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片段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重点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一。
课前准备(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二、解惑释疑(新授)(一)、导入:《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三)、析读课文,探究问题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四)研读课文,解惑答疑: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我们:?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第四部分:测案思考问题:1、愚公的形象:智叟的形象: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15篇

•••••••••••••••••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案1一、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20~21页。
2、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过程:1、讨论:几个人能搬动一座山吗?(1)小朋友,你觉得只靠几个人的力量能搬动一座大山吗?(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作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
(1)愚公家的门前被一座大山堵住了道路,他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引导幼儿说说愚公召开了家庭会议,率领妻子和儿女挑山凿石,开道移山。
(2)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3)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4)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5)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
六、活动反思:通过寓言的学习,幼儿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一一、设计思路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__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陇断(lǒng)惩山北之塞(ché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面积。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尽,全。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
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始龀:刚刚换牙。
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4.古今异义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片段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合作探究,从对话中分析智叟和愚公对移山的态度,把握两者形象
2.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3.教学时间:十分钟
4.教学过程:
同学们,愚公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而要移山,但移山是件说做就能做的、并且容易做到的事吗?(生:不是)对的,移山不易,甚至可以说这是件难事,那有人对此表示质疑或者反对的吗?(生:智叟)对的,智叟!接下来就请同学带着感情读一下课文第三段关于智叟的描写,小组讨论,尝试着分析一下智叟形象和对移山的态度。
预设学生成果: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与前面愚公妻子的“献疑”所体现出来的恭敬形成对比,“笑而止”有种嘲笑、不礼貌的讥讽义,态度上非常傲慢、鄙夷
B.“甚矣,汝之不惠!”——(教师引导:这里用了什么特殊的句式?生思考后明确: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主谓倒装是指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课文中的这句倒装句也是为了强调谓语“甚矣”,“甚”表示严重、强调“不惠”的程度之深,而且这里智叟用了“汝”,不像愚公妻子的“君”的尊敬(教师引导:智叟为什么要用这么严重夸张的语气来指责愚公,他有什么依据吗?)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直接指出了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
“残年余力”是在说愚公人老,但是用了“残”和“余”这两个形容词,就更像是在嘲笑愚公的年老力衰,不尊重之感立刻体现出来。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曾不能”是固定句式“连......都不能......”,用一种轻蔑的、瞧不起的语气怀疑愚公的力量,“其”加强了反问语气,讽刺其不自量力。
教师小结:智叟是看到了移山之难,但却因此用极其不礼貌、不尊重的语气嘲笑了愚公,即使他反对移山也不能做人身攻击,因此他是个傲慢的、无礼的人;而且他面对困难时没有解决困难的勇气,是个畏难而止的人
请同学尝试模仿智叟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面对智叟的嘲讽,愚公进行了反驳,他是怎么反驳这傲慢无礼的智叟的?
预设学生成果: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既然智叟不客气地说自己“不惠”,那愚公也不客气地反驳了,指出智叟思想顽固,并且是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他还用“孀妻弱子”来进行对比(教师引导:愚公认为智叟怎么就比不上孀妻弱子了呢?愚公有说出什么依据来吗?)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指责智叟思想顽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的眼光,他连山不会变,但人却是改变的、可以付出努力的道理都不懂。
(教师引导:所以智叟除了是傲慢无礼、畏难而止的,还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讨论后明确:目光短浅、顽固迂
腐、自作聪明)
(教师引导:相比于智叟的顽固迂腐,大家从这段话中看出愚公拥有什么样的性格?生讨论后明确:愚公是一个不惧怕任何困难、知难而进,眼光长远、考虑周密,有坚强的意志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
请同学尝试模仿愚公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分析,智叟其实并不“智”,愚公也并不“愚”。
那最后结果如何呢?是智叟说对了,还是愚公实现了移山呢?
5.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