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识别与特异性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识别与特异性抗原是机体中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蛋白质、多糖、脂类等。
在生物体中,抗原是非常广泛的存在,包括自身抗原和异己抗原。
自身抗原是指人体内自身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外来抗原则是指来自自己以外的物质。
抗原识别与特异性是免疫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身抗原和异己抗原,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是免疫系统中最为基本的反应,是免疫系统区分自身和异物的重要机制。
抗原识别一般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识别分子,即受体来实现。
受体是一种膜蛋白,有着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在人体中,大部分免疫细胞都有着自己的受体,用于识别抗原,从而发挥免疫反应的功能。
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有不同的受体。
例如,B细胞有着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B细胞受体,而T细胞则有着T细胞受体。
B细胞的受体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形成的分子,可以根据所接触到的不同抗原的特点进行变异。
T细胞受体也是一种膜蛋白,具有高度多样性。
它们通过识别抗原上的肽段来进行特异性的识别。
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特异性是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
一般来说,免疫应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虽然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识别受体和分子,但都拥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特性,即只与特定抗原发生反应。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多能引发产生针对抗原的抗体。
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它会绑定特定的抗原,从而拦截、破坏抗原。
这种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被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与免疫系统的其他反应一样,产生一个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通过抗原识别和处理来实现。
免疫系统将抗原分解成肽段,并将这些分子展示在免疫细胞表面,使得这些T细胞和B细胞能够进一步识别它们。
之后,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特定的抗体,这些抗体将与抗原发生结合,从而中和或去除抗原。
抗原特异性的形成抗原特异性的形成是通过T细胞和B细胞在识别抗原的过程中,进行信号传导和反应选择而实现的。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动物微生物课件)

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二次免疫
抗原
直接刺激
B细胞 吞噬细胞 呈递抗原 T细胞 淋巴因子
摄取、处理
特异性结合
记忆细胞
增殖 分化 二次 应答
浆细胞 分泌
抗体
三、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1.BC对TD-Ag的免疫应答特 点 大多数天然蛋白
质抗原都属于 TD-Ag,TD-Ag刺 激B细胞发生免 疫应答必须有Th 细胞辅助,如动 画所示。
产生效应方式 抗原类型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 原结合
宿主细胞外的病原体 和毒素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 触,使靶细胞破裂, 释放淋巴因子
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 细胞、癌细胞和异体 细胞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 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的 血行播散,要彻底消灭病毒却需依赖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Ag识别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 反应阶段(增生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 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 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
三、免疫应答结果
抗原进入机体与免疫细胞作用,可能产生3种结果: 1.正常免疫应答: 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对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 2.免疫耐受: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 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遭破坏或对致病抗原(如肿瘤抗原或病毒 抗原)产生耐受,均可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 3.病理性免疫应答: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变态反应), 对机体造成免疫损伤。
4.2特异性免疫(讲义)-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讲系列(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 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 ★★★1. 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因此这种主要靠 抗体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 基本过程(1)B 细胞活化:通常情况下,B 细胞的活化需要 病原体 与B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 辅助性T 细胞 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 细胞因子 的作用。
(2)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 循环 并与特定 病原体 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传递 辅助性T 细胞 结合 B 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分泌 抗体结合病原体 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B细胞的特异性和多样性: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导致人或动物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图。
【微点拨】➢记忆细胞能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能够长期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典例1】(2022秋•即墨区校级期末)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分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的特有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选择题(17)免疫调节__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

选择题(17)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1.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前体细胞不同,成熟场所也不同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D.DNA疫苗注入机体后不能直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自愈。
E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其DNA在受感染的细胞内呈线性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或呈环形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B.被感染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会引起效应T细胞的免疫应答C.采用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借助PCR技术进行EBV的核酸检测都可以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方法D.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干扰素对该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3.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通过识别、结合并裂解靶细胞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效应T细胞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人体初次接触抗原不能产生记忆细胞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因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即由输血造成的丙型肝炎)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RNA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通过输血引起的对HCV的免疫反应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C.利用抗体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HCV,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的原理D.为获得较多的病毒用于实验,实验室可利用动物血清来体外培养HCV5.向某哺乳动物体内按一定方式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肺炎支原体的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Vol. 30 No. 2Apr. 2021第30卷第2期2021年4月肺炎支原体的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刘 瑶1,2,廖国阳1,2*(1. 昆明医科大学,昆明 650550;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118)摘 要:人肺炎支原体(MP )是一种细菌性病原体,是全球公认的导致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
