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语言的梳理

六年的语言学心血——世界各语言的梳理

前记

最近时常在实验室中忙碌毕业设计到晚上12点,很多时候是因为呆呆地望着材料楼的窗外,回想着四年的大学时光从指缝中悄悄流过,众多回忆如黑白无声默片般地飘过脑海,而其中为数不多的色彩却来自于我永远深深迷恋的一种艺术——语言。

作为一个行将毕业的材料学渣,撰写材料科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很大程度上只是例行公事,就像婚龄稍长的夫妻一样,例行公事大于正常的激情需求。而在这段并不享受的时光之中,我一直在寻找过去四年中,一个能够引起看客共鸣,也同时能够感染自己的激情。有人也许会说是爱情,但是对于一个屡次在这个方面“挂科”的童鞋来说,我的情感经历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谈资,当然如果各位看客真有兴趣了解怎么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请咨询我室友金纪伟童鞋。

而我要记录的是那一个燃烧了数年的语言梦,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好红的感觉,有木有!不是党员可惜了我!)

英雄不问出路虽是好事,但是说明一下我个人的背景情况服务于本文章。

黄某某,字译能,世人俗称伊莱。高中悬梁刺股,自认为考学能成大事。09年6月的“斯大林格勒”之役之前,大笔一挥豪泼墨得准备在志愿书上写下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五个大字。然,壮志未酬。家长前辈皆炮轰这个略带“娘气”的决定(不是故意黑友校的,只是男女比例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两个字),于是,挥着泪告别了我心中的圣地,默然跟随父辈的脚步,来到了上海西南某高校。传说西南某高校有“三宝”:自行车;自行车后坐垫;自行车后坐垫上坐着的姑娘或者汉子(根据个人的口味不同而不同)。据说集齐之后能在校园里所向披靡。可惜,自从我的“汗血宝马”早早遭窃之后,三宝再也和我无缘,于是我要寻找到一样全新的东西来充填我的生活。

正文

大学初期,一次机缘巧合读到松田行正所著的《零》,其中汇集了121类各式符号和文字,书中虽是每种符号文字仅仅是寥寥几笔的带过,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极其清晰的世界符号语言的历史脉络图,而当时我所掌握的两门语言(即,中文和英语)仅仅是经过历史狠狠简化过的“高级语言”,而那些蕴藏更丰富文化和历史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更“低级”的语言。从那时,我便开始研究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

要解释众多语言的关系就要从我所操持的母语方言说起。

有外省的朋友经常会问,上海人到底操持着多少不同的方言?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我难以回答,因为针对方言的划分来说,缺乏较为精确的纲目,更何况上海松江的更西边的区域更是一个村庄操持不一样的方言,按不用的辨识等级,上海方言的划分也相当不同。但是按照一个较为官方的划分来说,上海方言的属于吴语,而更完整的语言层次应该是汉藏语系(语系)-->汉语族(语族)-->吴语(语言)-->太湖片(语片)-->苏沪嘉小片(语小片)。而更从广义的行政和地缘上分类,可为上海主流方言、浦东方言、松江方言、嘉定方言、崇明方言、金山方言和吴江方言。所以在语片层面上,上海各方言使用的是用一种语言逻辑,只是在语言发声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在这个举个“栗子”,我来自南汇,属于浦东方言,南汇话中浊音较多,很多时候需要压着喉咙发音,而这种特点是沿袭了楚地古代汉语的特点,所以听起来会更土,而相比上海主流方言,其拥有广式的连续变调系统,同时其咬字清浊对立,所以主流方言听起来更加洋气、更加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千差万别,所以说语言学家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里面划分语言。这个工作可以参照生物学家的对大千生物世界的分类。于是世界上公认的语言分类是将语言按照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

以上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分类,还有更多的语言是无法分类的,比如说加勒比语。另外,还有一些“孤立”的语言,比如说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这些语言可被统称为孤立语系,所以根据现在的研究,他们与所有现存的语言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虽然我们看到日语中大量出现繁体中文字,但是因其语言构成的“黏着”特性,所以即使出现大量“盗用”,也无法否认语言构成层面上的孤立。

印欧语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印欧语系的分布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地球,而其得名的来源也颇为地域化。起初因为整个语系分布印度和欧洲所以得名为印欧语系,之后因为热爱批判的德国学者,印欧语系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印度-日耳曼语系,其得名的理由为,该语系中,最东边的阿萨姆邦操持的阿萨姆语属于印度语的范围,而最西边的冰岛语属于日耳曼语言,所以极富民族自豪感的德意志人民广泛运用该术语,更有民族主义者使用“雅利安语系”这个定义,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印欧语系这个说法较为通用。

因为印欧语系的地缘分布,所以造就了该种语系形成较早,也非常容易受到外族文化的冲击。原始的印欧人是否拥有一种固定的语言一直是语言史学家争辩的话题之一。然后由于语言的形成时间远比文字形成的时间远久,所以基本不可能有处考证。但是在学界,由于地缘性对于语言的重大影响,所以比较语言间的相似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能分析出语言出现的时代。而在这个我们需要假定如果一个词语在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都是十分相似的,那么这个词便是生活在那时的印欧人民所能直接表述的概念,也就是这个词语代表的事物是其生活中直接能接触得到的,反之便可以认为该概念是之后才得到引进了解的。这个假设便是语言学家在重塑“石化语言”中使用的假定方法。

