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山南地区农牧民消费结构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是与小康社会水平相比还有不少的距离。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牧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农牧民收入、消费现状及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本地区农牧民的增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南地区收入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增收建议。

目录

引言 (1)

1.农牧民收入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2)

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2)

1.2.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及其来源 (2)

2.居民消费现状 (3)

3.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4)

3.1.不利因素 (4)

3.1.1.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4)

3.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4)

3.1.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5)

3.1.4.山南地区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5)

3.1.5.失地农牧民生活难以保障 (5)

3.1.6.农技服务体系“近乎空白” (5)

3.1.7.体制因素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 (5)

3.1.8.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人均收入 (6)

3.1.9.农牧民负担过重 (6)

3.2.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举措 (6)

3.2.1.劳务输出作为增加群众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6)

3.2.2.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7)

3.2.3.继续做好农牧民减负工作也能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7)

3.2.4.提高农牧区科技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 (8)

3.2.5.推动农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的发展 (8)

3.2.6.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8)

3.2.7.加快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8)

3.2.8.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8)

3.2.9.加大农牧业投资力度,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 (9)

3.2.10.特色产业已成为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9)

4.对农牧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9)

4.1.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0)

4.2.增强高科技投入,发展“两高一优”农牧业 (10)

4.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

4.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英文摘要 (14)

引言

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地处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有“藏南谷地”之称。全地区共有藏、汉、门巴、珞巴等十四个民族,总人口30万,其中藏族占97.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集聚区。全地区下辖12个县,142个乡,4个乡及镇,地区行署设在古镇泽当。全地区国土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占区2.29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山南地区北邻拉萨,东连林芝,西接日喀则,地处西藏腹心,南与印度、西南与不丹接壤,边境线长达63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山南气候宜人,在历史上素有“西藏粮仓”之称,共有45.4万亩肥沃的耕地,是西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4693.69万亩草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牧业的发展为毛、革等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全地区共有森林面积15.51万公顷,木材蓄积量3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7%。但涉足山南农牧民群众的增收问题时,首先应该对其收入水平的现状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认识,还应该掌握收入的构成和来源,并且和农牧民的理财与合理消费联系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从特色产业继续开发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搞好小城镇建设。只有实事求是地把握好这些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才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02统本白玛拉宗

1.农牧民收入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总量上看,无论是按当年价格还是按不变价格计算,西藏山南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除了1979年、1981年、1982年)外基本成直线上升趋势。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43.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611.0万元,28年期间增长了大约18倍。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畜牧发展出现强劲势头,劳务输出及第二、三产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如图1所示。

1.2.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及其来源

近年来,西藏山南地区的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劳务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务输出也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2005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收入超过了700元,比上年增加了368元,同比增长了119%,占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2.3%;而家庭经营收入达到近1400元,比上年增加了471元,同比增长了93.5%,占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2.3%,转移性现金收入接近200元,财产性现金达到了350元。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山南农牧民2000年至2004年家庭经营纯收入来源构成

表2 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西藏山南地区统计年鉴》2004年。

2.居民消费现状

2005年1—10月份,山南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为474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其中按区分,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94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按行业分,批发零售总额为41790万元,增长13%,餐饮业零售额5680万元,增长了32%。从物价情况看,同年1—6月,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9%、消费价格指数为1.1%,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3.4%、烟酒及用品为-3%、衣着为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为-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为-2.4%、交通和通讯为-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为0.2%、居住为1.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0.5%,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具体见表3

表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

3.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3.1.不利因素

3.1.1.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认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低,进而决定着农区、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难以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3.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山南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农业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本地区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农牧业已进入注重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本地区贫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

3.1.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3.1.

4.有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山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地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山南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仍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本地区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也不够,使旅游业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给农牧民收入增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1.5. 失地农牧民生活难以保障

据调查,目前山南地区被征地农牧民获得的有限征地补偿金只够维持自身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费,难以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实现再发展,也难以保障失地农牧民在失去土地后赚取与从前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障他们能够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少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一次性用于房屋建设,子女婚嫁或偿还债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失地的老年和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3.1.6. 农技服务体系“近乎空白”

目前,山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失、人员少、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与山南乡镇农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难以胜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成为影响农牧民增收的现实问题。

