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2020040811131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含答案)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附答案范本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库(六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附答案范本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库(六篇)》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ēnwéi)B.氛埃(fēnāi)C.氛围(fēnwéi)D.氛翳(fēny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诡计多端B.贻笑大方C.锱铢必较D.沤心沥血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ēnwéi)B.氛埃(fēnāi)C.氛围(fēnwéi)D.氛翳(fēnyì)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诡计多端B.贻笑大方C.锱铢必较D.沤心沥血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ēnwéi)B.氛埃(fēnāi)C.氛围(fēnwéi)D.氛翳(fēnyì)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汉字是表音文字。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4.“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嵩山、衡山、黄山。
()5.“骈文”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文辞华丽,讲究对仗。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
2.“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桂林”位于_______省。
3.《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卧龙”的是_______。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_______的《鹊桥仙》。
5.“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请简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2.请简述“楚辞”的特点。
3.请简述“唐宋八大家”的名单。
4.请简述“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5.请简述“科举制”的历史。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请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请分析《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2020届高考语文 基础知识专题经典复习资料套题47 精品

2020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经典复习资料套题(47)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乘.法惩.罚成.法城.下之盟承.先启后B.累.世劳累.累.卵果实累累..罪行累累..C.盼.望叛.逆湖畔.判.若鸿沟心广体胖.D.申.明声.明妊娠.深.思熟虑身.外之物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星辰寥若晨星是非惹事生非B.挺拔铤而走险行迹形迹无定C.涣发焕然冰释原型原形毕露D.淹没湮没无闻颜色察言观色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①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②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③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④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⑤(姜夔《白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有人说北京的故宫,平时北京市民就很少去看,因为看过了,就不想再去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B.当一群伊拉克人冲进巴格达考古博物馆实施抢劫时,正在这里执勤的美国土兵竟然在一旁充耳不闻....。
C.在采访中一位读者胸有成竹....地提出,如果他在买书时碰到要验证身份的情况,他会告书店歧视他。
D.眼下正值旅游旺季,但部分旅游地区发现了“非典”病例,这让许多准备出游的人心有..余悸..,纷纷取消了原先的计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丈夫看着妻子黑发中夹藏着的白发,妻子看着丈夫脸上的皱纹,两人都觉得又增加了几根。
C.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D.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多厕所的门上画上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真题 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语文I 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好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 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 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 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 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指明知故犯。
此处主语是“志士仁人”,指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效力,故选“以身许国”;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含答案)第一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人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摸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作品,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
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己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几十年来,,,,,,。
