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教案

合集下载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难点: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解;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 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3. 提问: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它有哪些特点?环节二:自主探究1. 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 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解方法。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教师示范求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 教师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3. 教师点评并讲解练习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强调反比例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反比例函数的PPT;2. 图形计算器;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图形计算器,直观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3.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注重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教案、教学设计
3.提高题:结合几何知识,设计一些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几何直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 3)和点B(-2, -3),求反比例函数y = k/x的图像上距离点A和点B相等的点C的坐标。
4.探究题: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导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反比例函数,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并结合几何图形进行展示;
(3)巩固: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
(4)拓展: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相互转化,解决复杂问题;
(5)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题:设计一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题: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几何综合问题。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几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和系统。然而,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将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知识综合运用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互转化;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 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是指形如y = k/x (k为常数,k≠0) 的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当k>0时,双曲线在第一、三象限;当k<0时,双曲线在第二、四象限。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速度、浓度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亮点:(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 改进措施:(1) 在实践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教案)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典型题型,训练学生发现几何问题中的反比例关系,并运用函数知识进行解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根据面积或比例来求解问题的情况?”比如,我们如何根据已知的长和宽来求解矩形的面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反比例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以及它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求解,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反比例函数在几何问题中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特点,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举例:y = k/x(k≠0),解释k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如k>0时图像位于一、三象限,k<0时图像位于二、四象限。
(2)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交点问题:分析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交点情况,掌握求解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形如y = k/x(k≠0)的函数,它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曲线。反比例函数在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时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来求解矩形的面积,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在课堂上尝试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还不够理想。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鼓励同学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第10讲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 教案

第10讲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  教案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讲义)一、知识点睛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的处理思路1. 从关键点入手.通过关键点坐标和横平竖直线段长的互相转化,可将函数特征与几何特征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2. 对函数特征和几何特征进行转化、组合,列方程求解.若借助反比例函数模型,能快速将函数特征转化为几何特征.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几个模型,在解题时可以考虑调用.①结论:2||ABO ABCO S S k ==△矩形 结论:OCD ABCD S S =△梯形②结论:AB =CD③结论:BD ∥CE二、精讲精练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14OA OB=,函数9yx=-的图象与线段AB交于点M.若AM=BM,则直线AB的解析式为_________.的直线l交x轴于点F,交y轴于点G(0,-2),则点F的坐标是_________.3. 正方形A 1B 1P 1P 2的顶点P 1,P 2在反比例函数xy 2=(0x >)的图象上,顶点A 1,B 1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再在其右侧作正方形P 2P 3A 2B 2,顶点P 3在反比例函数xy 2=(0x >)的图象上,顶点A 2在x 轴的正半轴上,则点P 3的坐标为_________.4. 如图,已知动点A 在函数4y x=(0x >)的图象上,AB x ⊥轴于点B , AC ⊥y 轴于点C ,延长CA 至点D ,使AD =AB ,延长BA 至点E ,使AE =AC . 直线DE 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P ,Q .当QE :DP =4:9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 积为_________.5. 如图,直线12y x =与双曲线k y x =(0k >,0x >)交于点A ,将直线12y x =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与y 轴交于点C ,与双曲线ky x=(0k >,0x >)交于点B .若OA =3BC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6. 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C 在x 轴上,∠ACB =90°,AC BC ==,反比例函数3y x=(0x >)的图象分别与AB ,BC 交于点D ,E .连接DE ,当△BDE ∽△BCA 时,点E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7. 如图,A ,B 是双曲线ky x=(0k >)上的点,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5,直线AB 交x 轴于点C ,交y 轴于点D .若6COD S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_.8.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 =2AB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0,2),C ,D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ky x=(0x <)的图象上,则k的值为_______.9. 如图,已知直线12y x =与双曲线ky x=(0k >)交于A ,B 两点,点B 的坐标为(-4,-2),C 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ky x=(0k >)上一点.若△AOC 的面积为6,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10. 如图,M为双曲线y =M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y =-x +m 于D ,C 两点,若直线y =-x +m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则AD ·BC 的值为_________.11. 如图,直线l :1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与原点O 关于直线l对称.反比例函数kyx=的图象经过点C,点P在反比例函数kyx=的图象上,且位于点C左侧,过点P作x轴、y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l于M,N两点.则AN·BM的值为____________.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随堂测试)1.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点A在反比例函数2yx=的图象上,第二象限内的点B在反比例函数kyx=的图象上,且OA⊥OB,tan Ak的值为______________.2.A.1 B.2 C.3 D.43:如图,等边三角形ABO 的顶点B 的坐标为(-2,0),过点C (2,0)作直线CE ,交AO 于点D ,交AB 于点E ,点E 在反比例函数ky x=(0x <)的图象上.若 S △ADE =S △OCD ,则k =_____.4.如图,直线112y x =--与反比例函数k y x =(0x <)的图象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交双曲线于点C .若AB =AC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5.如图,已知函数1+-=x y 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C ,B 两点,与双曲线k y x=交于A ,D 两点.若AB+CD =BC ,则k 的值为________.6.如图,将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OB 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F 是AB 边上的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过点F 的反比例函数ky x=(0k >,0x >)与OA 边交于点E ,过点F 作FC ⊥x 轴于点C ,连接EF ,OF . (1)若OCF S =△(2)在(1)的条件下,试判断以点E 为圆心,EA 长为半径的圆与y 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AB 边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EF ⊥AE ?若存在,请求出BF :F 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 3【思路分析】考虑通过横平竖直的线,将函数特征和几何特征结合起来:过点E 向x 轴作垂线,垂足为F .① 尝试将几何条件与横平竖直的线结合起来使用.EF 和OF 不能直接与S △ADE =S △OCD 产生联系;转为尝试将等边三角形ABO 与S △ADE =S △OCD 相结合,将S △ADE =S △OCD 转化为S △ABO =S △BCE 进行使用. ② 列方程求解.212EF BC ⋅=, 解得,EF13222OF =-=;即E (322-,),所以k=4-.4.5.6.。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2.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和变化规律;3. 能够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分析;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变化规律;4.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反比例函数是指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的数量级会减小,且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比例关系。

