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Economic Geograph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该课程能够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
(三)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知识点: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2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知识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本章小结重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难点: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思想品德,得才兼备的人文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政治与思想品德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业务目标: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当今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科研实验技能,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意;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脱产方式培养。
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1)课堂授课与讨论;(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科研实践。
2、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学习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考试。
一年半到两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视学位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半年至一年)毕业。
三、研究方向简介1.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该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范式”建构研究;(2)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3)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基于3S技术的区域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问题研究;(3)区域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研究;(4)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

收稿日期:2001-11-23;修订日期:2001-12-24作者简介:王士君(1963-),男,黑龙江省延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以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研究领域。
E 2mail :Wangsj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5-0563-05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王士君,陈 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为背景,以近20年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时期,回顾和总结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4个时段及阶段性特点和历史贡献;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了框架性的透视,并指出其主要有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双重属性、三大领域、以及“产业结构网络论”、“劳动地域分工论”、“经济地域运动论”三大基础理论,和“条件论”、“产业要素论”、“结构与功能论”、“体系与类型论”、“地缘关系论”等多个分支理论。
其中,三大基础理论是支撑学科的主线,相对比较稳定。
而其它分支理论,则因研究内容的伸缩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不稳定的;论文同时还前瞻性地指出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四个前沿趋势。
即:学科的离心倾向和回归趋势、产业经济地理学的复苏趋势、地缘经济理论研究走强趋势、区域开发与区域形象设计热点趋势。
关 键 词: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大发展,尤其在理论上的飞跃,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这20年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经济和城乡建设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经济地理学充分吸收其它学科的营养并得以发展壮大,跨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强调地理学为农业服务,从而率先为经济地理学的社会实践打开了大门;此后,经济地理学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如铁路选线、水利调查、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等等,不但在实践领域站稳了脚跟,同时也为学科理论建设奠定了知识基础[1~4]。
9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9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区域物流网络的内涵;
(2)理解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形态及其要素特征;
(3)了解区域物流网络特征和功能;
(4)掌握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汇
区域物流网络(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
网络节点(Network Node) OD调查法(Investigation of OD) 网络规划(Network Planning)
②港口及辐射地区易形成城市群
轴带网络 以骨干交通线为主轴而交织成 ①扩展成轴和交线成网
网
②易形成城市经济带或产业带
环状与一 主要交通干线呈环形和一字形 区域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制约网络的
字形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
第5页,共43页。
9.1.2.2区域物流网络的节点要素
(1)网络节点含义
物流节点又称物流接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在区域物流经济分析过程中,我们可 以将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事物或现象,如物流设施、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甚至一个城市,在地图上用一个点 (当要素本身的大小与其存在的空间相比可以不予考虑时,即可抽象为点)来描述。区域物流网络中,节 点要素一般是区域经济活动中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物流经济活动的区域“集聚点”。节点以城镇为载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陈述彭人物简介

地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
• 不断调整和完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
• 为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适应了中国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陈述彭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启示
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育人才
• 为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际地理界的知名学者
• 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地理学会会议
• 与国际地理学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陈述彭的学术成就与荣誉
丰富的学术成果
重要的学术荣誉
• 发表了大量的地理研究论文
• 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称号
• 撰写了多部地理学教材和专著
• 198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02
陈述彭的主要地理学研究领域
陈述彭对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
地貌研究
• 对中国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提出了中国地貌分区的新方案
气候研究
• 对中国气候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中国气候分区的新观点
⌛️
水文研究
• 对中国水文地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 提出了中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陈述彭对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
01
人口研究
• 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模型
02
城市研究
• 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03
区域经济研究
• 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 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理论体系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趋势、类型及程序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第三章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4]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5]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M].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8]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9]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30]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32]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33]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名胜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M].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5]李志伟,彭淑清,陈祥军.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36]黄泽全.历史文化名城[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37]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8]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9]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四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4、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6、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7、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8、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9、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0、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1、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2、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4、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1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6、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1)17、杨新军,刘家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18、姚作为.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南方经济,2001(5)19、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旅游学刊,1997(1)20、俞万源.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作为预测工具的思考.嘉应大学学报,2001(6)第五章区域旅游市场定位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第六章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第七章旅游区划分与旅游线路设计1.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27.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30.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及规划[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第九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第十章旅游市场营销策略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谢宝剑,何苏华.对文化营销模式的探讨[1].经济师,2003,(2):632、曹书杰.文化营销的基本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77~78.33、朱捍华.试论中国企业的文化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430~432.34、刘宁.论营销策略中的文化营销[J].北方经贸,2004,(5):48~49.35、梁云.文化营销探析[J].俞州大学学报,2000,(3):1236、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旅游出版社,200437、李春来,营销深处是文化[J].管理与财富,2002(10)38、苏勇、陈小平.文化营销的实施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1999(9)39、毛勤勇.论文化营销的功能和类型[J].江苏商论,2003(4)第十一章旅游区效益分析1、《现代旅游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吕宛青、杜靖川2、《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田里3、《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杜靖川、吕宛青4、《旅游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吕宛青;副主编:杜靖川、赵书虹5、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7、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1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12、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13、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4、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5、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8、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第十二章旅游规划管理策略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31. 林振华. 旅游规划项目管理[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22(4)第十三章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1.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
陈答才

