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合集下载

苏州高铁新城介绍

苏州高铁新城介绍

高铁新城概况苏州高铁新城是以京沪高铁苏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30平方公里腹地的综合开发项目。

该项目将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产业、高科技研发、高科技应用示范、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绿色城市配套产业为主体产业的综合新区。

本项目位于苏州相城区的四湖连心的核心位置,周边建有多个科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风景度假区,交通方便,除了高速铁路外,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在此汇集形成大规模交通枢纽中心,高铁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6亿元,2008年4月全线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10月前通车运行。

图一:高铁新城所在位置苏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控制区约3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具体分为:一区、一园、四带。

“一区”为高铁新城核心商务区,“一园”为国际大学科学园,“四带”为高铁新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展形成的商务发展带、产业发展地、科技教育发展带以及居住休闲发展带。

苏州高铁新城以高新科学技术研发产业为主,城市科技商务服务与低碳城市配套为辅助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是形成全球大学科学园集聚区,中国首个“国际大学科学研发产业园区”。

其中功能包括国际大学高新技术的研发园,创新企业孵化园,大型企业科研总部园。

引入10-20所国际知名大学科学园,并带动500家中小高新科技企业。

引入50-80所其它科研机构、研究室等,达到区域内人口3-5万人左右。

二是建成高铁科技商务区,为科技转换、金融、风险投资、会展等服务业打造综合性商务平台,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商品内贸交易市场”,其中包括自主品牌创新区、产品交易市场、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

三是形成以生态环保和谐的国际高端生活社区,以绿色、节约、低碳技术为主的应用示范区。

实施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实施依湖生态经济,产业以实验区形式有次序发展。

要求符合相城区的“花城、水城、商城”的定位,同时实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社区,发展绿色城市配套产业。

绿色城市配套产业内的各产业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应有的条件,对吸引高端人群起到重要作用。

苏州南站方案

苏州南站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苏州南站方案# 苏州南站方案## 1. 引言本篇文档将介绍苏州南站的规划方案。

苏州南站是苏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承担着客运和货运的重要任务。

随着苏州市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苏州南站的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因此,拟定了新的规划方案以满足未来苏州南站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南站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细节。

## 2. 目标苏州南站方案的目标是提升苏州南站的服务能力,改善乘客和货物的流动效率。

具体目标如下:- 提高苏州南站的接待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 优化苏州南站的货运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乘客服务设施- 加强苏州南站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 3. 规划设计苏州南站方案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加站台和候车区为了提高苏州南站的接待能力,计划增加站台和候车区的数量。

新的站台和候车区将采用现代化的设计,配备舒适的座椅和遮阳设施,以提供更好的乘客体验。

### 3.2. 扩建货运设施苏州南站的货运设施将进行扩建,以提高物流效率。

新的货运设施将包括更大的货物存储区和吊车设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此外,还将设置更多的货运检查和安全设施,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顺利运输。

### 3.3. 改善乘客服务设施为了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乘客服务,计划改善苏州南站的乘客服务设施。

这将包括增加自助售票机和自助检票设备,方便乘客购票和进站;新增候车室和洗手间,并提供无障碍设施,确保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等。

### 3.4. 加强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为了提高苏州南站的交通便利性,计划加强苏州南站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

这将包括修建多个交通枢纽,例如地铁站和公交站,并优化周边道路和停车场的布局,以提供更好的交通流动性。

## 4. 实施苏州南站方案的实施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4.1. 阶段一:设计和准备工作在阶段一,将进行苏州南站方案的设计和准备工作。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战略正式提出——以古城为核心,东边是综合商务城,西边是生态科技城,北边是高铁新城,南边是太湖新城。

10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四大新城已经基本醇熟,尤其是被定义为“综合商贸城”的园区湖东,发展已经饱和,目前高贸新城成为四城之一东部新城。

高贸新城虽然是园区的重点发展板块,但是相较其它三个新城毕竟年轻,其成熟度比科技城、高铁新城和太湖新城要逊色,但发展潜力巨大。

今天,我们来说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和科技城、高贸新城这四个苏州炙手可热的热门置业板块。

一纸规划的太湖新城已涅槃为苏州南部的活力新城十年前,太湖新城开始建设。

2013年9月,”苏州湾”的概念出炉,整个太湖新城的发展也从此迈上了新赛道。

湖湾北边是吴中太湖新城,南边是吴江太湖新城。

两个新城虽然距离较近,发展的成熟度却存在区别。

吴中太湖新城目前仍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

约30万方的苏州超级地标“苏州湾橙天里”、苏州湾中心广场、橙天嘉禾360剧场等城市级的功能配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和吴中太湖新城不同的是,吴江太湖新城各类资源配套的已经陆续落地,居住氛围要更加浓厚。