在这个方法的指引下,古印欧人的语言就渐渐被重建出来了。我自己可以推测,这些古人生活的环境并不是现在狭义欧洲人所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却很大程度上与现今生活在离黑海和里海不远,但更为北方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差不多,即远离江湖海,幅员辽阔的区域。有些北欧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持有着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北欧语族继承了很大部分的古印欧语的语言特点,即屈折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口腔震颤。我对这个观点并不全盘否认,我学习了一点芬兰语之后的确发现北欧语言带有很强烈的“原始语言”的感觉,但是由于所处文明圈的不同,我更愿意认为当时的北欧文明源自于当时更南方的原始古印欧人的后裔。因为北欧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为苛刻和隔离,所以少有外族的入侵,在这个前提之下,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所以以芬兰语代表的北欧语言在众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原始印欧语的影子。在这里举个“栗子”,北欧神话很大程度上承载较为原始的北欧文化,其中广为人知的雷神名为Thor,其在发音中h为虚音,构字实为多了一个h;再反观古英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h虚化的现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芬兰语为代表的北欧语的久远,但是其决不是古印欧语的原型。(但是很讽刺的是,芬兰语却没有被列为印欧语系,可能常年受到孤立的芬兰学者要以此争辩成为语言方面的“欧洲之祖”。)

重建古印欧语之后,学界认为“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公元前三千年,也就是五千年以前的中欧偏东某地,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在原始印欧语系的重建中牵涉到太多的专业推论,我在这里与不多赘述。

跟人类一样,众多语言总是从同一个祖先演化出来的。有人会认为现在众多的印欧语言是源自于这个语系中两个伟大卓越的语言,即拉丁语和希腊语。此话虽然不假并且这两门语言传承了大多数中古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但是推根溯源来说,希腊语和拉丁语只是语言

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并不是始祖。(话说大家都知道宙斯是万神之王,有谁能说出万神之祖又是哪位神?)但是拉希二语却在学界推断原始印欧语之上助力甚多。在16世纪时,欧洲和亚洲逐步开始进行初级的接触,很多的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学习当时较为主流的亚洲语言——梵语。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东方的梵语和西方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较为广泛的相似性,所以之后语言学家就以上述假想推断,这些语言来自于同一个祖先,而这个祖先是什么,现在还无法得到世界公认的答案,但是学界在这个分歧上进行了一个模糊的定义——原始印欧语。

而印欧语发展至今,衍生出了数十种可以辨认的语言形态,而以下我想通过一个各语言词汇上的比较,让各位看客较为直观得感受到什么叫做较为广泛的相似性。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看到现代西方很多主流语言在许多表达上都是趋向一致的,除了由于地缘造成的发音形式有所区别之外,只要的构词都是相近的。而梵语和俄语在于西方主流语言的对比中,也显现了相当大的相近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印欧语系在地域上划分的合理性。

在总体谈论了印欧语系之后,我想在下面一个部分着重谈及现代印欧语系中较为代表性的两门语言——英语、法语。

- 英语

英语因为日不落帝国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扩张以及新大陆在新时代的强势崛起从而实现了对旧欧洲众多古老语言的强势逆袭。在语言学界,英语的历史时期共分为三段:古英语时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现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而回顾“屌丝”逆袭众多“高富帅”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语言的世界中,胜在传播而非传统。

最早期居住在英伦三岛的人类文明圈是塞尔特文明圈(Celtic),而从印欧文明的发展时间轴上来看,塞尔特文明属于印欧文明最为西边的一支。史书记载,塞尔特人原先驻扎在德国南部,拥有十分强健的体魄,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下依然生活地十分顽强。而因为某种不可抗力,在公元前500年时,该族向西迁移,最终渡过海峡,成为了印欧文明对英伦三岛的第一次“侵略军”。

所以说古英语的起源在于celtic民族,所以大家经常可以在英语区文化中看到celtic这个词语。在新世纪音乐(New Age)中就有一个叫做凯尔特女人(Celtic Woman)的组合,她们的音乐风格就是在新世纪音乐的风格下尽可能多融入英伦三岛当地的民歌元素。

而大家都知道,屌丝的逆袭都要分为各个阶段,第一次的文化入侵,只是让屌丝们了解了高富帅的优良血统,而时处公元5世纪的第二次入侵正式奠定了古英语的形成环境条件。

那时较为早起的日耳曼民族的四支部落,即央格鲁(Angles)、撒克逊(Saxon)、朱特、弗里西。这四个民族中,前两个民族对于古英语的形成的影响较为直接。央格鲁民族早起居住在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地区,而撒克逊民族居住在离央格鲁民族不远的荷尔斯泰因(Holstein)地区。现如今,这两个地方合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在德意志国最为北边的地方。在这四个民族横跨海峡进入英伦三岛之后,主要占据了英格兰地区,因为较为先进的“四大家族”对原先生活在当地的塞尔特民族进行较为残忍的驱赶

政策,所以第一次入侵的“元老们”一边念叨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边狠狠地退守到了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在这次文化大入侵就造成了英伦三岛世世代代的恩怨,也直接引致了英伦三岛在之后的国家制产生之时,三地更愿意作为联邦国家形成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而同时三地更是充满着或温和或激烈的摩擦,特别指出的是爱尔兰作为塞尔特人血统最为纯正的后裔在争取独立权方面与英联邦各部的抗争是相当惨烈的。这次入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英语区的民族心态,所以在英伦三岛发生多数的历史事件与第二次印欧文明大入侵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而退守外乡的塞尔特人在当时就显现出了腐国人民黑色幽默的气质:英格兰(England)一词出自于塞尔特人对于央格鲁民族占据的土地的“昵称”—Engle-Land,来自于大陆“角落”的人民所占据的土地,以显示自己“国中之国”的恢弘气势。(贱人就是矫情!被赶出去了还嘴硬!)

