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高新区部分用地性质的批复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高新区部分用地性质的批复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高新
区部分用地性质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漯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07.12
•【字号】
•【施行日期】2006.07.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高新区部分
用地性质的批复
高新区管委会:
《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调整规划区内局部用地的请示》(漯高管〔2006〕31号)收悉,经研究,同意将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高新区部分用地性质由绿地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现将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漯阜铁路以南、燕山路以西、康师傅矿物质水项目以北约102亩土地的用地性质由绿地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但应在铁路南侧留足50米绿化带。

二、同意将南环路以南、辛庄村以西、漯平高速以北约112亩土地的用地性质由绿地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

在保证南环路60米红线的同时,应向南留不少于30米的绿带;高速公路在保证扩宽至双向六车道的同时,向北留不少于30米的绿带。

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二日。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12020年4月19日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前言(一)规划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 ] 146号令);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6、《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8、《漯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9、《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1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99););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 J185-2032020年4月19日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15、《防洪标准》(GB 50201—94);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T14623);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21、《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22、《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3、《漯河市统计年鉴》( - );24、《关于依托开发区建设漯河市工业园的建议》( )25、《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26、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7、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 )一、综合发展现状(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1、区域概况1.1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概况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区域设市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为7.2个/千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漯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6.13•【字号】漯政 [2016] 25号•【施行日期】2016.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漯政[2016] 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一)重大意义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以来,我市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承载能力、规模实力和综合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但与先进地市和发展需求相比,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还存在着总体实力不够强大,新产业、新业态规模比较偏小,创新能力较弱、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到了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必须乘势而上、争取主动,扩大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增量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优化功能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着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着力提升重大项目建设水平,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打造产业集聚区“升级版”,实现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消耗向绿色集约转变、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转变,产业集聚区向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促进经济提质转型升级。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前言(一)规划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致,2009年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2005] 146号令);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2007);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6、《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8、《漯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9、《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99);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J185-20);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15、《防洪标准》(GB 50201—94);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21、《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2005);22、《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3、《漯河市统计年鉴》(2001-2008);24、《关于依托开发区建设漯河市工业园的建议》(2007)25、《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6、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09);27、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2009)一、综合发展现状(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1、区域概况1.1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概况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区域设市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为7.2个/千km 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前言(一)规划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致,2009年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2005] 146号令);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2007);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6、《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8、《漯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9、《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99);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J185-20);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15、《防洪标准》(GB 50201—94);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21、《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2005);22、《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3、《漯河市统计年鉴》(2001-2008);24、《关于依托开发区建设漯河市工业园的建议》(2007)25、《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6、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09);27、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2009)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一、综合发展现状(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1、区域概况1.1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概况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区域设市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为7.2个/千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

河南漯河城市设计

河南漯河城市设计

建构立体基面的跨河城市中心——河南漯河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卢济威王一张凡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人类的文明从一开始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乃至世界的大部分城市都滨水而建,人与水息息相关,人们不但饮其水,而且生活在水边,临水居住、商贸、交往,然而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技术为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水环境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水成为生产、运输的载体水质被污染、水岸被厂房仓库霸占、噪声充斥四周。

进入,新世纪,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生态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环保的发展使人们又回到水边,水与城市回归和谐。

如何使水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是城市设计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如何使水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是城市设计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一个案例寻求:水不但要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中心,而且要成为市民的生活中心和景观中心。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以双汇食品而闻名全国,成为国家食品名城沙河澧河均是淮河的上游在市区交汇穿越总体规划食品名城。

沙河、澧河均是淮河的上游,在市区交汇穿越。

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创造独具特色的“滨水之都、园林名城”。

漯河市中心区面积164公顷,澧河中心穿越,水是中心最重要的环境资源。

市中心区位图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建设彰显沙澧河魅力和食品名城特色的环境宜人、活力盎然和特色鲜明的漯河市核心区。

现状图泰山路汉长大嵩山路江路江路学路设计范围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总平面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设计策略建构以澧河为中的“城市起居室设计策略一建构以澧河为中心的“城市起居室”澧河纵穿市中心,水体优质(二级),尺度适中(常水位,河宽60~90米)便于两岸互动,是组织公共活动集聚区的佳好场所,使其成为“城市的起居室”让市民在此休闲、购物、交往,让旅游者在此观光。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第1-3章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第1-3章

