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观后感

合集下载

四大文明观后感

四大文明观后感

《四大文明》观后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周老师利用四节课的时间,让我们观赏了由日本广播公司拍摄的大型科教纪录片《四大文明》。

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我通过回忆纪录片内容,再结合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他们分别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从观影的先后次序,最先观看的是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诞生于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下游。

从上游携带了大量养分的河水滋养了尼罗河下游周边的土壤,也就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用物质第一性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文明的诞生,如果不是尼罗河滋养了古埃及的土壤,那么就无法诞生像古埃及文明那样兴盛繁荣的古文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古埃及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像其他三大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沿岸,从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然而,滋养了埃及土壤的尼罗河并非是驯服的,它每年的定期泛滥,都会对古埃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泛滥期,人民无法正常从事农业劳动。

但是,古埃及人正是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制定了历法,同时,在泛滥期,人民得以从事除农业生产其他的活动,比方说建立雄伟的金字塔,这又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矛盾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尼罗河定期泛滥,虽然停滞了古埃及人民的农业生产,但泛滥期,土地得以休养,同时补充因耕作损耗的土壤有机质。

而阿斯旺水坝建造完成后,虽然人们从此能够控制尼罗河的泛滥,但造成尼罗河下游土壤贫瘠,人们不得不采用化肥来肥沃耕作的土地。

这同时也可以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很好地解释: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两者总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而纪录片中突破性地引用了一种金字塔建造的新颖观点: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泛滥期间制造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合理利用休耕期间的剩余劳动力,使社会安定。

四大文明

四大文明

《四大文明》观后感世界公认四大文明分别为古埃及文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

文明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条件。

从四大文明的起源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水源,无一例外的四大文明的起源地都接近水源。

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印度文明与印度河和恒河、中国文明与黄河。

这是文明发展所必须一定物质基础决定的,而水源能带来丰富的物质基础。

虽然四大文明都有河流的养育,但河流养育的方式不同。

这就导致四大文明的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有所差别,这种认识的差别导致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也风格迥异。

比如尼罗河会有定期的泛滥期,所以古埃及人为了解决尼罗河泛滥期的社会动荡而修建起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建筑群;而印度为了解决旱季的农作物灌溉问题,蓄水池围绕建筑的3D图像仍然在我脑海中,让我由衷的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这都印证着物质与意识的那一种辩证关系:物质既决定着意识,但意识能对物质起着反作用。

说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得不提《汉谟拉比法典》,作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研究价值之高暂且不说,《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虽然它的内容围绕奴隶主的利益,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缺乏现今所提倡的公平公正。

但当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这部法律对社会安定的推动功不可没,并且人的意识具有历史局限性,只有将自己放在历史中看历史才能感到历史的伟大。

中国文明相比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的时间虽然晚一些,但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现存的还在延续的文明,研究价值不低于其他三大文明。

虽说元代与清代是外名族灭中国后建立的两朝,对中国文明造成一定程度的倒退,但却并没有彻底的阻止中国文明的延续,对中国文化传统有肯定与继承。

中国社会的极大发展离不开铜和铁这两大金属。

商朝对铜的广泛应用以及秦朝对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国家的战斗力和生产力得到极大改善,也使社会文明空前发达。

这也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最终的落脚点会在生产力上。

中国文明观后感700字作文

中国文明观后感700字作文

中国文明观后感700字作文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美德享誉于世。

在五千年源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令世界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也逐渐形成了遵循文明道德和伦理的传统美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文明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观后感1在热闹非凡的食堂,喧杂声少不了;欢声笑语当然也不可估计。

但是,在这一吵一闹之中发生了一件事。

又是一个四五分钟,熬过了一节具有催眠效果的语文课,同学们拖着懒散又无精打采的步伐去食堂吃中饭。

散散乱乱的脚步声,给炎热夏天的人带来一种烦躁感。

懒啊!以至于有人坐下来连筷子也没劲拿了:“喂,那个某某某帮我拿下筷子!”别人不乐意:“拿呗。

”他们就异口同声:“有你这样虐待儿童的吗?”弄得别人哭笑不得,不管乐不乐意,双手往筷篮里一插,向上一挑。

接到,你运气好,接不到,掉地了,活该。

等大伙使劲睁开似闭非闭的眼睛,正才知道今天的午餐是炸鸡腿,于是个个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目光直直地看着菜盘,眼睛一渣都没眨,对着盘子流着哈喇子。