因为这次大入侵,英伦的主流文化受到了重新的洗牌。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而因为迁徙地的源语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当时的古英语还是带有强烈的拉丁语言的影响,自己发展的空间其实不大。比如说,英语中的audio,video,kitchen等等的词语都是源自于拉丁语词根,而且动词偏多,如果有接触过拉丁语的朋友们会发现前两个的词语基本上就是拉丁语的词性变格而来的([L] videre-vi deo)。

同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词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名词偏多。原因是公元九世纪北欧人大举挺进英伦,几乎占领了整个东海岸,所以说这个环境下,以日耳曼语为日常语言的民族第二次入侵英伦,使其操持的古英语中大量融入当时北欧人的语言习惯和词汇。比如说egg,odd等等的词即源自于瑞典语的?gg和udda。而了解瑞典语的朋友也知道,其也恰恰是日耳曼民族渡过波罗的海峡之后将日耳曼语言带向北欧所形成的。举个栗子,很多在德留学的天朝童鞋表示,瑞典语虽然听不懂,但是很多标示上面的词语都是基于德语模板的,所以学会德语就可以在瑞典基本无障碍旅游了。在车站或地铁上比较常见的一个德语词就是Ausgang,名为出口,瑞典语中的说法为utg?ng,我有时会看到Ausg?ng这个写法。

第三次重大入侵是发生在1066年诺曼征服英伦之时。当时的诺曼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语体系,而这种体系由于长期与欧洲其他民族语言进行融合,使其从原始的多屈折演变成为了较少屈折。所以在法语融入英伦文明的过程中,古英语也迫使从多屈折演进成为少屈折的语言,这个改变宣告古英语正式进入中古英语的时代。在英语中的一些词,比如说annual,chamber,desire等等的都是源自于法语的annual,chambre,desire。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产肉的动物多是英语词,比如cow,sheep,deer,而它们的肉则是法语词,如beef,mutton,venison。大概持法语的多为贵族统治者,只注意他们餐桌上的肉,并不在意牲畜们叫什么。

语言体系的简化虽很大程度上抹去了较多的原始文明的迹象,但是在传播文明的方面却带来了更大的胜负手。1399年继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国王,其昭示了英语逐渐受到了英国高层的认可。而随着大英帝国开始工业革命,并不断向着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现代英语的基本框架正式敲定。而在1800年之后的两百多年中,英语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在语言的世界中,传承传播的理念要重于传统的理念。自此,中古时期的正统日耳曼语族遭到了屌丝英语的逆袭,而作为国际上唯一认可的交流语言,它的崛起带有着更多屈辱的意味,然而逆袭终究是逆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法语

法国在国际上自称为高卢雄鸡,自认为是高卢人的后裔。其实说这句话的性质就像我们天天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没有根据。其实在罗马进驻高卢之前,该区一直是塞尔特族的影响范围,所以很大程度上英法两门语言在两千年前是一家人。但是高卢地区在公元前二世纪落入了罗马的统治,所以法语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与以拉丁语为代表的罗曼语系的融合。

由于高卢地区远离教廷,所以该地操持的拉丁语更加俚语化,导致了这种通俗的拉丁语在高卢地区的演进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教廷在之后的时间内不停向西面扩展,使得高卢地区使用的拉丁文受到了其他语言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另外一门伟大的中古语言——希腊语的影响。同时,该地的法语在音韵和构词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的一条音规直接导致了拉丁语语音体系的重塑,即重音规律。再加上高卢地区在公元五世纪受到了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使得该地的拉丁文又带上了十分浓重的日耳曼语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加固了重音规律在高卢拉丁文中的地位。(日耳曼语族有着十分明显的重音现象。)同时,日耳曼语族中颇多的单字也得到了引进。比如说,法语中的东(est)、南(ouest)、西(sud)、北(nord)就是来自当时罗曼语族。这个时段也开启了古法语时期。

当时的古法语与现在的法语体系和当时的拉丁语体系都相当不同。在那个时期,古法语有双格位体系的出现,也就是阳性名词和形容词上所凸显的主格(主词)和斜格(受词)。学过拉丁语的朋友都知道,拉丁语有六个格,分别是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夺格、呼格。六个格的存在赋予了拉丁语的语序自由。我这里举个栗子:在电影《V字仇杀队》里面出现一句《浮士德》中的名言,即Vi veri venive

rsum vivus vici,意思是by the power of truth, I, while living, have conquered the universe. Vi原形为vis,意为by the power;v eri原形为verus,意为truth;veniversum原形为universus,意为universe;vivus意为living;vici原形为vincere,意为have conquer ed。大家可以看到拉丁语通过格位赋予语序上的相对自由。同样在古法语的规则中,主格和斜格的的差异主要在字尾有无词性变化词尾-s上。按照相关文献中的例子来讲,“拉丁文murus产生古法文murs,而muri、murum、muro则合并为mur。就复数形态而言,muri 成为mur,而muros、muris则合并为murs。主格单数与斜格复数及主格复数与斜格单数是由定冠词或某些类似的修饰语(指示词或所有格形容词)来区分的。结果,li murs意思是"墙"(主词);le mur"墙"(动词或介词的受词);li mur"墙(复数)"(主词);以及l es murs"墙(复数)"(受词)。”所以同样,这种规则也赋予了古语法在语序上的相对自由性。