音乐喷泉阅湖台、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苏州湾大剧院等地标建筑云集。

吾悦广场、华润万象汇、砂之船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已经投入使用。

作为区域的主流核心板块,所以板块内的人居产品皆以改善为主。

吴中太湖新城的楼盘产品定位高端改善,且在近几年户型越做越大,动辄建面约140㎡以上,200㎡以上的大平层也不少见。

且楼盘品质在全苏州都处于较高的标准,可以说吴中太湖新城新盘的产品力是位于苏州四大新城之首的,甚至超过园区核心板块的一些高端品质盘。

从目前来看,待兑现的高端资源配套和强产品力的住宅支撑起板块3万元/㎡+的房价,吴江太湖新城的楼盘皆是沿着地铁线路而建,且多为高端改善楼盘,改善的纯粹性和产品力比吴中太湖新城略逊一筹。

两个板块在战略起点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的,而近期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方向更是倾向于吴中、吴江太湖新城两岸合体。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现代化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运输成为了苏州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提供高效的城市交通服务,苏州开始发展自己的轨道交通系统。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始运营。

这条线路全长约29公里,连接了苏州高铁站和木渎古镇,沿途还经过了苏州的一些主要景点和商业区。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并且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随后,苏州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步推进。

目前,苏州已经开通了六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了城市的不同区域。

这些线路不仅将苏州的各个主要地区连接起来,还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连接,方便了人们的跨城出行。

苏州轨道交通系统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利,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苏州旅游。

与此同时,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由于城市的限制,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扩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苏州市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优化线路布局、加大投资力度、引入先进的技术等。

这些努力使得苏州轨道交通系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并且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发展和现状来看,苏州轨道交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不仅为苏州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随着苏州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苏州轨道交通系统还将不断完善和扩展,为苏州的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一下,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表明了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套系统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也为苏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亮点。

苏州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人民的生活品质。

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是苏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以及票价最终方案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以及票价最终方案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以及票价最终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一杯热咖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这个让我充满期待的方案。

苏州,这座充满韵味的水乡,即将迎来全新的轨道交通时代,而我有幸成为这个项目的规划者之一。

一、规划背景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民出行效率,我们决定规划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

二、规划目标1.实现苏州城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接,提高城市竞争力。

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污染。

3.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缩短出行时间。

三、规划方案1.线路规划我们计划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是:(1)1号线:串联苏州火车站、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全长约30公里。

(2)2号线:连接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全长约25公里。

(3)3号线:贯穿园区、新区、姑苏区,全长约20公里。

(4)4号线:连接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全长约25公里。

(5)5号线:串联姑苏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全长约28公里。

2.站点设置我们将在沿线设置50个站点,平均站间距约为600米。

站点设置充分考虑了市民出行需求,涵盖了各大商圈、旅游景点、居民区等。

3.车辆选型(1)1号线、2号线:采用6辆编组A型车,最高运行速度100公里/小时。

(2)3号线、4号线:采用4辆编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3)5号线:采用4辆编组L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四、票价方案1.基本票价(1)起步价:2元,适用于0-6公里。

(2)递增价:每增加1公里,票价增加0.5元。

2.时段优惠(1)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票价不打折。

(2)非高峰时段:票价8折。

3.人群优惠(1)学生:票价5折。

(2)老年人(60-69岁):票价8折。

(3)残疾人:票价免费。

五、项目实施1.建设周期预计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

苏州高铁方案

苏州高铁方案
2.社会效益:高铁项目将提高市民出行效率,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环境效益:高铁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本方案旨在为苏州市高铁项目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建设方案,以期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为苏州市民提供优质的高铁出行服务,促进苏州市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第2篇
苏州高铁方案
3.提升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三、项目内容
1.高铁线路规划
(1)线路走向:规划苏州市区内高铁线路,串联主要交通节点,如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等。
(2)设计标准: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3)线位选择: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线路安全、经济、环保。
(2)加强高铁沿线绿化、景观、照明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3)完善高铁沿线基础设施,如: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等。
4.高铁运营与管理
(1)采用先进的高铁运营管理系统,确保高铁安全、准点、舒适运行。
(2)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求。
(3)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2.高铁站点建设
(1)站点布局:新建及改扩建苏州市区内高铁站点,提高站点容纳能力和服务水平。
(2)站点设施:站点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特色,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
(3)交通衔接:站点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
3.高铁配套设施建设
(1)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与高铁站点相配套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方便市民换乘。
(3)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2.高铁站点建设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

52%
系列1, 商
13, 13%
务金融, 29.7, 30%
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
系列1, 酒
店, 5, 5%东京、新宿等站前核心商区
客流量:2-3万/日
客流量:百万以上/日
总建筑量125万方
总建筑量210万方
二、相关量的研究
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
30% 第二圈层——
商务功能
28.6%商务办公
系列1, 混 合功能, 23.8, 24%
28%
系列1, 交 通枢纽, 12.7, 13%
系列1, 居住, 20.6, 21%
系列 1, 会 展娱 乐, 3.2, 3%
虹桥核心商务区
总建筑量630万方
系列1, 商 务金融, 11.1, 11%
26%居住功能
商务办公 商务金融 会展娱乐
居住
交通枢纽 混合功能
0.2% 2.9%
4.0%
23.2%
特征2——建设以开敞空间为主导的休闲景观空 间,而不是传统火车站地区的交通集散广场形 式。
常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苏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3——体现商务与商业、娱乐、会展等功能 综合发展的趋势。
以“活力水街”主导的步行商业街,同时构筑30m 宽的“活力 水街”环,串连各商务商业街区。
围绕“人工湖”公园布置,环绕湖周边布置 会展中心、宾馆酒店、艺术中心、水上巴士 码头等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4——体现以小街坊为主导的商务街区。
上海虹桥枢纽街坊尺度
嘉兴南站街坊尺度
高铁商务区 第二圈层:
——半径5km 范围内的地区、就业集聚地区
特征1——开发强度高、就业人口集中

