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的规划的资料共88页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

3.人口规划
在人口规划上,一是规划控制人口规模,通过产 业及物业功能规划配套调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 结构比例;二是高铁新城现代服务业集中,是城 市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白领阶层将占主导地位; 三是结合区域生活成本及就业情况,通过统一安 置与自愿选择的方式调整原地居民的人口比例。 与人口规划配套的是,要优先建设优质的学校和 医院,为新城居民提供教育和医疗方便的便利条 件。
黄兴镇生态农业已经具有良好基础。2002年以来,黄兴 镇党委多次组织学习考察,优化农业规划,常年蔬菜种植 面积达20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现在每天供给长沙市 的蔬菜占据马王堆市场本地蔬菜的三分之一。其中传统菜 东山光皮辣椒、杜家河的萝卜远销港澳,其花木亦销江浙 一带。 针对长沙高铁东部新城特点,基于黄兴镇的农业基础,产 业规划定位以金融业,商贸旅游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 创意产业,生态农业为主。 武广新城产业定位:一是现代服务业,为长株潭地区提供 高品质的商贸、金融、咨询、会展等服务。二是商业,主 要为规划区服务,发展部分高端商业为长株潭区域服务。 三是休闲娱乐产业,文化活动、游乐。四是住宅开发:为 规划区的就业人员提供居住空间。 建议长沙高铁东部新城(黄兴镇)首先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 业和商贸物流,其次重点发展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再后发 展金融服务业。
我们首先应明确并非所有高铁站点周围都适合发展新 城,如法国高铁有些站点是以环境保护为主的旅游区。 高铁新城的发展要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城市人口超负荷,旧城已经没有空间容纳人口的迅 速 增长和产业发展,必须建设新城保障可持续发展; 2、新城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动力,不能 完全依靠政府搬迁和房地产带动,也不能把新城规划 建设作为普通的政绩工程; 3、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具有可支配财力用于新城的基 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借债开发新区。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ppt课件