而从十三世纪开始,法语的现代模板渐渐形成,即双格位的现象渐渐转变为以形容词和名词为模板的格位体系。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现代的标准法语。由于一定程度上依然沿袭着拉丁语的严肃性,所以像法律条文这种严谨的重要文件在国际上都是用法语书写,联合国将法语为第一书写语言。

汉藏语系

结束了印欧语系的叙述之后,我要把各位看客的眼球引到同一个大陆,但是最东边的地区。在那里,汉语的语言作为“扛把子”的带头大哥,带领了众多“小喽喽”,并称为汉藏语系。虽然,汉藏语言因为汉语的存在,所以其历史深远的程度远远大于很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界对于汉藏语系的研究不仅没有像印欧语系的研究那样深入,甚至对于其起源、发展、演进中的众多关键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从学界的角度来分,汉藏语言分为四个语族: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彝语族。其实还有一些难以界定的语言存在,比如说越南语。有证据表明,越南语有很多的词都直接来自于汉语,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其为汉语的远亲,但是因为构字方法不同,所以很难确定其真实性。

- 汉语

针对汉语的理解,我肯定没有汉语言文学的学者了解的多,但是由于要服务于整篇文章的结构,所以我略微谈一下。

如同所有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字一样,汉字在形成之初是为了辅助当时的原始语言。当时的人类社会虽持有的信息不能算是多,但是也有无法记忆的时刻。这时,汉字便出现记录那些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信息。同时,因为当时文字系统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而以视觉印象记录的信息较为容易获得保存,所以最初的文字系统都是以象形作为逻辑基础。而“史书”记载的“仓吉造字”只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粉饰,不能算是“史实”,而应该算作“神作”。之后,在象形文字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之后,古老的汉文明先祖们发现,很多的信息已经无法仅仅使用象形逻辑来记录了,于是衍生出了形声的逻辑。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而又频繁的交战虽然使得民不聊生,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大交融,这是大江南北的众多新兴概念发生了交换,由于在当时各地使用的文字并没有统一,所以处理这些新概念的方法较为不同,我们就拿之后成为统治文字的秦篆来说,因为当时的形声的逻辑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时期,所以在这个大熔炉的时期,秦篆的形声字大增。在很多时候,每有新概念的引入,秦篆就通过使用形声逻辑创造一个新词来应对新事物。这个方法免除了用句法解释的麻烦,所以秦时代见证了形声逻辑的大发展。

虽然自秦朝来,汉语的文字系统在大多时候都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地方发展环境的差异,所以方言系统也在这种统一的大背景下另起炉灶。同时形声逻辑的发展壮大也使得方言系统不断自我充盈。而方言的纷繁多杂一方面成为各地交流的一个屏障,但是很大程度上更是各地民族性格和文化的载体。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方言的存在让某一特定种群的人在偌大的中国大地上多了一份认同感和存在感。同时在现在这个“天下一统”的时代,后者的意义远远重要于前者的困扰。

在我游历祖国大好江山之时,我也尝试学习当地的方言。除了好似来自外星球的潮汕话和温州话之外,我多少能够侃上几句,也同时发现各地方言的可研究性丝毫不差于其他的语族、语系或者语言。因为在文章开篇处已经略微介绍过上海闲话了,那这里我就重点谈一下长沙话。

- 长沙话

长沙也算地处中南富庶之地,建城时间为公元前二二一年,已经将近有2400年的时间了。这样的历史环境为长沙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时间。由于地域没有沿海城市那样交通便利,所以说该方言的形成环境较为封闭,形成风格较为独特。而我在这里谈论的长沙方言值得是广义长沙地区所操持的乡音。

首先从语音上分析,除轻声外,共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而音调则分别对应着上述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六个声调。这个音规使得长沙话在情绪表达上面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同时,长沙方言最具韵味的语调就要数在发音上扬的时候。有一句话:湘音缭绕、楚语云飞,说的就是长沙方言在语调上扬时的独特韵味。如果大家身边有长沙朋友,你可以让他们发一下“嬲”这个词音,我保证你心情再差,也会照样原地满血复活。

在很多词汇的表达上面,长沙方言更多使用象形的逻辑,比如说,长沙人特别喜欢使用“脑壳”两个字再加上相应的动词来表达一种状态。举个栗子,“棒哒脑壳”就是形容脑子进水;“叫脑壳”就是形容比较务虚的人。还有,湖南的麻将文化也能非常恰如其分得体现出该地方言的特殊,我从网上摘录下了一段比较经典的方言段子:

女:你快点放萨!又不是输你那堂客!

男:等哈子咯,催韶啊!

(空一会)

男:跌跌跌,把杂鸟索把你。

女:踩一脚,我恰哒。

男:嬲!你随么子哈恰得进咯!

