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外科学疼痛治疗
2019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外科学》练习题及答案(1)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一、A11、外疡初起,肿势散漫不聚,为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治疗应首选A、草药B、油膏C、箍围药D、掺药E、消散药2、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是A、膏药B、油膏C、草药D、掺药E、箍围药3、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选用A、红灵丹B、白降丹C、九一丹D、八宝丹E、桃花散4、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是A、消法B、补法C、补托法D、透托法E、药物疗法5、肿疡、溃疡的通用方为A、红灵丹B、太乙膏C、冲和膏D、回阳玉龙膏E、生肌玉红膏6、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的为A、热肿B、寒肿C、风肿D、湿肿E、痰肿7、下列辨证中属阳的是A、慢性发作的病B、肿块坚硬如石C、肿块平塌下陷D、肿胀局限,根脚收束E、脓液稀薄或见纯血水8、下列痒的原因不包括A、气虚C、湿胜D、虫淫E、血虚9、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的是A、气肿B、瘀血肿C、郁结D、实肿E、湿肿10、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的属A、风胜B、湿胜C、热胜D、虫淫11、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属A、风胜B、湿胜C、热胜D、虫淫E、血虚12、饮食不洁同时感受外邪易发生A、疡B、痈C、漏D、痰E、岩13、致病特点为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的是A、风C、暑D、湿E、燥14、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是A、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B、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C、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D、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E、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亏损15、火邪致病的特点是A、其肿宣浮,患部皮色红,痛无定处,走注甚速B、多为阳证,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其痛遇冷则减C、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焮红灼热,肿处皮薄光亮,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D、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E、易伤人体阴液,侵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16、发于身体下部的外科疾病多与下列哪种邪气有关A、风邪B、湿邪C、寒邪D、暑邪E、火邪17、下列不属于“外感六淫”的是A、风B、寒C、暑D、湿E、痰18、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称为A、瘤C、瘿D、疽E、岩19、中医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为A、结核B、瘤C、瘿D、疽E、岩20、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即A、疡B、疮疡C、肿疡D、溃疡21、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是指A、疡B、疮疡C、肿疡D、溃疡E、结核二、B1、A.气血生化不及而致其功能失常B.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C.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D.正虚毒盛,正气不能托毒外达E.肿疡邪毒不致结聚成脓而得到消散<1> 、补托法用于A B C D E<2> 、透托法用于2、A.寒痛B.气痛C.湿痛D.痰痛E.瘀血痛<3>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的是A B C D E<4>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多见于脱疽的是A B C D E3、A.肿疡B.根盘C.根脚D.应指E.护场<5> 、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称为A B C D E<6> 、肿疡之基底根部称为A B C D E4、A.痈B.疽C.根盘D.根脚E.护场<7> 、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肿胀范围的是A B C D E<8>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是A B C D E5、A.疡B.疮疡C.肿疡D.溃疡E.胬肉<9> 、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是A B C D E<10> 、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组织是A B C D E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箍围药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临床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速记:泌尿男生殖系其他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速记:泌尿男生殖系其他疾病1、包茎和包皮过长
2、鞘膜积液
尿石症
1、上尿路结石
泌尿系肿瘤1、肾肿瘤
2、膀胱肿瘤
3、总结
①肾肿瘤典型三大症状:血尿、疼痛和肿块。
②肾癌切除范围:肾周筋膜和脂肪,肾门淋巴结。
③浸润深度是膀胱肿瘤临床和病理分期的依据。
肿瘤分布以侧壁、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
④膀胱肿瘤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
诊断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证实。
泌尿系梗阻
1、前列腺增生
2、急性尿潴留
3、总结
①尿频是前列腺增生早期症状,由前列腺充血引起。
进行性排尿困难是主要症状。
②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花粉类制剂。
③前列腺增生手术入路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耻骨后前列腺切除、经会阴前列腺切除。
④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钾可使膀胱逼尿肌无力,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也常见于高热、昏迷的病人,在小儿与老人多见。
个别病人不习惯卧床排尿发生尿潴留。
⑤急性尿潴留治疗原则:解除病因、恢复排尿。
导尿是急性尿潴留时最常用方法。
外科学执业医师试题及答案

