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李杜诗五首(1)

合集下载

李杜诗五首ppt1

李杜诗五首ppt1
杜甫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樽酒家贫只旧醅。 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肯与邻翁相对饮,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题解:
《登岳阳楼 》作于大历三年(768), 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又 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 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此诗就是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诗中将 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感和凄凉身世之情表 达到了极致。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上岳阳楼。•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乾坤日夜浮。• 天地日月象是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老病有孤舟。• 年老体弱却随孤舟到处飘流。 戎马关山北,•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轩涕泗流。•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题解: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 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 最终葬于当涂。《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 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感 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 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 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 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旅夜书怀
—杜甫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细草微风岸,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危樯独夜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星垂平野阔,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月涌大江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名岂文章著,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官应老病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飘飘何所似, 就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天地一沙鸥。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人教版

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22、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4、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反语。 声名不因政治 抱负而显著 ,反 因文章而显著 , 这本非诗人的本 意;诗人辞去官 职也并非因老而 多病。由此可见 诗人心情之悲愤。
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又暗 写写出了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我们说“月”是此诗的关 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试加以说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
“思”。 “月” 贯串整
映入平羌江水流。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
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7课《李杜诗五首》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英锋俊彩 隐逸孤寂
恬静幸福 飘泊无依
旅夜书怀
(感伤身世之作)
(关键词句) (鉴赏要点) (风格)
微风岸、独夜舟
垂、阔、涌、流 寓情于景
岂、著、应、休
飘飘、一沙鸥 直抒胸臆
凄凉 沉郁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 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各有特色,能否以孰优孰劣来评判?
皆春水、但见 不曾、今始为 无兼味、只旧醅 相对饮、尽余杯
寂寞
惊喜 清新 诚挚 明快
兴奋
【诗文赏析】
诗人叙述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坦 率的性格和宴客的喜悦,也表现出两人之间诚挚的友 情。全诗描写细腻传神,充满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开阔明朗而 又轻松愉快 亲切、平易, 切忌夸张
• 首联写的是草堂外的一幅怎样的景象?
• 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 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 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
写景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但见”是什么意思?
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有 人来,只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 伍了。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 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 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受压抑而不能施 展,因此,名声因文章而著,这虽可喜但却非其心愿。
此时的作者,确实是既老又病,但他的休官,却 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不受皇帝重视,又遭 同列排挤。
由此可知,上句说 “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 “官”,才是正意所在,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 意思正好相反(反语),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这里表现出诗人的不平,同时也提示出政治上失意是 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李杜诗五首(课件)

李杜诗五首(课件)

古代思乡怀人一类的诗歌 中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怀念 故乡﹑思念亲友之情?
再见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一步一柳, 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柳与留同音,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与留同音 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蕴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 折柳相送, 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 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 处可活。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愿。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 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 绪。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入岷江。 直入岷江。 夜发青溪向三峡, 夜发青溪向三峡,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峨眉山月歌》中的“君”指谁? 诗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 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 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 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 交融 。另外, 诗歌风格明 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第三十一页,共46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句赏析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何处寻:口气急切,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追慕
锦官城:现四川成都。
柏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盛。
以苍松翠柏直茂盛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 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春色:独自展现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 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 引起游人的注意。
欲往城南:杜甫这时住在城南,天已黄昏,应回住处。 望城北:北望官军所在之地,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当时 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
第十六页,共46页。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 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行 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 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2023/5/15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46页。
第二页,共46页。
作者简介
杜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770)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
县。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
安10年。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后,逃往凤翔。后因得 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
第二十八页,共46页。
书面练习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
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你
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 这首诗分析说明。
第二十九页,共46页。
蜀 相
第三十页,共46页。
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
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

李杜诗五首ppt课

李杜诗五首ppt课
秋天 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 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 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请分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草堂外的景色描写: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开,鸥鸟飞来, 或翔于地面,或集于溪边。 “皆”字表现出 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颈联写待客,写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表现 了主客怎样的情谊?
读罢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 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 东西不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 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字里行间 充满了友好的融洽气氛。让我们从中感觉到主人竭诚尽意 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 待的深厚情谊。彼此相亲不见外。
李杜诗五首
离川出峡 — 平羌江 — 嘉州 — 岷江 — 清溪 — 渝州 — 三峡
月下独酌 把酒问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语文《李杜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语文《李杜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之四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 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堂 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 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 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 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 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 了他的这种心情。
解说
• 小诗优美流畅,写尽诗人对山月 (友人。山月是友谊的象征)的眷 恋之情。看——
•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 诗人乘着小船,从青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 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青溪到 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 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春夜洛城闻笛 李杜诗五首之二
李杜诗五首
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客至》《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琵琶行》 《长恨歌》
李商隐 杜牧
峨眉山月歌 李杜诗五首之一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青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唐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 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 一家人的日子趋于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第二年春天,诗人写了 此诗,抒发了这种情怀。
客 至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刚成,心中十分高兴,有客来访,更是情不自胜。 题下原有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即县令。过,拜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特考中的失败 ☞ 父亲病故 ☞ 才华得不到赏识 ☞ 儿子饿死 ☞ 安史之乱成了俘虏 ☞ 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官职 ☞ 穷困再次袭来 ☞ 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 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 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 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 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 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 “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 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 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 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 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 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 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1.诗歌解读三元素:
鉴赏诗的情感 形象 语言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表达技巧
①炼字炼句:炼字、活用、错位、省略、用典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 关、通感、互文、借代、设问、反问。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寓意,联想想象、 对比衬托,小中见大、借古讽今,烘托渲染 伏笔照应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 虚实相生、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内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 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 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 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 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 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风格明 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 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 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 《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 呢!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 《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 飞也。”谈谈你对 “暗”的含意的理解。
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 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夜深人静, 笛声悠扬,所以说是暗中飞出。此外,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 境是一致的。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 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 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 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峨嵋山月歌》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感 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 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 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 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 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 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正侧结合、 动静远近、点面结合等多种手法。
诗歌鉴赏典型示例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菩萨蛮 李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 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 理由。 答:
李白生平及创作
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
求功业时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 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 南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 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
李杜诗五首
导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 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 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 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 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 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 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 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 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 的,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全诗当 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 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 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 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 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 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 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 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 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 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诗歌鉴赏
思想内容 写了什么?
诗歌贵在 形象
形象语言表达 怎么写的?
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 通过了什么具体形象?
核心:形象
描绘出什么具体形象? 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 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 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