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键词教学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词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几个关键词一、阅读“语言文字不读无以立。
”“读进去,再读出来。
”阅读包括朗读、默读、赏读、品读……各种形式,语文课上应根据课文的需要贯穿各种形式的“读”。
有的教师,针对《与朱元思书》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①自由朗读,互相订正字音;默读,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质疑释疑。
②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停顿、语速快慢,有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朗读、男女生两人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等。
(2)观赏景物,览胜探美——沉乎其中。
①拍照片:说明照片内容和拍摄理由,题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②当画家:介绍用怎样的形态、色彩,表现画面特征。
③写游记:简述游踪或细致描绘心目中的富春江景色。
④做诗歌:可以依文写诗。
也可以引用古诗。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座谈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为吴均,一为吴均时代的儒生。
①作吴均:就你们对文章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用一种吴均向儒生谈创作体会、采访对话方式交流看法。
②作儒生:就本文的文体、思想倾向、内容表现、行文构思等方面“吹毛求疵”。
有的教师,针对《土地的誓言》设计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走进课文,读一读,: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关东原野“炽痛的爱”,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请找出来,深情朗读。
品一品: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技巧,使它们有了这样动人的魅力?还有的教师,针对《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设计了阅读三部曲:(1)倾听花开:①听读课文。
②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2)品读花语:①默读课文。
②画出直接描写百合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3)感悟花魂:百合花开在山谷中,为什么开在心田上?(4)真情诉说:我正打算作一株这样的百合花——二、探究:“要从无疑处见疑。
”“语文课,是引领学生攀登思维的高山。
”《社戏》一课,教师解释题目导入,学生默读概括情节后,老师问:“去找赵庄看戏,戏好看吗?”——不好看。
关键词引读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引读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所以,对小学生语文抓关键词,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及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什么叫做关键词呢?关键词就是在文章中起到中心作用的词语,它对全文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体现作用。
要做到以上的地步,老师就要对课文教材做深入探究,明确文章的切入点,有一条教学主线和思想主线,这样才能够帮助指导小学生的对课文进行抓关键词阅读。
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
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语文关键词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指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课文关键词,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课文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
抓住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巧妙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紧扣关键词简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整合教学内容,从而领会文本的内涵。
抓关键词阅读,就是要指导文章的重要字词、句子在哪,再围绕着关键词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既然关键词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去抓关键词呢?1、从文章标题中寻找关键词文章的标题一般情况下来讲有以下作用:确定描写对象;交代故事背景或主要内容;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作为文章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因此,从课题中找关键词,开门见山。
很多课文的课题其实就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更像隐藏在树叶丛中的瓜果。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抓取关键词的策略探究

少年写作24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抓取关键词的策略探究韩金环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凸显文章脉络,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关键词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对文章进行认知和理解,因此本文对如何利用关键词来加强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展开探究,以期提升课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文章里去学习和探索,借由关键词突出文章的主旨,探寻到关键字本身的价值,领会其中表达的寓意。
在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紧扣关键词,让学生能够学会窥一斑而知全貌,借由关键词的抓取来提高其课文阅读的效果。
一、抓取关键词的意义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要通过他的眼睛去感受这个人的情绪、内心、状态等等,对于文章来说也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是文章的眼睛,抓到了关键词就能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体现出其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其文本中的重点。
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认知来更好地去理解全文,所以抓取关键词对于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无论什么文章都有其中心,都有关键词,文章中的每一句话也有着体现其情感和中心的关键词。
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能够让学生用心地去体会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走入到文章里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抓取关键词的策略1.抓取关键词,引导文本感知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老师要凸显出关键词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借由关键词学会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内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文本阅读,完成对文章的细致理解。
关键词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借由抓取关键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去挖掘文章的深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其阅读的水平。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很难去真正的准确抓取到正确的关键词,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借由老师的指导在文章里挖掘出关键词,从而更好地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的理解文本当中的寓意。
小学语文关键词的运用方法

小学语文关键词的运用方法小学语文关键词的运用方法是指通过合理地使用关键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学语文关键词的运用方法:1. 关键词的选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关键词。
