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里学名词解释
体育心理学(1)

《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目标定向: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运动需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快感,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等。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析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自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锻炼成瘾:是指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应激:指某种外力作用于物体而产生的反应改变。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到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的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定向。
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索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应激(紧张):是指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是个体在担扰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
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倒U形假说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好的方向改善。
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的下降。
心理机能训练: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机能的练习。
心理训练: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采用特殊的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体育心理学0

一、名词解释:1、团体凝聚力:指团队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多种吸引力的总和2、体育习惯:指特定的情境刺激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3、干扰:指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消极的影响4、迁移:指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5、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6、运动焦虑:指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
7、唤醒:是指机体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8、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9、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10、专门化运动知觉:指通过运动训练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11、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特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知觉12、任务定向目标:指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个人成绩,强调同自己的过去比较而建立标准并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并刷新了自己的个人记录,就会产生成功感。
13、自我定向目标:是指学习的目标是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即使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同,但只要自己付出的努力少一些,也会产生成功感。
14、归因:是人们对于已发生事物结果的原因解释。
是人们按因果属性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的认知与评价。
15、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16、操作思维:是伴随操作活动的思维,思维和操作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
1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8、体育运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19、本体运动感知觉:指运动者对自身各个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运动觉,平衡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考试提醒:12月31日 8:30-10:30 25#129一、名词解释体教0901 段苏香1、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运动动机:运动目标所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3、体育态度: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4、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5、技能: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某种技能而形成的属于个体的一种身体和智力的操作系统。
6、心理技能: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
7、表象: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个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8、表象训练: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9、暗示训练: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10、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
二、填空1、心理学在体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三大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应用衍生了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2、1989年,Triplett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3、1975年,Griffith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即伊利诺斯大学运动研究实验室。
4、1979年,中国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5、1980年,中国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6、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体育活动的特征。
7、动作技能学习评价的测量指标:反应时、误差值、运动学指标、动力学指标、肌电图和协调性。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
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研究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研究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研究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举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填、判、名解)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10.高原现象:个体练成就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偶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2.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接纳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造就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14.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名词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2、运动心理学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3、锻炼心理学是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探讨身体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他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5、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目标定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p62)8、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9、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10、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1、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
12、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
1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14、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15、摩根等人将优秀运动员的标准化POMS分值进行标图,发现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呈冰山状,人们将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称为冰山剖面图。
(p158)16、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及获得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行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17、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体育心理学概念

体育心理学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和身体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体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并探索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下面对体育心理学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简要描述:
1. 动机
动机是推动个体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的内在或外在力量。
体育心理学家研究如何激发和维持运动员的积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定目标和提供反馈来增强动机。
2. 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评价。
在体育竞技中,高自信心有助于提高表现,而低自信心可能导致焦虑和恐惧失败。
3. 焦虑与压力
焦虑是一种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常伴随着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担忧。
体育心理学家研究运动员如何应对
竞赛和训练中的压力与焦虑,以及如何通过放松技巧和心理训练来管理这些情绪。
4. 注意力与集中
在体育活动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集中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体育心理学家探讨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如选择性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等),并研究如何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5. 团队凝聚力与沟通
在团队运动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有效沟通对于团队成功至关重要。
体育心理学家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团队氛围,以及如何解决团队冲突。
6. 心理技能训练
体育心理学家运用各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如放松训练、目标设定、自我暗示等,来帮助运动员提高表现,增强心理韧性,并应对竞赛压力。
总体来说,体育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旨在帮助运动员提高表现,增强心理健康,并在运动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平衡。
体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复杂反应时15又称选择反应时,是指要求对不同刺激作出相应的不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不知道实际要出现的是何种刺激,也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去回答,而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2.简单反应时15对单一刺激作出第一个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知道的某种刺激做出事先规定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3.质性研究方法20通过观察或访谈收集资料,分析被试的言辞、故事或叙述,从而推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4.目标定向32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5.目标设置39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6.运动兴趣53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7.运动动机62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8.心理健康92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9.主观幸福感97描述个体目前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
10.锻炼成瘾113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11.心理技能135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
12.渐进放松训练152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13.生物反馈训练161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体育心理学: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3、锻炼心理学;是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探讨身体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运动心理学;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2,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包含多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科学,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一不同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问题并可以加以利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⒒体育活动:指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⒎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9/体育能力:具有一般能力的特征,又是一种特殊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综合体。
8、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9、体育习惯——是指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
25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做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6、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
15,一般体育能力;指从事各种体育活动都具备的能力。
16,特殊体育能力;指从事专门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因体育项目的特点不同而各不相同。
12、体育团队——是指由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聚合(教、学、运协同活动)。
2.特殊运动能力: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
6.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和运动体验。
它是反映某个动作技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
2、运动兴趣: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运动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11、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1、运动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动机: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
⒔①直接动机指向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②间接动机指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②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得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9运动损伤: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9.运动技能的干扰:是指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
10、心智技能——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练习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11、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动机、认识、情绪、意志、注意等特征)。
7、心理健康: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8、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6.心理建设——是指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
9、心理技能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简言之,心理技能训练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⒗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
⒘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33系统脱敏训练:又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的技术。
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的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19、生物反馈训练: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变化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
5、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23、模拟训练;也称为比赛模拟化训练或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24、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题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调控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25、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21、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的一种训练方法。
13,练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绩效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0、团队社交吸引力:每一个团队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
12、动力定型: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
13、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6、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17、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18.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6.运动焦虑:是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担忧倾向。
22、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将机体内的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某些生物学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们。
22追加反馈:指动作执行后所获得的信息是凭借外力和外物对于动作结果所外加的信息。
22、绩效反馈:运动后提供的有关运动操作特征的外部反馈称为绩效反馈。
4.攻击性行为:是指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
20、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19,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5.状态攻击性: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行为状态,一般来说,状态攻击性行为的持续时间与被激怒的强度有关。
被激怒的程度越强,状态性攻击行为持续时间越长。
23系列性技能: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是系列技能,运动操作是由一组不连续技能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技能动作,大多数技能都属于这一类。
24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运动迁移。
24.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26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
28成就动机: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29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8、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30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
11锻炼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养成有规律的,有持续性的锻炼习惯。
31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3,反应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又称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期。
17,领导;为了实现预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率领.引导.指挥.协调和控制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活动过程。
18,领导者;指实施领导过程的人。
2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由道德知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功能几个方面组成。
10、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6、任务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它是与完成团体目标和成绩指标相联系的。
27、社交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地交往的程度,它涉及友谊、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13团体凝聚力:为团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
14体育团体凝聚力: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或教练员与队员之间彼此吸引,共同追求某一目标或分担团体目标的动态过程。
2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习惯的技术。
12主观幸福感:是描述个体目前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
7跑步者高潮:在跑步过程中出现愉快轻松的感觉,通常会突如其来的出现,这对有规律的锻炼者来说是一种很普遍的体验,我们称之为。
4、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他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9.心身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
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总的反映。
7、心境——是指延续时间较长且在强度上比较缓和的情绪状态,5.气质: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14、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
15、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6⒉.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