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课内)
合集下载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15 人教版

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 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次; 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
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 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
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 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
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 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
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折柳”是一首乐曲,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 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 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 是诗人客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 静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杜甫律诗三首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 阳),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青年时代曾漫 游吴、越、齐赵(今江、浙与河北、山东一带)。唐玄宗天 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 遗。因上疏营救房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 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一度在剑南节度 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 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出川,在今湖南岳阳、长沙、衡阳 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途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变衰 的时代,长期失意困顿,颠沛流离,对广大人民的苦难有一 定的感受,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忧国忧民,把自 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社会 的急剧变化,被人们称为“诗史”。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与 李白齐名,被称为“双子星座”。他的诗歌达到了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的高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作有 《杜工部集》。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第五册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 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 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 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
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 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 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的感慨更加深沉。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作品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 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 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 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 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 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 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 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
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 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 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的感慨更加深沉。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作品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 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 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 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 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 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 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 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
李杜诗五首(课件)

古代思乡怀人一类的诗歌 中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怀念 故乡﹑思念亲友之情?
再见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一步一柳, 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柳与留同音,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与留同音 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蕴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 折柳相送, 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 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 处可活。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愿。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 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 绪。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入岷江。 直入岷江。 夜发青溪向三峡, 夜发青溪向三峡,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峨眉山月歌》中的“君”指谁? 诗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 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 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 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 交融 。另外, 诗歌风格明 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4 人教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显著, 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 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 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 见诗人心情之悲愤。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 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 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 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 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 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时值初 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 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 忽近,相亲相近。安定详和,让人陶醉。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显著, 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 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 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 见诗人心情之悲愤。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 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 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 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 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 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时值初 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 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 忽近,相亲相近。安定详和,让人陶醉。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高中课文李杜诗五首2012优秀课件解剖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 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 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 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3、抓意象——绘意境——悟感情
寻找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独舟、 夜、 星、 平野、 月、 大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意象
草: 细 ——孤弱 风:微 ——轻风 虽轻却不断 岸:(阔大的)江岸
樯: 危 ——高 孤立突兀 夜:(凄冷的)夜晚 舟: 独 ——孤舟
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月夜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 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 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中。 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
用对比衬托设问比喻 的手法,以一只孤独 的沙鸥和茫茫的天地 作比,显得更孤独和凄 凉了.形象表达了诗人 一生坎坷、漂泊无依, 前途渺茫的伤感之情
了解诗歌感情 1、通过题目“旅”字看背景 2、抓意象,悟感情 3、通过“抒怀”关键句悟实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杜诗五首
重点知识回顾: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看题目 3、看注释 4、看诗体——抓意象,品意境 5、抓关键字句
旅 夜 书 怀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题目入手分析诗歌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意思是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 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 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 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 老而多病(而是受排挤)。这两句诗即景抒怀, 运用了反问反语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政治失意 的牢骚含蓄地表达出来。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3、抓意象——绘意境——悟感情