关键词应具有代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能够概括教学内容的主题和要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关键词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和抓住关键词。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关键词的内涵和特点。
3. 关键词的串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关键词的串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逻辑思维。
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关键词进行逻辑组织和连接,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和思维路线,提高学习效果。
4. 关键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释关键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并加以运用。
5. 关键词的运用:在学习和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关键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可以积极运用关键词来组织语言,点明主题,概括要点,并通过适当的运用使文章更加丰富有力。
通过以上的运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词的含义,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并能够在学习和写作中运用关键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水平。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的串联和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我的语文教学三大关键词》论文

阅读积累运用——我的语文教学三大关键词当了十余年的老师,教了十余年的语文。
从初入讲台的毛头小孩成长为今日的学校骨干,我始终在思索,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课怎么上?我时常挑灯研读《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及有关的教学书籍,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梳理、研讨、总结,思路渐渐清晰。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阅读、积累、运用”三大关键词,立足语文课堂,拓展学习空间,扎扎实实教好语文。
关键词一阅读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一个无知的孩童进入学校,总要经历先从认识单个的字,单个的词入手,继而学习一个句子、一首古诗、一篇课文这一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阅读的过程。
语文课程目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两大板块广义上都属于阅读的范畴。
新课标从总目标到各个学段的分目标都分别对阅读的要求作了具体的阐述。
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人教课标版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等环节的编排无形中也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更为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供了平台。
如果单从一节语文课来说,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呢?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通常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学习一篇新课文,应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开始。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着力抓好两个训练点:一是要提高学生自学生字和自读课文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
二是要切实加强朗读、默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流利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敏锐地搜索课文的关键词、中心句和重点段,理清课文脉络,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走进文本,感悟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就一般状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就大面积的语文课的日常教学而言,我以为如下关键词引起的思考可能比较现实。
关键词之一:技术我们平时很少从“技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
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
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证书”的考查与发放,也是没有技术指标的。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即教学技术。
所谓教师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
正是因为学问与技术的原因,从事教学的人才被尊称为教师或老师。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上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
淡化教学技术,不提倡教学技术,教学技术不熟练、不精湛,是危害语文课堂教学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教学技术呢?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
如:教师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如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等。
就课堂教学而言,此中的核心技术有三项: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课文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都会胜人一筹。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课中积累丰富。
善于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知能教学的空间。
利用关键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利用关键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作者:杨建章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1期关键词是指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思路、标示句段之间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词语。
关键词不但能表现文章主旨,还能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
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以关键词为钥匙,打开文本解读之门。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语文教学中,“涵泳”体现在教师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隐藏在文意探寻的过程里。
一个看似简单的词,如果教师能联系课文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往往能帮助学生更轻易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景山教材五年级课文梁实秋的《鸟》中有这样一句:“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这里的“唤”字显然糅合着作者细腻复杂的思乡之情。
为了让学生以一字窥全篇,教师这样问: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学生回答说用“叫”“喊”不礼貌。
教师再问: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学生回答说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教师顺势而导:此时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早晨的鸟声在作者听来格外亲切、动听,就好像媽妈在叫他起床一样;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作者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一个简简单单的“唤”字,让学生跟作者产生了共鸣,文本的解读也自然到位了。