3.1.7. 体制因素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

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县乡管理体制。现在乡的体制是人民公社的一种变体,再加上县以上又强化了地区,结果县这一级的功能很难发挥。县一级政府独立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县乡的经济就无法活跃,财政困难成了增加农牧民负担的一个重要的来源。(2)宏观管理体制。现在对农牧民、农村的宏观管理体制还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甚至自然经济的痕迹。无论是县乡管理体制还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其根源都出在宏观体制和政策上。首先是宏观政策。如果只实行以积极财政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而不实行通过体制改革创造内需的政策,那就必须要增加税收、增加企业和县乡的负担。其次就是城乡分离的体制和政策。(3)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在现在的新形势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

是很多地方的农牧民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就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村民自治发育和农牧民增收。

3.1.8.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人均收入

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需求减少,对动物类食品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对营养和方便类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这种消费结构变化,山南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现阶段山南农业结构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种植业比重仍明显偏高。在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的情况下,盲目增加粮油等生产,自然会导致增产不增收。

3.1.9.农牧民负担过重

农牧民负担过重,农牧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牧民负担过重对农牧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重侵犯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牧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地削弱了农牧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山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牧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牧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牧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牧民负担过重使农牧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增收受到严重制约。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利因素,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切实做好农牧民增收的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3.2.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举措

3.2.1.劳务输出成为增加群众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山南地区近年来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一是该地区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机构的组织、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引导、能人带动、企业支撑的运行机制,引导农牧民进入旅游业、运输业、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二是政府从制度上、政策上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实行预留农牧民工工资的保障机制,严格杜绝拖欠农牧民工工资现象发生,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农牧民施工队伍市场准入方面,适当放宽条件,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例如规定,今后凡是农牧民施工队伍能够承建的工程项目,都要交给他们建设,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四是大力实施农牧民培训计划,加大农牧民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及建筑技术的培训力度,做到智能、技术培训到村入户。各县也将设立培训专项资金,努力改变以往的点散、面广、专业分散的局面,形成人员培训相对集中、专业技术相对分片的模式。政府制定的短期目标是,到2006年,力争劳务收入达到2.2亿元。

3.2.2.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这是山南地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不看比例、不限规模、不唯成份、只求发展”的原则,山南地区近年来注意突出特色,以优质产品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特色经济,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同时,以扶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为重点,以搞活流通作为活跃农牧区经济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农牧产业化生产格局。此外,以“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为模式,重点培育一批以青稞、牦牛肉、皮张及林果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带动能力强、开拓市场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搞好服务等措施的落实,培养一批农牧区经纪人和致富能手,使其在农牧民增收上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并按照“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要求,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真正把农牧区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农牧民素质上来,不断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3.2.3.继续做好农牧民减负工作能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减轻农牧民负担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山南地区做好农牧民减负工作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抓好提留统筹、监督卡和专项审计三项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群众在减轻农牧民负担方面的民主监督作用,对农牧民群众关心的提留统筹费、电价电费、义务投工投劳及收费用途等事项,进行一次集中整治、检查。逐步推行农牧民减负定期汇报制和账务公开制,增强减负的透明度,保证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监督检查的管理机制,及时查处加重农牧民负担的案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电价监督管理制度,

纠正农村用电乱收费行为,确保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三是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大农牧业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用柴油等涉农物资进行集中整顿检查,切实保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做好贡嘎县农牧区税费改革综合配套工作,为整体推进全地区农牧区税费改革综合配套工作打下基础。

3.2.

4.提高农牧区科技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

发展教育事业是农牧民靠科技致富的必由之路。在农牧区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业科学技术培训班,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尽快实现科学种田,科学放牧,科学饲养畜、禽,发展家庭手工业,加快农牧产品增值速度。

3.2.5.推动农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的发展

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是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唯一选择。只有通过产供销、“种养+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方式,才能把分散的农牧民,通过产业化的产业链把大家集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农牧业机械化的应用,提高机械化程度,大大节余农牧区劳动力,节余的农牧区劳动力可以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增加收入。

3.2.6.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因为山南地区农牧民住宅面积较大,便于发展庭院经济,即种植树木、果树、蔬菜或药材,圈养鸡、鸭、鹅、兔等,发展房前屋后种植和饲养业。庭院经济便于管理,不但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而且创收效益好。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正确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