第一句意为:你快点打出去,打输了跟你老婆又没关系!这句话其实来自于湖南非常有名的相声组合奇志和大兵所表演的一个段子中的节选,其中的“堂客”就是老婆的意思,起初学习长沙方言的时候,一直认为“堂客”是顾客的意思,但是了解的“客”其实有主人的意思后就豁然开朗。“大堂的主人”非老婆莫属,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湖南女人在家庭单位中的占据的较为强势的位子。

第二句意为:等一下,都被你催死了。长沙方言中经常把“死”字放在嘴边,看起来粗俗,但是缺了这个词就很难表达激动情绪。在文雅择言和激情放肆之间,长沙人民毅然决然得选择了后者,也是这种选择决定了长沙人民的总体性格特征。

第三、四句意为:给给给,给你个一索。等一下,我要吃。其中的“踩一脚”特别有意思。在老长沙,中巴车不会站站都停,如果你到了,你就必须要跟司机说“司机,油里踩一脚。”所以“踩一脚”就衍生成为等一等的意思。

第五句意为:娘希匹,你丫什么牌都能要!看你会不会长沙话,只要听“嬲”这个词发音是否到位。而这个词也是长沙当地表达愤怒情感最为普通、也最为有韵味的一个词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常杀人”好凶哦,说话好凶哦,其实都是因为长沙方言的特有的发音和词汇体系。也正是语言承载的民族性格能够撰写下四次长沙会战这样的壮烈篇章,所以毫无疑问的是,长沙方言(湘语)对于整个中国方言体系,甚至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虽然其并不像北京方言那样不停地向外输出,有着不可否认的统治意义,但是自成一派并且养育一批开创新时代的伟人便完成了湘语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逆袭。

在了解完中国大陆的“统治语言”后,我要向大家顺便提下中国境内其他的语言。因为中国境内民族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操持不同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相当多样。文献统计“北方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有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青海境内的撒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和土语(青海土族的语言);还有印欧语系的俄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等等。南方的语言多属汉藏语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藏语系诸语言外,尚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和德昂语、布朗语,以及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台湾高山族)。”

亚—非语系

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族),这个说法最初源自于圣经中挪亚(??)儿子的名字,其中他的儿子闪(??)是希伯来人和亚述人的祖先,而另一个儿子含(??)是非洲人的后代。从亚-非语系的族谱来看,亚述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所以很大程度上阿系在意识形态上源于一家。(假如有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看到请谅解,我只是在宗教神话的基础上稍加了一点推论而得出上述结论。)我选择在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之后提到亚非语系是因为抛开覆盖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而言,亚非语系是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同时起源于该处的拼音文字是众多语言当之无愧的祖先。

也许不学习亚非语系的童鞋对其分类丝毫不知,即使将其按照列表分类也会觉得不知所云。

以上是学界公认的对该语系分类。实话说,我研究语言这么久,其中能分辨出的也仅仅是乍得语族、库希特语族和闪语族其中的一部分,能大略阅读和交流的也只是区区的阿拉伯语和古希伯来语罢了。可想,在这个语系中,语言的种类有多少繁杂。而其中较为主流的语言就数同为闪语族的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了。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作为一门语言是社会统一的结果,而更为早期,亚兰文作为该地区较为流行的公认语言为人所操持。由于出现的时期较为久远,当时的宗教系统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亚拉文成为旧约圣经后期书写时所用的语言,及被认为是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人的日常用语。这对该语言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公元前6 世纪以前的2000年中,古代语言阿卡德语的两种方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在近东广为通行,但到公元前6世纪,阿拉米语逐渐取代了它们,成为近东的共同语言,其后又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全书》中有一部分是用阿拉米语写的,历史传说认为,耶稣也使用阿拉米语的一种方言。而在亚兰语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的数百年之后,其语言开始演化,一部分保留亚兰语成为现今的波斯语;还有一部分便脱离这个框架成为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希伯来语在下一部分中详述。

与其他所有古老语言一样,阿拉伯语也经过了一段时间非常长的同化期。在当时各部落使用的古阿拉伯语有诸多用词完全不同的方言。比如说,在当时对于“灾难”的表达就达到惊人的400种之多,所以民间流行一句谚语“学习灾难就成了灾难”。

之后,因为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权力中心,直接促成了古莱氏人的语言成为了阿拉伯人的通用语。而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便是由古莱氏人的文字写成的。之后古兰经和古莱文互相促进,不仅古兰经成为了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徒的通用宗教圣典,同时古莱氏文也成为了阿拉伯地区通用的标准语言,在之后成为了阿拉伯标准语(????????????)。

在阿拉伯语标准化的发展演进中,语言的字母表达形式一直在改变。原先的阿拉伯语是没有音符的,甚至在有一些古典文献中,比如说“古兰经”,不但没有音符,连基本的“??”、“??”、“?”柔音字母(这些字母本身也能发音,但是在组词中是作为长音符为前面的字母做辅音的。)

都没有,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说,在阿拉伯语演进的初期,文字的阅读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学习古兰经其中的内容需要超出想象的天赋和毅力。

同时当时阿拉伯文的所使用的“古体书法”——“库法体”也对学习阿拉伯语的人造成了比较大的麻烦。(如下图)

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公元八世纪的伍麦叶王朝末期增加了阿拉伯语的注音,再加上了上述的三个柔音字母,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相当于中国的“正楷书法”的“纳斯赫体”。(如下图)

也就是下图中何炅老师背后黑板上书写的书体。(何炅老师我好崇拜你,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