外科学执业医师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以下哪个不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A. 无菌原则B. 无创原则C. 快速原则D. 微创原则答案:C2. 外科手术中,以下哪项不是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A. 穿戴无菌手术衣B. 佩戴无菌手套C. 使用未消毒的器械D. 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A. 感染B. 出血C. 疼痛D. 术后肠梗阻答案:C4. 以下哪个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A. 压迫止血B. 药物止血C. 冷冻止血D. 所有上述方法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A. 患者病史收集B. 患者心理评估C. 患者进行剧烈运动D. 患者禁食禁水答案:C二、多选题6. 外科手术中可能需要进行的麻醉类型包括:A. 局部麻醉B. 椎管内麻醉C. 全身麻醉D. 表面麻醉答案:A, B, C7. 外科手术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A. 患者的营养状况B. 切口的感染C. 患者的年龄D. 手术技术答案:A, B, C, D8. 以下哪些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术后护理措施?A. 伤口清洁B. 疼痛管理C. 预防感染D. 活动与康复指导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9. 外科手术中,无菌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答案:正确10. 外科手术的术前禁食禁水是为了减少术中出血。
()答案:错误(禁食禁水主要是为了防止术中呕吐和误吸)四、简答题11. 简述外科手术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答案:无菌操作是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12. 描述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深静脉血栓等。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术中控制出血、术后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等。
结束语:本试题涵盖了外科学执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础问题,旨在帮助医师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医疗安全意识。
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

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一、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的定义和作用1.1 定义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是指具备中医、西医外科理论和技术知识,能够对外科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的医师。
1.2 作用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在外科专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结合中医和西医外科的理论和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的执业范围2.1 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可以对各种外科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包括但不限于:肿瘤、创伤、炎症性疾病、囊肿、疝气等。
2.2 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在手术前负责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分析、体检、辅助检查等,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3 术中操作和技术应用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在手术过程中负责具体的操作和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切口的选择和处理、器械的使用、出血控制等。
2.4 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在手术后负责对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包括但不限于:伤口处理、疼痛管理、饮食指导、康复锻炼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的优势和不足3.1 优势•综合诊断能力: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可以结合中医和西医外科理论,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诊断,提供更准确的疾病判断和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创伤小: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在手术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康复。
3.2 不足•缺乏系统性培训: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相对缺乏系统性的培训,需要在中医和西医外科学科中同时学习和实践,对医师的要求较高。
•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中西医结合外科主治医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掌握中医和西医外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麻醉与镇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章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章讲义麻醉与镇痛第一节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局麻药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酯类和酰胺类。
国内常用的酯类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地卡因,酰胺类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一、普鲁卡因常用者为其盐酸盐,又名奴佛卡因。
麻醉效果良好,价格低廉,毒性和副作用小,是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种局麻药物。
本品的通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粘膜吸收,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又因其麻醉作用时间较短,常与肾上腺素1:200 000~500 000或苯肾上腺素1:5 000共用,以减慢组织对普鲁卡因的吸收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时间。
普鲁卡因是酯类药物,偶能产生过敏反应,可出现皮炎、荨麻疹或声门水肿等过敏反应。
亦有不少病员因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制剂而致敏。
故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病员也应警惕使用普鲁卡因。
二、利多卡因又名赛洛卡因,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其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亦可用作表面麻醉。
临床上主要以1%~2%溶液含1:100 000肾上腺素用于口腔手术的阻滞麻醉。
利多卡因还有迅速、安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在治疗各种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显著,因而对心律失常病员常作为首选的局部麻醉药。