3.2.7.加快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也将越来越多,解决劳务输出已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劳务输出是目前增加农牧民收入最直接、最简单的一条路子。所以,必须健全劳务市场,加快培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安排投资计划时,必须优先考虑使用当地劳动力。

3.2.8.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山南悠久的藏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对世界各国和国内旅游爱好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山南神秘的面纱将是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

牌,是发展家庭式民族风情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庭院旅游还可以带动民族手工业和具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也加强了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拓宽了农牧民致富门路,提高了消费理念,刺激了农牧民致富的积极性。

3.2.9.加大农牧业投资力度,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

近年来,山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在中央和自治区二级财政的支持下,逐年增加了投资力度,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山南地区农牧业基础薄弱、设施落后、条件差,目前的农牧业基础设施投资远远不能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加大农牧业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生产力,是目前发展农牧业的关键。

3.2.10.特色产业已成为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随着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开发,本地区的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以前山南地区偏重于肉类,而现在建设了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优质大蒜的引进与开发、奶源基地建设等特色产业项目,这些特色产业项目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产品开发为依托,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提升了山南牦牛、藏鸡等特色优质产品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2005年,山南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共带动农户7800户,为农牧民增加收入1245元。其中,仅本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带动农户3800户,使农户增加收入685万元,户均增加收入1802元。

4.对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4.1.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援藏的战略机遇,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也应当拓宽思路,应把本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置于全国改革发展全局来考虑。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着眼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农牧民增收的小圈子,不断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为此应借助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援藏带来的战略机遇,大力改善本地区的环境和产业结构。而发展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就是达此目的的一种长期的、关键的策略选择。

4.2.增强高科技投入,发展“两高一优”农牧业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按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近些年来,山南地区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同发展较快的县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的粗放的经营方式,这已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也难以改变落后的面貌。为此,山南地区农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支援西藏的机遇,在进一步调整结构的同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牧业,如大力发展滴灌节水农业、地膜覆盖技术、优质品种推广等。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山南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立足,农业才有发展出路。

4.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西藏山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数量、规模和人口数偏小,要统筹城乡发展就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首先,应以扩展就业为突破口,彻底改变户籍制度,通过制度的创新取消对农牧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通过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牧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拓宽农牧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滞胀、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制度障碍和产业结构落后,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清,已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所以,要积极探索和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改造,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乡镇企业只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就有可能向市场推出各县特色和有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进而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为农牧民增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再次,要实施小城镇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村问题而且更是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问题。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可增

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大大拓宽农牧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4.4.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实现农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牧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近几年来,各乡镇根据区域特点都在抓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增长方式真正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牧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重点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龙其是需要大力发展合作制的龙头企业,使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优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为农牧民增收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结束语

农村要实现小康,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促进农牧民增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就要做好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这篇文章。农村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农牧民生产与生活环境,建立稳定生态系统;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为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可以肯定的是,山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对于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是相当重要和必要的。因此,我认为本文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的感受,特别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西藏山南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措施已有见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龙其是需要大力发展合作制的龙头企业,使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优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为农牧民增收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从而支撑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撑农牧民可持续地增收。特别是继续发展特色产业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本文在揭示山南地区农牧民的收入现状、演进过程与增收建议方面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由于资料的不足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未能深入地说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科技对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的贡献,对影响农牧民收

入的因素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途径也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阐述。为山南农业发展和农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做出更大贡献的愿望只能在将来的进一步探索中去逐步实现了。最后我忠心地感谢我的老师,他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西藏山南地区统计局.山南地区统计年鉴 [Z].2002.

[2]西藏山南地区统计局.山南地区统计年鉴 [Z].2003.

[3]西藏山南地区统计局.山南地区统计年鉴 [Z].2004.

[4]李文建、王杰.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工作纪实 [J].西藏日报2005,12.

[5]次仁多吉.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J].西藏发展论坛. 2004,08.

[6]索朗扎西、李艾东、赵振、扬中.山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J].中国西藏新闻网2003,06.

[7]山南地区商务局. 1月至10份山那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J].2000,11.

[8]山南地区农牧局.山南地区2005年农牧民经济生产情况 [J].2005,12.

[9]我区(拉萨)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西藏统计信息网. 2004,04,05.

[10]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11]自治区农牧厅.坚持改革取向,强化增收信心---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发展

年度回顾与对策分析.西藏经济蓝皮书---中国西藏发展报告.2004.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12]陈正荣.农业产业化推进西藏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西藏日

报.200,08,13.

