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 【读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释 义】: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 自】: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例句 1. 李智揣测杨肉白必然会来探望亲亲,于是在病院里布满了警员,刻舟求剑。 2.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事情。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4. 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相关成语 刻不待时刻薄寡思刻不容缓刻不容松刻翠裁红刻骨崩心刻骨仇恨刻鹄成鹜刻鹄类鹜刻骨镂心刻骨铭心刻骨相思刻画无盐刻画入微刻肌刻骨刻苦耐劳刻木为鹄刻木为吏刻雾裁风刻意经营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指在剑落水的船帮上刻上记号,船停后,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

比喻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来进步性的看待事物,仍然用旧的、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篇1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舟是船,求是寻找。

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篇2【成语】:刻舟求剑【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记忆十分深刻的是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个语言故事《刻舟求剑》,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是让我们感悟深刻。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欢迎阅读参考!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刻舟求剑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成语意思
舟:船。

求:寻找。

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的寓意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灵活、变通地处理问题。

从前,有一位楚国人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宝剑落到江里去了。

见此情况,船上的人都劝他赶快想办法把剑捞起来。

而他却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众人疑惑不解的望着那个印记,催促他赶紧下水找剑。

楚国人却说:“慌什么,我有记号。

”直至船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把剑了。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文言文(集合12篇)

《刻舟求剑》文言文(集合12篇)

《刻舟求剑》文言文(集合12篇)《刻舟求剑》文言文1作品简介《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

”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原文刻舟求剑(战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词语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多用于比喻思维僵化,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例如:他由于不学理论,不关心时政,所以在工作中常常闹出刻舟求剑那样的笑话来。

扩展资料
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
这一成语最早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意思是说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后来便用刻舟求剑来讽刺那些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原文赏析

《刻舟求剑》原文赏析

《刻舟求剑》原文赏析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先秦:佚名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及注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赏析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意愿,要学会观察事物本质,否则会徒劳无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回顾学过的寓言并说说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师:寓言,用简单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说明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也是一个来至寓言的成语。

(板书课题)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刻”和“剑”’。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小结:“刻”是刻下(记号)的意思。

“舟”是指小船。

“求”寻找的意思。

“剑”是指宝剑。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刻舟求剑”的意思?(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按照船舷上刻的记号来寻找宝剑。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展示课件第2 屏)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
这则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宝剑掉进了江里),他(一点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三、精读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宝剑为什么会掉到江里呢?(板书:丢剑的原因)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解释“一不小心”:一不注意、一不留神。

造句)板书:丢剑的原因: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2、这么贵重的宝剑掉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读出十分惋惜的语气)。

分组读,全班读。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同学们,宝剑掉进了江里,丢剑的人和同船的人各有什么表现呢?我们齐读第
2、3自然段。

2、好,我们先看丢剑人丢了剑之后有什么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板书:丢剑人的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刻
3、看到丢剑人的行为,同船的人是怎么做的?(催他赶快捞剑)
4、同船的人为什么要催他呢?(因为他心里很着急)哪里体现他心急呢?(“催”说明他心里很急,你们想想,老师平时催你们做什么事的时候,声音?(很大)说话的速度?(很快)同船人说话又大声又快,叫丢剑人赶快去捞,说明速度要快,不然就捞不到了。

)板书:同船人的表现:催他“赶快捞”
师范读,去掉“还不”,对比读,你听出了什么?
5、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同船人,你来催催丢剑人,看谁读得最像?(全班读,师示范读,个别读)
6、有什么用吗?(没有用)同船人明明知道答案还要问,这种问句是?(反问句)你能读出反问的语气吗?(男女生赛读)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同船人心里急和刻记号没有用。


7、我们对比一下:两种人,两种表现,情况不一样了,我们朗读的语气和速度也要改变,第二自然段丢剑人一点也不着急,应该读得慢一些;第三自然段同船
人心里很急,我们就要读快一些,声音大一些,你能读得好吗?(全班读,小组赛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被人家催促了之后,丢剑人是不是改变了态度呢?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没有,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

2、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还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不慌不忙)(理解“不慌不忙”,并用此词造句)板书:丢剑人的态度:不慌不忙
3、他为什么会不慌不忙呢?
因为他很相信自己的办法,他对自己的办法很自信,那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自信?(准能)
那谁能告诉我,要读好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不慌不忙、自信)你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师示范读,指名读)
4、既然他那么自信,那他按照自己的办法能捞到宝剑吗?为什么?(同桌讨论,
师小结)
看图讨论:
师: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师:b.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
四、合作探究
丢剑人错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我们以后做事一定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法,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师:好人做到底,你们告诉他应该怎样才能找回剑?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1、小组讨论,说一说:(展示课件第11屏)
(1)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师:这个这样捞剑简直是太糊涂啦!我们以后做事一定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法。

不能犯“刻舟求剑”这样的错误。

(板书)寓意
师:你知道吗?我国古代寓言中,有十大糊涂人,都做过糊涂事,
买椟还珠杞(qǐ)人忧天南辕北辙郑人买履画蛇添足揠(yà)苗助
长守株待兔邯(hán)郸(dān)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