以关键词为基石,铺垫学生朗读情感。
关键词往往蕴含着作者的褒贬,隐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也包含着属于读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读好了带有关键词的句子,也意味着完成了全篇文章的朗读指导,所以利用关键词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先从读好关键词开始。
很多情况下关键词需要读出重音。
《小蝌蚪找妈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自己读,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方法,并进行评价。
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蹬”“跳”“蹦”)读成了重音。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学会捕捉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学会捕捉关键词学会捕捉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导语: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学会捕捉关键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一步。
本教案将教授学生如何准确抓住关键词,并帮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好的理解。
一、什么是关键词1.1 关键词的定义关键词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主题和核心思想的词语或短语。
准确抓住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1.2 关键词的作用关键词起到连接文章信息和读者思维的桥梁作用。
通过抓住关键词,读者可以更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行思考和探讨。
1.3 如何寻找关键词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读全文、注意段落开头和结尾的提示词语、注意标志性的特殊词汇或短语等等。
二、学会捕捉关键词的方法和技巧2.1 先读题目和段落标题在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应先读题目和段落标题,这样可以提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这些标题通常会有提示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关键词。
2.2 注意首句和尾句首句和尾句通常会包含文章的关键信息,因此学生要特别注意这些句子,并提取其中的关键词。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2.3 突出标点符号有时候,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可以起到强调某一词语或短语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因为它们可能是关键词的存在标志。
2.4 查阅词典如果学生对某个词语的含义不清楚,可以查阅词典来获取准确的解释。
了解关键词的确切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5 多练习学会捕捉关键词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老师可以布置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不断运用抓关键词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如何运用关键词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1 解读文章主旨通过抓住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2 分析文章结构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关键词往往会指示文章的段落内容和次序,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关键词教学10月22日,我将到杭州参加“百课万人”教学研讨会,从入选到现在正式开课大概已经快四年了,原来参加的课型为“课堂探究性学习”准备的是《水调歌头》。
而如今改为《大雁归来》,课型定位为“语文关键词教学”。
这个课型似乎是我的首创,严格说这个提法是我第一次提出来,至于这种提法是否能让大家接受,我也没有太大的底,不过还好,学术这种东西可以相互研讨。
现在我把论文先挂上,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语文关键词教学温州二中吴积兴一、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涵义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关键词主要运用于文献标引,随着网络的发展,关键词被广泛运用于网络搜索引擎,关键词概念的使用也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范围。
因此,根据关键词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尝试把“关键词”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把这种教学探索称之为“语文关键词教学”。
课文关键词从文体上看,作为文献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因此,我们把文献标引中关键词的定义套用在语文课文中,赋予关键词新的含义,把语文关键词定位为:关键词是为了解读文章、组织教学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或体现教学目的)的字词。
这个概括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关键词用于文章解读、组织教学。
关键词本来是用于文献标引,文献标引是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某种检索标识的过程。
所以,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关键词的选定,实际上是根据文章的特征,是教师进行课文解读、文路梳理、教学目的确定、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二是关键词要反映文章主题(教学目的)。
关键词是从文章的题目、正文中选取的对表达文章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
这就说明,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所选择的词语必须是能反映文章的(教师解读出的)中心或主题,或者能达到教学目的的,不能揭示文章核心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词语,就不能选作关键词。
三是选作关键词的词语。
在文献范畴的关键词必须是一种自然语言(它是直接从文献中选取的著者的自然用语),而且所选用的词应是能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实词,包括名词、名词性词组等。
但是作文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词,却没有这些限制。
相对于文献范畴关键词的作用即归类和检索,语文课文关键词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从而更好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语文关键词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指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课文关键词,编排关键词序列,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课文的关键词,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
二、语文关键词教学的背景和特点1、基于对本色语文的呼唤新课改之后,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阅读数量着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关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肯定学生的个性阅读,却存在忽略对文本的深入研读,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忽略了语文最基本的教学——语言文字的教学:生字词的积累、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品味等在课堂上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导致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流失。
语文,是一门依仗语言形式存在的一门课程,它要解决的也就是言语的内容。
字、词、句、段、篇是文本的客观形式,只要这个形式为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教学中就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这一特征,也不能有效的领会文本的思想,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她说: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并非是“以文殉道”,而是语文教学中指导阅读应有的责任。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言本身,引导学生去掌握文字、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
