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西秦岭阳山超大型金矿床成因探讨

[ 5 ]张 国伟 ,董 云鹏 , 等 .秦 岭一大别 造 山带 南缘勉 略构 造 带- 9 勉 略缝 合 带[ J ] .中国科 学 ( D辑 ) ,2 0 0 3 ,3 3( 1 2) :1 1 2 1~1 1 3 4 . [ 6 ]裴 先治 ,张 国伟 , 等 .西秦 岭南 缘勉 略构 造 带主 要地质 特 征[ J ] .地 质通 报 ,2 0 0 2 ,2 1 ( 8 — 9) :4 8 6 — 4 9 4.
5 结论
从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西秦岭地区现在的构造格局是长期多旋回、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产物 ,阳山 金矿床是产于泥盆系三河 口组 ,既有卡林型金矿特征又有造 山型金矿特征的超大型金矿 ,正是 由于成矿 物质的多源性和多时代热液叠加造就了独特的阳山超大型金矿床。
参考 文献 :
[ 1 ]余 金元 ,吴春俊 ,等 .甘肃 省文 县 安坝 里北 金矿 普查 地 质报 告[ R ] .成都 :武 警黄 金第 十 二支 队,2 0 1 2 . [ 2 ]张 国伟 ,孟 庆任 ,等 .秦 岭 造 山带 的造 山过程 及 其动 力 学特征 [ J ] . 中国科 学 ( D 辑) ,1 9 9 6 ,2 6( 3) :l 9 3 ~2 0 0 . [ 3 ]冯 益 民 ,曹宣铎 ,等 .西秦 岭造 山带 的演化 、构 造格 局和 性质 [ J ] .西 北地 质 ,2 0 0 3 ,3 6 ( 1) :1~1 0 . [ 4 ]刘建 宏 ,张新 虎 ,等 .西秦 岭 成矿 系列 、成 矿谱 系研 究及 其 找矿 意义 [ J ] .矿床 地 质 ,2 0 0 6 ,2 5 ( 6 ) :7 2 7 ~7 3 4 .
西秦岭阳山超大型金矿床成因探讨
硅 泥质 地层 。碳 同位 素分 析结 果也 表 明 ,阳 山金 矿 碳 的来 源 既有 岩浆 成 因碳 ,也有 沉积பைடு நூலகம்碳 的成份 。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仑头金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潜在的重要金矿产区。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金矿分布较为零散,找矿难度较大。
由于金在近年来的价格持续上涨,对于金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马仑头金矿的矿床地质背景、成因分析以及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包括了马仑头金矿地质构造、成矿作用、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信息。
了解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是找矿工作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矿床的地质背景,才能更好地指导勘探工作和找矿活动。
马仑头金矿地质背景的详细了解,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马仑头金矿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将围绕马仑头金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找矿标志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全面了解该矿床的特点,为今后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的深入研究,探讨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找矿标志,从而为未来的矿床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马仑头金矿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过程,可以揭示该矿床的成矿机制,为找矿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研究马仑头金矿的找矿标志,可以帮助识别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潜在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马仑头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标志,为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字数:148】2. 正文2.1 马仑头金矿地质背景马仑头金矿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具有较高金品位的大型矿床。
该矿床地质背景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变质板岩和斑岩构成。
研究表明,马仑头金矿的形成与古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受地壳深部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较大。
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次级断裂、褶皱和蚀变等,这些构造对金矿成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成因分析显示,马仑头金矿主要形成于构造活动较为剧烈的时期。
西澳大利亚卡尔古里金哩超大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21 0 0年 6月
资 源环 境 与 _程 T -
Re o r e vr n n s u c sEn i me t& En i e rn o gn ei g
Vo. 4, o 3 12 N .