过了好一阵才反映过来,个个正要准备开饭。

我们轻声叹息着:“现在的人啊,吃着碗里的,着锅里的。

”话音刚落,几1/ 7个阿姨就过来了,“呀!这个谁放在这的?放错了!是我们食堂里的吃的”“是呀!赶快搬走。

不然就要被这些小屁孩们吃了!”追问下去,才知道是食堂叔叔阿姨们的菜,“那我们吃的在哪里?一位同学问道。

”“那里!”嘴里还不停的骂骂咧咧。

我们跑过去,“豆芽菜、青菜、蛋花汤”我们齐声喊道。

但刚一眨眼,他们几个又叫开了:“怎么差距就这么大?这是什么人啊,嘴那么小,能吃掉吗,简直是铺张浪费。

”我又气又好笑:“怎么,吃不掉就得给你,你是国家总理?世纪的生,连这个都不懂,想想灾区的儿童们,怎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一个个赤耳面红,静了下来。

是啊,食堂日日变出一段故事,让我们携手起来,文明用餐,让故事变得充实变得绚丽多彩!中国文明观后感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观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观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观后感《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观后感此视频是由日本人拍摄的,对中国的文化及历史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和清晰,他分段落的讲解了很多内容,例如:中国的黄土以其分布范围广泛、连续、地层发育完整、厚度大而着称于世。

中国黄土分布在北纬30°~49°之间,以34°~39°之间最为发育,较之欧洲、北美的黄土分布区45°~62°N稍靠南。

分布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

在西北地区、黄河中游一带构成着名的黄土高原,连续面积可达44万平方千米。

黄土的厚度变化一般自数米至数十米,黄土高原黄土厚度可达百余米,最厚达400余米。

地层层序完整,从更新世早期到全新世都有沉积。

黄土地层中夹有多层古土壤,标志着黄土形成时的古气候有过多次干冷和暖湿的变化。

黄土地貌形态受基岩及黄土沉积前古地形的控制,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后期的剥蚀、侵蚀起着塑造地形的积极作用。

铜器的出现和使用这是人类史上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之一,有了铜器,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文明的殿堂。

中国夏商青铜文化就是早期文明的代表,这些锈蚀斑驳的铜器,穿越4000多年的风云向后人展示远古的荣光。

大禹(即“伟大的禹”)是历史转折期的关键人物,他起初并没有把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沿袭旧制,拟将身后首领的座席禅让给东夷集团的伯益,但是,时迁事移,旧的禅让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况,他死后诸部族的上层集团纷纷“去益而朝启”,拥戴启为领袖,于是启便取代伯益,自立为王,正式建立了夏王朝。

自启至夏最后一个君王桀,共传13世,16王,大约存在了500年左右(有学者以禹为夏朝首位君王,若此则夏为14世、17王)。

启之为王也并不和平顺利,先是伯益率东夷部队攻启,被夏启击。

接着又与有扈氏争战,大败有扈氏于“甘”。

夏启站稳了脚跟,便在钧台(今河南阳翟)大会诸侯,才获得了“诸侯”正式的承认。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脱胎于同旧势力的争战。

四大文明古国的作文

四大文明古国的作文

四大文明古国的作文说起四大文明古国,那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璀璨的明珠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咱们中国,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就拿古埃及来说吧,那神秘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总是让人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金字塔建造的纪录片,那场面真的是太震撼了!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硬是把那些巨大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搬运、堆砌起来,这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啊!据说,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数量多达数万人,他们有的负责开采石块,有的负责运输,还有的负责精确地堆砌。

每一块石块都被打磨得十分平整,拼接起来几乎严丝合缝。

这不仅展现了古埃及人的高超建筑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法老的无上尊崇和对来世的坚定信仰。

再看看那狮身人面像,它静静卧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它的面部表情庄重而神秘,那凝视远方的眼神,好像能洞悉一切。

我就在想啊,当年雕刻它的工匠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一刀一刀地雕琢呢?是对神灵的敬畏,还是对艺术的热爱?说完古埃及,咱们再聊聊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最出名的莫过于那部了。

这部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条文清晰,规定详尽。

它可不像咱们现在的法律条文那么复杂难懂,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义务。

比如说,如果有人偷了别人的东西,那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有人伤害了别人的身体,也要付出代价。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先进的,它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保障。