形成阿拉伯标准语后,阿拉伯语的传播达到了顶峰,然而虽是得到了难度上很大的简化,但是其固有的语言特点还是让其成为了世界最难学习语言的第三名(第一名:汉语;第二名:希腊语;第三名:阿拉伯语。中国人很自豪有木有!)。

阿拉伯文字是一种音位文字,自右而左横写。共有28个辅音字母,除其中有3个可兼起元音作用外,无专作元音用的字母,可在字母上方、下方加符号表示,但这些符号通常是省略,只在初级启蒙书中和《古兰经》版本中出现。阿语28个字母发音部位,很有动感,声音响亮。语音的特点是:(1)喉音、顶音和咝字音多。(2)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3)有叠音。(4)冠词的不同读法。特别是六个喉音字母另外有带“哨”音和“嘶”音的字母,另有“舌颤音”或称“舌弹音”,发音时由于舌头在口腔多次快速弹动,将音发出,形成欢快悦耳的节奏。这个发音至今仍是阿拉伯妇女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特有方式。其它字母也各有特色,发音都具有鲜明的表达特征。

阿拉伯语的构词法有独特的规则,每一词汇大都有其内部词根和派生关系上的曲折变化,通常一个词根可派生出若干含有不同时态的动词和不同含义的名词。构词时先由几个辅音搭成词根框架,然后填进不同的元音,或附加词缀,便形成表示各种不同概念的派生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阿拉伯语的书写体系可以不表示元音,而由读者自己去填入正确的元音。因在世界语种中独具dad(达德)这一顶音而有“达德语”之称。

这段来自百度百科,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那我就拿古兰经其中的一句话来具象地分析一下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

???????????????????????????????意为??????“以…之名”

意为??????“安拉”,此为穆斯林的神,万能的神。

意为??????????“慈善的”

意为?????????“仁慈的”

其实我发现,用中文解释阿拉伯语的语言现象有点别扭,因为各自语言系统演进的方式不一样,造成其在互译的时候带来诸多不便。而用英语解释就能看出一些名堂。

??????means?in?the?name?of…

?????? means Allah

?????????? means the beneficent

????????? means the merciful

从英文注释中看出,下面两个对安拉神的形容的词汇置于名词之后,而同时前面有????这个不定冠词修饰该形容词。形容词的表达上也有一定固定的规则,由于安拉神是位男神,所以形容词的附加词缀为“i”音。(敏锐的看客们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语法和法语的形容词变化有相似之处。)名词不同的性别会带来形容词不同的词缀变化,也就是填上不同的动符。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语法现象。同时阿拉伯语中“太阳字母”和“月亮字母”之间的区别也会造成前面冠词上面的不同。可以看出,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相当复杂,不过其中包含的有趣的古老文化现象也是相当迷人的。

- 希伯来语

作为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然后,在希伯来语的形成历史中还出现了古希伯来语的身影。也许有人会将希伯来语和古希伯来语的关系和汉语和古汉语的关系做一个类比,但是由于汉语和古汉语的演进过程较为封闭,并没有太多的外来文化进行干预,所以其演化基本是跟随着国内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总而言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终究是直系的关系。但是现代希伯来语和古希伯来语之间的关系却了然不同。古希伯来语是腓尼基文字的间接传承者,与希腊文字出现的时代几乎一样,虽然身处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使用的字母体系都是传自更为古老的西方闪米特字母体系。虽然从现在看来,除了一些借用词上有所重叠,其他的并无相像之处,但是同根同源的事实却无法磨灭。

希伯来语虽有古用和现代之分,但是其在总体语言特点上变化不多。和阿拉伯语一样,希伯来语起初并无元音字母,字母表上的22个字母起初都是辅音字母。而因为发音的需要,聪慧的闪米特先祖通过在字母的周围加上不同形态的符点来帮助发音,从而形成希伯来语正字法中的5个元音音位。举个栗子:

意为“这条大的、好的鱼是我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希伯来字母下面有很多符点,其中不同的元音和字母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发音。跟阿拉伯语一样,更多时候,这些元音符点是不会出现的,所以需要语言习得者自行填入元音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单词和词组。就像下图一样(下图是以色列当地报道习近平访以)。

其实这种表音和指意分开的语言现象在众多古老语言中都有多体现。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与埃及人同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苏美尔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自从有了表音和指义符号,字符孳乳增繁的倾向减少,到了约四千三百年前,字符减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约有一百个是表示音节的符号,但是没有单独表示辅音的符号。发展至腓尼基之后才开始有了辅音符号。而在远东的中华地区,文字的演进也同样形成了两套语言系统——表音和指意,即汉字和拼音。

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希伯来语不仅在语言体系上独树一帜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文字表达方式,同时其历史演进过程也同样绝无仅有。

学界将希伯来语的发展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之前的古希伯来语的时代,史书又称圣经希伯来语时期。由于该时期历史久远,所留下的文献少之又少。主要的留存文献都与《圣经》有关。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圣经及相关文献中使用的文字有99.9%是由古希伯来语写成,其余的由亚兰文写成。古希伯来语在这个时代的重要缺席,使得其他古老的西部闪族语成为了研究古希伯来语的重要工具。史料记载“创世记的族长故事显示亚伯拉罕的家人是用亚兰语的,族长及其后代定居迦南时似乎学会了一种迦南方言。雅各用希伯来文及一支石柱命名(创三十一47),而拉班用亚兰文谈话。”在希伯来独立王朝期间(主前十到六世纪),有很多腓尼基的碑文、摩押石版,以及在北叙利亚沿岸Ras Shamra 找到的乌加列泥版,都对了解希伯来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的摩押石版更说明了希伯来文与摩押文的“亲密关系”。在文字发展方面,