2020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2020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一直都是老师强调的地方,任何试题都是在基础知识上的进阶知识,所以想要考好必须掌握好这些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2020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习题一1.下列外国作家、作品、体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塞万提斯——《唐璜》——戏剧安徒生——《丑小鸭》——童话B.法捷耶夫——《毁灭》——小说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小说C.果戈理——《死魂灵》——小说席勒——《阴谋与爱情》——戏剧D.左拉——《萌芽》——诗歌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苏联2.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天方夜谭》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B.《高老头》《死魂灵》《猎人日记》《战争与和平》《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最后一课》《项链》《警察和赞美诗》都是世界文学中的短篇精品。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是阿·托尔斯泰的长篇三部曲。
D.《格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木偶奇遇记》是著名的童话作品。
《呼啸山庄》《汤姆叔叔的小屋》《简·爱》都是著名女作家的作品。
3.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被列宁称为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B.莫泊桑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十年中写了三百篇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选入初中课本,《项链》被选入高中课本。
C.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资产阶级虚伪本性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被誉为“社会批评家”。
其作品《百万英磅》《竞选州长》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20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20200408111317)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多年来,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或节假日,出租车供应远小于市民出行需求时,“________”仿佛就成了少数不良出租车司机的惯例。
(2)农村“文化墙”不仅让院墙变得美了,而且让百姓在观赏的同时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可谓“文化墙上好风景,________促文明”。
(3)新一届领导层的产生,是人民的选择,表达了人民的心声;________,大展宏图,则是人民的热切期待。
A.浑水摸鱼耳濡目染不负众望B.趁火打劫潜移默化不孚众望C.浑水摸鱼潜移默化不孚众望D.趁火打劫耳濡目染不负众望答案 D解析(1)趁火打劫: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
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根据语境,应是趁紧张危急的时候去捞取好处,应用“趁火打劫”。
(2)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3)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答案 BC项“贫困解析A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
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
D项成分残缺,“那些环境……”前面应加上“对”。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关于枫桥,我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说阅读 (2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熬鹰
魏继新
“文革”中,我为避武斗,至巴山某处。其地名梓檀,处山岚
之巅,有一小学、一供销社、一屠户杀猪卖肉,瓦房十余间。
白日里四乡儿童前来就读, 四周农民来称盐割肉, 入夜则十分
荒凉,但见山峦起伏,衰草遍地,金风瑟瑟,古道蜿蜒,使人
陡生无限凄凉之感。
物丢过来扔过
去,以此来激怒鹰。
入夜,屠夫在四周点燃篝火,映得鹰眼前一派红光,鹰得
不到半点休息, 反而受到热浪的阵阵炙烤。鹰躁动不止,把
一腔怒火转向屠夫, 屡屡向屠夫扑击。 屠夫则一边冷笑着, 一
边继续用肉和水挑逗鹰。 如此两昼夜, 折磨得鹰长啸怪叫不已。
屠夫也因两昼夜未合眼, 双眼布满了血丝, 灼灼的目光令人望
头冲下, 如一块石头般跌落下来。 鲜血从它嘴里汩汩流出, 滴
落在地上,并慢慢地 渗进泥土里。我把鹰的眼皮合上, 将它
埋在屠夫坟旁,在那儿待了许久许久。
其时,夜如流动的液体,悄悄地漫过来,溢散在四周,继
而,仿佛在严寒中渐渐地凝固起来,隐没了山谷、树林,也隐
没了连绵起伏的山岗。
第二天,我便离开了梓檀,再没回过那里。 (有删改 )xkb1
自此精神日渐衰颓, 身体也垮了, 去年郁郁而死, 就葬在当年
熬鹰的草坪上。
我来到草坪,荒草丛生,掩住了屠夫的坟堆。一些不知名
的野花正芬芳着, 四周寂静, 只有风轻轻地掠过。 突然我听见
一声长啸, 只见一只鹰在草坪上空盘旋。 正是当年屠夫驯的那
只鹰。难道,它也认出了我?我正疑惑,却见那鹰一奋翅,向
高空飞去, 而且越飞越高, 越飞越高……猛然, 那鹰一收双翅,
C.“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 暗夜、群山”,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鹰明白自己处境 后的无奈。
D.小说结尾对“夜”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的幽深与神秘, 也与“鹰”自杀的悲剧情节相呼应,烘托出苍凉沉寂的悲剧氛 围。
E.故事虽然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村, 但人和鹰的对峙 却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从而使小说那些屠夫养的赶山狗也被吓得跑得远远的, 不知在
什么地方躲了起来,根本不敢露面。
到了第三日,鹰和人都已疲惫不堪。屠夫却强打精神,挑 逗不止。鹰则怒目环视,对人发起一次次进攻、扑击。此刻屠 夫已将肉和水放在鹰面前, 鹰伸嘴可及, 但它连看也不看, 只 与屠夫纠缠对抗。 鹰此时的长啸已经嘶哑, 每啸扑时, 必有血 从嘴里喷出,滴在羽毛、泥地上,点点滴滴,殷红斑斑。
第三天夜里,屠夫不再挑逗鹰。鹰带着泥土血迹,在篝火 热浪的熏烤下,已站立不稳,双翅垂落,但仍不食不喝,只是 用嘶哑的嗓子一阵阵长啸, 啸声撕开浓密而坚固的暗夜, 传得 很远很远……到了下半夜,鹰不再叫了,人和鹰都静了下来, 双双对峙, 用眼睛互相盯着……鹰如有所思, 终于避开屠夫灼 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
