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人均年消费支出比较

合集下载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

国的 1.4 倍
25. 世 界 500 强 企 业: 美 国
科技中国 2018年9月 第9期 7
T HINK TANK 智库
比我国多 6 家 2018《 财 富》 世 界 500 强 企
业 排 行 数 据 显 示, 我 国 上 榜 公 司 数 量 连 续 第 11 年 增 长, 达 到 了 120 家,美国共 126 家企业上榜, 美国企业比我国多 6 家。
派,主要观点是“中国崩溃论”, 面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是缺乏数字
一 方 面 承 认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成 就, 支 撑 的, 容 易 误 导 公 众。 还 有 一
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经济体制机制、 些观点认为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
否 定 中 国 文 化 与 社 会 制 度。 第 三 国,甚至认为 100 年也无法超越
标 对 中 美 差 距 进 行 了 定 量 分 析, 局的数据,2017 年我国总人口为
其中,美国处于领先的指标有 28 13.9 亿,美国为 3.2 亿,中国国
个,即约 70% 的指标领先于我国。 土 面 积、 人 口 数 量 分 别 为 美 国 的
我国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相对优势, 1.05 倍和 4.3 倍,美国城市化率
人均 GDP 在世界排名中仅列第 70 新能源产业等 4 个产业均是中美
位。
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19. 国债:美国联邦政府债
24. 国际贸易:我国对美国
务是我国的 4 倍
贸易顺差 2758 亿美元
据统计,到 2018 年 3 月为止,
中 国 商 务 部 数 据 显 示,2017
美国的债务总额已达 20 万亿美元, 年我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为
医疗支出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美国商业医疗保险业比较发 达, 而 我 国 商 业 医 疗 保 险 业 尚 处 于起步阶段。

中美经济数据对照表

中美经济数据对照表

美国在任谁摆布答:强势美元和中国2015年10月20日12:20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美国这个经济体过去就像身后跟着一群小喽啰的彪形大汉,常常炫耀自身力量。

即使这些日子确实曾经存在过,也早就结束了。

尽管与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仍不算开放,但进出口贸易也占了这个国家经济总量的30%。

这个数字创下了记录新高,是数十年前的约3倍。

其结果是:美国的利率政策和相关事宜是由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所支配的,并且由此造成的局面相当糟糕。

这就是美联储上月决定不加息并可能将之推迟到2016年的缘故。

美联储正为3个因素所掣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的强势和美国国内通胀情况。

这些因素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先看中国。

中国经济放缓使得股市在8月和9月暴跌,令美联储不敢轻举妄动。

央行官员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减缓,其可能产生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多,投资者本周将重点关注中国的第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报告。

官方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同比增长6.9%,,但名义GDP仅增长6.2%。

此前外界认为,若这个数字跌至6.5%以下,另一波股市动荡就会随之而来了。

雷蒙·詹姆斯金融公司(Raymond James)的首席经济学家斯各特·布朗称:“人们对从中国传出来的消息感到心惊胆战。

”不过,他认为这些担忧有些过虑了。

由于中国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美联储的高层官员担心,加息所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

他们尤其担忧,加息会使本来已经非常强势的美元进一步升值。

汇率达到10多年来新高的美元已经重创了依赖出口的生产商和公司,因为外国人必须为美国制造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些公司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出口量的暴跌:减少投资、推迟招聘计划和裁员。

这也许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什么临近夏季末美国的就业率增长会大幅下滑,从而给美联储更多理由去暂缓加息。

美元强势带来的进口商品更便宜和低廉油价已经使美国通胀率跌至新低,但是其同样给美国公司带来压力:如果他们想要保持市场份额就必须降价销售或者削减成本。

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

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

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国财政状况的异同。

在预算收入对比分析中发现,美国预算规模较大,而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方面,美国在社会保障和医疗等领域支出巨大,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