本品毒性较普鲁卡因大,用作局麻时,一次最大用量为33~400mg ,使用时应分次小量注射。
三、布比卡因作用快慢与利多卡因相仿,而持续时间为利多卡因之2倍,一般可达6小时以上,麻醉强度为利多卡因的3~4倍。
常以0.5%的溶液与1:200 000肾上腺素共用,特别适合费时较长的手术,术后镇痛时间也较长。
四、丁卡因又名地卡因,穿透力强。
临床上主要用作表面麻醉。
麻醉作用较普鲁卡因强l0~15倍,毒性较普鲁卡因大l0~20倍。
由于毒性大,一般不作浸润麻醉,即使用作表面麻醉,亦应注意剂量。
一次使用量不应超过40~60mg ,即2%丁卡因不超过2ml 。
中医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1. 职业概述中医外科主治医师是指具备中医学专业知识和外科主治医师执业技能的医生。
他们专门从事中医外科诊疗工作,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各种与外科相关的疾病,包括外科手术、创伤、疝气、肿瘤、骨伤等。
他们致力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愈病患。
中医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各个身体系统的疾病和症状。
2. 执业范围中医外科主治医师执业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诊断与评估中医外科主治医师通过采集患者病史、观察症状、检查脉象和舌苔等,进行全面综合的中医诊断与评估。
他们能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外科手术中医外科主治医师具备外科手术的能力和技术。
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外科手术操作,如切除肿瘤、重建手术、疝气修复等。
在手术过程中,他们会运用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以提高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2.3 创伤与骨伤中医外科主治医师对于创伤和骨伤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可以进行创伤的初步处理,包括止血、缝合伤口、处理骨折等。
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中医的手段,如针灸、拔罐、推拿等来加速创伤和骨伤的康复过程。
2.4 结石与肿瘤中医外科主治医师在结石和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他们可以运用中医药来溶解结石、缩小肿瘤,并通过中医外科手术来切除结石和肿瘤。
此外,他们还能够通过中药的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结石和肿瘤的复发。
2.5 疝气中医外科主治医师对于疝气病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和治疗经验。
他们可以通过中医的手段,如针灸、推拿、熨贴等来治疗疝气病。
在疝气手术方面,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进行疝气修复手术,恢复患者的腹股沟区域功能。
3. 临床应用中医外科主治医师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个身体系统的疾病和症状。
以下是几个常见临床应用场景的介绍:3.1 中风中医外科主治医师可以通过中医药和针灸等手段来治疗中风病。
治疗疼痛的方法

治疗疼痛的方法
首先,常见的治疗疼痛的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种。
非处方药包括普通的止痛药,比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可以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而对于更严重的疼痛,可能需要医生开具处方药,比如阿片类药物和其他镇痛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其次,物理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疼痛的方法。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多种形式。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冷敷则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按摩和理疗则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身体的舒适度。
物理疗法通常是无创的,适合大部分人群,但在进行物理疗法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
另外,心理疗法也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疼痛往往会给人带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心理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些负面情绪,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正念减压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疼痛,提高疼痛的容忍度。
最后,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等,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痛能力,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此外,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也是减轻疼痛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治疗疼痛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长期存在的、严重的疼痛,最好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减轻疼痛,恢复健康。
治疗疼痛的方法

治疗疼痛的方法
首先,可以尝试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
比如,普通的头痛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对于一些慢性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等,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特定的药物来帮助缓解疼痛。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药物滥用或者对药物产生依赖。
其次,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来治疗疼痛。
比如,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都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一些疼痛症状上有着良好的效果。
推拿和理疗则可以通过按摩、拉扯等方式来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这些物理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另外,心理疗法也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
有些疼痛可能是由于情绪、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因此通过心理疗法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也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比如,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最后,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以帮助放松身体,缓解疼痛。