我还听说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真实模样,但光听名字就觉得特别神奇。

想象一下,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潺潺的流水和精致的亭台楼阁。

那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可惜的是,它没能留存到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字记载和想象来感受它的美丽。

古印度也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

比如说他们的宗教和哲学,像佛教、印度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宇宙的思考。

还有那精妙绝伦的数学,什么阿拉伯数字其实最早就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四大文明古国观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观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观后感前言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古国,它们的繁荣与衰落、创造与贡献,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观后感,分别是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埃及埃及是古代近东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我对埃及的文明感到震撼和惊叹。

埃及人的独特宗教信仰和建筑艺术,以及他们对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的探索,都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参观金字塔时,我被它们的巨大和壮丽所震撼。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代表着埃及人对死者的崇拜和追思,显示出埃及人的宗教深度。

此外,埃及的象形文字也令我着迷。

通过探索这些古老的文字,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埃及的历史和文化。

巴比伦巴比伦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巴比伦人以他们的城市规划和法律制度而闻名。

我对巴比伦的观后感是它的秩序和组织。

巴比伦的城市规划是非常先进的,这个古代城市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

他们建造了高大的城墙、宫殿和神庙,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园林和水利系统。

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显示出巴比伦人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追求。

印度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它的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我对印度的观后感是它的宗教和艺术。

印度拥有众多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等。

这些宗教对印度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曾参观过印度的许多寺庙和教堂,感受到印度人对宗教的虔诚。

此外,印度的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宏伟壮丽的泰姬陵到细腻精美的印度绘画,印度艺术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创作技巧。

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我对中国的观后感是它的哲学和科技。

中国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这些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责任,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哲学观念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观纪录片《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有感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观纪录片《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有感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观《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有感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观赏完四大文明古国纪录片,对我冲击最大的并不是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这三个相对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古文明,而是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我所归属的也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

不得不说,科教频道、国内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习惯于站在本民族的视角来自我评判中国的历史文化,当日本NHK电视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为客观地审视中华文明时,我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且不提NHK电视台对中国的说辞是客观公正还是略有偏颇,这部纪录片所刻画的贫穷积弱、好战嗜杀、以及对生态不尊重的中华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伤害到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非但如此,在纪录片里,汉族不仅被绝口不提,反而从商朝开始就屡屡犯边、被汉族驱逐至西北地区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羌族却抢夺了汉族的一贯形容词被冠以“勤劳勇敢”的民族。

这和我们以往所认识的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万邦来朝的泱泱华夏存在着天壤之别。

华夏民族即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庞大的民族也是古往今来掌握中国政权时间最长久的民族,在历史上或远征或招安或驱逐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确实让许多汉族人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自豪感,古往今来我们将周边少数民族称呼为“蛮夷狄戎”,民国时期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等等都能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与汉族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样为数不少,如促进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所代表的鲜卑族北魏政权,铁蹄征战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所代表的统一的元朝政权,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雍乾三位帝皇所代表的清政权。

由此可见,并不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才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凭借着自己的创造力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明政权建立时并没有否认元朝的存在,这不仅是为了彰显皇位来源的正统性——元灭宋,明再灭元,更是一种承认并尊重非汉族政权的大气胸怀。

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作文1500字

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作文1500字

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作文15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作文1500字篇1读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我掩卷而思: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崇尚礼仪,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该如何肩负传承文明,践行美德的责任?文中体现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等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事例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闪过,其中《29分的捐款》这个事例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头,从此,我知道了:尊重,也是一种美德。

‘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先从尊重他人做起!”我暗暗对自己说。

尊重他人从身边做起,从尊重父母开始。

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令自己感到羞愧不已的一幕:记得前不久的一个早上,妈妈早早起床为我做好了泡饭和一些可口的小菜。

可我因为晚起了几分钟而手忙脚乱。

洗漱完毕,我二话不说抓起书包就往外冲。

妈妈在一旁焦急地说着:“孩子,别急,吃了饭再走!”而我却两眼一瞪,不耐烦地说:“都是你,什么不早点喊我起来,现在来不及了,吃什么早饭呢。

”说完头也不会地冲出门外。

我想:当时妈妈心里肯定很难过吧!如果时间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会尊重妈妈为我辛苦的付出。