寻找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独舟、 夜、 星、 平野、 月、 大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意象
草: 细 ——孤弱 风:微 ——轻风 虽轻却不断 岸:(阔大的)江岸
樯: 危 ——高 孤立突兀 夜:(凄冷的)夜晚 舟: 独 ——孤舟
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月夜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 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 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中。 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
用对比衬托设问比喻 的手法,以一只孤独 的沙鸥和茫茫的天地 作比,显得更孤独和凄 凉了.形象表达了诗人 一生坎坷、漂泊无依, 前途渺茫的伤感之情
了解诗歌感情 1、通过题目“旅”字看背景 2、抓意象,悟感情 3、通过“抒怀”关键句悟实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杜诗五首
重点知识回顾: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看题目 3、看注释 4、看诗体——抓意象,品意境 5、抓关键字句
旅 夜 书 怀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题目入手分析诗歌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意思是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 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 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 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 老而多病(而是受排挤)。这两句诗即景抒怀, 运用了反问反语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政治失意 的牢骚含蓄地表达出来。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语文《李杜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之四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 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堂 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 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 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 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 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 了他的这种心情。
解说
• 小诗优美流畅,写尽诗人对山月 (友人。山月是友谊的象征)的眷 恋之情。看——
•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 诗人乘着小船,从青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 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青溪到 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 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春夜洛城闻笛 李杜诗五首之二
李杜诗五首
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客至》《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高适
王
岑参
王昌龄
《琵琶行》 《长恨歌》
李商隐 杜牧
峨眉山月歌 李杜诗五首之一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青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唐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 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 一家人的日子趋于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第二年春天,诗人写了 此诗,抒发了这种情怀。
客 至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刚成,心中十分高兴,有客来访,更是情不自胜。 题下原有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即县令。过,拜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杜诗五首》课件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1.诗歌解读三元素:
鉴赏诗的情感 形象 语言
返回
2. 表达技巧
①炼字炼句:炼字、活用、错位、省略、用典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 关、通感、互文、借代、设问、反问。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寓意,联想想象、 对比衬托,小中见大、借古讽今,烘托渲染 伏笔照应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 虚实相生、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 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 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 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 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 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 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 们仿佛看到作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 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 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 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 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 嚼 ,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在是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1.诗歌解读三元素:
鉴赏诗的情感 形象 语言
返回
2. 表达技巧
①炼字炼句:炼字、活用、错位、省略、用典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 关、通感、互文、借代、设问、反问。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寓意,联想想象、 对比衬托,小中见大、借古讽今,烘托渲染 伏笔照应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 虚实相生、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 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 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 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 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 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 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 们仿佛看到作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 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 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 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 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 嚼 ,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在是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登岳阳楼艺术鉴赏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 你认为怎样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 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 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 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 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 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旅夜抒怀艺术鉴赏
2.直抒胸臆
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 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 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 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 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 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 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 诗人没有说出 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 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 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杜诗五首
教学内容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客至 旅夜抒怀 登岳阳楼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一个秋高气爽、 月色明朗的夜里,诗 人乘着小船,从清溪 驿顺流而下.月影映 在江水之中,像一个 好朋友一样,陪伴着 诗人.但在从清溪到 渝州的旅途中,月亮 总被两岸的高山挡 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登岳阳楼艺术鉴赏
雄浑阔大的意境. 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平羌山”、 “青溪”、“渝州”、“三 峡”、
峨眉山月歌
李白
里程单?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半轮秋”、 “影入”等各种“夜”景,引发“思君”之 情。
有人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境中 有人”,请你分析,从诗句如何中看出 人来?
1、首、颔两联写“旅夜”之景, 共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按什么 顺序写的?
细草、微风、危樯、夜舟
星星、原野、月亮、大江
近 远
2、首联中描写的景物,寄寓了诗 人怎样的情怀? 深重的孤独感 象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象 夜色中的孤舟一样寂寞。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 杜 诗 五 首
今体诗 ,是_____ 唐代 开 近体诗,又称_______ 始出现的新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 律诗 与_____ 绝句 。按照字数, 言,包括_____ 五言绝句 绝句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_; 七言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 五言律诗 律诗可分为 七言律诗 和排律。
6、尾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抒发 感情有何作用?
比喻、反衬
比喻: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 转徙江湖。把人的飘零、孤苦表现的更 加形象、直观。
“天地一沙鸥”中用了反衬:无垠的天 地与飘零的沙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天 地之大,竟无小小沙鸥的容身之地,深 刻的表现了诗人心中漂泊无依的伤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 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用典,类比。联想到贾谊无端受害被贬
到长沙,远离故都,远离京城之恨油然而生, 去国怀乡,迁谪之恨。“一”,意为一下子, 忽然;写出意想不到 无辜受害的愤懑。
乐 景
哀 情
情景交融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营造了一幅壮阔雄浑 的画面。然而,景色愈壮阔,愈反 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簸无靠 的凄怆心情。
4、诗的后四句书写了诗人的哪些情怀?