项目名称: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漯河市人民政府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二零一三年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 3第二章市域城乡发展战略和目标 ---------------------------------------------------------- 6第三章市域产业发展规划-------------------------------------------------------------------10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和空间增长边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第14-19章节文档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第14-19章节文档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1节给水工程规划第1条需水量预测近期2015年最高日用水量标准为0.45(万m3/(万人·d)),远期2030年最高日用水量标准为0.55(万m3/(万人·d)),则最高日用水量如下:近期37万m3/d;远期66 万m3/d。

取日变化系数为1.3,平均日用水量如下:近期28.4万m3/d;远期50.8万m3/d。

第2条城市水源漯河市未来城市水源分四种:以澧河水为主,地下水为补充,远期燕山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均可保障部分城市供水需求。

第3条水厂规划一水厂抽取澧河地表水,由于用地所限无法扩建,规划保持其现有规模7万吨/日。

二水厂原规模为2万吨/日,现状抽取地下水;南水北调管道建设后,改为地表水厂,承接南水北调水,规模为4万吨/日。

三水厂原规模为2万吨/日,现状抽取地下水;南水北调管道建设后,改为地表水厂,承接南水北调水,规模为4万吨/日。

四水厂原规模为6万吨/日,现状抽取澧河地表水,南水北调管道建设后,补充2.5万吨/日南水北调水,扩容规模为8.5万吨/日。

五水厂位于东城产业集聚区,近期承接南水北调水,设计供水规模5万吨/日,远期补充沙河地表水,扩容为12万吨/日。

六水厂位于高铁西、沙河北岸,设计供水规模15万吨/日,抽取沙河地表水;七水厂位于澧河北岸京广客运铁路专线西部,近期供水规模5万吨/日,远期扩容为10万吨/日,以澧河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八水厂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抽取澧河地表水,设计供水规模5万吨/日,远期改建为沙河地表水厂,扩容为7.5万吨/日。

东部新区近期保留现状,远期建议改为沙河地表水,并适当扩大用地规模,用于预留发展用地。

第4条给水管网建设本规划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生活、工业、消防共用的统一给水系统。

在给水管网布置上充分利用现状给水管网,成为多水源供水的系统格局,强化几个区域的联系,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第2节排水工程规划第5条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老城组团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雨、污管道分设,雨水可直接排入黑河、塔河、马沟、汾河等,污水经排污管道系统收集汇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便利, 豫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中漯河市被确定为全 国196个国家公路枢纽之一,承担了提高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带动周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重要功能。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耕地面积总体趋减,人地矛盾尖锐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市域规模小,市区规模大
市域面积和人口均处全省倒数,但是市辖区人口却仅次于郑州、洛阳、南 阳和商丘,为河南省第二层级的城市。因此,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
GDP 总量也体现同样的特征。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
沙颍河通航在即,城市建设围绕河流生态景观展开
开采利用率低,利用潜力大 地下水相对富足且稳定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矿产资源
盐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舞阳县境内。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具 有广阔的开采利用前景,对发展舞阳盐业、盐化工业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
邻城市平顶山、许昌;
经济联系整体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与东部地区联系 较弱。
京广轴向发展趋势明显,意义非凡,漯河当把握大局
地方发展诉求决定地方发展大局,同时,影响周边城市发展格局; 京广轴线带状发展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关乎全局; 郑州都市区、许昌和驻马店沿京广复合轴南北向组团发展趋势明显, 但漯河区间出现断裂; 平顶山和周口东西向带状发展,需由漯河为联系纽带。

区域层面
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 河南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区与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