商务办公
会展娱乐 混合功能
52%
商务 酒店
商务办公
居住 休闲
商业
11%
50% 19% 52% 13% 5%
56%
虹桥核心商务区 客流量:40万/日
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 客流量:2-3万/日
东京、新宿等站前核心商区 客流量:百万以上/日
总建筑量158万方
总建筑量125万方
总建筑量210万方
15
二、相关量的研究
商务拓展区
——空间界限模糊、居住和商务商业功能为主的新城
特征1——根据城市能级确定新城规模
86
平方公里
30
平方公里
27
平方公里
虹桥高铁新城
苏州高铁新城
安吉高铁新城
10
第三圈层:
商务拓展区
特征2——强调生态宜居与商务办公相结合的生活特征
11
二、相关量的研究
宜宾高铁站是成贵高铁、渝昆高铁、绵遂内 自宜高铁三条高铁的枢纽站,属于区域性中 间型站点,根据一般经验,这类站点客流量 为2-3万/日。 与嘉兴南站(约3万/日)、无锡站等站点规模 类似。
3552000万。
地内商业商贸建筑总量=3552000/20000=约180万
当前商铺保本经营销售额约为6000,按年增长7%计算,2030年商铺保本经营销售额约为20000,则2030年基
大于嘉兴站第一二圈层商业商贸总和 (130万方)
22
23万日56商务办公50商务办公52商务办公总建筑量158万方总建筑量125万方总建筑量210万方15第二圈层30商务功能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虹桥核心商务区286商务办公31商务办公系列1商务办公28628系列1商务金融11111系列会展娱乐323系列居住20621系列交通枢纽12713系列1混合功能23824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31387402902232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总建筑量630万方总建筑量646万方16第二圈层30居住功能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虹桥核心商务区45居住功能26居住功能系列1商务办公28628系列1商务金融11111系列会展娱乐323系列居住20621系列交通枢纽12713系列1混合功能23824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31387402902232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总建筑量630万方总建筑量646万方17第三圈层逐步向城市功能转变无显著配比规律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18二相关量的研究24第三产业量的估算尚未形成成熟计算方法借鉴中规院相关测算经验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商务区第三产业建设总量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战略正式提出——以古城为核心,东边是综合商务城,西边是生态科技城,北边是高铁新城,南边是太湖新城。
10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四大新城已经基本醇熟,尤其是被定义为“综合商贸城”的园区湖东,发展已经饱和,目前高贸新城成为四城之一东部新城。
高贸新城虽然是园区的重点发展板块,但是相较其它三个新城毕竟年轻,其成熟度比科技城、高铁新城和太湖新城要逊色,但发展潜力巨大。
今天,我们来说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和科技城、高贸新城这四个苏州炙手可热的热门置业板块。
一纸规划的太湖新城已涅槃为苏州南部的活力新城十年前,太湖新城开始建设。
2013年9月,”苏州湾”的概念出炉,整个太湖新城的发展也从此迈上了新赛道。
湖湾北边是吴中太湖新城,南边是吴江太湖新城。
两个新城虽然距离较近,发展的成熟度却存在区别。
吴中太湖新城目前仍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
约30万方的苏州超级地标“苏州湾橙天里”、苏州湾中心广场、橙天嘉禾360剧场等城市级的功能配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和吴中太湖新城不同的是,吴江太湖新城各类资源配套的已经陆续落地,居住氛围要更加浓厚。
音乐喷泉阅湖台、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苏州湾大剧院等地标建筑云集。
吾悦广场、华润万象汇、砂之船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已经投入使用。
作为区域的主流核心板块,所以板块内的人居产品皆以改善为主。
吴中太湖新城的楼盘产品定位高端改善,且在近几年户型越做越大,动辄建面约140㎡以上,200㎡以上的大平层也不少见。
且楼盘品质在全苏州都处于较高的标准,可以说吴中太湖新城新盘的产品力是位于苏州四大新城之首的,甚至超过园区核心板块的一些高端品质盘。
从目前来看,待兑现的高端资源配套和强产品力的住宅支撑起板块3万元/㎡+的房价,吴江太湖新城的楼盘皆是沿着地铁线路而建,且多为高端改善楼盘,改善的纯粹性和产品力比吴中太湖新城略逊一筹。
两个板块在战略起点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的,而近期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方向更是倾向于吴中、吴江太湖新城两岸合体。
苏州“三区三城”建设

规划引导发展,服务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在苏州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对苏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城乡规划工作以加强规划编制,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为主线,积极建章立制,保障依法行政为抓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速度为突破口,以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为保障,为建设“三区三城”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规划篇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城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张、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等问题,为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布局,培育城市新的增长点,积极筹谋,在2007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了湖滨新城、高铁新城、独墅湖地区等发展地区的规划研究。
为引领城市发展由“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跨越,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好、利用好苏州南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题开展了东太湖地区(湖滨新城)整合规划前瞻性研究。
随着沪苏浙由城际铁路联系向高铁联系转变,在原有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基础上,提前开展高铁新城规划工作,通过火车站地区、平江新城、高铁新城的连片发展,带动城市北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苏州核心竞争力所在,苏州古城是城市发展的宝贵遗产。
为有效保护古城,市委、市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古城保护的实践,规划工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好古城、保持古城的活力和生机是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方面,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古城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形态、体量、色彩,保护古城风貌不被破坏,文脉得到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退二进三”,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了古城的环境质量,提升古城居住品质。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资料

中国的CO2排放趋势
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 CO2 排放还将比2005年增长60%以上。
据此,在2008年6月4日,中国政府响应联 合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约要求,在充分考虑 目前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10年 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相比2005年降低20%的 目标。
麦肯锡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应用零碳 能源技术,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 预计水平低一半左右。
在未来20年间,通过在新建商用建筑、住 宅、汽车和电厂中应用绿色技术,中国可以避 免发达国家可能需要承担的高额改建成本。
苏州高铁新城-城市定位
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 的平台;
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 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 业基地;
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 事务交流的重要窗口;
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智慧型高新技术产业聚 集地;
苏州城市物流基地(陆 地空港),影响全市的客 流、物流、财富流。
苏州的城市副中心
高铁新城
高新区
古城区
工业园区
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 的交流和展示中心;
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 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 地;
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 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 基地;
碳
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来。
城
基础设施
市
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从建设起点上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的
支
产业结构
撑
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化
体
从重工业化向轻工业、高高加工度化的转变
系
居民消费
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观念等需要逐步提升,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
吴中太湖新城规划