债务情况对比分析显示,美国债务规模高于中国,但中国债务增速较快。

在财政健康状况对比分析中,美国财政状况较为脆弱,中国财政状况相对稳健。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美政府财务状况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然后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财政状况,为两国政府财政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债务、财政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建议、展望、研究局限性、后续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财政政策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革压力。

中美两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经济的总体情况和国家治理水平。

通过对中美政府的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情况和财政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为国际经济政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美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深入分析两国的财政状况,发现其中的异同,并对这些差异进行解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中美政府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国的经济实力和治理水平,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合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政府的财务状况,揭示两国在财政收入、支出、债务和财政健康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现状
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分析或实证检验来探讨收入分配将如何影响总消费。这些研究中隐含着一种倾向,那就是希望证实或证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特征,以支持或批判更为均等的收入分配将提高总消费这一观点。Btinder(1975)试图证明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能提高总消费需求,但是,他的研究赋予了较强的假设条件,得出的结论相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内很多研究也试图找到“缩小收入差距能扩大总消费需求”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李军等,2003)。从这些已有的研究看,研究边际消费倾向的基本理论仍以凯恩斯消费函数为主流,基本模型为:c=a+br,其中c为即期消费,a为自主性消费(即消费者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r为当期可支配收入。为了便于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我们引入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自主性消费对所有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均为同一常数;第二,所有的消费者同质,即除了即期可支配收入外,消费者所有其他性质均相同,在这个假设条件下,相同收入的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每个收入阶层的代表性消费者进行分析,这也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分析范式。
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
(一)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价格差异性
从居民自主性消费来看,其边际消费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影响不同地区同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以及互补商品的价格水平、要素或商品的供求状况、商品和服务在地区间的可贸易性等。由此可知,土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别大、收入水平差别大、地区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比重高的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比较显著。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是影响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工农业产品易于流动,不同城市之间的价差较小,因此,衣着和食品是城市之间价格差别最小的两个类别。而房地产和服务消费在地区间基本不能流动,城市之间价格差异明显,成为构成各个城市价格差距的主要因素。从大类来看,房地产和教育是差别最大的两个类别,从小类来看,教育类中的小学(免费教育)和市重点高中收费差别最大。而医疗方面的住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完整版)支出法比较中美两国GDP

(完整版)支出法比较中美两国GDP

(完整版)支出法比较中美两国GDP (完整版)支出法比较中美两国GDP在比较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时,支出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GDP,探讨支出法在两国的应用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支出法是计算GDP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各种支出的统计来估算一个国家的GDP。

二、中美两国的支出法1. 中国的支出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GDP的计算主要依赖于支出法,即通过对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统计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支出包括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则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变动等;政府支出主要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净出口则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价值。

2. 美国的支出法在美国,支出法也是计算GDP的常用方法。

美国的支出法主要涉及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企业固定投资和净出口。

个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企业固定投资指的是企业购买生产资料的投资支出;净出口代表出口减去进口的价值。

三、中美两国GDP的比较1. 中美两国的GDP总量比较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美国的GDP总量远远超过中国,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发达和高消费水平。

然而,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众多也使其GDP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2. 中美两国的消费支出比较中美两国的消费支出在GDP中占据了重要比重。

尽管美国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其消费支出规模也相当可观。

此外,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对消费的贡献逐渐增加。

3. 中美两国的投资支出比较投资支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企业固定投资规模庞大,但相对较为稳定。

中国则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资,致力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陈卫东 [ 2010-07-01 ]受金融危机冲击,美欧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支撑,国际社会更对中国消费需求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正式迈入3000-6000美元阶段,这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

如何转型为以内需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政策讨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问题,借鉴有关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经验与教训,厘清各种认识误区和政策取向。

一、中国居民消费的规模和增速均居国际前列目前,很多舆论与研究还停留在旧有的讨论框架上,即认为中国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增长过慢,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

消费率走低是投资和出口增速更快等因素导致,而这是中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

正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才造就了30年来中国经济独步全球的高增长。

(一)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造成认识误区的系列表象理论界和国际社会认定中国消费不足,常引如下论据:第一,从经济结构看,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明显偏低。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例(消费率)仅为36.1%,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2.3%的水平,也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49.7%的水平(表1)。