J n ,01 u e2 0
西 澳 大 利 亚 卡 尔 古 里 金 哩 超 大 型 金 矿 地 质 特 征 及 成 矿 机 理
O 引 言
西澳大利亚矿产极其丰富, 富铁、 铝、 、 、 铜、 金 镍 金
刚石等 矿产 均列 世界 前茅 , 这依 赖 于成矿 环境 的优 越 。 西 澳是 由两 大块 太古 界地体 组 成 的地 核和 其 周边 的元一 古生 界及 其更 新 的沉 积 盆 地 构 成 , 一典 型 的 为 台 区特 征 ( 1 J 图 ) 。
卡尔古里是 一座依托金 哩金矿 发展起 来 的矿 山城 , 约 3万人 口, 在西 澳 除佩斯 ( eh 首府外 , 这 Pr ) t 已是 较 大 的城市 了 , 极其便利 , 交通 街道 宽广 洁净 , 层不 高却 五 楼 彩缤纷 , 华超 市 、 类 商行 一 应俱 全 。 以往凡 指 卡 尔 豪 各
为世界三 大金矿之 一,了解其成矿环境 、地质特征 、成矿机理 、控矿因素,也许对我们找大型金矿有所裨益。
关键词 :卡 尔古里金矿 ;太古界绿岩 带;矿 源层一粗 玄岩 和条 带状 含铁 建造 ;多期蚀 变及其 组成 ;多期 剪 切带及其产状 ;控矿 因素 ;找矿标志 ;矿床成 因 中图分类号 :P 1 . 1 6 8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 1 ( 00 0 0 1 0 6 1 2 1 2 1 ) 3— 2 7— 6
古 里金矿 , 实际 上指 的 就是 金 哩金 矿 , 近期 有人 引用 了
甘肃夏河—合作金矿密集区控矿因素及资源潜力分析

甘肃夏河—合作金矿密集区控矿因素及资源潜力分析矿床地质甘肃夏河—合作金矿密集区控矿因素及资源潜力分析柳生祥,陈耀宇,刘强,雒晓刚(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夏河—合作金矿密集区位于西秦岭同仁-夏河-岷县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已发现金、铜、铅、锌、铁等矿床(点)60余处,尤以金矿床(点)占绝对优势(38处)。
其中特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金矿床2处,小型金矿床9处,金矿点26处,该区成为秦岭造山带又一重要的金矿密集区(图1)。
图1 夏河—合作地区地质矿产简图1 夏河—合作金矿密集区控矿因素1.1 赋矿地层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纪毛毛隆组、三叠纪山尕岭群和古浪堤组中。
毛毛隆组为半深海斜坡-盆地相陆源碎屑浊积岩建造,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灰岩、砾屑灰岩、透镜状砾岩、含砾砂岩,三索玛、答浪沟、老豆等金矿产于该组中;山尕岭群为半深海盆地相细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板岩,偶夹砂岩透镜,该组中有隆瓦寺院、早仁道等金矿;古浪堤组为大陆斜坡相陆源碎屑浊积岩建造,岩性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砂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透镜状砾岩,该区大多数金矿赋存在古浪堤组中,如早子沟、直河完干、桑曲、完肯、索拉贡玛等金矿。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叠系中Au丰度值一般为4.58×10-9,高于地壳克拉克值(2.30×10-9),Au在地层中的初始富集对金矿密集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后期构造—岩浆活动使成矿物质活化、758 矿床地质2012年迁移,并在有利空间沉淀并保存。
三叠纪地层是形成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的最有利层位。
1.2 控矿构造区内主体褶皱为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其南翼发育一系列大致相互平行的数条北西向主干断裂,它们构成了岩浆上侵和热液运移的通道,控制了区内岩浆岩和金矿床的分布。
各断裂带旁侧分别有与其配套的低序次断裂及其裂隙系统,是矿质热液交代沉淀的有利场所,往往形成厚度大、品位富的矿体。
金矿怎样形成的

金矿怎样形成的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很多人都好奇金矿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金矿知识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金矿的形成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
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
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
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金矿的主要产区综述中国各省市区除上海外,都有金矿分布。
210978940_桦甸市六批叶大架沟金矿资源储量变化及成矿规律认识

2022年 12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79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桦甸市六批叶大架沟金矿资源储量变化及成矿规律认识牛廷瑞(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〇八队,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六批叶大架沟金矿是1998年发现的大型矿床,经过2002年~2004年3年详查工作,勘查结束并提交详查报告。
2015年开展吉林省桦甸市六批叶矿区大架金矿深部(300米标高以下)金矿详查,本次提交(122b+333)矿石量2739kt,金金属量11584kg,银金属量43.7t。
其中(122b)矿石量798kt,金金属量2790kg,银金属量9.9t,122b矿石量占本次提交资源储量的29.1%,122b金金属量占本次提交资源储量的24.1%。
预可行性研究表明矿床开发利用是经济的。
其金资源量增加金金属量7千多千克,银金属量19多吨。
本文探讨该矿床增加的原因及成矿规律,指出今后在吉林省桦甸市三道溜河地区找矿方向。
关键词:资源储量变化;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2)23-0079-3Resources and Reserves Change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Liupai Yedajiagou Gold Deposit in Huadian CityNIU Ting-rui(Group 608, Jilin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Changchun 130000,China)Abstract: Liupiyedagagou gold deposit in Jiapigou Town, Huadian City, Jilin Province was discovered in 1998. After three years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 from 2002 to 2004, the exploration was completed