙 求 》、《俭德堂易说 》、《后汉职官考 》、《后汉郡国职 官表 》、《唐藩镇名氏年表 》、《通鉴校勘记 》、《班许 水道类记 》、《汉魏音补辑 》等学术著作 ,涉及文字 学 、音韵学 、历史学 、地理学等诸多领域 。
到了乾隆五十一年 , 淮徐海 分巡 兵备 道康 基 田 ①以“云龙书院旧制未称 ,欲更治之 ”,因河务而未 果 。乾隆五十二年 ,康基田将离任 ,遂与时任徐州知 府的宋觐光商议扩建云龙书院 。康基田首先捐银倡 建 。具体由道员师彦公总其事 ,铜沛同知何堂 、丰萧 砀通判徐宝善 、铜山知县袁锡绂 、铜山知县福庆筹划 经费 ,宿迁县丞刘某和铜山县丞叶吉甫具体负责扩 建 。由王元勋《改葺云龙书院记 》中所载“凡官于徐 者 ,罔不踊跃思效 ,乐见其成 。”可知 ,此次扩建的费 用主要由在徐的官员捐赠 。此次修葺较前次营建的 工程规模更为大 ,建造了大门两重 、堂 、寝 、后楼等新 建筑 。课厅 、斋房 、廊庑一应齐全 。扩建后 ,供生徒 学习的房舍有三十余间 ,供师长起居的斋房也有十 余楹 。自乾隆丁未三月动工 ,至当年八月落成前后 用了五个月时间 。

晚清 ,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变法图强的呼声 ,传统 的经学教育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变化 。光绪二十七 年诏各省改设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徐州道桂嵩庆在 云龙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地区第一所近代意义 的中学堂 ———徐州中学堂 。
虽然是新式学堂 ,但是徐州中学堂在改设之初 仍注重国文教育 ,以“经史为主要科 ”。光绪三十一 年秋 ,科举废 。光绪三十二年 ,徐州道袁大化将徐州 中学堂移至督学试院 。在云龙书院旧址以原铜山县 学堂为基础 ,邀集绅 、富捐款扩建 ,改称“铜山县官 绅公立高等小学堂 ”。宣统二年 ,绅款停止 。铜山 知县朱枚改学堂为“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 ”经费三 千文 ,学生额一百二十人 。
应当说“学鲜薪传 ,十年来宾兴者盖寥寥焉 ”是 李根云创建云龙书院的最直接诱因 。徐州在秦汉之 际是文化相当繁荣的地区 ,汉初作为诸侯王国的楚 国聚集了一批儒生 ,鲁诗学派的鼻祖就是楚王国的 中大夫申培 ,据考证春秋谷梁学也是由鲁申公传授 的 。但是 ,到了明清之际 ,徐州成为黄泛区 ,天启年 间黄河在徐州城东南奎山附近决口 ,黄水倒灌 ,整个 州城都被淹没 ,直到崇祯末年才重修完成 。康 、雍 、 乾三代 ,治理黄河都是朝廷施政重点 。灾荒不断使 得徐州地区变得极为贫瘠 ,文化也亟待振兴 。李根 云选择云龙山创建云龙书院 ,借山川之胜 ,因前人古 迹 ,绍天水佳话 ,应当说是极有眼光的作为 。

云龙书院的辉煌之处还在于它在历史上英贤辈 出 。古人称“彭城环山带河 ,风土淳厚 。士之游于 党庠者皆崇实行 、斥浮华 ,不以虚声相附和 。”②但是 江苏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经济 、文化受到了巨大 的摧残 ,苏北地区也受到波及 。曾国藩等人在平定 太平天国之后 ,即着手恢复 。晚清时期 ,由于种种原 因许多著名学者被聘主讲云龙书院 ,培养了一批道 德 、学术都可圈可点的学者 、官员 。云龙书院也在晚 清时期走向了最高峰 。今略举数人以见一斑 。
收稿日期 : 2006 09 28 作者简介 :武黎嵩 (1983— ) ,男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
— 122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薪传 ,十年来宾兴者盖寥寥焉 。予将择府南云龙山 麓辟土建椽 , 为诸生肄业之所 。绍鹿洞鹅湖之遗 徽 ……。”
雍正十三年 ,云龙书院正式完工 。李根云将原 有的紫翠轩改建为会文所 ,中为讲堂 ,两侧分别建志 道 、据德 、依仁 、游艺 、诚意 、致知六斋 。在岗上建先 师祠 ,祭祀孔子 。并将整个建筑群落“缭以周垣 ”。 书院建成后延请长洲人叶长扬主持讲席 ,并令乡绅 张彦琮 、权临 、左良弼 、杨非熊等经理书院的日常事 务 。书院建成后 ,直隶总督李卫 (徐州人 )将徐州府 新建云龙书院事奏报朝廷 。李卫还带头捐置田地五 顷 ,萧县乡绅王傅梅 、张志宁等各助田二顷 ,作为学 田 ,供应书院延师课文之费 。
书院改建后 ,将孔子像移入后楼 ,而将原在书院 门外的四贤祠内的韩愈 、苏轼 、陈师道 、杨时四贤像 移入后楼侧的小楼内 。此后书院还不断有所修缮 。 据《道光铜山县志 》所绘《云龙书院图 》云龙书院的 建筑有山门 、大门 、二门 、穿堂 、讲堂 、文昌楼 、宜福
堂 、望湖亭 、紫翠轩 、可廊 、四贤祠 、三官庙等 。无怪 乎王元勋感叹“阑 周匝垣墉 、外廓宏敞深邃 ,迥异 旧观 。”
云龙书院的另一主讲冯煦 ( 1841—1927) ,字梦 华 、号蒿庵 ,江苏金坛县人 。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 、安徽巡抚 ,《清史稿 》有传 。冯煦是光绪八年举 人 ,光绪十二年一甲三名进士 (俗称探花 ) ,授翰林 院编修 。传胪之日 ,冯煦跪螭坳下 ,孝钦皇太后顾左 右云“此老名士 ”③。光绪十三年前后的一年多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