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
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
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2、是呀!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析赏课文1、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出示课件)2、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第一段(1—2):讲“我”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二段(3—13)介绍“我”发现这一规律的具体经过。
第三段(14—19)讲述“我”因此受到的惩罚,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回忆性文章。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作者童年的机智、好奇、求知若渴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本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家小时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自己的探索欲望。
文章以童年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思考童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但是,对于文章中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课文原文,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童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寓言,培养学生对于抒情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蕴含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偏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寓意,掌握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意义,培养学生对于寓言文学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案,学生练习册。
3.制定教学步骤和演示课件。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讲解本课的主题和寓意。
2.利用短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课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听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跟读课文,师生一起分析词语和段落。
3.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1.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理解。
第四步:阅读理解(20分钟)1.给学生发放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批阅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理解问题。
第五步:课文赏析(15分钟)1.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六步:课堂反馈与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主题:童年的发现•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教学难点:抽象意义的理解•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和哲理句子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题目。
2.写出对本文的感想和理解,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课文深入思考,发现其中的美好和智慧,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选取的文本为《童年的发现》,着眼于展现童年时光中的趣事和感动情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深刻。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童年的感悟;•探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本《童年的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准备良好,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启动(5分钟)•播放童年回忆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情绪,回忆自己的童年。
2. 导入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能力。
3. 课文学习(30分钟)•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感情表达。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回忆,分享心情;•小组交流,学生相互分享童年趣事和感悟。
5. 思考启发(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发现和感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感悟更加深入,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23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围绕着童年的回忆展开,通过一系列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感受成长的乐趣。
2. 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短文中的主题与情节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情感表达•理解故事情节,总结主题•能够独立品味文学作品,体会情感共鸣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内在感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主题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品,提炼主题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话题,引出童年回忆。
2.学生朗读诗歌《小时候》,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入故事《23号小巷》,学生听故事后自由讨论情节,归纳主题。
3.小组展示,分享对故事的感悟。
第三课时1.整体复习,加深学生对诗歌和故事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传递。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五、课堂作业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撰写读后感。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回忆。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炼主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童年回忆的认识和感悟。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的完整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发现,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特点。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有童真童趣,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成长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童年生活有深刻的感悟。
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童真童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作业本: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美好。
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训练思路1、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以读促练。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
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
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从说到写: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
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鼓励表达,激励创新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
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3篇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3篇《童年的发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衰绢侨眷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
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一一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板书:发现)2.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在“发现”前板书:“童年”)(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我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3.简介作者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
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
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1.提出要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 “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 说说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 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教师小结: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 引发阅读兴趣。
(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 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 “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真的奇了。
同学们, 你能相信吗?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梦中飞行引发思考)2.师生对话, 求解疑问。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 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虚晃一枪,开始撤退。
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 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 “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 到达“发现” , 收获成果。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 那就自己去想, 自己去寻找吧。
“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一一“痴迷”、“翻来覆去”。
“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
……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③教师小结: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 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板书:绞尽脑汁惊人发现)(三)遭遇挫折, 悟出哲理。
1. 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 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
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把“我”轰出了教室。
)3. 谈话过渡:“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 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 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
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站在教室外面, 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一一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
①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布鲁诺、伽利略生平(2)教师小结: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