and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report was submitted. In 2015,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deep gold deposit (below 300 meters elevation) of Dajia Gold Mine in Liupiye Mining Area, Huadian City, Jilin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This time, 2739kT of (122b+333) ore, 11584kg of gold metal and 43.7t of silver metal were submitted. Among them, the amount of (122b) ore is 798kT, the amount of gold metal is 2790kg, and the amount of silver metal is 9.9t. The amount of 122B ore and gold metal account for 29.1% and 24.1% of the resource reserves submitted this time. The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 shows that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eposit is economical. Its gold resource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7,000 kilograms of gold metal and 19 tons of silver me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deposit and it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points out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Sandaoliuhe area, Huadian City, Jilin Province.Keywords: changes in resource reserves; Metallogenetic regularity收稿日期:2022-10作者简介:牛廷瑞,男,生于1984年,甘肃白银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成矿条件1.1金矿床基本特征1.1.1金矿床的层控性在世界范围内,金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各种含金高的岩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重要的金矿床都受一定的地层控制。
在世界上已知的重要含金地层有北美大陆上的基瓦汀超群,耶洛奈夫群,提敏斯群,霍母斯塔克群。
澳洲西部伊岗地块上的卡尔古利层、南非洲大陆上塞巴奎群、布拉瓦约群和斯威士兰超群、维特瓦特斯兰德群。
印度地盾上的达瓦尔群。
我国的含金地层有太古代的鞍山群、太华群、迁西群;元古代的辽河群、碧口群、歪头山组、陈蔡群,泥盆系的古道岭组。
二叠系的大厂层等。
在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分布,总与特定的岩石建造(含金建造)有关,主要是超基性一一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含铁硅质岩建造;含碳泥质页岩建造;含碳陆源碎屑岩建造等。
尽管金矿所赋存的岩石类型比较多,对各类岩石无明显的专属性,但是前寒武系的绿岩是最重要的赋金地层。
似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绿岩带中总是有金矿床存在。
近年来对太古代绿岩和其它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成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呈残留体保存于地壳局部地段的太古代绿岩和其他地层中金的原始含量(丰度)较高,与金矿化相伴生的其他矿化元素和矿化剂含量也较高,是形成金矿床的矿源层。
这些矿源层中的金在尔后的变质作用、同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可以发生重新分配,在有利部位形成矿体。
含金地层与矿体(或矿化岩石)经风化破碎后,又为形成含金砾岩或其他时代的砂矿提供碎屑物质原料。
著名的南非兰德变质砾岩金矿床,就是古盆地(兰德盆地)北缘的太古代绿岩,提供了成矿的碎屑物质。
金对不同变质相带的选择也表现得十分典型,金首先选择变质程度低的(片岩相)相带中富集的事实,在许多地区能清楚地见到。
绿岩中有一个最佳热力带,金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化趋向于选择性富集,这种金矿的形成可能发生不大的再分配,有助于金聚集积的热力条件可能接近于区域变质中的中等或稍高级的绿片相(大约450〜550℃,更准确些是300〜400℃的温度范围卜在超变质作用下由于压力差的驱动,金主要表现从深变质相排出,向绿片相集中。
金矿成因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2006-1-10)一、岩桨一热液金矿床本类金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
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一清源深断裂,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等。
混合岩化一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落型花岗石。
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
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私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
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一多金属矿化。
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实例: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
同位素年龄1.4亿年。
呈北东一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 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一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
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仅极少数分布于自云岩或岩枝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一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一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一6条矿体组成。
