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 楚人涉江【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译文对照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注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扩展资料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内容浅显易懂。
多类教学参考资料对寓意已有定论,教师教学往往被束缚了手脚,学生也未能拓展思维。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文章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文章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其中《察今》一篇阐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启示人们应当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成规,不要不知变通,要时刻关注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积极主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食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楚人有善游者,一日乘舟渡江。
舟行至中流,忽见剑从舟中坠入江中。
楚人惊慌失措,急欲取剑,然舟已行远,剑已不知所在。
楚人乃以刀刻舟侧,曰:“吾剑在此,可记之。
”舟行益远,楚人时时回顾,见舟侧之刀痕,以为剑必在此。
及舟至彼岸,楚人急令舟人打捞江中,舟人遂以网于江中捞取。
然剑已沉没,舟人遍寻不得。
楚人失望,叹曰:“吾本善游,何期失剑,乃以刀刻舟侧,以为记也。
岂知舟已行远,剑已沉没,而吾犹以为剑在舟侧,岂非愚哉?”于是,楚人悟曰:“吾之失剑,非剑之失,乃吾之愚也。
吾本知剑坠江中,乃刻舟以为记,非记剑也。
是以剑虽失,吾不悔,但笑吾之愚耳。
”自此,楚人不再以刀刻舟,亦不再以舟为记。
每有所失,皆以心记,不复以物为记。
人或问之,楚人笑曰:“吾已悟矣,失剑之误,乃刻舟求剑也。
”世之愚者,多以物为记,而不知记之非记。
记之者,心也;忘之者,物也。
心之所记,固不可忘;物之所记,亦可忘也。
是以智者不以物为记,而以心为记。
心之所记,百不失一;物之所记,百失其一。
楚人之失剑,固其愚也。
然吾人之失,未必皆愚。
吾人若能悟其失,则可免于愚。
故曰:“刻舟求剑,智者不为。
”译:从前,有个楚国人擅长游泳。
有一天,他乘坐一艘船渡江。
船行至江中,忽然发现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
楚人十分惊慌,急忙想要找回剑,但船已经行驶得远了,剑已经不知去向。
楚人于是用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在这里,可以记住了。
”船继续前行,楚人时不时地回头看着船舷上的刀痕,以为剑一定还在船舷附近。
等到船到达岸边,楚人急忙命令船夫下水打捞,船夫就在江中撒网。
然而剑已经沉入水底,船夫遍寻不得。
楚人感到失望,感叹道:“我本来擅长游泳,怎么就丢失了剑呢?我本想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以为这样就能找到剑。
岂知船已经行得很远,剑已经沉入水底,而我还在以为剑在船舷上,这不是很愚蠢吗?”于是,楚人醒悟道:“我丢失剑,不是剑丢失了,而是我的愚蠢。
我本来就知道剑掉进了江里,却刻船以为记号,这不是真正的记号。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来自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寓言原文刻舟求剑(战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词语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简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