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刻舟求剑(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涉:者:其:自:坠:于:遽:契:是:[2]写出句子的意思:遽(jù)契(qì)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谏:____________(2)三旦:____________(3)善哉:____________[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刻舟求剑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刻舟求剑
【—课外阅读题之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
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会被
淘汰。
阅读以下文言文并完成问题12-16。
(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b] 北方人① 生而不认识凌,官员们② 在南方。
宴会上招待了一位年轻人③ 和④
炮弹入口。
或者:“吃铃铛一定要去壳。
”他保护了自己的缺点,说:“我不知道,那些
有壳的人想用⑤ 清除热量。
提问者说:“在北方的土壤中也发现了这种东西吗?”?回答:“前山后山,在哪里?”⑥ 不存在!"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 和:一起;⑤ 致:用于⑥ 什么: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2)不困惑()
(3)从其所契者()(4)席上啖菱()
13.选择句子中“气”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让他坐下来保护自己的缺点
14.翻译句子:(6分)
① 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湘教版2022年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湘教版2022年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③遽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节选)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②。
宅边有五柳树,因③以为号焉。
闲静④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⑤,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⑦知其如此⑧,或⑨置酒⑩而招之。
(注释)①何许:什么地方。
②姓字:古人有姓、名和表字。
③因:因此,因而。
④闲静:安静,没有什么欲望。
⑤甚解:刻意求深的意思。
⑥嗜酒:非常爱好喝酒。
⑦亲旧:亲戚朋友。
⑧如此:指喜欢喝酒而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⑨或:有时。
⑩置酒:准备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________(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2]请你说出五柳先生的名号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请你简述他的几个特点。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小古文、群文阅读

小古文、群文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刻舟求剑》,完成练习。
(15分)楚人有涉①江者,其②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吾⑥剑之所从坠⑦。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⑧,不亦惑乎?【注释】①涉(shè):渡过。
②其:他的。
③坠:落下,掉下。
④遽(jù):迅速,急忙。
⑤契:用刀刻。
⑥吾:我的。
⑦所从坠:剑落下的地方。
⑧若此:像这样。
1.“求剑若此”中“求”字的意思是。
(3分)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句子的大意。
(4分)3.结合注释,读读故事,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
(8分)(1)有个楚人坐船渡江时,发生了什么事?。
楚人的做法:。
(2)当船停下来的时候,楚人的做法:。
(3)楚人不能找到剑的原因:。
二、阅读文言文《截竿入城》,完成练习。
(16分)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②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⑤,曰:“吾非圣人⑥,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⑦而入!”遂⑧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持,握。
③俄: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至:到,到来。
⑥圣人:指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⑦中截:从中间截断。
⑧遂:就,于是。
1.结合内容,下面四幅图按顺序排列应是:。
(填序号)(4分)A. B. C. D.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横执之亦不可入。
3.文中老父和执竿者的做法都令人发笑,你想对谁说些什么?(8分)我想对()说:“”三、阅读文言文《滥竽充数》,完成练习。
(21分)齐宣王使①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⑥。
宣王死,湣(mǐn)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⑨。
【注释】①使:让。
②竽:簧管乐器名。
形似笙而大。
③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④请:请求。
⑤说:同“悦”,高兴。
⑥廪食以数百人:有几百人享受着由官仓供应俸粮的待遇。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1)遽契其舟()(2)求剑若此()(3)不亦惑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
我会对他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不应该墨守成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立刻、匆忙(2)像这样(3)迷惑、糊涂。
2.(1)这是我剑掉下水的地方;(2)船停了,从刚才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3.前一横线可填: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后一横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符合要求,意对即可)刻舟求剑阅读答案2《刻舟求剑》(10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小题1:、《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战国末秦国人。
(2分)小题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2分)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拔山倒树而来小题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小题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2分)参考答案:小题1:《吕氏春秋》、吕不韦小题1:C小题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小题1: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小题1:考察文学常识。
小古文训练-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①,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锲者人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②,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品文意【注释】①遽(jù):急忙。
锲(qiè):用刀刻。
②徙:变化。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明文理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
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
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
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
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
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
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故事包含着两层道理。
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
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读故事郑人买履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
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事先量好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拿了几双鞋出来,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
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谁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码的绳子忘在家里没有带。
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
瞧我这记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码却忘带了,我得回家取来尺码才能买鞋。
刻舟求剑古文阅读及答案

刻舟求剑古文阅读及答案
刻舟求剑古文阅读及答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1)遽契其舟()
(2)求剑若此()
(3)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
我会对他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不应该墨守成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1)立刻、匆忙
(2)像这样
(3)迷惑、糊涂。
2.
(1)这是我剑掉下水的`地方;
(2)船停了,从刚才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前一横线可填: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后一横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符合要求,意对即可)。
[刻舟求剑古文解释]刻舟求剑古文
![[刻舟求剑古文解释]刻舟求剑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c4475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e.png)
[刻舟求剑古文解释]刻舟求剑古文刻舟求剑古文篇一:六年级文言文练习题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十六】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①,其②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吾剑之所从坠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其:他的,代词。③遽:(jù)立刻,匆忙。④契:
(qì)用刀雕刻,刻。⑤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⑥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⑦若:
像。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涉.江者(渡)(2)坠.于水(落)
(3)入水求.之(寻找)(4)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2、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答:楚人在船上刻下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靠岸的时候按照记号下水去寻找宝剑。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
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
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
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
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