下了屠夫手中的肉,吞食起来。
鹰屈服了。
我的心一阵战栗,想到了山外那一团乱糟糟的世界……望
着鹰狼吞虎咽地吞食和喝水的情景, 突然觉得, 心头所积的许
多愤懑,都消融在这山野的黎明之中了。
一晃十年,我再次回到梓檀,却不见屠夫的身影。姨母告
诉我,就在我走后的第二年,鹰趁屠夫不注意,猛扑下来,抓
瞎了屠夫的一只眼睛,然后,长啸一声,竟归山林去了。屠夫
屠夫生得高大黑壮,面目狰狞,袒胸露背,说话也恶声恶
气,买肉的人,从来不敢与其论短长。当时唯我年少无忌,直
呼其土匪。他反倒十分喜欢我,常破例给我多割一些肉。
屠夫好猎,每次出去,他身背八尺鸟铳,带十来只猎犬,
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一日,屠夫捕得一鹰,兴奋若狂,大
呼小叫,叫我去看他熬鹰。
那只鹰个大体雄,爪劲嘴利,双翅展开,足有三尺。屠夫
屠夫抚摸着抚摸着,突然喉咙里咕噜咕噜一阵响,全身和 手一阵阵战栗, 嘴翕张着, 眼里渗出了几滴混浊的眼泪来。 我 的心为之一动。鹰似乎也注意到了,它扭过头来,目光灼灼, 盯着屠夫,许久未动。此刻,黎明将要到来,长空无云,深邃 而诱人。 山林里, 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鸣唱, 风送来一阵阵青
苇子和野花的芳香……终于, 鹰仰天长啸一声, 一抖颈子, 啄
间为艺术时间”可知,此句前面应填②,而非⑤,据此排除
D
项。最后,理顺其他语句,进行检验,可确定答案为
A 项。
二、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来源 :学。科。网 Z。 X。 X。 K]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
选择了一块空地, 立起一根柱子, 用铁链锁住鹰腿, 然后扔些
鸡、雀之类,鲜嫩血淋,诱鹰四面扑食。然而这些东西又始终
离鹰有一定距离。 鹰被铁链锁住腿, 始终扑不到那些肉食。 屡
扑不中,便用嘴猛啄铁链,啄得嘴破血出,仍无济于事。鹰遂
啄扑如狂, 长啸不止。 而屠夫则在一旁冷酷地看着, 嘴角隐含
着一丝讥讽的冷笑,一边饮酒,一边把那些食
继续用手抚摸着鹰”,第 10 段中“眼里渗出了几滴混浊的眼泪 来”“啄下了屠夫手中的肉,吞食起来”等相关信息可概括出答 案。
7.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6 分 ) (1) 如何理解题目“熬鹰”中“熬”字的含义? 答: (2) 文中画线部分写道: “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鸣唱, 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 ①驯服鹰,是对鹰体力和心理的煎熬;②对鹰的 折磨也是对生命尊严的折磨与摧残。 (2) ①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好,与鹰的处境形成反差,反衬鹰 被迫屈服的无奈与痛苦; ②表现了鹰对自由的渴望, 为下文鹰 报复屠夫的情节做铺垫。 解析 (1) 理解“熬”字,需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从 表面上看,“熬”有“煎熬”的意思,也就是对鹰体力和心理的煎 熬。而从深层来看, 鹰也是生命, 猎人对鹰的折磨就是对生命 尊严的折磨与摧残。 (2) 此处属环境描写,表现的是自然环境的美好、鸟雀的自 由自在; 而此时鹰被驯服, 失去了自由。 自然环境与鹰的处境 二者形成对比, 以此表现鹰的无奈和痛苦, 也表现了鹰对自由 的渴望。从结构上来说, 又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的作用。 8.从作品看,“鹰”的逃归山林和自杀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情 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任选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此加以 探究。 (8 分 )
答: 答案 ( 示例一 )使作品内涵更丰富。鹰抓瞎屠夫眼睛后逃 离,是对禁锢的回击和摆脱, 表明生命的尊严是不能被践踏的。 而鹰在屠夫坟前自杀, 则表明鹰和屠夫之间有着微妙的惺惺相 惜的情意。 屠夫因为鹰的离去郁郁而死, 鹰最终因屠夫之死而 坠地身亡, 他们之间的契合显示出自然万物的灵性, 是生命之 间相互敬重的写照。 (示例二 )使作品构思更新巧。 一是交代了屠夫与鹰的最终命 运,结构更完整; 二是以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与前文形成反差, 出乎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鹰抓瞎屠夫的眼睛, 与鹰忠诚的性 格相违背, 却与鹰的本性一致; 此外, 鹰最终自杀的情节看似 荒诞, 实则表现出自然生命的灵性。 这样写更增添了作品的传 奇色彩。 (示例三 )使作品形象更丰满。 屠夫因为鹰的反抗和逃离郁郁 而死, 表现出他在强悍外表之下柔软的内心; 鹰最终啄瞎屠夫 的眼睛逃归山林, 凸显了鹰不甘屈服的形象; 而最终鹰自杀于 屠夫坟前,可以理解为对屠夫情谊的报答。巧妙的情节安排, 凸显了“人”和“鹰”的矛盾性格,更加真实、动人。 解析 解答本题,应考虑其在作品形象、文章构思和作品 内涵等方面的作用, 并结合文本分析。 如可回答这样写丰富了 作品内涵。 文章中鹰对屠夫的报复寓意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但 屠夫因鹰 的离去郁郁而终,鹰最终也在屠夫的坟前自杀,二 者有着相似性, 鹰最终以死表达与屠夫的惺惺相惜之情。 当然, 也可以从这样写使作品构思更新巧或使形象更丰满等角度阐 述。
不对称发展的态势。 C.今年艺术品春季拍卖成交略有增长, 市场开始回暖, 意
味着国内艺术品市场已经走出去年的低谷, 预计秋季拍卖形势 更好。
D.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魅力在于舞台表演, 在于独 特而美妙的唱腔和优雅而婉转的演唱, 并因演唱而得到更广泛 的传播。
答案 B 解析 A 项不合逻辑,“增长至 5.2% 和 4%”有误,可删去 “至”C。项搭配不当, “成交”与“增长”不搭配可,改为“成交量”。 D 项成分残缺,“并因演唱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应去掉“并”然 后在“因”前加“昆曲”。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 组是 ( ) 时间是无声无息地流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这样才可能变现实时间 为艺术时间。 ①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到它的潜行 ②音乐家的能耐也就是要以某种特征去标示一段时间的流 逝 ③是随着艺术家的心灵活动,以及他所使用的手法而独特 的 ④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我们同样也需要有某种可以辨认 的标识 ⑤为了感受它,人类以钟表的滴答声标示现实时间的存在
和向前推移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⑥但是这种潜行却不是一般的,它是艺术中的时间
A.⑤④①⑥③② B.⑤①⑥②④③
C.②①④⑤⑥③ D.②①⑥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 根据句子内部的关系可知,①⑥③相连,①讲“感到
它的潜行”,⑥转折, 讲“这种潜行”是什么,③对是什么进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