表达了政治上被排挤,抱负得不 到施展的愤慨、不平
漂泊无依的孤独、伤感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诗评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中哪两句可以印证这一点?请 作简要分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非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心中 所想的虚景,寄寓了作者对祖 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深远的 忧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声——折柳——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 字,写出了笛声的何种情态? “暗”字写出了笛声的悠远、 缥缈,悄悄地、轻轻地、悠悠地 传来,若有若无,若明若暗。
练习: 1.这首诗是从写 景 入手,诗意是由 欢 以 乐 衬 哀 。 转 悲 ,
“入”“流”构成了连动式谓语,意为: 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着江水向下游流 去。 影随水动表明作者是顺流而下的,所以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也暗点人在月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 说法?试加以说明。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反因文章而显著, 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 的抱负是他的最痛。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诗人辞去 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情之悲愤。
3、分析“垂”和“涌”二字选词的精当处。
“垂”字 反衬出原野的广阔无边。涌字烘托出大江激 荡奔流的气势。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 唯其“星星低垂地面”,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奔 流,月光在江中才能翻动如涌;而月光在江中翻动如涌, 才让人感到江流的奔腾湍急。“垂”、“涌” 以细腻表 现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 境。 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 ?)
--寂寞 (但见)
文学作品中寄寓作 者思想情感的形象
2、“但见”二字表现诗人因家中久无 客至的寂寞之感,下文中有哪些意象与 之相呼应?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客至》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请你分析:诗 中哪些细节能表现这种喜悦之情?
扫花径、开蓬门
呼邻翁、尽余杯
异:李诗情感喜悦开朗,杜诗情感凄苦孤独。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旅夜书怀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诗歌“风格”的角度说一说两首诗的区别。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 “独”字是诗歌的诗眼 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 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一般的说, 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 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 而隐藏在标题中。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 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 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1、有人说“昔闻”“今上” 四字“看似平常,却颇有深 意”,请你试分析其中蕴含的 深意. 昔:开元盛世,歌舞升平 今:山河破碎,国事多艰 百感交集
4、这种喜悦之情和首联中 的寂寞之情是否矛盾?请你 谈谈你的看法?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 。时值初夏,浣 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子,时来时去, 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安定 祥和,让人陶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中听到笛声传送出“梅花落”之
曲,感觉却像是在冬季,眼前似有飘落下梅 花,凛然生寒之意;表现流放之人,被疏远 的冷落、孤寂心情。通感,由听觉向视觉、 感受。
李白“闻笛”诗歌比较
比较:同写“闻笛”,寄予情感不同。
《春夜洛阳闻笛》
《黄鹤楼闻笛》
背景: 客居洛阳 流放夜郎经过武昌 内容: 闻笛思乡 去国、眷恋朝廷,迁谪情 意境: 哀婉悠远 孤寂凄凉 情感: 离愁别绪 去国怀京迁谪恨 结构: 先闻——后感 先感——后闻 手法:《洛》设问起、描写、夸张、反问收。 《黄》用典类比,听觉——通感(视觉、感 觉)
暗藏玄机的李白诗歌?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杜甫诗三首
写作时间的连续性: 《客至》为(761)。此时诗人住在成都西郊外浣 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县令崔明府前 来拜访。写出客至的喜悦心情。 《旅夜抒怀》写于(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 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此诗 写在从成都到渝州(重庆)、中州的途中。旅夜 即旅途之夜。不知漂泊何时是尽头…… 《登岳阳楼》(768)冬。诗人从湖北公安县,到 达湖南岳阳。悲喜交加,感慨万千。 770去世前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寓 居长江畔的夔州写《登高》时(767)已有风痹症、 肺病)。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 当丰富,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遥想故人与 “我”处于同一月亮下,极易引起思念之情。而 且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正是思友 却不能见面的悲情象征。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李 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情? 答: 对故乡怀念的依恋之情。
3.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意深远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999年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
李诗想像奇特,形象奇伟,意境高远,情感开 朗,富有朝气,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的豪放风格; 杜诗借景抒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政治结合起来,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孤苦,飘泊无依的情感,体 现出现实主义诗歌的厚重。
登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 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 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 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加上身集 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