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m,最厚5 -1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11-20;[修定日期]2000-12-01;[责任编辑]曲丽莉。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K ZCX 1-Y-03)和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黄金项目(K Z 951-A1-404-02-02)专题资助。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杨金中1,2,沈远超1,刘铁兵1(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摘 要]矿床成矿偏在性(趋群性和不均一性)是金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特点。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是矿质来源、热液来源、搬运介质和赋矿空间等的有机统一;是富含成矿物质的初始地壳在长期的活化改造作用过程中,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在合适的赋矿空间沉淀并被长期保存而形成的。
初始地壳,尤其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是金矿密集区形成的物质基础。
长期的热液活动是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动力,而长期的地壳活化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是热液活动的基础。
韧性剪切带、拆离滑脱带、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赋存的有利空间。
[关键词]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 初始地壳 活化改造 流体活动 赋矿空间[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1)01-0030-03 矿床成矿偏在性(趋群性和不均一性)是金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特点。
胶东、小秦岭和冀北等地区金矿床密集分布,金矿储量巨大;但在我国其它地区,甚至在其相邻地区,如鲁西地区,却很少发现成群的大—中型规模的金矿床。
地质学家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胶东金矿床密集区为例,从地壳演化及成矿的角度,试图阐述我国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1 充足的矿质来源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必须有充足的矿质来源。
尽管大量的研究认为矿质可能有4种来源,即地幔源、地壳源、地表源和宇宙源。
但从根本上看,矿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来源于地球早期的壳-幔分离作用。
75%~85%的大陆地壳物质在太古宙就从地幔析出了(Dewey 和Windley ,1981;Weaver 和T arney ,1984;李曙光等,1990),在后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地壳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对先存地壳的各种改造作用(陆松年等,1997)。
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大规模高金丰度初始地壳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金矿密集区。
在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内,初始地壳的矿化元素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表1)。
胶东、小秦岭、张宣等金矿密集区内初始地壳含金丰度均在地壳克拉克值的10倍以上,而夹皮沟、冀东、鲁西等地初始地壳含金丰度仅是地壳克拉克值的3~4倍左右。
可能正是这种差异控制了矿床分布的不均一性。
初始地壳规模越大,含金量越高,能够被后期改造作用或成矿作用萃取和聚集的金含量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形成金矿密集区。
表1 金矿床密集区初始地壳金丰度与矿化规模对比表胶东小秦岭张宣夹皮沟冀东太行山鲁西初始地壳金丰度值(10-9)28.4745.1420.40 5.368.80 5.507.78浓集系数13.0020.619.32 2.45 4.02 2.51 3.55金矿密集区面积(km 2)2万100014003155000??探明储量占全国比例(%)18.91 6.50 2.33 3.043.130.000.00矿化规模特大型721大型8522中型16105351小型6020109187矿点2008082801632312据杨春亮等(1999)。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金矿成矿作用与下层变质基底有关,金主要来源于下层变质基底。
在胶东地区,金主要来源于胶东群。
主要依据有:①胶东群原岩主要为一套夹有玄武质科马提岩的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它们是源于地幔具绿岩带性质的火山岩。
由于地壳中金的原始来源是地幔,故胶东群提供了金的原始来源。
②胶东地区金矿床硫同位素分析表明,胶东群δ34S 值为5.6‰~8.5‰之间,均值为7.2‰;矿石δ34S 值为4.3‰~13.0‰之间,均值为8.8‰。
说明两者有相似的硫源。
③胶东地区金矿床铅同位素研究表明,胶东群206Pb/204Pb 值为17.12~17.35,均值为17.19;207Pb/204Pb 值为15.25~15.45,均值为15.40;208Pb/204Pb 值为37.01~37.83,均值为37.34。
矿石铅206Pb/204Pb 值为16.62~第37卷 第1期2001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 O LOGY AND PROSPECTI NG V ol.37 N o.1January ,200117.62,均值为17.08;207Pb/204Pb值为14.85~15.63,均值为15.31;208Pb/204Pb值为36.82~38.45,均值为37.68。
两者铅同位素组成相似,都为正常铅。
④胶东群与金矿体稀土元素分配曲线基本一致。
因此,查明下层变质基底的分布状况无疑对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找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矿质的预富集作用从金矿成矿作用角度看,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对初始地壳(或称初始矿源层)中金的预富集对金矿密集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胶东特大型金矿和大型金矿(玲珑金矿、焦家金矿、台上金矿和三山岛金矿等)均分布在胶东西部招远—掖县成矿带,而胶东东部除邓格庄金矿、金青顶金矿、蓬家夼金矿有一定的规模外,其余大部分为金矿点。