[13]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迈新步伐.中国西藏新闻网.2002,11,10.

An Analyse to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Shan Nan Are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increasing and thei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also improving However,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comparing with the level of the attuned societ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the main task of building the affl uent society,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rmers’ income and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basic goal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o me , consumption and the factors electing farmers’ incom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ncrease farmers and herdsmen’s income .

Key words The income in Shan nan area Consumption status constraints The proposal of increasing Income.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山南地区农牧民消费结构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是与小康社会水平相比还有不少的距离。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牧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农牧民收入、消费现状及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本地区农牧民的增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南地区收入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增收建议。

目录 引言 (1) 1.农牧民收入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2) 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2) 1.2.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及其来源 (2) 2.居民消费现状 (3) 3.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4) 3.1.不利因素 (4) 3.1.1.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4) 3.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4) 3.1.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5) 3.1.4.山南地区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5) 3.1.5.失地农牧民生活难以保障 (5) 3.1.6.农技服务体系“近乎空白” (5) 3.1.7.体制因素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 (5) 3.1.8.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人均收入 (6) 3.1.9.农牧民负担过重 (6) 3.2.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举措 (6) 3.2.1.劳务输出作为增加群众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6) 3.2.2.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7) 3.2.3.继续做好农牧民减负工作也能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7) 3.2.4.提高农牧区科技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 (8) 3.2.5.推动农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的发展 (8) 3.2.6.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8) 3.2.7.加快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8) 3.2.8.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8)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在西藏,每当夜幕降临,广布在西藏广袤土地上数不清的太阳能路灯与璀璨的星空相辉映,照亮雪域的夜空,也点亮人们的生活,太阳能产品和技术应用的背后是生活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选择。 世界屋脊,阳光普照。西藏,这块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在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和世界能源结构革新的局面下,开发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屋脊是欧亚大陆的生态屏障之一,太阳能资源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在西藏地区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太阳能的充分应用不仅能够减轻西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福百姓,而且能够极大地保护欧亚大陆的生态和气候,为全球生态和气候的改善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 一、资源、政策、现实需求: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西藏的必然选择 (一) 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辐射年均达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

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一倍左右。同时,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300—3600小时,自东向西呈递增型式分布,直接辐射占总辐射比例全年为56%-78% ,夏季可达71% -78%。曾有人测算过:在拉萨,一辆普通轿车车顶的面积,吸收太阳光一天的能量,可以让100瓦的白炽灯亮10个小时左右,可以让特斯拉电动汽车行驶近6公里。“西藏的太阳能到底有多少?”根据多年监测数据统计,西藏太阳辐射总量折合标煤约3500-4000亿吨/年。这个数据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对比2013年全国标准煤消费总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换句话说,2013年西藏太阳辐射能折算成标准煤,一年的总量相当于全国能源消费近100年。拉萨一直被誉为“日光之城”,而整个西藏也是名副其实的“日光之域”。 (二) 国家能源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建设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力度,鼓励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在农村、边疆和小城镇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

西藏气候概述

西藏气候概述 佚名阅读次数:57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 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空气稀薄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如拉萨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07.7小时。年平均总辐射7784.2光焦耳/平方米,故有“日光城”之美称。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夏半年又正值雨季,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所以气温不高,凉爽宜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东南隅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18℃,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地区在10℃以下,而海拔低于1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翼的外缘低山地区,则全年平均气温≥10℃。 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半年,一般占全年的80-90%。东南低地一般从3月开始雨量增大,藏东和藏北部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雅鲁藏布江流域则从6月上、中旬进入雨季,日喀则西部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开始进入雨季,阿里降水少,无明显雨季。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其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一狭长地带,年降水量却少于300毫米,为“雨影区”。 “高原夜雨”和多冰雹是西藏夏半年气候的又一特色。如位于宽阔河谷的拉萨和日喀则,由