苏州高铁规划

苏州高铁规划

苏州高铁规划
苏州高铁规划是指当前对苏州市高铁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线路规划、站点布局和发展目标。

首先,苏州市高铁规划的线路主要包括南京至苏州、上海至苏州和苏州至杭州三条主要高铁线路。

南京至苏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159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上海至苏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82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高
速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苏州至杭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175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其次,苏州市高铁规划的站点布局主要考虑了城市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分布情况。

根据规划,苏州市将建设苏州北站、苏州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太湖站等高铁站点。

这些站点将便利苏州市区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出行,加强苏州与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交通联系。

最后,苏州市高铁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是提高交通出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高铁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苏州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

高铁的开通将大大缩短苏州市居民前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时间,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苏州市高铁规划是苏州市在促进交通便利化、加强城市间联系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线路规划、合理布局站点和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苏州市高铁规划将进一步提升苏州市的综合交通水平和城市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2010-03-01 15:37:15| 分类:火车站交通|字号订阅
根据近日公示的“苏州高铁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这一地区是“交通引导型”的发展区,是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为此,这里将建设外环—中环—内环路网系统。

其中,“外环”由东面的澄阳路、南面的太阳路、西面的相城大道、北面的太东路组成,主要是高铁站地区与城市各重要功能区机动交通的连接通道。

“中环”由“两横一纵”干道与澄阳路组成,与“外环”衔接。

“两横”指南面的富临路、北面的富乐路,“一纵”指西面的民晶路。

“内环”由高铁站枢纽核广场四周近邻的干道组成,其中东面是民二路,南面是富临路,西面是民凌路,北面是富苏路,组成分流环。

根据规划方案,总体呈南北走向的轻轨2号线,也将在苏州高铁站区设置站点,方便中心城区居民搭乘高铁列车。

规划中,21公顷的用地范围安排了京沪高铁苏州站、常苏嘉城际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苏州地铁2号线终点站以及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站场,高铁站区已经具备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

其中:对外交通功能:包括高铁站、城际站、长途汽车站的到发、换乘;内外交通衔接功能:通过在枢纽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以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方式使乘客便利到达出行的目的地。

集中换乘功能应具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

在21公顷站区外围以商业、办公、展示、信息、住宿等功能用地为主。

以高铁线和城际线为界,南部突出景观,强调视觉效果及开敞空间和周边商贸、商务、宾馆酒店等的对话关系;北部优先考虑交通便捷疏散以及各功能设施的紧凑建设。

以上规划目标是合理的。

但在具体规划中各项功能是散乱的、矛盾的、令人费解的、逻辑混乱的。

首先是富临路定位不合理。

这两条道路均规划为44米,双向六车道,为主干道。

其中富临路与S227快速路连接,形成快速主干道。

快速路穿越人为地割裂了站前广场与商务广场的联系。

其次,停车场规划在站前广场临富林路和民二路交叉路口,车辆的出入加之通过快速主干道的大量过境车辆,必将造成交通的混乱,即降低了快速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又降低环境的品质,降低了乘客通过富林路进入商业广场的欲望。

考察中国的火车站前交通,几乎没有部乱糟糟的。

其原因就是规划理念陈旧落后。

这几乎成了中国规划界的通病。

站前道路越宽,交通越乱。

道路拥挤,便加宽道路,加宽的道路引来更多的车辆,更多的停车上下客,便更加拥挤,形成恶性循环。

将高铁新城建设成为以交通为枢纽,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片区中心之一。

以轨道交通为中心强化公共交通,利用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促成以大众运输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采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良性发展。

筹划土地开发,加快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合理、节约、高效发挥土地价值。

使之成为苏州市城市北门户,展示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相城区经济活力中心,现代生产服务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从高铁新城建设的目的分析,既要快速进出交通枢纽,又要实现高铁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整体功能,使想走的快速走出去,想留的方便留下来。

因此,富林路应该定位为商业区内疏散道路,减小路面宽度,在商业区范围内通过限定车速而限定过境车辆,使之专为核心区服务。

富苏路应定位为交通枢纽集散道路,限定过境车辆通过,使之成为核心区长途汽车站、公交、出租车集散专用道。

而将快速干道设于高铁新城外围,与富乐路联通,以保证与核心区互不干扰。

与两条道路的定位相适应,通过区域的分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交叉。

南北广场也分别定位为站前商业广场和交通疏散广场。

这样的定位是和整个高铁核心区的定位相适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