一般形式为 y = k/x,其中k为常数且k ≠ 0。

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分析(1)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选取一些自变量的值,计算对应的函数值;- 按照坐标轴的刻度绘制函数图像;- 将各点连成一条曲线。

(2)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函数图像通过第一、第三象限的原点;- 函数图像在y轴的正半轴和x轴的负半轴上;- 函数图像近似于一个双曲线。

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变化规律(1)解析性质:- 当x=0时,函数无定义;- 当x>0时,函数单调递减;- 当x<0时,函数单调递增。

(2)图像性质:- y轴正半轴上的函数值无上界,但接近于0;- x轴负半轴上,函数值无下界,但取值趋近于无穷大; - 函数图像关于y轴的负半轴对称。

4.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例题分析:某贸易公司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计算货物的运输费用,运输费用与货物的重量成反比例关系,当货物重量为1000kg时,运费为500元,求运输4000kg货物的运费。

解:设运输费用为y(元),货物重量为x(kg),根据题意可建立反比例函数 y = k/x。

根据已知条件,当x=1000kg,y=500元,代入反比例函数求解常数k:500 = k/1000k = 500000代入x=4000kg,求解y:y = 500000/4000 = 125元答:运输4000kg货物的运费为125元。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反比例函数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比例函数教案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程序:一、新授: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答:P=3000Pa(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电压U=36V , I=60k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R() 3 4 5 6 7 8 9 10I(A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随堂练习:P145~146 1、2、3、4、5作业:P146 习题5.4 1、2反比例函数教案篇2一、知识与技能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一、知识与技能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反比例函数 y?k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讲义)
一、知识点睛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的处理思路
1. 从关键点入手.通过关键点坐标和横平竖直线段长的互相转化,可将函数特
征与几何特征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2. 对函数特征和几何特征进行转化、组合,列方程求解.若借助反比例函数模
型,能快速将函数特征转化为几何特征.
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几个模型,在解题时可以考虑调用.