可以说,胶东西部金成矿作用的强度远大于胶东东部地区,然而组成胶东基底变质岩金的丰度数据却正好相反,表现出金矿化越强烈的地区,基底金的丰度越亏损。
这一结论与小秦岭和华南的研究结果一致(陈衍景, 1992;刘英俊,1989;马振东,1989)。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金矿密集区基底金的丰度高低不是决定区域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金矿密集区中,原富集在初始矿源层中的金,早在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中被活化、迁移,现在所表现的正是金的亏损。
金矿密集区形成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是否存在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对初始地壳(或称初始矿源层)中的金进行活化和萃取,并在适合的构造环境中富集。
在后期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处于中、深层次的变质基底不仅会形成金的活化再分配,而且部分熔融和韧—脆性剪切带的发育均可能造成金的预富集或形成金矿床。
胶东马家窑金矿床就是早期金矿预富集作用的产物。
以华北地台为例,发生在1.8G a左右的吕梁—中条运动就使华北变质基底发生了显著的构造抬升,并在与之相随的韧—脆性剪切带、滑脱带及退变质带中形成了金的预富集。
这些金的预富集部位多是后期成矿作用的最有利部位。
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在胶东金矿密集区,众多金矿床分布在变质基底与花岗岩的内接触带上,即混合岩化前锋带上(杨忠芳等,1998)。
混合岩化前锋带就是金的预富集带,它是在区域混合岩化过程中,从源岩中释放出的金及其伴生金属元素随着富碱富挥发分的流体由混合岩化作用中心(或重熔作用中心)向着减温减压带进行迁移而形成的。
它为中生代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
3 长期的流体活动有了充足的矿源并不等于就能提供大量成矿物质,还必须把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并聚集成矿。
其中,长期或多次活动的热流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胶东金矿密集区为例,重熔岩浆作用-大气降水混合作用的持续发展,是胶东金矿密集区形成的地质基础。
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早期(高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与区域重熔岩浆作用有关(玲珑型和焦家型金矿床);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最后占据主要地位(低温阶段,与青山期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
从总体上看,要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首先要求流体的强度大,即矿化蚀变带的规模大、水/岩比值高。
计算表明,若形成中等品位(8×10-6)的超大矿体,至少要有1000m(长)×1000m(斜深)×5m (厚)的体积;若为贫矿体(3×10-6),则规模必须在2000m(长)×2000m(斜深)×3m(厚)以上。
其次,要求流体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由于金在矿源岩中主要以Au0的形式存在,因此溶液的较强氧化性可以促进Au0向Au+的转化,有利于Au+与S2-或SH-结合构成富金流体迁移。
只有强度大、氧化性较强的热流体长期或多次活动,才能使成矿流体富金,造成矿体变富,矿化类型增多。
例如,玲珑矿石成矿时代虽为燕山期,但同位素年龄范围很宽(100Ma~127 Ma);蓬家夼金矿床在古元古宙已经形成了金的预富集,在主成矿期(100Ma左右)则使矿体最终定位,并使矿化更加富集。
此外,热流体的循环流动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如不透水层的屏蔽作用。
在蓬家夼金矿区,顶部是石墨片岩层和碎粉岩层,为弱透水层;中部是构造破碎带,即角砾岩层,为良好的透水层;底部为早期煌斑岩脉、糜棱岩,为弱透水层。
中间构造破碎带无疑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和矿质聚集的场所,因而成为有利的赋矿层位。
蓬家夼金矿区90%以上的储量均赋存在此带内。
4 强烈的改造作用要保证成矿热液长期活动,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热源,即金矿密集区均形成在地壳改造作用强烈的地区。
由地壳构造变动、区域变质作用、重熔作用和火山-岩浆活动所标志的热事件,不仅可以生成不同性质的内生热液,也可以驱动地下水、地表水和建造水等形成外生热液;而且还能够形成温度、压力差的环境,驱动热液运移,构成热液运移的动力条件。
第1期 杨金中: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我国各个金矿密集区都有与金矿成生联系密切的显生宙构造-热事件的叠加,在小秦岭是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和后期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在冀北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碱性岩的侵入,而在胶东地区则为燕山期大规模壳源深熔花岗岩浆活动和燕山晚期青山组火山-岩浆活动的发育。
在这些金矿密集区中,不但有成矿同期的岩浆活动,而且还有比矿化更早的多期侵入岩浆发生。
它们既是成矿热液长期活动的热源,又是富金初始地壳活化再造的产物。
其本身就标志着一次强烈的地壳改造事件,随着区域内构造-热事件的发生,壳内金元素必然有一次再分配的过程,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也是顺理成章的。
一般而言,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岩体与岩体的接触带以及岩体内部脉岩发育区均是成矿有利部位,易于引起岩石的活化,利于成矿流体的上升、运移甚至沉淀成矿。
裴荣富等(1998)认为,胶东地区的金矿体就是在早期(古元古代末)韧性剪切带的基础上,经受强烈的构造挤压(中生代),在由强烈改造作用形成的壳源深熔花岗岩浆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
可见,强烈的地壳改造作用是金矿密集区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5 有利的矿体定位空间初始地壳形成以后,在长期的地史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强烈的地壳改造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脆-韧性剪切带、拆离滑脱带、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退变质带、断裂裂隙构造带、角砾岩化带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具有明显差异的岩石接触带等都是金矿体最终定位的有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