居民消费低于总产出水平,必然导致大规模外部盈余,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失衡的力量之一。

表1.2008年G20成员消费率的比较G20总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小计美国欧元区小计中国印度GDP(亿美元)5149763819161444141364641330604519912067消费占GDP(%)59.062.370.156.549.736.157.7投资占GDP(%)23.020.518.521.630.042.033.0资料来源:IMF数据库第二,从规模看,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多,但居民消费与美国相差甚远。

中美百姓实际消费能力对比

中美百姓实际消费能力对比

中美百姓实际消费能力对比标签:享受生活服务生活 2010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

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 " 昂贵而美丽 " 的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

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

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使换算**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

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

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

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 哈根达斯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

平心而论,味道还是不错的。

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击。

比如,有朋友托我买C 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

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

但也就那么一点。

黄油。

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

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

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

”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

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

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与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

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的劳动节, 9月4号)国家统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

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对比

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对比

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对比作者:王寅孙力来源:《中国报道》2013年第02期逢年过节,中国的大小店家都会打折,因为中国老百姓在节假日常常会花不少钱集中购物。

其实,不光中国老百姓这样,美国老百姓也喜欢在有折扣的节假日多买些东西。

不过,一样钱有百样花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也存在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美国则是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

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必定是带有发展中国家特色的,与美国老百姓的日常消费也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别。

《中国报道》综合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商务部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从居民消费率、节日消费额、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网络购物数据等四个方面,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为您解读中美居民各自的消费特点。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及美国一半近十年,中国居民的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消费率)一直都没有超过50%,而美国的居民消费率则一直维持在70%的水平。

特别是到了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只有34.4%,不及美国的一半,比世界平均水平62.0%也低了不少。

如何提振居民消费率,将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

中美节日忙抢购不是只有中国人喜欢过节买东西,也不是只有中国人喜欢抢购打折商品,美国人在遇到节日促销时的兴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人。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传统节日感恩节,店家通常会在感恩节的第二天也就是周五推出一年中力度最大的折扣活动。

由于店家都是用黑笔记录盈利、红笔记录赤字,因此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进行圣诞节及新年大采购,人山人海的抢购人潮与中国春节期间的消费大军难分伯仲。

中国人买吃的,美国人购健康无论是城镇住户还是农村住户,中国居民支出的最大头都是食品。

中国农村住户在住房上的支出仅次于食品,而住房支出在城镇住户的消费支出中排名第五。

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所占的份额最高,超过了五分之一。

而他们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则比中国居民低得多,仅有6.61%的支出用来购买食品和非酒精饮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美两国的消费美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主编的国际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3],美国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高达10.1万亿美元,当年美国人口约3.01亿,等于美国人均消费3.36万美元,按照当年年平均汇率1美元合6.95元人民币计算,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

由于美国政府补贴,美国失业人员最低年收入也高达1.6万美元,超过人民币10万元,使得美国不存在贫困人口和营养不良人口。

与此相比,当年中国人口约13.256亿,居民消费支出总计为11.06万亿元人民币[3],人均消费支出约8343.4元,合美元约1200。

与美国相比,美国人均消费支出是中国消费人均支出的28倍。

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是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统计的,2012年美国人均消费支出30903美元,中国人均消费支出1221美元,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均消费支出约5400美元[4],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不到世界平均四分之一,不到美国1/25。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按照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中国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2009年仍然高达27.2%[5],等于全国贫困人口超过3.6亿。

如果按照实际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832元人民币计算,中国占人口约一半的农民,平均年收入仅有3505元,折合日均收入仅有1.406美元,都不足2美元,如果根据美元购买力修正到2005年美元,则1美元都不到,比世界银行极端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1.25美元还低。

由于收入严重不足,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的资料,直到2012年,我国人口中还有11%营养不良[6],等于全国超过1.45亿人营养不良。