朗县到山南

朗县到山南 早上7点在西藏是很早的,由于时差的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内地的早上5点,加上天还阴着,就显得更早了。根据我俩外出上路的经验,有些边远地区的车站虽然卖票有座号,但乘客不按号入坐,你拿票给他讲,汉族人还能讲清楚,若遇到藏族人听不懂,只好另找座位了,所以还得早点到车站。07:15就到了车站,车门开着,我和妻上了车。车上没几个人,我找到1、2号座,安放好东西,让妻坐下。“我去跟小叶打个招呼......”我对妻说了一声就下了车。叶师傅在办公室门口看到我,立即迎了上来。“来得早,老人家,是那辆蓝色大巴。那辆车新,座位舒服。昨天泽当那边乘客多,就多发了一趟车。”我看见一蓝一黄两辆车停在那边,我们刚好上的是那辆蓝色的。“谢谢了,叶师傅,再见!”我握着他的手说。“来旅游的吧?从哪里来的?”司机上来把一个氆氇包扔在发动机盖上,回头看着我摆放在司机座位后的大包说。“是的,退休了来西藏看看。兰州来的。”“哟,兰州,那不远,我去过兰州好几趟呢,这辆车就是从兰州接来的。到西藏来的旅游团没有走朗县这边的,从八一到山南这边难走,一般人都畏惧路途艰险,从八一镇直接到拉萨去。不过自己走好看,还自在,不受限制。”司机是个45、6岁的爽快的藏族汉子,黝黑的脸庞,墩粗结

实的身子。按点是07:30发车,可等这等那的到08:00 才发车。公路沿雅鲁藏布江南岸延伸,一边是高山,山崖陡峭,仿佛刀劈斧凿出的凹槽;一边是雅鲁藏布江,水流不算急,但从车窗向下望,峡谷深及百尺,让人胆战心惊。太阳刚刚升起,河谷内一半幽深昏暗,一半清朗明亮,雅鲁藏布江水在朝阳照射下波光熠熠。透过车窗看着远方的雪山、零星的松柏、灰色的灌木、绿色的田野、娴静的小村......似画又不是画。我打量着同车的乘客,3号座是一汉族人,像是南方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半新的西装,旧皮鞋,不象是旅游的;4号座是一喇嘛,身穿猩红色袈裟,黄马甲;车门旁座位上坐一姑娘,穿一件白衬衣,外面套一件浅蓝色薄羊毛衫,牛仔裤,整洁端庄;前面还坐着两个姑娘,一个穿着入时,细吊带背心露着肩膀,低腰牛仔裤显出了肚脐,精心修饰的面孔透出娇艳,听口音是四川人;另一个朴素大方,显然是个藏族姑娘;我后边坐的大多是藏族乘客。经过白绕村,江北边堆巴村附近有座寺庙,叫巴尔曲德寺,是林芝地区最宏大的寺庙;再过去不远就是十三世达赖喇嘛诞生地“冲康村”。车快到朗镇了,车门旁座的姑娘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你到路边等,快到了。”姑娘说。“你瞧,这姑娘是干什么的?”我问妻。我喜欢猜测同路人的身份、职业,找一些聊天的题材,这也是旅游的一大乐趣。我俩猜着,看不出年轻姑娘到这么偏僻的地方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 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