2、基于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小的单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李海林教授说过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综观词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未做强调,老师们对词语教学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执行上随意,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大同小异,无非是“抄写”、“释义”、“造句”、“听写”等套路,多是“认读——理解”,甚至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要么把词语的意思强加给学生,要么让学生照着工具书念注释。
在一些公开课上,更是难觅词语教学的踪影。
作为语言品味层面尚的词语教学,虽有涉及,却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形成系统。
更谈不到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基于以上的背景而提出的,它最大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同时,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使用恰当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三、语文关键词教学策略1、关键词选取的范围和数量关键词主要从文章的正文中选取,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文章前言、课文注解、课后读一读写一些等中选取,还需要从文献的摘要和正文中选取。
如在《潼关怀古》的时候,我主要从正文中选取了“山和表里、宫阙、踌躇、苦”四个关键词。
而上《大雁归来》的时候主要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取,其中的“窥探、顾忌”两个词语虽在课后出现,然而在正文中无法找到。
文献关键词选取的数量按照GB 7713-87要求,一篇论文应选取3-8个关键词。
从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一篇文章选取的关键词一般在3-5个。
当然,有的文章因为比较特殊关键词就可少于3个;比如笔者在上《水调歌头》时,主要抓住这首词的小序中“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因此,关键词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文章本身特点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2、关键词的选取关键词虽然是一种无需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但绝不是说,随便从文章中摘取几个词语,都可作为关键词,实际上关键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关键词的用词一方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主题(教学目的),具有指向意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词应是关键词应是单义性的,即一个关键词应对应每个方面。
也就是每个关键词对应文章的某块内容,而把几个关键词联起来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
选取策略一:从作者角度出发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诗文的主要内容。
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得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
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
”由此可见,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最传神,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
文眼当然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但是一篇文章确定一个核心关键词往往还不够,还要寻找与核心关键词相关的拓展关键词。
在《潼关怀古》中,核心关键词是“苦”,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我还选择了三个关键词“山和表里、宫阙、踌躇”,而这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文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山河表里”主要让学生明确潼关的险要的地理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潼关不仅仅是一个关口,同时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而暗中铺垫了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而“宫阙”主要让学生明确本曲作为怀古诗歌的一个情感牵引点,而暗中铺垫朝代的更替让百姓饱受土木之苦,“踌躇”主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内心苦,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三个关键词又紧紧围绕“苦”字,为学生理解“苦”做了充分的铺垫,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
选取策略二:从教学目标设置出发文章常读常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文课文,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因此在确定关键词的时候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而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课文关键词。
比如《大雁归来》,许多老师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环保教育,但是在阅读中我发现,作者利奥波德详细描写了大雁鸣叫和飞翔,而在我看来,自由鸣叫和自由翱翔是大雁的天性,这和文章最后提到的“野性”——天性,是一致的,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解读把本文的关键词确定为核心关键词确定为“野性”,而为了表达对野性的理解,我又确定了“缄默、窥探”,其中“缄默”主要从大雁的鸣叫,明确大雁面对人类的缄默以及面对大自然的喧闹形成一个对比,而“窥探”主要从大雁的飞行,明确大雁面对人类时的顾忌以及面对大自然时候的翱翔形成对比,通过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明确对“野性”的理解。
3关键词的排列关键词的排列要反映出各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性要求,所以在排列时要遵循一定规则,力求做到有利于明确文章的思路文脉,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关键词教学为了防止肆意割裂文本的不足,更要注意关键词的排列,关键词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排列而成,才显匠心独运,课堂才新颖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排列恰当便可达到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我在教《潼关怀古》从文中四个关键词“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入手,便根据文章的文脉和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及课堂操作的需要,依次进行组合排列。
如从“宫阙”的解释引到“最高权力的象征”到“秦汉帝王的皇宫”到“秦朝的宫殿――咸阳宫”到“百姓建造咸阳宫要多少时间?秦王又住了多长时间?”的反问,最后“让全班同学去建造需多久能做好”这一假设的提出,牵涉到几多历史知识,执教者又要多少历史方面的储备?又如从“踌躇”一词“心情忧郁”的意思上生发开去,巧妙地联系到其他相关诗句:辛弃疾的《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王粲的《七哀》:“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长安。
”然后提出:“望西都,意踌躇”,这是为什么?层层铺设,层层递进,从多方面、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领会、理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语文关键词教学举要1、关键词:文本密码词语构成了文本,关键词是文本的密码,关键词教学就是借助关键词走进文本。
《潼关怀古》关键词“山河表里”教学师:谁来说说“山河表里”的意思?生:山河表里的意思是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生:表是外面。
师:对,现在有个词语叫外表,表就是外的意思。
师:山河表里在课文中用来修饰什么?生:潼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