乌加列文的楔形文字虽尤较腓尼基及摩押文远离希伯来文;不过,由于乌加列文的文学,无论量与质都胜过其他古文,所以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希伯来文和旧约时代的日常生活。(上文所提的迦南文、摩押文、腓尼基文、乌加列文和希伯来文都属于西部闪族语系。)

第二阶段是公元前后的拉比希伯来文。在这个阶段,犹太教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古希伯来语能驾控的范围了。于是亚兰语逐渐替代古希伯来语成为了现金巴勒斯坦地区主流的官方语言。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带领10万军兵围攻耶路撒冷,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超过10 0万人惨死。犹太人从此再无立足之地,纷纷往外逃亡,漂流异邦。

第三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13世纪的中古希伯来语。这时候的希伯来民族已经亡国400多年。犹太人散居在三个大洲上,依然坚定不移地信仰着“心中的神殿”。那时候的希伯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死去的语言,和拉丁语一样落得同一下场,但是不同的是,拉丁语的死亡是因为语言系统的演进成为更为现代、平民化的语言,而古希伯来的覆灭则是人为的外族侵略所造成的。不过,由于希伯来语仍然以宗教语言的形式存在,所以其和拉丁语殊途同归,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受到研究,即希伯来学。

第四阶段是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希伯来语。现代希语的产生与犹太复国有着直接的联系。圣经有言“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召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耶利米书32章37节)“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他们不再为二国。”(以西结37章21-22节)谁都不会把2000多年之前的语言当真,(就像玛雅预言世界末日那天,我和前女友手挽手在逛街。。。)但是没想到还真被耶和华老人家言中了。从概率论上分析,该事件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是拉长事件的时间轴,事件定会发生。但是由于该事件非独立事件,众多因素会使得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发生改变,而在人种学的理论中,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失去聚居地超过五百年,必定会被其他的民族所同化,这个理论进一步使这个概率降低到了近乎不可能的地步。但是它还是发生了。

以色列复国的过程只能用神迹来形容。推开犹太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的斡旋作用,其建国的政治和军事过程只能说是世界国家史上最大的奇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建立,并立即成为联合国成员。在建国之后短短的几个小时后,便爆发了第一次阿以战争,本是悬殊的兵力差距,但是等到阿军攻进圣城之后,各番号突然各自为政,变成一盘散沙。然后以军以守转攻,让第一次战争以阿军的惨败而结束。而之后的三次战争都是以极其奇幻的转折宣告了圣城的胜利。而在神助复国之后,以色列国在文化上进行大一统,启用了由立陶宛犹太人本-耶胡达所创造的现代希伯来语系统,此系统建立在古希伯来语之上,所以有一定的重叠之处。我没有学习过现代希伯来语,所以其之间的区别我只部分了解:在发音上面,现代希伯来语合并了很多擦音,同时元音上也取消了长短对立的规则,总体使得现代希伯来语成为一种更加容易学习的语言,更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传播。

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系

写完了上述最为主流的三种语系之后,我要将各位的思维拧回亚欧大陆的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已经成为较多国人的度假之地,旅游区的大多数当地人操持着英语或者中文的其中一种,但是远离旅游区的更大部分的东南亚地区的语言种类繁多,一国一语。因为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有丛林覆盖的,所以我更喜欢将这地区的语言统称为“丛林语系”。

虽然这个语系对世界语言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是在地域上,它基本涵盖了所有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该语系和孟-高棉语系(主要是柬埔寨的高棉语)和印度南部的蒙达语系合称“南亚语系”。它包括四种国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和马拉加斯语。

古马来语从公元7世纪就开始成形。那时的马来语实际上是由大量的梵语词构成,并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公元14世纪,由于马来语已经成为了南洋群岛的公认商用语言,所以马来语渐渐演化出现了标准格式,从而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其实还是不难看出,马来语中有很多梵语和阿拉伯语的概念。在文字系统上,马来语起初使用的是印度的帕拉瓦文字,但是到了14世纪出现简化标准马来语之后,文字又改用了爪宜文字,其是阿拉伯字母的变体,而在殖民时代,英国人又将其改为以拉丁字母为系统的语言。一波三折。

而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从根源上来说是同一种语言,印尼语源自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的马来语,是该语言的一个地区性变种,同标准马来语有超过80%的同源性。不过在拼写系统上,两者却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印尼文的系统是由荷兰人发明的,而马来文的系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语言学界还是将其划分成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源自菲律宾的他加禄语的身世却没有足够的研

究支撑。我们可以粗略认为他加禄语可能源自于民答那峨岛的东北部或维萨亚群岛的东部,再加上该地多达几百种的部族语言使得他加禄语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我接触该语系的机会不多,唯一的了解也只是其旁支语系中的高棉语。但是从高棉语中,我发现该地区的语言特点在发音上相当明显,开口音较多然后鼻音较重。

因为东南亚地区长期受到西方的殖民政策的统治,其语法结构受到了很强的西方语言结构的影响,所以大多为分析式的语法结构,即主—谓—宾结构。而且本土文化对于语言的控制渐渐流失,掺杂了太多外来的借语,从而使得该地区的语言在我的眼中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于是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语言沦陷”。

