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原文以及翻译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的故事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的故事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的故事
【原文】
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到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下来,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但这时船已经继续前行,而剑并没有跟着移动,像这样寻找剑,难道不是一种糊涂的做法吗?
原文分析:
此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楚国人的故事,用以讽刺那些不懂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故事中的楚国人在剑掉入水中后,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去寻找,而是刻舟求剑,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

翻译详解:
1. 楚人有涉江者: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

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3. 遽契其舟: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4.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停了下来,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6.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继续前行,而剑并没有跟着移动。

7.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寻找剑,难道不是一种糊涂的做法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问题时,应该灵活变通,不能死守教条,否则只会导致失败。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注解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注解

古之楚人有善游者,泛舟于江,乘舟至中流,失其所持之剑。

舟行不已,忽觉剑失,遂于船舷刻木为记,曰:“此剑所失之处,吾舟至此矣。

”舟行既远,至山之阴,江水渐深,乃使人持木至江中,欲求剑。

人曰:“舟已行远,剑犹在水中,何由求之?”楚人曰:“吾舟至此,剑必在此。

吾刻木为记,岂有错哉?”众皆笑之,曰:“子之舟已行,剑随水沉,岂可复得?刻舟何益?”楚人弗听,固求剑。

既而风浪大作,舟行益疾,楚人犹刻舟以求剑。

舟人谏曰:“子之剑已沉,求之无益。

且舟行疾,剑随水去,刻舟何为?”楚人曰:“吾固知剑已沉,故刻舟以记之。

剑虽沉,吾舟至此,必有其处,故欲求之。

”舟人笑而叹曰:“子之求剑,固已失之,而又欲以舟求之。

岂不谬哉!”楚人亦笑,不复求剑。

世之愚者,往往类此。

见利忘义,舍本逐末,不知变通,终至于败。

注解:1. 古之楚人有善游者:古代楚国有一个擅长游泳的人。

2. 泛舟于江:在江河上划船。

3. 中流:江水的中间。

4. 失其所持之剑:失去了他手中的剑。

5. 舟舷:船的两侧。

6. 刻木为记:在木头上刻下记号。

7. 至山之阴:到了山的北面。

8. 江水渐深:江水变得越来越深。

9. 持木至江中:拿着木块到江中。

10. 随水沉:随着水流沉没。

11. 何由求之:如何去寻找它?12. 固求剑:坚决地寻找剑。

13. 既而:不久之后。

14. 风浪大作:风浪变得很大。

15. 舟人谏曰:船夫劝说道。

16. 舟已行,剑犹在水中,何由求之:船已经走了,剑还在水中,如何去寻找它?17. 子之剑已沉,求之无益:你的剑已经沉入水底,寻找它也没有用。

18. 舟行疾,剑随水去,刻舟何为:船行得快,剑随着水流去了,刻舟有什么用?19. 子之求剑,固已失之,而又欲以舟求之:你寻找剑,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却又想要用船去寻找。

20. 世之愚者,往往类此:世界上愚蠢的人,常常像这样。

译文:古代有一个楚国人,擅长游泳。

他在江河上划船,划到江水中间时,不慎丢失了手中的剑。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文言文《刻舟求剑》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

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ù):急忙,立刻。

4、契(qì):用刀刻(记号)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ORg,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

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1] 故事启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原文为:
「楚王好问,而好察言,谓众庶之无辞也。

或曰:"楚王之府有难得之宝,人人欲得,而不敢言者,以王之威,必得其美。

"楚王欣然使人致之。

既去,问其舟人曰:"此何人之宝也?"舟人对曰:"臣之所以浮江者,舟也;所以行江者,楫也。

臣有刻木为楫者十年矣,今之楫则不若昔之所刻者质也,而劳者繁。

今上幸而问之,得以告,故言之。

"楚王怒其言之不用心而杀之。

後三年,楚灭於项,楚王亡。


翻译为:
楚王喜欢询问人,也喜欢观察他们的言语,认为众人无话可说。

有人告诉他说:"楚王宝库里有一件珍贵的宝物,人人都想得到,但不敢言说,只因为楚王的威严,一定能得到它的好东西。

"楚王非常高兴,让人去取来。

宝物得到后,楚王问船夫:"这是谁家的宝物?"船夫回答说:"我用的船,是我刻了十年的木楫。

现在的楫子质量不如从前我刻的那么好,而且更加劳累。

今天大王来问,我就告诉了您。

"楚王对船夫的话不满意,认为他说话不够用心,就杀了他。

三年后,楚国在项羽手下灭亡,楚王也流亡失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盲目跟从过去的经验或者习惯,而不顾事物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那么就很难保持自己的
-1-
地位和权力。

-2-。

刻舟求剑原文以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以及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吕氏春秋》之《刻舟求剑》原文、注释及译文

《吕氏春秋》之《刻舟求剑》原文、注释及译文

《吕氏春秋》之《刻舟求剑》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⑤,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⑥矣,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不亦惑⑧乎?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刻,刻画,做记号。

求,寻找。

②〔涉〕渡。

③〔遽契(jùqì)〕迅速刻上记号。

遽,立刻,迅速。

契,通“锲”,用刀刻。

④〔是〕这里。

⑤〔止〕停止。

⑥〔行〕行驶,移动。

⑦〔若〕像。

⑧〔惑〕糊涂。

【译文】
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中,他马上在船沿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

”船停止后,他从所刻的记号处入水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很远了,然而剑却不会随船移动,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过糊涂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原文以及翻译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