同时,适当的运动
还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疼痛的发作。
但是在进行运动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疼痛加重。
综上所述,治疗疼痛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疼痛情
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疼痛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
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避免药物滥用或者治疗不当导致疼痛加重。
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
防疼痛的发生。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缓解疼痛,恢复
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疼痛治疗第一节概述疼痛治疗(pain management)的含义是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疼痛以及某些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或体征,采用药物和(或)神经阻滞等各种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因此,疼痛治疗并不局限于镇痛,还包含通过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局部或全身功能状态。
疼痛治疗不仅是对症治疗,还应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
但应明确,疼痛治疗范围并不包括所有疼痛。
对某些疼痛如急腹症的疼痛、良性肿瘤病人的疼痛等,在明确诊断之前不能盲目进行单纯镇痛治疗,以免掩盖病情。
目前在国际上,疼痛被认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个生命体征。
因此,疼痛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逐渐发展成为疼痛治疗学。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 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根据规模的大小、有无不同专业医师参加等,将疼痛治疗机构分为以下三类:①多学科性疼痛研究治疗中心;②多学科性疼痛治疗中心;③疼痛门诊。
第二节疼痛发生的机制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后,经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而引起疼痛感觉。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调控作用。
(一)伤害性感受器(nocieeptor)包括感觉神经的游离端、终末神经小体和无施万鞘的末梢轴索。
根据身体分布的部位及接受刺激的不同,可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皮肤、肌、关节和内脏伤害感受器。
由这些感受器将接收到的刺激传到脊髓,进而通过上行传导束传人大脑,形成疼痛感觉。
(二)疼痛在末梢的传导疼痛通过细的有髓鞘的Aa和无髓鞘的C传导神经纤维来完成。
其中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速度快,传导针尖样刺痛和温度觉;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速度慢,传导钝痛和灼热痛。
疼痛通过Aa纤维和C纤维传导至脊髓后角的T细胞(transmission cell),兴奋后的T细胞再通过脊髓丘脑束将疼痛传导到脑。
粗神经纤维不直接传导痛觉,但由其传人的冲动可通过"闸门"机制抑制痛觉向中枢的传导。
另外,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的与疼痛有关的下行抑制通路,主要通过缝际核产生的5一羟色胺,以及网状结构产生的脑啡肽和内啡肽,使脊髓后角的传入信号减弱。
(三)疼痛在中枢的传导主要有两条途径:①经脊髓丘脑束到丘脑再逐渐传至大脑度层,使机体感知疼痛的有无和发生部位;②经脊髓网状系统传至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下部及大脑边缘系统,引起机体对疼痛刺激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四)疼痛的感知和识别疼痛冲动传人中枢后,其感知和识别需要经过整合及分析。
其中,中央回负责感知疼痛部位;网状结构、大脑边缘系统、额叶、顶叶、颞叶等广泛大脑皮质负责综合分析,并对疼痛产生情绪反应,发出反射性或意识性运动。
i除了上述疼痛机制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过程在疼痛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1.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时,受损部位的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释放多种炎症介质。
同时,伤害性刺激本身也可导致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炎症介质释放。
这些因素使平时低强度的阈下刺激也可导致疼痛,这就是"外周敏化"过程。
外周敏化发生后可表现为:①静息疼痛或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指在无外周伤害性刺激情况下所产生的痛觉,系由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自主激活所致;②原发性痛觉过敏(prima- ry hyperalgesia):尽管疼痛刺激轻微,但疼痛反应剧烈,系因感受器对伤害性刺激反应过强所致;③异常疼痛(al10dynia):受非伤害性刺激如轻压时即可引起疼痛。
2.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组织损伤后,不仅受损伤区域对正常的无害性刺激反应增强,邻近部位未损伤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也增强,即所谓的继发性痛觉过敏。
这是因疼痛发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plasticity)变化,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呈现"止扬(wind-up)"效应,也即中枢敏化过程。
l在疼痛传递过程中,有许多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的多种受体。
其中,N一甲基一D-f]冬氨酸(NMDA)受体与脊髓背角的"上扬"效应、中枢敏化的发生以及外周感受区域的扩大等现象密切相关。
第三节疼痛对机体的影响1.精神、情绪反应短期急性疼痛可导致病人情绪处于兴奋、焦虑状态;长期慢性疼痛可导致抑郁,对环境淡漠,反应迟钝。
2.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疼痛刺激可引起应激反应,促使体内释放多种激素,如儿茶酚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
由于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激素分泌减少,使糖原分解和异生作用加强,从而导致水钠潴留,血糖水平升高,酮体和乳酸生成增加,机体呈负氮平衡。
3.心血管系统疼痛可兴奋交感神经,使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增加心肌耗氧量。
这些变化对伴有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的病人极为不利。
剧烈的深部疼痛有时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发生虚脱、休克。