图1、中美两国人均年消费支出比较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4] 如图1所示,最近30多年来,两国老百姓消费支出的差距一直很大,美国居民享用的商品远超过中国居民。

美国每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量还远大于中国,常常是中国增量的数十倍,也就是说,美国与中国在人均年消费商品方面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1978年,两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是1.5万美元/年,10年后,两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已超过2万美元/年,再过20年后,其差距已经接近3万美元/年了,等于每过10年,两国年人均消费商品的差距增大5000美元,美国居民平均每年增加的消费支出差不多等于中国老百姓一年的平均消费。

即使此后因2008年底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人均消费一度下降,但仅仅过了一年,消费又迅速增加,仅过了3年,消费水平就超过了危机前,又开始拉大与中国的差距。

表1 中美年消费的几种主要工业消费品量 (台)年份产品中国年消费量美国年消费量中国人均美国人均美国/中国2010电视机51,070,300[7] 46,141,530[8] 0.0381 0.1492 3.922010计算机67,800,000[9] 86,701,498[8] 0.0506 0.2803 5.542010小汽车9,379,553[7] 11,588,783[10] 0.0070 0.0375 5.362009鞋(双)2,145,456,0002,258,109,0001.6[11] 7.3[11] 4.562010成衣(件)11,719,553,400[12]20,242,697,000[8]8.7465.44 7.49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美统计局数据库,部分来自公开报道图2 美国和中国人均消费商品之比 (数据见表1) 从人均消费的工业消费品来看,虽然差距没有收入那么大,但也非常大,如表1和图2所示,美国人均消费是中国人均消费的4-7.5倍。

其中2010年美国人均消费的成衣达到了惊人的65件,等于一个人每5-6天买入一件新衣服,同时扔掉一件“旧衣服”。

网上有人介绍,有的美国人买来很多衬衣,只穿一次就扔掉,因为拿去洗太麻烦了,虽然美国都是用洗衣机洗衣服,从没有手工洗衣的。

这里我们没有分析美国和中国工业基础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这是因为很多工业基础产品都是工业消费品的原料,很大部分的实际最终消费者是消费工业消费品的消费者。

例如,钢铁是生产家用电器,计算机和小汽车的主要原料之一。

2、中美两国的生产图3 2000-2009年美国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数据整理另一方面,美国工业生产年年萎缩,工业消费品大都依赖进口,而工业基础产品的生产也严重不足。

如图3所示,以2009年为1,主要产品,除能源工业以外,各种工业生产都是逐渐减少,仅仅经过5-10年,大部分产品生产量都下降了一半左右。

2004年棉线生产量是2009年2.24倍,2000年粗钢生产量是2009年1.75倍,2000年小汽车生产量是2009年2.5倍,2002年水泥生产量是2009年1.77倍。

不仅仅在危机期间发生生产减少,而是在正常年份就不断减少。

只有电力,难以远距离运输,尤其无法越洋运输,只能自己生产消费,与美国居民的终端消费一起增加。

图4、 2000-2013年中国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年变化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数据整理与此相反,中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现在主要工业产品,包括大宗工业消费品和工业基础产品的产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见第三部分),人均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均4倍左右,已经公认是世界工厂。

如图4所示,2013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棉线生产增长了5.5倍,粗钢增长了6.1倍,小汽车增长了18.3倍,电力增长了3.8倍,水泥增长了4.1倍。

图5、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美两国人均生产量之比主要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 数据整理,其中布的数据是2010年,2013年中国煤炭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14],2009年计算机数据分别来自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8]和中国统计局年度数据[7] 即使比较中美两国的人均生产量,中国在大部分工业产品上的人均生产量也都超过了美国。

如图5所示,相比中国人均生产量,美国人均生产的布、电视机和水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粗钢仅相当于中国人均生产量一半,计算机等于中国人均生产量五分之二,除能源领域外,只有小汽车生产量超过中国40%。