西藏山南地区地形

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市毗邻,东与林芝地区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山南地区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山南地区总人口318106人;其中乃东县58808人、扎囊县35278人、贡嘎县44624人、桑日县16033人、琼结县17031人、曲松县16037人、措美县13529人、洛扎县18407人、加查县18263人、隆子县32184人、错那县15277人、浪卡子县32635人。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1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6%。 2014年,山南地区总人口37万。 山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3] 山南地区雪山冰川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对外开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 放的山峰有5座,分别位于错那、洛扎、浪卡子三县境内,平均海拔近7000米,最高7554米。此外还有位于乃东和桑日县境内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贡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原始冰川终年不化。 山南地区江河稠密,全地区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302公里的宽广地带,最宽处达7公里,流经贡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东、浪卡子七县,滋养着沿江两岸万亩 山南地区风景 山南地区风景 人工林地。全地区共有大小河流41条,其中雅砻河、温区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游资源集中。全地区有大小湖泊数十个,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圣湖拉姆纳错,素有“碧玉湖”之称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为著名。 山南地区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南部边境地带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 山南地区风景 山南地区风景 量不到450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600-3300小时,年平均气温最低为6℃,最高8.8℃;最高气温31℃(加查),最低气温零下37℃(错那)。年均风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风速为17米/秒,风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6757164.html,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作者:达琼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西藏地区的雷 暴气候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是我国雷暴日数较多的地区,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在56.3d左右,尤其是那曲地区年均雷暴次数已经超出80d,在夏季雷暴气候对西藏地区的农业、航空、通讯、交通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通过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对预防雷暴危害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23-01 近些年来,雷暴危害受到诸多国家的重视,而且,雷暴危害也被列为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很多行业的发展以及正常运行都造成极大的影响。雷暴主要是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所产生,经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灾害,危害性极大。为了对雷暴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很多专家主要针对一些高原地区、西北地区等进行了雷暴气候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认识雷暴气候。作者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地区雷暴观测资料的调查,来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一、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的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4年)主要对西藏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再对每个区域的雷暴情况进行详细划分[1]。Ⅰ区主要为强雷暴区域,主要包括那曲、江孜、浪卡子、当雄、索县、安多等,主要以那曲地区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已超出80.5d;Ⅱ区主要为多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日喀则、班戈、隆子、嘉黎、丁青、加查、拉孜、泽当、申扎、拉萨等,主要以拉萨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50.8d;Ⅲ区主要为中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昌都、改则、南木林、尼木、定日、芒康等,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32.4d;Ⅳ区则是与其他三个区域相比,雷暴日数相对较少的区域,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不超过24.1d,该区域主要以南部边缘地区、阿里大部、左贡、林芝地区东南部、波密等,其中波密是平均每年雷暴日数较少的区域,自2008年至2014年,波密的雷暴日数年均6.8d。 二、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西藏 - 山南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西藏 - 山南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130联通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联通130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31联通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联通131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32联通号段 (共2个) 计算得出山南联通132号段共有超过2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2*10000=20000) ? 1322893 ? 1329893 133电信CDMA手机号码 (共3个) 计算得出山南电信133号段共有超过3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3*10000=30000) ? 1330893 ? 1332253 ? 1339803 134移动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4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35移动电话号码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5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36移动号段 (共6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6号段共有超过6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6*10000=60000) ? 1361893 ? 1362893 ? 1363893 ? 1364893 ? 1365893 file:///D|/My Documents/文库文档/4/文库网页/1/307.html[2011-3-6 21:18:52]

? 1365958 137移动手机号码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7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38移动号段 (共1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8号段共有超过1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10000=10000) ? 1388903 139移动号段 (共3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39号段共有超过3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3*10000=30000) ? 1390893 ? 1398903 ? 1398993 150移动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50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51移动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51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52移动号段 (共3个) 计算得出山南移动152号段共有超过3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3*10000=30000) ? 1520803 ? 1528903 ? 1528913 153电信CDMA (共1个) 计算得出山南电信153号段共有超过1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10000=10000) ? 1534893 155联通号段 (共0个) 计算得出山南联通155号段共有超过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0*10000=00000) 156联通电话号码号段 (共2个) 计算得出山南联通156号段共有超过2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 file:///D|/My Documents/文库文档/4/文库网页/1/307.html[2011-3-6 21:18:52]