MP 是一类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细菌个体和基因组都最小的病原体。
它能引起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肺外感染及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耐药菌株或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将更加剧这一因素的危险性。
从病原生物学的方向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诊断治疗现状和疫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MP 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黏附机制;诊断;疫苗中图分类号:Q 9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7-7146.2021.02.004A Review of the Pathogenic Biology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LIU Yao 1, 2, LIAO Guoyang 1, 2*(1.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50, China; 2. 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118, China)Abstract: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is a kind bacterial of human pathogen, which could cause 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 in the worldwide, as well know. According its bacteria size and genome size, MP could be defined as a smaller patho-genic bacteria, which caused both upper and lower human respiratory infections. The patients infected MP are also accompanied by various extra-pulmonary infections and other different severe comorbidites. If they are infected by drug-resistant strains or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they are su ffered from higher risk.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MP, the progress on it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vaccine studies,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its contro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 pathogenesis; adhesion; diagnosis; vaccine(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 , 2021, 30(2): 117-122)收稿日期:2020-11-12;修回日期:2020-12-24。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免疫技术,研究动物体内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后产生的抗体特性,为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抗原:纯化的蛋白质抗原。
3. 佐剂:弗氏佐剂。
4. 免疫试剂:PBS缓冲液、EPPENDORF移液枪、离心管等。
5. 检测试剂:ELISA试剂盒。
实验方法:1. 抗原制备:将蛋白质抗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制备成免疫原。
2.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在第0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皮下注射免疫原,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
3. 采血:免疫后第28天,对小鼠进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
4.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浓度和活性。
实验结果:1.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通过ELISA实验得到了验证,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果。
3. 实验组小鼠在免疫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免疫原的安全性良好。
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动物免疫技术成功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中使用的弗氏佐剂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显著提高了免疫效果。
此外,通过ELISA方法对抗体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免疫原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结论:动物免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免疫应答的方法,本实验成功地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抗原和佐剂的组合,以及免疫程序的优化,以提高免疫效果和疫苗的保护力。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免疫学基础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王五, 赵六. 动物免疫技术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34(2): 123-128.实验日期:2024年4月21日实验人员:XXX指导老师:XXX[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需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新高考)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8单元 第7课时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第7课时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的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1.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病3.免疫缺陷病(1)原因: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源于选择性必修1P79“思考·讨论”:(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并不是只有其RNA:HIV是一种囊膜病毒,通过囊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使囊膜内包括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所有物质被吞噬进入细胞。
(3)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的A、C阶段分别说明什么问题?提示A阶段说明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阶段说明辅助性T 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4)为什么免疫系统能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提示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考向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1.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不会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答案 D解析由于假性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正确;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
