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译文(通用)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及赏析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及赏析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及赏析《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及赏析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

坠:落下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辨析“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剑译文和注释

刻舟求剑译文和注释

刻舟求剑译文和注释《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过江的人呢,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去了。

这家伙可倒好,立马就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还说:“这儿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到船靠岸停住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剑。

这时候船都已经走出去老远了,可是剑又没跟着船走啊。

像他这么找剑,这不傻得很嘛!注释:“楚人有涉江者”:楚人,就是楚国人。

涉江,过江的意思,涉就是渡、过的意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的意思。

坠,掉下去,落下去。

就是他的剑从船里落到水里去了。

“遽契其舟”:遽,立刻、马上的意思。

契,在这里就是刻的意思。

就是马上在他的船上刻了个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里就相当于“这”。

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所从坠,就是剑掉下去的地方。

整句话就是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就是船停下来。

从,按照,依从的意思。

所契者,就是刻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

之,代指剑。

就是船停了之后,按照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行,移动、走的意思。

就是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此,像这样。

惑,糊涂、傻的意思。

就是像这样找剑,不是很傻吗?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这篇文章通过这个刻舟求剑的故事呢,告诉我们呀,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可不能像这个楚国人似的,死脑筋,只认一个死理儿,觉得剑掉下去的地方永远就在船舷刻记号的那儿呢,这多可笑呀。

就像咱们生活里,要是总是按照老一套的办法去做事,不考虑情况变了没有,那肯定会出岔子的。

比如说现在科技发展得老快了,你要是还用以前的老办法去做生意,那指定得被淘汰啊。

所以咱们得灵活点,可不能学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刻舟求剑者,楚人也。

舟行于江,剑于舟中。

舟触石,剑堕水中。

舟止,从者持剑求之。

刻舟者曰:“此剑所在,必在此石之上。

”从者以剑投石上,而剑不出。

复刻舟,而剑犹不出。

从者曰:“剑已堕水,安能出此石上?”刻舟者曰:“吾闻之,水之清者,石之上必有剑。

故吾刻舟求剑。

”译文:刻舟求剑的人,是楚国人。

他乘船在江中航行,剑放在船中。

船触到一块石头,剑掉入水中。

船停下后,跟从的人拿着剑去找。

刻舟的人说:“这把剑的位置,一定就在这块石头上面。

”跟从的人把剑扔到石头上,但剑没有出来。

他又刻船,但剑仍然没有出来。

跟从的人说:“剑已经掉入水中,怎么可能还在石头上?”刻舟的人说:“我听说,水清的地方,石头上面一定有剑。

所以我要刻船找剑。

”注释:1. 刻舟求剑者:指那个刻船找剑的人。

2. 楚人:指楚国人,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

3. 舟行于江:船在江中航行。

4. 剑于舟中:剑放在船中。

5. 舟触石:船撞到一块石头。

6. 剑堕水中:剑掉入水中。

7. 从者:指跟从的人。

8. 求之:寻找。

9. 刻舟者:指那个刻船找剑的人。

10. 此剑所在:这把剑的位置。

11. 此石之上:这块石头上面。

12. 以剑投石上:把剑扔到石头上。

13. 安能出此石上:怎么可能还在石头上?14. 水之清者:水清的地方。

15. 石之上必有剑:石头上面一定有剑。

16. 故吾刻舟求剑:所以我要刻船找剑。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虽然拥有智慧,但过于依赖经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能一味地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方法,否则会陷入困境。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不要过于留恋过去,否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内容浅显易懂。

多类教学参考资料对寓意已有定论,教师教学往往被束缚了手脚,学生也未能拓展思维。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1原文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注释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jù):立即,匆忙。

④契(qì):雕刻。

⑤、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那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就从他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进了,可是剑却没有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启发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寓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2刻舟求剑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假定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中央。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中央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懵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琢。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懵懂不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称号,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通知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时地开展变化,人们想效果、办事情,都应当思索到这种变化,适宜于这种变化的需求。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刻舟求剑一般用来形容做事呆板,不懂的变通,想要了解刻舟求剑这个故事的小伙伴快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每一个文言故事都会教会我们一个或多个道理,那刻舟求剑又会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拓展阅读: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原文、译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