西藏的发展历程

平顶山市中学生纪念祖国建国60周年征文 学科:历史 西藏的发展历程 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西藏领土是中华民族版图的一部分。西藏的发展历程突出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都在经历了不同的灾难后,重获了新生。西藏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和谐发展的今天,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政教合一的农奴制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是农奴,农奴只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肚子和身后的影子。”—西藏农奴中的谚语 是呀!在这种农奴制,人性、人格、人权、人道都受到摧残。人的高贵价值沦为领主权和神权的祭品。 在西藏,农奴主主要是管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人口不到西藏人口总数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据17世纪(清朝初年)的统计,当时西藏实有耕地30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其中管家占30.9%,贵族占29.6%,寺庙和上层僧侣占39.5%。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大贵族25家,其中最大的贵族有七八家,每家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 而农奴的数量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藏语叫“差巴”(即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即小户人家)。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于某一领主的庄园主为生。此外还有5%的“朗生”,他们是世代家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每一个农奴自出生开始就被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并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或交换。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农奴制中,神权对公众精神进行控制与禁锢,在剥夺了农奴人身自由之外,又剥夺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藏很多百姓信奉佛教,相信来生转世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脉北麓,面积3644平方千米,2017年底人口为32人.该乡南部地区被印度侵占。1983年至今,乡长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守望着这片国土,护卫着五星红旗,下图为玉麦乡位置及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正确描述玉麦乡气候特征的是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 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丰富 C. 全年气温较高,干湿季较明显 D. 冬季较寒冷,降水集中于冬季 2. 导致玉麦乡的对外公路不够通畅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空气含氧量低 B. 地形的起伏较大 C. 大雪封路和泥石流频发 D. 地震、崩塌频发 【答案】1. B 2. C 【解析】 1. 玉麦乡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因此年均温较低;同时据图分析可知,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玉麦河谷北上,遇到高山阻挡,造成玉麦冬季多雪、春夏秋三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因此降水较丰富。故选B。 2. 交通对外不够通畅应从沿途遇到的困难考虑。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冬季多雪,降水丰富的特点,因此冬季常大雪封路,且降水多,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泥石流多发。故选C。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 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北披坡度更陡②北坡光照更强③南坡风力更大④南坡降雪更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 A. 自然原因--位置偏僻 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 C. 宗教原囚--宗教圣地 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 5. 与拉昂错相比,玛旁雍错盐度较低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 湖面风力较大 B. 有湖水流出 C. 汇入淡水较多 D. 蒸发量较小 【答案】3. A 4. C 5. A 【解析】 4. 从地貌因素来看,山地坡度越陡,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故①推断正确;北半球山地北坡光照比南坡弱,故②错误;风力越大,越不利于积雪的保存,故③推断错误;南坡为迎风坡,降雪比北坡多,故④推测正确。故选A。 5. 阅读材料可知,冈仁波齐峰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因此,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的原因最可能是宗教原因。故选C。 6. 两个湖泊狭长的水道沟通,玛旁雍错汇入河流较多,且水体又是流向拉昂错,相当于是拉昂错水体来源之一;拉昂错相对封闭,加上蒸发量大的原因,造成了拉昂错的盐度比玛旁雍错高。而与湖面风力大小关系不大。故选A。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的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藏南地区,与青藏高原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这里地壳垂直抬升与水平位移共同作用,地形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墨脱气候温和,年降水量3000~4000 mm。墨脱公路嘎隆拉雪山隧道时常发生透水事故,严重影响

西藏气候特点

西藏氣候特點 西藏獨特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是其特點。就是由於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初來西藏的人,常有頭痛、胸痛、心跳快、氣喘、呼吸困難等高山反應,一般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高山反應才會逐漸緩解或消失。且由於海拔高,所以空氣稀薄潔淨、塵埃和水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陽光透過大氣層時,太陽輻射能量損失少,所以光照充足、輻射量大,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全年平均溫度,藏北高原在零下2 度左右,藏南谷地在8 度左右,藏東南地區在10 度左右。西藏由於冬季不太冷、夏季氣溫不高,故年溫差不大。而氣溫變化大,不少地方在30 度以上,所以有" 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的諺語來形容氣溫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的高原氣候特色。 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塵量和水汽含量少,空氣乾淨清潔,大氣透明度高,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攝氏零度氣溫條件下,海平面的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標準氣壓是1013.2毫巴,而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區,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氣壓652毫巴。平原地區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而西

