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柳宗元《岭南江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湛江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湛江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湛江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宋之问《过蛮洞》司空图《江行》阅读答案

宋之问《过蛮洞》司空图《江行》阅读答案

古诗词鉴赏(11 分)①过蛮洞宋之问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②江行司空图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羁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 今广东省罗定市) 参军时。

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 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0. 《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阅读答案:9. 壮阔奇丽。

(2 分) 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作铺垫;(2 分) 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

(2 分)10. 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

( 一点1 分,两点 3 分,三点5分)。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10道题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10道题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10道题及答案)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诗歌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江大风袁枚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①呜窗有声。

金焦②知客到,出郭远相迎。

[注释]①鼍(tuó):即扬子鳄,鸣声如鼓。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位于镇江江边。

◆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5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5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5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1、《旅寓安南》(1)、简要赏析“寒迟暖复催”一句的表达效果。

(3分)答: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温暖来临的“迫切”(1分),形象地表现了岭南寒短暖长的气候特点(1分)。

(2)、概括颔联、颈链的内容,并说出这两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答:颔联写严冬果实累累,早春山花烂漫,颈链写阴雨绵绵,雷声不断(1分)。

这些异乡特异的风物气候(1分),加深了诗人独在异乡之感,(1分)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蕴含了…、反衬了……)(1分)2、《题农庐舍》(1)、颔联、颈联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请简要分析。

(3分)答:这两联正面描写农家春忙,在田地里沟渠边春耕不辍(1分),侧面表现了(1分)农人忙碌辛苦的生活(1分)。

(2)、尾联“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4分)答:尾联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

表现了农人忙碌劳累(1分);表现了农人“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1分);表现了诗人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欣赏和赞美(1分);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1分)。

3、《过融上人兰若》(1)、首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

(3分)答:首句写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1分),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1分),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诗人访友不遇(1分)。

(2)、“窗外无人溪鸟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答:衬托(反衬、以动衬静)(1分)。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1分),反衬出(突出了)(1分)山寺环境的清静(1分)。

4、《江南曲四首(其三)》(1)、请对“落花如有意”的“如”字进行赏析。

(3分)答:“如”:好像,似乎(1分)。

准确生动地表现了(1分)青年男女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隐藏在内心的期盼和追求(1分)。

(2)、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你认为“逐船流”与“逐轻舟”哪种表达更好些?请说说理由。

广东省2020届高三3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广东省2020届高三3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广州市番禺区3月线上检测、佛山市南海区3月综合能力测试、湛江市3月联考、深圳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广州市3月阶段训练、兴宁市3月质检、兴宁一中3月质检、广州市广雅中学适应性考试、广州市岭南中学综合模拟训练一)语文试卷汇编而成广州市番禺区2020届高三3月线上检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归①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释】①本诗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诗人大历元年后逗留夔州期间所作,一说是诗人在大历三年作于湖北省公安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黄”字,本指入秋后树叶的颜色,此处活用为动词,描绘梧桐在秋霜浸染下变成黄色。

B.诗人在月色下回家,听到远处传来百姓捣洗白练的声音,觉得百姓的生活分外艰辛,心生悲哀之感。

C.颈联写诗人南渡和北归都行不通的尴尬处境,反映诗人心中迫切结束在长江一带漂泊的强烈愿望。

D.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契合律诗“起、承、转、合”的写法,格律严谨,情感真挚,富有意蕴。

(2)本诗尾联与作者的另一首诗作《登高》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反映诗人心中迫切结束在长江一带漂泊的强烈愿望”无中生有。

《里中女》《子规》《乡思》《岭南江行》《渔家傲 秋思》《重阳》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里中女》《子规》《乡思》《岭南江行》《渔家傲 秋思》《重阳》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于濆《里中女》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里中女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2分)(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3分)(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1分)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

(1分)(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处。

(1分)意在揭露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1分)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1分)(3)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

(1分)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

(1分)民歌往往重复咏唱。

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1分)作者于濆(832-?)唐代诗人。

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公元861年(咸通二年)登进士第,曾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和北方边塞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其志,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

【赏析】:此诗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

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

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

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

民歌往往重复咏唱。

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

五、六句中“苦机杼”扣“桑下女”,“鸣杵砧”扣“华堂阴”,形成了鲜明对照,揭示了富贵人家与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

“机杼”,织布工具。

北京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北京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

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

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

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

风中怨,雨中愁。

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13.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萧淑妃《夜梦》)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杜牧《秋梦》)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4.“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

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

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6分)三、(26分)12.(3分)B 13.(3分)D14.(6分)答案示例1: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

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

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答案示例2: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

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述,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 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

②黄茆:黄茅草。

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

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入影以杀人。

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 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冷峻奇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16.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

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
①“,”(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②“,”(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14.①朱嘉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杆,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

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
③我赞同朱嘉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

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每条要点1分,第三条只要意思对,酌情赋分。

)
15. D (尾联语言浅显直白,面非冷峻奇诡。

)
16. (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

暗指贬滴之地偏僻荒凉。

(2)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俱的复杂心情。

(3)尾联写虽因谗言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诗人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谪之后有所建树。

(共6分,每点2分。

)
17.①自疏深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②出师- -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共6分,每空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