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_课件

探究一
探究二
答案:(1)A C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 土 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 (3)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 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①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趋缓;②对水质的影响:入 河泥沙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探究一
探究二
(3)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 响。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 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 联系实际,针对成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框图分析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探究一
探究二
3.湿地减少的原因分析 造成湿地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 湖泊、沼泽消亡的过程。湿地减少的原因用框图表示如下:
12345
答案:(1)东北 黑土流失 (2)a b d c(自左向右,自上而下)
(3)
地 主要环境问题
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森林资源 ① 的破坏
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 等
② 土地荒漠化
牧区生产力低,不合理放牧(超载、过载等),滥垦草原, 使草场破坏严重
12345 乙 ①②两地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
12345
(1)按地形区来说,甲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位于
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平原,该区北部
(2)将下列代号填入乙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
a.以风力作用为主 b.以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 d.年降水量小且 不稳定
(3)读图,完成下表。
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保护森林 1.国际:1992 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 了《⑲___关__于__森__林__问__题__的__原__则__声__明_________》,在国际范围内确 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 《⑳__森__林__法____》),2002 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许多林业管理部门和
2.中国湿地(湖泊)减少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保护湿地的措施 (1)1971 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 6 国签署了 《湿地公约》。 (2)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 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砍伐森林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3.森林的生态功能 (1)吸收⑬__二__氧__化__碳__,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2)⑭__保__持__水__土__,__防__风__固__沙_____。 (3)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4)⑮_过__滤__尘__埃___,吸收噪声。 (5)调节气候,⑯__涵__养__水__源__。 4.森林破坏后的生态灾难 导致洪水频发、⑰__水__土__流__失__加__剧__、⑱__土__地__沙__化__、河道 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青藏高原
G草场退化、湿 高寒气源自、降水少导 地萎缩、土壤 致生态环境脆弱 侵蚀
人口稠密 过度开垦
人民生活贫穷,过杜开 垦、过度砍伐
过度放牧
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 相关性
森林破坏
森林破坏 土地侵蚀 草场退化
土地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
这里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精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ppt课件.ppt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演示课件
学习目标
1、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3、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演示课件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 森林和草原破坏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湿地减少
演示课件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分布地区
森林破坏 东北的大兴安岭、西南的横断山区
次生盐碱化 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地区
演示课件
❖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2005年,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遭遇数十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演示课件
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林木砍伐 2.林地开荒和开矿 3.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 4.空气污染
演示课件
3.湿地减少
演示课件
什么是湿地?
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 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 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的、半咸或咸的水 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以的水域。
演示课件
互花米草:引入外来物种引起的问题
演示课件
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1.乱砍滥伐 2.过度捕猎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入侵
演示课件
2.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提供旅游休 闲场所。
热带雨林的损失尤其严重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如何看待“围湖造田”
❖ 为什么要围湖造田?
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
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
系的恶性循环;
造成生态环境的原因和结果

造成生态环境的原因和结果
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2. 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3. 农业活动:不合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大规模的畜牧业,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4. 滥伐森林和过度开垦: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会破坏生态系统,减少植被覆盖,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
5. 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燃烧化石燃料等能源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以下结果:
1. 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2. 环境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受到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4. 资源短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减少,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等。
5. 人类健康问题: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和健康风险的增加。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⑴.原因:一是污染源。
大气污染来自工业、农业、家庭化石燃料使用,金属冶炼,还有沙尘天气等;水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残留等;噪声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工地、社会活动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
二是净化能力差。
大气污染与风力小、或逆温导致的大气对流运动弱有关,水污染与水量小、流速慢有关。
⑵.措施:一是控制污染源。
首先是预防,尽量减少排放,其次是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次是进行无害处理。
二是分散污染源。
通过分散布局,减轻污染程度。
三是增强净化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参加区域合作,加强环保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2.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④地形起伏大。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过度放牧;④开矿等。
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适度载畜,改善天然草场;③开矿后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④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结合,保塬、护坡、固沟。
3.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气候干旱,多大风,蒸发旺盛;③广布沙质沉积物;④鼠害,蝗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采取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退耕还林、还牧,营造“三北防护林”;③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建设人工草场;④禁止采药材,挖发菜等;⑤合理用水;⑥构筑草方格沙障;⑦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4.干旱缺水问题(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年降水总量不多,河流年径流量小;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植被覆盖差,涵养水源的功能低。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课件-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 不同时段是指表格中的1976~1986年和1986~2005年,湿地变化特点要从 表格中的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进行说明。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 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应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 退耕、严禁围垦。
答案 (1)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 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 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退耕、严禁围垦等。
沼泽
珊瑚礁
水稻田
滩涂好放鸭
滩涂
2、湿地功能
1)湿地的生态价值 ——“地球之肾”
调节气候 调蓄水量 净化水体 释放氧气 美化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鱼塘
提供水资源
提供矿物资源
提供能源和பைடு நூலகம்运
水
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
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
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赣、闽、台)
缺林地区:
广大西北和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
思考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因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 因主要是烧荒耕作、过度 采伐、、过度放牧、修建 道路和森林火灾等造成, 其中烧荒耕作是首要原因, 占整个热带森林减少面积 的45%。在垦荒过程中, 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 马孙森林,把树木砍倒, 再放火烧。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包括过度开发 、污染、城市化等,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质 量的下降。
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 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以遏制生态环境的 进一步恶化。
展望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
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环境问题,如部分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 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也面临 着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公众对环保意识的淡薄, 缺乏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
政策和管理缺失
政策和管理缺失导致生态 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 和管理,从而加剧了生态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03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政策措施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以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发展环保产业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如环保设备 制造、生态修复等,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
强化环境监测和预警
政府应建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 决环境问题,预防环境风险的产生。
教育措施
加强环保教育
01
政府应加强环保教育,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
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