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因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種變化,初臨高原者的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會出現一系列應急反應,肌體這一調適過程的外在症狀,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山反應”,醫學界稱之為為高山適應不全症。其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頭重腳輕,頭痛耳鳴,噁心嘔吐,咽喉不適,口唇發紺,鼻腔乾燥,易流鼻血,失眠或淺睡等。高山反應的時間長短、程度輕重,因各人身體健康狀況、肌體自我調節能力而異,與年齡長幼、身體胖瘦似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大多數初次到高原者,經過短時休息便會逐漸適應,最多三五天后反應即可基本消失。有過高原生活經歷者,反應相對較輕,適應期也相應縮短。反應略重者經過靜臥、吸氧多會好轉;少數人則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吸氧氣有助於暫時緩解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西藏一些旅行社、賓館、旅館、醫院多有氧氣瓶或供氧、充氧服務。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最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西藏的日照時數也是中國的高值中心,太陽總輻射值居中國之冠。拉薩市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陽輻射19500千卡,相當於230—260公斤標準煤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拉薩市全年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故有“日光城”之稱。由於太陽輻射強,所以紫外線也特別豐富。拉薩太陽輻射紫外線波段(小於400毫微米)的絕對通過量是平原地區的2.3倍。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下,平原地區許多常見的病菌在這裏難以生存、繁殖,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膚病和傷口感染的很少。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匮乏,贫困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会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出现了众多带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并且成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占有的全国总人数比重较低,但是分布地域广,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防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必须改善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下,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不断凸显,这要求国家采取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予以帮扶。关键字:会计西藏经济发展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一、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现状 西藏是个边疆、贫困、民族众多“三位一体”的欠发达的省份,会计管理工作虽然早已经存在,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层次上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软化,社会各界协调不畅,导致会计工作效率低下,基本上只能做到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很难做到发展和提高。 就西藏省会计队伍来说,截至2009年末,全省会计从业人员33.66万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学历4.7万人,占13.97%,大学专科12.63万人,占37.52%,中专及以下学历16.33万人,占48.51%,总体学历结构偏低;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有6.23万人,占18.52%,中级职称资格以上的有1.97万人,占5.85%,无专业技术资格的达25.36万人,占75.34%,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少。而在少数民族会计中大多是初级人员,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陈旧的经济观念,封闭、落后的民族经济心理与现代商品经济存在的巨大反差,残存的自然经济观念形成的坚固壁垒,阻碍了民族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伍于其他地区。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地处山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民族工业起步较晚,政府财力支持有限,经营管理不善,科学技术落后。原有的国有工业纷纷关闲,民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就业率很低,没有给会计事业带来充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地方政府重生产轻管理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财政部门,而主抓生产经营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税务只管征税工作,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近年来财政部门主抓了会计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工作,而对会计工作质量问题,却很少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或流失多少,或流失去向,谁也无法知道。政府只管投入要效益,效率高低好坏无从评价。西双版纳州康瑞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在拍卖昆曼公司32%的国有股权过程中,因监管不力而出现公司股东两次放弃优先购买权。 3.企业规模小,会计机构和人员设置滞后 民族地区各行业很少有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很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都有无账先开张营业的习惯,前期生意非常火爆,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后,要交税了,要分红了,要贷款了,才知道账目不明。家底不清,结果是一堆乱麻,才急聘会计和出纳。而新聘的会计到了单位后,很难开展会计工作,很多账没有原始单证做依据,有时只能根据业主的回忆、口述做账。这样的账目水分重,问题多,会计工作质量不高,也没有真正起到核算和监督作用。 4.高素质会计人才严重缺乏 虽然西藏省几十所高校均开设财会专业,而一些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民族中专也开设会计专业,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不下5000人。2010年全省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者高达7万余人。由此说明我省的会计人力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大多数毕业生或者拿到会计证的学生大多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或者留在昆明,边疆地区用人单位少、待遇低,没有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在民族地区企业的会计人员职称大多是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每年能考取会计师的凤毛麟角,而且一旦取得中级资格证,就会上调高一级单位或者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不住人才。 5.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还有部分领导认为会计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私有企业呢?就是因为私有企业老板说了算,用钱大方、自由,很多项目被私企抢

对西藏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

对西藏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1991年末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 2011年7月17日,本人与另一个朋友骑单车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川藏南线入藏,翻过10座海拔4000米、2座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于8月14日到达拉萨,全程2266公里,对沿途藏区的交通、经济、文教等内容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西藏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调查目的 了解西藏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下近年来社会发展情况。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川藏南线沿途当地藏民及外地来藏务工、经商人员,包括当地教师、政府官员等。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长期在当地生活,亲身经历了当地近几年甚至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进步。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资料法。具体方法是与川藏南线沿途居民进行访谈,并通过查阅当地有关部门资料、网上资料、西藏博物馆资料等方式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前至现在在国家各种政策下西藏的交通状况以及村落城镇的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状况。 四、调查时间 2011年7月17日—8月20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以川藏南线沿途村落城镇为重点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在国家各种政策下西藏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深刻认识西藏经济发展战略

深刻认识认真落实西藏经济发展战略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西藏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战略,对于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好经济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这一思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确立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西藏经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祥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一论断,对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事关西藏的大局,事关国家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生前曾殷切期望西藏要“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胡锦涛同志从新世纪新阶段西藏工作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的思想。他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无论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还是对于巩固西南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之后,他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反复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于西藏来说更具重大意义,并殷切期望“使西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使各族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的思想不动摇,以实际行动来谋发展、促发展。 发展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落实到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的社会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快西藏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快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