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内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预期结果: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实验方法:一、小鼠免疫后与对照组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观察实验原理:实验采取DH5α灭活菌液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然而抗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半衰期,重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后,机体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大小会发生变化,即表明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程度。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3次接种,每次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
4. 试剂:生理盐水(3次接种,每次500ul)实验方法:①第一次抗原免疫小鼠1. 做好准备工作,注射器内装入1ml DH5α灭活菌液和生理盐水2. 腹腔注射:小心抓起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用酒精棉球擦一擦,向小鼠的中线略左的位置,先挑其表皮,再斜向下插入0.5-1cm的距离,注射后拔出,用剪刀剪去耳朵做好标记。
3. 鼠笼做好标记,等待一周后,再第二次免疫小鼠。
②第二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③第三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④取小鼠血清,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a. 小鼠的眼部取血1. 离心管,离心管架准备,套上保鲜膜,并做好标记。
2. 对应标记的取血:小心抓起小鼠,暴露其眼球,小心剪去眼球以及相应血管,并轻轻抚摸小鼠胸部,尽量收集血液。
3. 等小鼠不再流血后,脱臼法处死小鼠,血液静置一小时,并编号。
b. 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的摘取1. 取处死的小鼠,腹部朝上,使腹腔伸展,并固定四肢。
2. 解剖剪去上皮,小心将上皮撕开,在腹股沟约三叉血管交叉处寻找类似球形实心组织,即为淋巴结。
3. 小心剪开腹部,在小鼠右侧肠道位置找到脾脏并取出。
4. 小心剪开胸骨,在心脏上部找到两瓣白色的器官,即为胸腺。
c. 血清分离1. 静置的血清,离心5min,3000rpm2. 小心取上清液,编号,若为淡黄色,即可收集保存,否则重复第一步。
3. 冷藏血清,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数据获取及处理:获得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器官之后,将其置于一张纸上对比拍照,并通过照片观察可得到相应结论。
二、小鼠免疫后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变化实验原理:利用200目钢丝筛网,研磨胸腺和脾脏并过滤掉结缔组织,即可获得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通过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使红细胞裂解,即可获得纯的淋巴细胞,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即可反应各个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1次接种,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显微镜,擦镜纸,天平,离心机,200目筛网。
4. 试剂:生理盐水(1次接种,500ul),75%酒精,1×PBS,RBC裂解液,3%冰醋酸。
实验步骤:①小鼠免疫:本实验需要免疫一次的小鼠,实验方法与三次免疫小鼠的第一次相同。
②眼球取血:方法同前面的取血方法相同。
③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淋巴细胞分离1. 摘取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置于两份PBS溶液中,做好标记。
(方法与脾脏和胸腺的观察的摘取方法相同)。
2. 用200目筛网研磨过滤,并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编号。
3. 2500rpm,10min离心(天平配平)。
4. 弃上清,对脾脏细胞加入1mlRBC裂解液重悬裂解,5min;对胸腺细胞加入1mlPBS,待用。
5. 脾脏溶液加1×PBS终止裂解,配平,4℃离心2000rpm,10min。
6. 向脾脏细胞加入1mlPBS重悬,将脾脏细胞和胸腺细胞悬液混匀,各取10ul,编号。
7. 加入等体积的冰醋酸,PBS稀释,方法如下:免疫后:脾脏200倍,胸腺10倍对照组:脾脏100倍,胸腺100倍8. 细胞计数a. 取计数板和盖玻片,用酒精洗净后用擦镜纸擦干b. 盖玻片置于计数室上部,用枪吸取10ul待测细胞溶液,加至载玻片边缘,待其自行渗入。
c. 显微镜观察计数(10×10,100倍)最后结果=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数据获取和处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板的四个大方格,做到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所有细胞后,最后细胞的个数=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并记录下来。
三、小鼠免疫后T细胞的发育分化的情况观察实验原理:①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实验使用荧光素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相应的细胞进行检测。
②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状态下,通过检测大批量的单个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并将其分类的一种技术。
一般通过快速测定荧光,电阻,光散射和光吸收等方法来测定细胞的各种参数。
测量样品要求:单细胞悬液,细胞大小0.2-50um,样品至少有20000个细胞,浓度105−107个/ml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
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
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
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
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细胞表面物质的浓度,经过光电倍增管将相应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器的处理,最后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上。
抗体选择:由于需要将CD4,CD8阳性分离,因此标记CD4,CD8分子,于是采用:FITC-CD4,PerCP-CY5.5-CD8两种荧光标记细胞。
同型对照:用与检测特异性无关的同型同亚型同荧光抗体染色,作为同型对照。
实验材料:Ep管(Ep管架),离心机,移液器(枪头),吸水纸,流式管,废液缸。
1×PBS,大鼠血清(iso),抗体FITC-CD4,PerCP-CY5.5-CD8以及同型对照抗体。
FITC-CD4: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CD8:用量0.3ug/5×106个细胞Iso:FITC-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 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实验步骤:1. 由细胞计数的结果,计算出需要从分离的胸腺和脾脏细胞所取的体积(每管需要1-5×106个),取样与1.5mlEp管中,空白一管,单标两管,同型对照一管,样品两管,做好标记,并加入PBS补满1ml。
2. 4000rpm离心5min。
3. 弃上清,加入75ulPBS重悬细胞。
4. 加入10ul大鼠血清封闭,4℃避光放置30min。
5. 加抗体,按如下方法添加。
4℃避光放置30min。
6. 1ml1×PBS洗一次,4000rpm,5min离心。
7.弃上清,200ulPBS重悬细胞。
8.200目筛网过滤至流式管中,上机测试。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经过FACScabibur流式仪的检测,得到一系列的流式图,经过软件flowjo7.6的处理,可得一系列的流式结果,经过对照与免疫组的对比,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四、小鼠免疫后B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原理:小鼠免疫产生特异性应答之后,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从而转变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而对于本次实验,灭活DH5α会诱导B细胞产生IgG抗体,因此仅需检测IgG的作用效果,即可了解B细胞功能的变化情况。
①抗原抗体反应a. 玻片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是指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颗粒性抗原物质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两者作用出现凝集物即为阳性;无凝集物即为阴性。
b. 试管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已知的颗粒性抗原来检测抗体及其相对含量,用生理盐水将待测血清进行倍比稀释,然后加入等量的抗原悬液,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凝集程度可以判断抗体效价。
②Elisa法测定IgG含量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过量的抗体或抗原包被于载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除去游离抗原后,加入底物成色,定性或定量分析待测物的存在或者含量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