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 语文第五册第17课李杜诗五首补充

合集下载

最新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最新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洛阳。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 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 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 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27 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 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 以安陆为归宿,从开元十九年(731)始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 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这年,李白 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 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 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 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直 到62岁时,在安徽及长江边的采石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 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 章。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 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 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 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请分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草堂外的景色描写: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开,鸥鸟飞来, 或翔于地面,或集于溪边。 “皆”字表现出 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

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17李杜诗五首(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7 李杜诗五首从容说课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以清新飘逸著称。

但这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吟别诗,所以显得相对哀怨。

但两首诗歌还是有所不同:《峨眉山月歌》显得深沉,前三联宜读得轻而稍缓,读出画面中美好的意境;最后一联宜读得更缓些,顿挫更分明一些,语速要减缓,把作者离开故地时的伤感深沉之情表现出来。

前两联为二二二一式,后两联为二二一二式。

《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相比前一首哀婉凄清,感情倾向比较明显。

朗读时整体应相对平缓些;最后一联应适当放低拖长声调,顿挫更分明。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在杜甫这三首诗中,只有第一首《客至》是轻松愉悦的,其余都是沉郁苍凉的。

而这沉郁苍凉的四首中,《旅夜书怀》《登某某楼》两首都是直接抒发忧国伤时之感及身世凄凉之情的,特别是末首,把这种沉重的感情表达到了极致。

吟诵诗歌,既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意一定的吟诵技巧,正确处理抑扬与顿挫。

吟诵鉴赏。

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旅夜书怀》写在战乱初平之时,诗人深受战乱之苦,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诗中所绘景象渲染出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后两句用一个极为神似的比喻点明了自身的境况,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全诗节拍前两联为二二一式,后两句为二一二式。

《登某某楼》将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感和凄凉身世之情表达到了极致,尤其显得沉郁苍凉。

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明朗,感情沉痛。

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个字。

末句“凭轩涕泗流〞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来,使人久久低回。

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在学习这五首诗时还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其实就是联系作者的身世,联系诗歌的写作时代、当时作者的境遇,这样才是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英锋俊彩 隐逸孤寂
恬静幸福 飘泊无依
旅夜书怀
(感伤身世之作)
(关键词句) (鉴赏要点) (风格)
微风岸、独夜舟
垂、阔、涌、流 寓情于景
岂、著、应、休
飘飘、一沙鸥 直抒胸臆
凄凉 沉郁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 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各有特色,能否以孰优孰劣来评判?
皆春水、但见 不曾、今始为 无兼味、只旧醅 相对饮、尽余杯
寂寞
惊喜 清新 诚挚 明快
兴奋
【诗文赏析】
诗人叙述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坦 率的性格和宴客的喜悦,也表现出两人之间诚挚的友 情。全诗描写细腻传神,充满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开阔明朗而 又轻松愉快 亲切、平易, 切忌夸张
• 首联写的是草堂外的一幅怎样的景象?
• 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 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 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
写景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但见”是什么意思?
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有 人来,只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 伍了。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 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 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受压抑而不能施 展,因此,名声因文章而著,这虽可喜但却非其心愿。
此时的作者,确实是既老又病,但他的休官,却 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不受皇帝重视,又遭 同列排挤。
由此可知,上句说 “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 “官”,才是正意所在,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 意思正好相反(反语),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这里表现出诗人的不平,同时也提示出政治上失意是 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4 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4 人教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显著, 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 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 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 见诗人心情之悲愤。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 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 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 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 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 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时值初 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 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 忽近,相亲相近。安定详和,让人陶醉。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2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2人教版第五册

李杜诗五首教学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品味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品读、点拨、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对律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古诗的分类、律诗在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方面的特点要求及其分类。

二、补充律诗知识: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

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

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三、李白、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总结: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认的风格。

“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高中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17 李杜诗五首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7 李杜诗五首积土成山长河浪花“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给我们以无穷的精神享受。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李白歌行体的酣畅淋漓,以及杜甫新乐府的回环往复。

文言知识1.读准字音飧.(sūn) 醅.(pēi) 应.(yīnɡ)青冢.(zhǒnɡ) 催短景.(y ǐnɡ)2.注意下面词的解释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呼取:叫过来。

危樯:高高的桅杆。

朔漠:北方流沙之地。

环佩: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卧龙:指诸葛亮。

人事:交游。

音书:亲朋间的慰藉。

3.一词多义缘⎪⎪⎪⎪⎪⎪⎩⎪⎪⎪⎪⎪⎪⎨⎧>><<>>∙<<>>∙<<>><<∙∙∙∙∙))(()()()()(),(,)(),(,客至杜甫因为客扫缘花径不曾因缘分缘梁惠王上孟子攀援木而求鱼也缘犹君臣商君书依照遵循按功行赏法而治缘桃花源记陶潜顺着沿着忘路之远近溪行缘⎪⎩⎪⎨⎧>><<>><<∙∙))((,))((老子开始于足下始千里之行客至杜甫才为君开始蓬门今始4.古今异义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在此处指交游,今指人情事理)凭轩涕.泗流(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5.通假字[岁幕阴阳催短景.(景:同“影”,日光)6.文言句式飘飘何所似(宾语前置)天涯霜雪霁寒宵(省略句兼介词结构后置,省略“于”,应是“霁于寒宵”)7.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焦点访谈1.老师:根据下面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甲生:这两句诗写出了秋的明朗,秋水的澄澈。

影与江水随水流动写出了月映清江,船随水流的情景。

而月随人走,也显出脉脉含情的样子。

意境和谐而优美。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登岳阳楼艺术鉴赏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 你认为怎样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 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 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 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 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 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旅夜抒怀艺术鉴赏
2.直抒胸臆
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 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 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 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 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 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 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 诗人没有说出 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 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 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杜诗五首
教学内容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客至 旅夜抒怀 登岳阳楼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一个秋高气爽、 月色明朗的夜里,诗 人乘着小船,从清溪 驿顺流而下.月影映 在江水之中,像一个 好朋友一样,陪伴着 诗人.但在从清溪到 渝州的旅途中,月亮 总被两岸的高山挡 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登岳阳楼艺术鉴赏
雄浑阔大的意境. 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

语文:5.17《李杜诗五首》课件(旧人教版第五册)

语文:5.17《李杜诗五首》课件(旧人教版第五册)

李白生平及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峨嵋山月歌》意境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

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关于古时“折杨柳”的习俗汉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李白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惜别,折柳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情。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古人在诗词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结构诗中情致理趣鉴赏 1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戍楼更鼓敲响,路上 行人断绝。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补充 李杜诗十首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塞下曲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