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物结合反应的名词解释

药物结合反应的名词解释

药物结合反应的名词解释药物结合反应是指在体内,药物与其他物质(如蛋白质、酶、细胞膜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药物效应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现象。

药物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的药效、毒副作用和排泄代谢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药物结合反应的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

1. 蛋白结合反应蛋白结合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结合反应之一。

当药物在体内游离态和蛋白结合态之间发生平衡时,就会引发蛋白结合反应。

蛋白结合通常发生在血浆中的白蛋白、α-酸糖蛋白等蛋白质上。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降低其自由浓度,从而减少药物的分布容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此外,蛋白结合还可以影响药物的转运、代谢和排泄。

2. 酶促反应酶促反应是药物与体内酶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药物结合反应。

药物可以与酶结合,从而阻断或激活酶的活性,影响体内化学反应的进程。

酶促反应常见于药物的代谢过程,特别是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系统。

药物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同种酶结合,会促使酶催化底物的代谢,或者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和药效。

这对于血浆药物浓度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都有直接影响。

3. 细胞膜结合反应细胞膜结合反应是指药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或通道结合的现象。

当药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影响受体的激活,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通路,进而调节相关的功能和药物效应。

例如,心脏细胞中的β受体与肾上腺素类药物结合,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

细胞膜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的效应和药物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4. 药物之间的结合反应除了与体内物质的结合反应外,药物之间也可以发生结合反应。

这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药物A与药物B 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可能会减弱药物A的药效,或者增加药物A的排泄速率。

药物之间的结合反应需要充分考虑,以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5. 药物结合反应的意义药物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疗效和药物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结合反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合理用药和调整用药方案。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非特异性结合率是一个常见的科学概念,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以及医学领域。

它是指一种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的指标,用于描述两个物质之间的结合性质。

与特异性结合率相对应,非特异性结合率在一些实验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生物化学领域,特异性结合率是指两种分子之间以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种特定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分子之间的互补性配对来实现的,例如酶与底物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等。

相比之下,非特异性结合率则表示没有具体结合方式或选择性的结合。

它通常涉及物质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例如非特异性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结合、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的结合等。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在医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其中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用于评估药物与其靶标的结合性质。

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特异性结合率以及非特异性结合率,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非特异性结合率还在分子诊断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子诊断中,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往往需要与检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

通过评估非特异性结合率,可以判断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并为检测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或研究中,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的发生。

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条件,调整温度、盐浓度或pH值等参数,以改变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使用特殊的试剂或材料,如阻塞剂、特异性分子、柱子或膜等,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率。

总结而言,非特异性结合率是描述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结合性质的重要指标。

它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非特异性结合率的研究和控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分子诊断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研究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和应用,对于开展有效的实验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机制,如代谢途径、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等。

而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则是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生物学过程。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构建了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和调控系统。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对于理解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概念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质之一。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或者共价键来实现。

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则是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通常用结合常数(Ka)或者解离常数(Kd)来表示。

3.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方法要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1)实验方法: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手段来直接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是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技术。

(2)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对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但是受限于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已知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训练,来构建模型从而预测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大量的复杂数据,但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知识。

4.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应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对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多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设计和筛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抑制剂或者激活剂;还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示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

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a 1-糖蛋白结合:B -糖蛋白和a -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1)可逆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两种药物T竞争结合同一蛋白T置换T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T导致中毒。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

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
两种药物→竞争结合同一蛋白→置换→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如:保泰松→结合型双香豆素→游离型→浓度增加→出血倾向。

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新生儿核黄疸症。

此外,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

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时,血浆蛋白在体内的各种作用暂时消失,但是与药物分离之后,血浆蛋白各种性质基本不变,继续发挥原来的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

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

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

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
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
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15%三氯醋酸溶液
0.1%亚硝酸钠溶液
0.5%氨基磺酸胺溶液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
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
4、试验方法
1、试剂的制备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透析液(PBS):pH7.4的 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
2、血浆制备
兔心脏采血,肝素抗凝,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透析
将管状半透膜一端折叠,用纱线扎紧,保留结扎线段10cm左右,以调节袋内外液面在同一水平,加血浆样品 2.0ml于上述半透膜袋内,并扎紧口袋另一端,袋口不得污染血浆。

将两端扎紧的半透膜置于盛有9.75ml透析液的30ml广口瓶中,用袋两端线段调节袋内外液面,加0.05mg/ml的磺胺嘧啶钠溶液0.5ml于各瓶袋外透析液中。

置广口瓶于冰箱中,平衡透析约60h左右。

吸出袋外透析液少许,加等量磺基水杨酸试剂,无浑浊,说明无血浆蛋白漏出。

取出半透膜,用滤纸吸干袋外壁透析液,小心解开透析袋,使袋内血浆流入干净试管。

4、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袋内外溶液中磺胺药浓度。

取袋内外溶液各0.5ml,加水15.5ml;加15%三氯醋酸4ml,混匀,静置2min,过滤,取试管3支,各加入滤液5mL,为测定管;取
试管3支,加入空白对照液5mL,为空白管;取试管3支,加入应用标准液5mL,为标准管,在以上各管中各加入0.1%亚硝酸钠溶液0.5mL,混匀,放置3min,各加入0.5%氨基磺酸胺溶液0.5mL,混匀,放置2min ,各加入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2.5mL,充分混匀,放置10min,用721分光光度计在550nm波长处比色:以空白管校正光密度到0点,读取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并用公式计算:
测定管光密度
游离磺胺药含量(mg%)= ——————×应用标准液浓度×样品稀释倍数
标准管光密度
5、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Dt - Df
fb= --------------×100%
Dt
fb:血浆蛋白结合率;
Dt:血药总浓度(透析袋内血浆药物浓度);
Df:游离药物浓度(透析袋外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
1、结果记录
表一: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的测定结果
2、游离磺胺药含量的计算
计算得:透析袋内药物浓度=0.000044mg/ml
透析袋外药物浓度=0.00039mg/ml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计算结果:
兔:fb=88.9%
六、结果讨论与总结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

由于应该使用一套比色杯来测定吸光度,而在实际操作中比色杯使用混乱,而且并没有做到严格的润洗,所以吸光度的测量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为了防止光电管疲劳。

不测定时必须将比色皿暗箱盖打开,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使用寿命。

(2)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不要碰比色皿的透光面,以免沾污。

(3)清洗比色皿时,一般先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

每次做完实验时,应立即洗净比色皿。

(4)测定有色溶液吸光度时,一定要用有色溶液洗比色皿内壁几次,以免改变有色溶液的浓度。

另外,在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通常都按由稀到浓的顺序测定,以减小测量误差。

(5)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通常根据溶液浓度的不同,选用液槽厚度不同的比色皿,使溶液的吸光度控制在0.2~0.7。

2、总结
动物的种属、生理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可以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

理论上当蛋白浓度足够高时所有与蛋白作用的药物都能被结合。

但实际情况下,当亲和力较低时不可能达到这种所谓的足够高的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当药物浓度增加结合的药量会随之增加,但结合分数降低。

相反,当药物浓度下降时,结合分数增加并逐渐趋向于一个最大值, ,因此不同药物在低浓度时的最大结合率各不相同。

平衡透析法是一种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所用三角瓶、移液管、试管等并没有经过彻底清洗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不同的动物种类以及相同的动物的个体差异会
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还有操作人员的失误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药物浓度和血浆蛋白浓度对结合率都有影响。

在报导血浆蛋白结合率时,必须同时注明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药物浓度和蛋白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