城市层面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大势所趋 漯河新区,呼之欲出 大型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漯河区位优势提升
全国经济布局的发 展演变趋势
郑 州
80年代:“T”字型
七轴之一,轴线联通京津冀和珠三角城镇群,具有国家性战略意义。
郑 州
90年代:“π”字型 中陆桥通道
郑 州
90 年代:“井”字 型
郑 州
2010年以后:两横三纵
区域形势分析
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
中部双雄,郑州与武汉区域博弈,郑州略逊一筹
区域竞争激烈,周边地区群雄并起
发展条件分析
区位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全省“一群三区”的结合部
漯河位于中原城市群与豫东、豫南、豫西南等三个城镇发展区 的结合部,与周口、驻马店等中心城市直线距离都在50公里范围内。
另外,综合考虑漯河与许昌、平顶山的空间关系,漯河居于以此五
个城市的地理中心,“一群三区”的结合部。 同时,漯河又位于京广城镇发展带和洛平漯城镇发展轴上,具有 双轴交汇的区位优势。
汇报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战略谋划 第五部分——产业发展
第六部分——空间布局
第七部分——支撑保障 第八部分——实施方略
10
1.序言
规划总则 区域发展概况
规划总则
规划背景
国家层面
中部崛起,国家城镇空间格局重构 “四化”协调一体,美丽中国引领城乡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区域生态、粮食、经济安全
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河南省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解读
河南省提出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 是在传统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从其本质内涵上理解,此组团式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发展兼有“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的内涵,更倾向于
“组团式城市群”。
城市组团是指一般距离省辖市中心城区 30公里左右,空间相对独立、 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与中心城区分工合理、联系紧密的城区,包括中心城 区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城、县市级市区和符合条件的特定功能区。 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和快速便 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的新型城市 发展模式。 ——《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
坚持区域统筹发展
坚持“三化”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 代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坚持“两个不牺牲”发展
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 谋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农业和粮食产出提高, 以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集约节约利用建设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倡高 强度开发建设。
前言
10月15日,受漯河市发改委与规划局委托,接受编制漯河中心城市组
工作过程
团式发展规划任务。
10月23日,项目组成立,起草规划编制提纲。
10月25日,项目组进驻漯河,并由市政府办组织召开项目动员会。
10月26日——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5日,项目组现场调研、踏勘,与各区县进行座谈。
11月6日——至今,项目组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方案,编制规划。
根据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形成机理,大致可以把其分为两类: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组团型城市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 城市,由若干个组团所组成,各组团均有各自的中心,并具有相 对独立的功能,无论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形态如何,其本质上是一 个城市。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是大中 小城市 “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组成的城 市体系,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 形态,是一个区域系统概念。
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经综合考虑,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总则
指导思想
加强市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 共建共享。 加强市域与外部空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 交通对接、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协调。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编制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提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区域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优化: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形态,避免大城市病 整合:整合空间资源,形成统筹发展的格局 共享:共建共享各类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前言
技术路线
前言
第一部分——序言 第二部分——现状解读 第三部分——路径研判
食品产业名扬天下
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产业定位
国家食品名城;省内唯一食品工业基 地(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食品工业区 位商位居前列;
区域形势分析
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
经济联系北向为主,西强东弱
漯河城市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显示了地域相邻指向 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 空间上主要联系方向首选为中心城市郑州,其次为毗
《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漯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2—2030)》
规划总则
规划期限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等显著特 征,同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故其规划期限不宜短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 限(15—20年)。同时,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
宏观层面,国家“5611”城镇空间格局新形成,武汉都市圈战 略地位凸显,中原城市群缺失。
格局 5个国家核 心城镇群 6个战略支 点城镇群 11个区域支 撑城镇群
城镇群名称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 海峡西岸、海南(南海)、天山北坡、哈长、店中、藏 中南 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天水、北部湾、黔中 、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 淮)
区域形势分析
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
豫中南中心缺失,漯河要勇担重任,义不容辞
漯河市位于郑州与武汉的引力点的边缘地带,处于郑州市的引力场之外,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要素的聚集。借助于交通优势和优良的自然环
境,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群南
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规划编制的定位及重点
结合以上的理解,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编制的定位: 具有一定战略高度的概念性规划,在全市域层面,对于产业、空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间、人口、设施、生态进行统筹布局。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用于指
导下位城市总体规划、各乡镇规划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前言
“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 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 (原载于201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 城市布局和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
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豫 发【2011】11号)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区域形势分析
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
打造区域中心,漯河条件趋于成熟
从长远看漯河市更具备发展成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 市的条件,也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结论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