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同步练习本文是关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同步练习,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知识广角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涉江者(shèshē)坠于水(zhuìduò)所契者(qìqiè)买履者(lǚlüè)及市(jíjì)舟已行矣(yǐyī)二.试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求----楚----涉-----惑----契----宁----欲----度----遂----三.先写出加线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坠:2.是吾剑之所以坠。

吾:3.遽契其舟遽契: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此: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坐:6、宁信度,无自信也无:趣味课堂四、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拓展训练思维碰碰车五、请你结合自己对这两则寓言的理解,来劝一劝寓言中的人物吧!六、阅读下面的古文,结合注释,完成后面的练习。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注释:祠:祭祀。

舍人:旧时贵族家中所养的帮忙的人。

卮:(zhi)古代盛酒的器皿。

谓:告诉,这里当“商量”讲。

引:取过来。

且:将要,快要。

固:本来。

安:怎么,哪里。

亡:失去,丢失。

思考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郑人买履阅读答案

郑人买履阅读答案

郑人买履阅读答案郑人买履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郑人买履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人买履阅读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②。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③。

”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1.解释下列的词。

①度________②坐________③度________④反________2.下面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C.而忘操之D.反归取之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1.(1)动词,量(2)同“座”,座位(3)名词,尺码(4)同“返”,回家2.B3.(1)为什么不用脚来试鞋呢?(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要相信自己的脚呀!(意对即可)4.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

郑人买履阅读答案2【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词。

(5分)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悯其苗:今日病矣:苗则槁矣:【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类似卖油翁的文言文

类似卖油翁的文言文

类似卖油翁的文言文
类似于《卖油翁》的文言文有很多,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于技艺、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与《卖油翁》相似的文言文:
1.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在船上丢失了剑,而在船上刻下记号,希望回到丢剑的地方找回它。

故事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应该根据事物的变化而灵活应对,不能固守成规。

2. 《两小儿辩日》:描述了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地球的远近,最终通过孔子的解答,让孩子们明白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3. 《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愚公为了移走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的决心。

4. 《郑人买履》: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因为买鞋而闹出的笑话,讽刺了那些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不能盲目遵循规矩。

这些文言文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以什么是寓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2.作者链接1)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寓言二则》译文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寓言二则》译文

《寓言二则》译文
《郑人买履》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

与郑人买履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与郑人买履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与郑人买履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相关内容:1. 《刻舟求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哎呀,一不小心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

这人呐,不慌不忙地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嘴里还念叨着:“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再找。

”这不是傻吗?等到船靠岸了,他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哼,剑早都不知道被水冲到哪里去啦!就像有的人,明明情况已经变了,还死抱着过去的方法不放,这能行吗?例子:你看那个阿强,老板都明确说方案要改了,他还按照老一套去做,跟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有啥区别!2.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呀,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哇塞,这可把他乐坏了。

从此呀,他就天天守在那里,等着兔子再撞上来。

这可能吗?哪有那么多不劳而获的好事呀!一味地守着过去的好运,不自己去努力,能有啥出息呢?例子:你说张三整天就想着中彩票发财,也不出去工作,这不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嘛!3. 《胶柱鼓瑟》齐国人喜欢弹琴,有个人调弦时,经常会把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用胶粘住。

别人都说他,他还固执得很呢!这种做法多死板呀,都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就像有些人,死脑筋,只知道按老套路来,不知道变通,这怎么能行呢?例子:那个王五做事情总是胶柱鼓瑟,一点灵活性都没有,唉!4. 《按图索骥》春秋时期有个人,按照书本上的画像去寻找千里马。

他能找到吗?这不是瞎折腾嘛!只知道按照既有的东西去寻找,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和发现,真是可笑!例子:看看那小子,找女朋友就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找,简直就是按图索骥嘛,哪有那么合适的!5. 《东施效颦》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发病时会捂住心口、皱着眉头。

东村的一个丑姑娘东施看见了,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

《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案

《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案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

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

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

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

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三、互动探究(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一评: 评一评: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郑人
愚蠢、死板、固执、 愚蠢、死板、固执、 迂腐、 迂腐、不知变通 ……
刻舟求剑
jù立即。 立即。 立即
渡水。 渡水。 qì雕刻。 雕刻。 雕刻 这儿。 这儿。
楚人有涉 楚人有涉江 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其 坠于水。遽契其 舟,曰:“是吾 剑之所从坠。 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 者入水求之。舟 已行矣, 已行矣,而剑不 求剑若此, 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 不亦惑乎!
总结
二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那种因循守旧 因循守旧、 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 不知变通、 见、不知变通、不懂得 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 对策的蠢人 对策的蠢人
糊涂。 糊涂。
《刻舟求剑》课堂练习 刻舟求剑》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其舟 2.遽契其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3.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吾剑之所从坠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求剑若此
通假字: 通假字:“明明写这个字却用了另一个 字。”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翻译时需要调整顺序的句子: 翻译时需要调整顺序的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意为: 意为:有欲买履之郑人 2、何不试之以足 意为: 意为:何不以足试之 3、无自信也 意为: 意为:无信自也
翻译句子有时句子需要补充完整: 翻译句子有时句子需要补充完整 1、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已经拿到鞋子, 已经拿到鞋子 , ( 才想起忘了拿尺 于是对卖鞋的人说: 寸 ) , ( 他 ) 于是对卖鞋的人说 : 我忘了拿尺寸。 “我忘了拿尺寸。”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回来时, 集市已经结束了, 等 ( 他 ) 回来时 , 集市已经结束了 , ( 他 ) 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说谎的放羊娃》《狐狸与葡萄》 说谎的放羊娃》《狐狸与葡萄》 》《狐狸与葡萄 口渴的乌鸦》 狼与母山羊》 《口渴的乌鸦》 《狼与母山羊》 蚊子与狮子》 乌鸦与狐狸》 《蚊子与狮子》 《乌鸦与狐狸》 《农夫与蛇》 农夫与蛇》 《狼与老太婆》 狼与老太婆》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世界上的事物, 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 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 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 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 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外 储说左上》 韩非子》 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 韩国贵族韩非所著, 韩国贵族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 哲学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的集大成者。 期哲学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应读准的字音: 应读准的字音:
1、先自度( duó )其足 、先自度 其足 2、吾忘持度( dù 、吾忘持度 3、遂( suì )不得履 、 不得履 4、宁( nìng )信度 dù 、 信度( 信度 ) )
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有时相同, 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 有时不同: 置之其坐 至之市

已得履 得 遂不得履
Hale Waihona Puke 先自度其足 度 吾忘持度而忘操之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其 反归取之 而 何不试之以足 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不同的字有时意义是相近的: 不同的字有时意义是相近的: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韩非子》
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 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劝诫性 特点的文学体裁, 特点的文学体裁,即含有讽喻或明显 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 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 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 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 喻大,借古喻今,借物喻人等, 喻大,借古喻今,借物喻人等,使富 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能在 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思考
楚人是个怎样 的人? 的人?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寓意:
处理问题不能只相信条条框框, 处理问题不能只相信条条框框, 不能只相信书本上的知识或以往的 经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大胆 尝试。 尝试。
中国古代寓言
杯弓蛇影 滥竽充数 削足适履 亡羊补牢 ……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井底之蛙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黔驴技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