即使真的来不及吃妈妈准备的饭,我也会轻轻地说:“妈妈,早餐肯定很美味,对不起,要辜负妈妈的心意了,我必须马上去学校。

”不仅如此,以后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天上学前跟父母道别,放学后更父母报平安。

这看似一件件的小事,无不体现着对父母的尊重。

我想,每个父母都喜欢这样被自己的孩子尊重的。

当然,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尊重父母的劳动果实,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尊重,何谈尊重他人,当然,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

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作文1500字篇2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认识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四个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古国吗?它们分别是中国、埃及、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它们吧!第一个是中国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文明》观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周老师利用四节课的时间,让我们观赏了由日本广播公司拍摄的大型科教纪录片《四大文明》。

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我通过回忆纪录片内容,再结合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他们分别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从观影的先后次序,最先观看的是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诞生于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下游。

从上游携带了大量养分的河水滋养了尼罗河下游周边的土壤,也就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用物质第一性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文明的诞生,如果不是尼罗河滋养了古埃及的土壤,那么就无法诞生像古埃及文明那样兴盛繁荣的古文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古埃及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像其他三大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沿岸,从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然而,滋养了埃及土壤的尼罗河并非是驯服的,它每年的定期泛滥,都会对古埃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泛滥期,人民无法正常从事农业劳动。

但是,古埃及人正是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制定了历法,同时,在泛滥期,人民得以从事除农业生产其他的活动,比方说建立雄伟的金字塔,这又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矛盾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尼罗河定期泛滥,虽然停滞了古埃及人民的农业生产,但泛滥期,土地得以休养,同时补充因耕作损耗的土壤有机质。

而阿斯旺水坝建造完成后,虽然人们从此能够控制尼罗河的泛滥,但造成尼罗河下游土壤贫瘠,人们不得不采用化肥来肥沃耕作的土地。

这同时也可以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很好地解释: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两者总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而纪录片中突破性地引用了一种金字塔建造的新颖观点: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泛滥期间制造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合理利用休耕期间的剩余劳动力,使社会安定。

这一现象可以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来很好解释。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最终促成了人类伟大建筑——金字塔的诞生。

同时,也可以另一个伟大的历史唯物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古埃及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埃及文明。

接下来是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流经现今为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

同样,这两条河流滋养了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的土壤,从而诞生了人类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古巴比伦的劳动工具在当时历史上极为先进,而这先进农业生产工具产生的背后,又离不开古巴比伦人民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

这可以用实践和认识的有关观点来很好地论证。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古巴比伦人民的长期劳作,使他们认识到了改良农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改进的正确性,这样通过认识和实践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使两者同时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这同时也说明了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说起古巴比伦文明,总免不了提到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根据前人经验的总结而颁布的一部伟大的法律汇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又可以用量变和质变的观点来解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事物的巨大发展。

古巴比伦人每一次对法律认识的进步,都促成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最终形成,而法典的诞生,也离不开每一次法律认识的微小进步。

而纪录片中,提供了一个古巴比伦文明衰弱的原因:人们追求富足的生活,而停止了耕作,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不如前,这又启示我们要用辨证唯物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地看待问题,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寻找文明的出路。

古印度河文明同源起源于大河沿岸。

恒河和印度河水哺育了古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通过考古发现,古印度城市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而巨大的蓄水池,又满足了旱季农耕的需要。

这是古印度人民根据长期自然观察,总结自然规律而做出伟大创造。

这从侧面反映了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任何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作法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同时,古印度人民的做法又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意识指导了实践,使他们得以改造客观世界,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为孕育一个伟大文明奠定了基础。

另外,古印度具有高度发达的商业活动。

古印度商人的活动范围甚至到达了中东。

这又可以用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来很好证明。

古印度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河网发达,水运交通便利;二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红宝石资源。

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是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厚的自然条件。

古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沿岸。

纪录片首先用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来侧面论证古中国文明的发达: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殷墟重大考古发现等。

早在殷商时期,黄河沿岸和长江以北地区,森林茂盛,飞鸟走兽时隐时现。

这为孕育古中国文明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这可以用社会物质性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如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人们就无法建造房屋宫殿、生产农具甚至武器;如没有黄土,人们就不能建造厚实的墙壁来抵御严寒和强敌,不能用黄土做成的模具来生产大量青铜器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一系列改革。

这体现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而秦始皇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量引进了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

铁用在农业生产中,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又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秦始皇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大力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更加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

以上是我观影后的一些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