疼痛常限制病人活动,使皿流缓慢,血液粘滞度增加,对于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可能进一步加重原发疾病。
4.呼吸系统腹部或胸部手术后疼痛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
疼痛引起肌张力增加及膈肌功能降低,使肺顺应性下降;病人呼吸浅快,肺活量、潮气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均降低,{通气/血流比例下降,易产生低氧血症等。
由于病人不敢用力呼吸和咳嗽,积聚于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并发肺不张和肺炎。
5.消化系统疼痛可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慢性疼痛常引起消化功能障碍,食欲不振。
6.泌尿系统疼痛本身可引起膀胱或尿道排尿无力,同时由于反射性肾血管收缩,垂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较长时间排尿不畅可引起尿路感染。
7.骨骼、肌系统疼痛可诱发肌痉挛而进一步加重疼痛。
同时,由于疼痛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可进一步增加末梢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形成痛觉过敏或异常疼痛。
8.免疫系统疼痛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对预防或控制感染以及控制肿瘤扩散不利。
9.凝血机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弱,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第四节疼痛的分类疼痛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按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分为:①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由各种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躯体痛和内脏痛;②非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和精神性或心理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
神经病理性疼痛指神经系统本身病变所导致的疼痛。
其中,疼痛发源于脊髓或脑时,称之为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发源于末梢神经时,则称之为末梢性疼痛(peripheral pain)。
精神性疼痛指无明确的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性原因的疼痛。
2.按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①急性疼痛(acute pain):如发生于创伤、胃肠道穿孔和手术后的疼痛等;②慢性疼痛(chronic pain):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3.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会阴痛。
4.按疼痛的发生深浅部位可分为:①浅表痛:位于体表皮肤或粘膜;②深部痛:内脏、关节、胸膜、腹膜等部位的疼痛。
5.按疼痛的表现形式可分为:①局部痛;②放射痛;③牵涉痛等。
6.按疼痛的性质可分为:①刺痛;②灼痛;③酸痛;④胀痛;⑤绞痛等。
第五节疼痛的测定和评估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觉,要客观判定疼痛的轻重程度比较困难。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口诉言词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通过病人描述自身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①无痛;②轻微疼痛;③中度疼痛;④剧烈疼痛。
此法虽很简单,病人也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10g scales,V AS)方法是在纸上画一条直线,长度为10cm,两端分别标明有"0"和"10"字样。
"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然后用尺量出起点至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ClTl表示),即为评分值。
评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的程度越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V AS疼痛定量方法。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六节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急性疼痛,其影响因素很多,临床上应综合考虑,选择对病人适宜的药物或技术,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一)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最常用的药物是阿片类药,如芬太尼、吗啡、哌替啶等。
非阿片类药物中应用较多的有曲马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用于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镇痛。
.第十六章疼痛治疗 1 9 1(二)镇痛方法;1.肌内注射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是肌内注射哌替啶,在病人感觉疼痛时由护士执行医嘱进行注射。
这种镇痛方法的缺点:①不能及时止痛;②血药浓度波动大;③不能进行个体化用药;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疼痛。
2.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PCA指病人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自我控制给药,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效镇痛药在血中浓度的个体性差异,达到镇痛完善且副作用较小的目的。
通常PCA装置包括三部分:储药泵、按压装置和连接导管。
其参数包括单次剂量(demand dose)、锁定时间(10ckout time)、单位时间最大限量(maximum dose)和药物浓度,较复杂的PCA装置还可以有负荷量(10ading dose)、背景输注(background infusion)、注药速率等。
确定上述参数后,病人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通过按压按钮自己给药。
目前,PCA给药途径一般有静脉、硬膜外和皮下给药三种,其用药原则和方法相同,只是药物的配伍及浓度不同。
在使用PCA技术之前,应向病人详细解释,并进行操作培训。
当应用较为复杂的电子PCA泵时,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更为重要。
实行PCA镇痛治疗,还应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定时对病人的PCA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回顾性分析,并适时调整相关参数。
l使用PCA治疗术后疼痛的主要优点有:①镇痛及时、迅速,无须向医务人员报告、开医嘱、药物准备、注射等一系列过程;②基本消除不同病人对镇痛药剂量的个体性差异,镇痛效果好;③减少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④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⑤使用方便,可携带;⑥病人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