吴中太湖新城规划吴中太湖新城规划吴中太湖新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太湖畔,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地区,太湖新城规划应运而生。
以下是对这个规划的简要介绍。
一、地理环境太湖新城地理环境优越,水质好,风景宜人。
规划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新城。
二、城市功能太湖新城将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究等。
同时,规划中还将设立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规划太湖新城交通规划以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元化交通方式为基础,便于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同时,规划中还将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四、建筑布局太湖新城建筑布局注重景观和生态,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建筑物设计以低碳环保为原则,同时考虑实用性和美观性。
五、生态保护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致力于保护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规划中将设立保护区和植被区,保护稀有物种和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六、人口规模太湖新城的人口规模暂定为30万人,以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七、公共设施太湖新城规划中将配备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
同时,还将建设公园和休闲娱乐设施,提供居民生活的便利和娱乐场所。
八、环境治理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环境治理,加强废水、废气、噪音等的控制和治理,确保居民的生活环境良好。
九、文化传承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文化传承。
规划中将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同时还将建设文化广场和博物馆等设施,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
综上所述,吴中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生态和人文,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太湖新城将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现代化新城。
苏州高铁方案

3.环境效益:高铁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本方案旨在为苏州市高铁项目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建设方案,以期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为苏州市民提供优质的高铁出行服务,促进苏州市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第2篇
苏州高铁方案
3.提升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三、项目内容
1.高铁线路规划
(1)线路走向:规划苏州市区内高铁线路,串联主要交通节点,如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等。
(2)设计标准: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3)线位选择: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线路安全、经济、环保。
(2)加强高铁沿线绿化、景观、照明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3)完善高铁沿线基础设施,如: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等。
4.高铁运营与管理
(1)采用先进的高铁运营管理系统,确保高铁安全、准点、舒适运行。
(2)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求。
(3)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2.高铁站点建设
(1)站点布局:新建及改扩建苏州市区内高铁站点,提高站点容纳能力和服务水平。
(2)站点设施:站点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特色,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
(3)交通衔接:站点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
3.高铁配套设施建设
(1)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与高铁站点相配套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方便市民换乘。
(3)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2.高铁站点建设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

52%
系列1, 商
13, 13%
务金融, 29.7, 30%
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
系列1, 酒
店, 5, 5%东京、新宿等站前核心商区
客流量:2-3万/日
客流量:百万以上/日
总建筑量125万方
总建筑量210万方
二、相关量的研究
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
30% 第二圈层——
商务功能
28.6%商务办公
系列1, 混 合功能, 23.8, 24%
28%
系列1, 交 通枢纽, 12.7, 13%
系列1, 居住, 20.6, 21%
系列 1, 会 展娱 乐, 3.2, 3%
虹桥核心商务区
总建筑量630万方
系列1, 商 务金融, 11.1, 11%
26%居住功能
商务办公 商务金融 会展娱乐
居住
交通枢纽 混合功能
0.2% 2.9%
4.0%
23.2%
特征2——建设以开敞空间为主导的休闲景观空 间,而不是传统火车站地区的交通集散广场形 式。
常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苏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3——体现商务与商业、娱乐、会展等功能 综合发展的趋势。
以“活力水街”主导的步行商业街,同时构筑30m 宽的“活力 水街”环,串连各商务商业街区。
围绕“人工湖”公园布置,环绕湖周边布置 会展中心、宾馆酒店、艺术中心、水上巴士 码头等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4——体现以小街坊为主导的商务街区。
上海虹桥枢纽街坊尺度
嘉兴南站街坊尺度
高铁商务区 第二圈层:
——半径5km 范围内的地区、就业集聚地区
特征1——开发强度高、就业人口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