结论:2||ABO ABCO S S k ==△矩形 结论:OCD ABCD S S =△梯形

结论:AB =CD

结论:BD∥CE
二、精讲精练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在x轴负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
上,
1
4
OA OB
=,函数
9
y
x
=-的图象与线段AB交于点M.若AM=BM,则直线
AB的解析式为_________.
2.
的直线l交x轴于点F,交y轴于点G(0,-2),则点F的坐标是_________.
3. 正方形A 1B 1P 1P 2的顶点P 1,P 2在反比例函数x
y 2
=
(0x >)的图象上,顶点A 1,B 1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再在其右侧作正方形P 2P 3A 2B 2,顶点P 3在反比例函数x
y 2
=
(0x >)的图象上,顶点A 2在x 轴的正半轴上,则点P 3的坐标为_________.
4.如图,已知动点A在函数
4
y
x
=(0
x>)的图象上,AB x
⊥轴于点B,
AC⊥y轴于点C,延长CA至点D,使AD=AB,延长BA至点E,使AE=AC.直线DE分别交x轴、y轴于点P,Q.当QE:DP=4:9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
A
B
C D
E
P x
y
Q
O
5.如图,直线
1
2
y x
=与双曲线
k
y
x
=(0
k>,0
x>)交于点A,将直线
1
2
y x
=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与y轴交于点C,与双曲线
k
y
x
=(0
k>,0
x>)交于点B.若OA=3BC,则k的值为____________.
x
y
C
B
A
O
6.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A,C在x轴上,∠ACB=90°,
22AC BC ==,反比例函数3
y x
=(0x >)的图象分别与AB ,BC 交于点D ,
E .连接DE ,当△BDE ∽△BCA 时,点E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y
x
D
E B C
O
A
7. 如图,A ,B 是双曲线k
y x
=
(0k >)上的点,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5,直线AB 交x 轴于点C ,交y 轴于点D .若6COD S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_.
8.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2AB,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
0),(0,2),C,D两点在反比例函数
k
y
x
=(0
x<)的图象上,则k的值为
_______.
9.如图,已知直线
1
2
y x
=与双曲线
k
y
x
=(0
k>)交于A,B两点,点B的坐
标为(-4,-2),C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
k
y
x
=(0
k>)上一点.若△AOC的
面积为6,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
10. 如图,M 为双曲线3
y =
上的一点,过点M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y =-x +m 于D ,C 两点,若直线y =-x +m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
则AD ·BC 的值为_________.
A
B
C
D
M y x
O
11. 如图,直线l :1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与原点O 关
于直线l 对称.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经过点C ,点P 在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上,且位于点C 左侧,过点P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l 于M ,N 两点.则AN ·BM 的值为____________.
C P
N M
A B
l
O y x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随堂测试)
1. 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点A 在反比例函数2
y x
=
的图象上,第二象限内的点B 在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上,且OA ⊥OB ,tan A =3,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2.
A.1 B.2 C.3 D
.4
3:如图,等边三角形ABO的顶点B的坐标为(-2,0),过点C(2,0)作直线CE,
交AO于点D,交AB于点E,点E在反比例函数
k
y
x
=(0
x<)的图象上.若
S
△ADE
=S△OCD,则
k =_____.
4.如图,直线1
12
y x =--与反比例函数k y x =(0x <)的图象交于点A ,与x 轴
交于点B ,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交双曲线于点C .若AB =AC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
5.如图,已知函数1+-=x y 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C ,B 两点,与双曲线k
y x
=交于A ,D 两点.若AB+CD =BC ,则k 的值为________.
6.如图,将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OB 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F 是AB
边上的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过点F 的反比例函数k
y x
=(0k >,0x >)与OA 边交于点E ,过点F 作FC ⊥x 轴于点C ,连接EF ,OF . (1
)若OCF S =△
(2)在(1)的条件下,试判断以点E 为圆心,EA 长为半径的圆与y 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AB 边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EF ⊥AE 若存在,请求出BF :F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3【思路分析】
考虑通过横平竖直的线,将函数特征和几何特征结合起来:过点E 向x 轴作垂线,垂足为F .
① 尝试将几何条件与横平竖直的线结合起来使用.
EF 和OF 不能直接与S △ADE =S △OCD 产生联系;转为尝试将等边三角形ABO 与S △ADE =S △OCD 相结合,将S △ADE =S △OCD 转化为S △ABO =S △BCE 进行使用. ② 列方程求解.
212EF BC ⋅=, 解得,EF
=
2,则13
222
OF =-=; 即E
(32-),所以k
=.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