由于无法让中国人生产电力,美国人消费,美国人均生产电力仍然是中国人均生产量的3.4倍。

也就是说,虽然美国人均消费比中国人均多几十倍,但是,中国人均生产量,虽然不是全部产品,但在工业消费品方面,大都是美国人均生产量的数倍到数十倍。

美国人均生产量远少于中国,而消费又远大于中国,显然美国的消费大都来自进口,而中国只消费了少部分自己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产品都出口供应美国和西方了。

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记录[3],2005年美国通过海运出口的货物总重为4.05亿吨,而进口货物总重为9.42亿吨,等于净进口5.37亿吨货物。

笔者2010年离开美国的时候,所在单位给笔者送了几件小礼物,令笔者吃惊的是,不但几件礼物是中国生产的,而且装礼品的纸袋也来自中国。

图 6 美国几种主要产品国产化率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数据[8, 15]整理如图6所示,美国消费的工业消费品大都依赖进口,其中微波炉、电视机和成衣等个人消费品基本来自进口,美国国内生产的产品占比例很小。

即使对计算机和汽车等高技术个人消费品,美国国产化率也降低到34%和59%了。

由于个人工业消费品主要依赖进口,美国国内对基础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因此,即使工业基础产品生产量年年下降,其国产化率还是明显高于消费品的,其中电难以长距离运输,基本来自美国国内生产,而水泥及其制品价值低,长距离运输的成本高,也主要来自美国国内。

另外,美国很多生产量很少的产品,例如手机等,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占个人支出很大比例,由于美国统计局不提供国内产量数据,就无法计算国产化率了,也可以视为基本是进口的。

由于难以找到生产量数据,这里还有一些数据是根据产品价值来估算的,如成衣,小汽车,通讯设备等,因美国产品价格明显高于进口产品,从而得出的结果要比按数量估算得到的结果要高得多。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邦焦尔尼是一名女记者,她在2004年“痛下决心”:从2005年1月1日起,抵制“中国制造”,尝试一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生活会是怎样。

一年的实验结束后,她感叹道:“你会意识到生活中巨大的不便。

我们确实受益于中国的商品。

” 邦焦尔尼把她全家这一年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写成《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16]》一书,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关注,此后美国政府严格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防止中国产品形成垄断。

根据笔者2009-2010年在美国的观察,中国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基本上在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美方统计的数据,2005年,美国的进口商品中,有14.6%来自中国;到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5.5%。

从这个数字来看,似乎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产品的比例很低,但从进口数量来看,则数字巨大,这是因为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都极低。

例如,邦焦尔尼在书中回忆[3],4岁儿子穿的鞋小了,邦焦尔尼逛了数家商场,除了中国制造的鞋外一无所获,只好作罢。

两周后,她发现再不给儿子买鞋他的脚趾头就要露出来了,最终她在一家在线商店找到一双价格为68美元的意大利产昂贵运动鞋。

这个美国记者的经历说明,当时美国商店销售的普通男童鞋大都来自中国。

这是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都极低,按照进口价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就很低了。

曾经担任中国商务部长的薄熙来曾公开指出[17],中国出口8亿件衬衣到西方,才能换来西方出口到中国的一件产品。

3、中国产量占全球比重图7 2013年中国生产的几种主要基础工业产品占全球百分比数据来源:粗钢来自钢联资讯[18],生铁来自中研普华[19],水泥来自欧洲水泥协会[20],煤炭来自BP公司[21], 化纤来自台湾纺拓会[22] 我国的基础工业产品大都在50%左右。

如图7所示,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48.5%,生铁占全球60.8%,水泥占全球58.6%,煤炭占全球46.6%,化纤占全球68%。

在电子工业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23]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主要产品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占世界第一。

图8 2009年我国和世界主要家电产量对比,本图来自中国产业研究报告[24] 在家用电器方面,根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24],早在2008年,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承担着全球家电市场77%的生产量,2009 年,中国家电业销售规模超过7,000 亿元,如图8所示,其中电冰箱、洗衣机占了全球的40%以上的产量,空调、微波炉占全球80%的产量,成为全球家电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