陈答才,男,1955年10月生于陕西蓝田。
70年代曾在兰州部队某部服役五年又三个月。
复员后务过农,做过工。
1980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在职考入该校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现代史专家彭明教授,研读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95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回校继续工作。
1996年6月晋升副教授,当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
1995年12月至今先后任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社会兼职有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
他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教学。
在十七、八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发表相关学科论文20余篇,参加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教材的编写;他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讲课生动,受到学生好评。
1997年至2001年共指导的五届八篇硕士学位论文,七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毕业的硕士生均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力量。
1998年毕业的硕士生白竹林已被广西人民出版社任命为综合编辑室副主任。
2001年毕业的闫惠惠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
1999年陕西省建国50周年理论征文中他所指导的在读四位研究生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三项(共设五项一等奖)、二等奖一项。
2001年陕西省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理论征文中,他指导的研究生获特等奖一项(共设四项)。
科研方面,他以周恩来生平和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10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与人合著《谈判大师周恩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重庆出版社1998年2月版)、是《周恩来的智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4月版)、《一代伟人周恩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2月版)、《周恩来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版)、《邓小平的智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的主要撰著者之一,并有专著《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版)和《周恩来研究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1期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6-30;修订日期:2011-09-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6) 作者简介:董锁成(1962-),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
E-mail:dongsc3@163.com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董锁成1,杨旺舟2,3,石广义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3.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昆明650500;)摘要: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科学贡献;(4)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学术贡献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2115-08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
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高瞻远瞩,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形成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并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我国经济地理学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陈才教授于1955年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
前苏联经济地理形成两大学派,即区域学派和部门经济学派。
当时,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然很活跃,人地关系理论受到批判。
在我国,前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更大,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批判。
由于前苏联否认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使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2116 地 理 研 究30卷学科研究对象展开了10多年的争论。
这一争论基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生产力;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部门,还是研究区域;以及我国已有的和西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如何评价等问题。
当时,陈才教授认为只强调某一方面总是有失偏颇,应该全面认识经济地理学。
因此,他于1962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一文,提出了经济地理学应该研究人地关系、生产配置、经济区划与区域三个研究侧面[1],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共鸣并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才教授不仅在其提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面中强调区域研究的重要性,而且积极开展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尺度,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归宿以及学科立足于地理学的灵魂,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的重要分支。
他所提出经济地理的三个研究侧面,尤其是关于区域研究的思想,及其对区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视,不仅推进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深入,而且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陈才教授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
1980年,陈才教授在国内首次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这一名称开设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课。
1992年,主持了国家教委项目“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多篇学术论文,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过程、发展特点、存在问题、面临的新课题、理论框架体系、时代背景、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前沿趋势以及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以及对条件的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研究地域系统与区域类型是经济地理学的最后归宿等重要观点[2~5]。
指出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传统与创新等关系问题,提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方法论建设中的主要关系、原则、内容、学科建设任务及学科发展对策[6~10],强调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应充分发扬地理学传统,为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学派或地理学派而努力[11]。
陈才教授结合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社会经济实践,主编出版了《世界经济地理》[12]、《经济地理学基础》[13]以及共同主编出版了《苏联经济地理》[14,15]等专著,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而且创新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
1987年,他编写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6]。
在教学和区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于199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17],对学科理论进行了初步概括和总结。
之后又经历了10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内容进行了补充,于200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18]专著。
2009年,又紧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近10年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教学和社会经济实践,对2001年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进行修订,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
这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著作,是对区域经济地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
这些著作被全国多所高校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开设“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使区域经济地理学知识得到传播。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陈才教 11期董锁成等: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2117授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以及学科理论体系。
该学科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两条理论主线———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论;三项主要研究内容,即条件机制、结构功能、体系类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形成发展机制和条件、区域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结构与类型等内容。
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特色,使区域经济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陈才教授成为公认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
3 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3.1 深化和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陈才教授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内涵做了充分的挖掘,这是原苏联学者所忽视的。
认为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引起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导致地域之间产生物质流动的最主要原因。
他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是社会生产力,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社会、经济诸条件的区域差异,分工的主要物质内容是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纽带和动力机制是经济地域运动,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
指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及其地域不断扩展的客观规律,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演变的机制和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论,也是其方法论。
陈才教授深化和发展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是对人地关系论、人地相关论、地域分异论、产业布局论、区位论等理论的新发展。
该理论能够深刻揭示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科学地阐述人类活动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全面阐述产业布局和宏观区位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主线之一,它贯穿于学科内容与学科研究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它与经济地域运动论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3.2 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
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结合而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
陈才教授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认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存在形式。
任何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都始终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由于各个地域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使人流、物质流、资金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始终处于地域之间的流动过程,从而引起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与变化[6]。
这一思想开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经济地域运动论。
在陈才教授的指导下,董锁成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地域运动论》,并于1994年出版了《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20],对经济地域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论文首次提出了经济地域运动的概念,指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的空间运动和时空演变过程。
这一概念反映了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内涵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轨迹。
此外,还对、、经济地域非均衡运动以及经济地域运动的阶段性规律2118 地 理 研 究30卷进行了论述。
陈才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关系、经济地域运动的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经济地域的整体演进规律,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
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社会经济实践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实践性。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基础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重视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