尼日尔-刚果

最后将话题引到非洲大陆。提到非洲,停留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一定是沙漠。而恰恰是这个环境问题,使得非洲人民的生活条件较为严苛。同时,该地区没有迁徙的概念,多数人口依绿洲而居数百年,造成该地区的语言有一定的封闭性。据统计,非洲有1000多种语言,各种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语言问题可能是限制非洲发展的挚踵,也是众多学家致力于梳理的一个问题。

其实非洲语言史和南亚语系一样都是一部屈辱的殖民史,下面的图表可以帮助大家理清非洲语言的分布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非洲的语言情况和南亚地区的情况相似,有着非常明显的殖民现象。但是由于民用和官方系统存在双轨制现象,所以又和南亚地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当地土著语言依然还在当地沟通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非洲地区的文化还原度较为高。回到上左图,我们看到非洲北部地区基本是阿拉伯世界国家,所以文化上更加倾向于中东地区,从语言地缘学角度来说,该地属于闪含语系影响地区,所以不属于这部分讨论范围。而非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语言要数尼日尔—刚果语系了。

当然,因为非洲地区“一村一语”的现象,所以该语系涵盖了众多语言,或大或小,而其最重要的分支是图班语,操持图班语的人口占到了语系人口的一半。学界研究发现,“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而图班语中最重要的语言就数斯瓦西里语。作为一块旧世界的“殖民”大陆,斯瓦西里语在众多西方“高富帅”语言中强得一席之地,并成为众多非洲国家官方语言也算是非洲本土文化的一种骄傲。

而斯瓦西里语的较高地位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斯瓦希里语传统上被认为是阿拉伯治下桑给巴尔的语言,由于阿拉伯奴隶和其他商品贸易沿海岸传播。最初是因为来自桑给巴尔以外的大陆当地人被作为奴隶贩卖而随之传到桑给巴尔的,还是桑给巴尔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尚不知晓。无论如何,阿拉伯商人从至少6世纪就开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教也在至少9世纪开始在东非海岸传播。作为传播语言,其在演进发展的过程中就得到了与其他民族语言相融的机会,从而使其语言结构更加易于传播。

所以斯瓦西里语中出现很多阿拉伯语的借词,甚至其语言名字本身也来自于阿拉伯语????,意思为沿海之地。而在语法规则中,斯瓦西里语把名词化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加上不同的前缀。举个栗子,单数带有m-前缀/复数带有wa-前缀的类别中的名词都表示人类。例如:m-toto“孩子”,复数wa-toto“孩子们”名词的单数ki-前缀在复数中变成vi-前缀。

在现代非洲,民族语言更像是一种方言,熟友之间使用较多。更多时候,西方殖民所引进的官方语言成为了现代非洲主流语言,如科特迪瓦(Cote?d’ivoire,法语意为象牙海滩)。这样的让位是一种趋势,但是却不利于非洲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语

本文谈及的语系、语族和语言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虽然洋洋洒洒,但是提到的依旧仍是语言总数中极少的一部分。由于语言的特殊多样性,其他无力或无法提及的语言更多属于没有大规模传播的小众语言。有价值,但是无寿命。我惊叹于语言世界的广博,虽有心但仍无力进一步完善我脑中的语言版图,写下这寥寥万字,也算作为一个结束。

后记

起初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想带着戏谑的语气用一两千个字来粗略写写语言对于我大学生活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想到越写越认真,也没想到能完整得书写下这几年用业余时间学习得来的语言学知识。在写完的那个瞬间,更多的不是自豪,而是感动。(这里略有些矫情。。。)

从高中开始锻炼翻译,慢慢从中级口译学起,到大学的CATTI二级翻译证书,到之后毁灭性的翻译职业葬送,再到之前的重新拾起翻译这份事业,也许我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毕竟我没有时间终日细磨我的翻译表达和水准,但是我认为我是合格的。合格并不只在于我拥有译者的能力,而更是在于译者所怀有的奉献的心,为身边的人付出,为这份事业付出。很遗憾,我人生第一本由我独立翻译、独立校对、独立制作的王小波译本没有成功送达它的主人手中,但是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最后我想用法兰西前总统萨科齐先生卸任演讲中一句话结束我的啰嗦。

Je veux vous dire les choses du fond de mon c?ur, je veux vous puissiez réfléchir et comprendre que quand o n défend des valeurs, la seule fa?on d’être crédible, c’est de les vivre.(我想要你们思考,想让你们明白,一个人若想捍卫自己提倡的价值,唯一令人信服的方式,就是必须去亲身实践这些价值。)

我和大家一样都怀有最为深刻的梦想,也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四年时光,我发现我的梦想时常水土不服,在这个并非绝佳的追梦环境中,我极其疲惫,有时也遍体鳞伤,但是从不停顿实践我心中梦想的价值也让我的梦想成为了伸手可以触及的事业。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冠军,不管是DotA冠军还是ACM冠军,本质来说都是野心最终的寄托。好好奉养这份关于梦想的野心,该鞭挞时候鞭挞,该呵护时候呵护。野心的茁壮成长会帮助你实现人生最华丽的逆袭。还有记住,暗透了才见星光。Viva la vida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生

黄远杰

2013年4月19日于新图PS:因为有诺在先,重新激活人人仅仅为了张贴文章,交流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