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析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1.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2.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4.特别说明【立意】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
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
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6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
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
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5.个案处理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江苏)讲解

2015广东高考高分作文:用眼去看用心去听原题回放: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广东考生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
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
”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
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
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
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
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
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原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作文解析】(1)李雪阳老师: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智慧可以是古人以盐窥天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今人南水北调的集思广益,还可以是文人骚客纵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旷达胸怀;同时智慧不应仅仅属于人类,蚂蚁搬家、蜥蜴变色....。
这些小精灵们身上也包含了太多人类需要学习的智慧;而自然界本身就是智慧的存在,生态循环、生生不息,这种超乎想象的智慧更是让人类惊叹不已....。
智慧,应当是“智力”和“慧心”的结合,没有慧心的智力会像潘多拉盒子一样为这个世界带来祸害和灾难。
另外,智慧的结果一定作用于当时当地吗?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材料所说的“智慧同大自然一样,有它自己的本色”,它不为时间打动,不被空间左右,它像宝石一样静静地待在那儿,不管我们是否发现。
(2)黄祎雯老师: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依旧沿用了前两年的多角度立意的形式,但相比于去年的“青春不朽”而言,这次的“智慧”的可选角度更加多元化,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智慧是一种“经验”、“能力”、“境界”、“本色”等角度切入立意,也可自选新的角度切入——大部分考生在审题上是不容易跑题或偏题的,但是很难深入。
文体的选择上,如果是议论文,学生最好是能够选定一个角度确定立意后,整理好思路以递进式的结构把立意深入地阐释,并不推荐学生把材料中的几个点作为分论点并列论述,因为如此一来,每个点都没有办法明确、完整、深入的解读,文章也会留下让立意站不住脚的BUG;如果是写散文,学生要能够为自己的立意找到契合的意象,由实入虚,升华文章主题,适合写“境界”或者“本色”,而“经验”、“能力”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太好升华,散文便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评共5页

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评【原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综合评述】在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行色匆匆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们对“智慧”进行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智慧”的特质有三点――善,妙,活。
其中,“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催生“奸猾”和“狡诈”;“妙”,是智慧的归宿点,从古到今所有智慧的结晶给人的感觉必定是精巧、美妙、圆满、通达;“活”,则是“善”与“妙”这两点间连结的桥梁,也是必由之径,如果没有智慧的“活水”的淘洗和推进,所有的经验、能力、境界便不能与时俱进,只会慢慢老去,而“活”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当然,写作此文并不要求考生对上述几方面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破即可。
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能写“活”,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灵气和智慧。
高考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只是一种“约定”和“限制”,否则考生就会信马由缰,失却“同一条起跑线”,无法“大比”。
但是扣紧“材料”写什么,怎么写,却是大家的自由。
尽管作文的文体要求是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今年的考场作文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议论文比记叙文更易于上手,多数考生对生活缺乏细致的体验和感悟,加之考场写议论文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惯性的飞舟是难以阻遏的。
其实,写好议论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积淀和睿智的表达。
究竟什么是“议论”?概而言之,就是“分析”。
“分”解和剖“析”所拟定的论点所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
然而,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今天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似乎“中心论点”一旦确立便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
2015江苏高考作文范文

2015江苏高考作文范文【篇一:2015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2015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2015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议论:点击穴位,讲活道理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特约点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们愈加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对“智慧”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
“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
“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对上述种种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破,即可。
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尽管除诗歌而外文体不限,但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答卷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超过了三分之二。
这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惯性的飞舟是很难阻遏的。
所以,本专家组正视这一“作文现实”,通过今日扬子晚报优秀作文专版,议论一下“议论”。
何谓“议论”?概而言之,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所拟中心论点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
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
这一观点,我们已在有关报刊阐述过了,此刻再强调一次。
然而,很遗憾,如今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仿佛“中心论点”一旦确立,就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
譬如今年谈“智慧”,许多作文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
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层层剖示,直抵问题的核心。
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一种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颂歌”一唱到底:智慧好,智慧好,智慧就是好,好得不得了……为了写满800余字,这类“议论性文章”使出了两种“绝招”。
2015江苏作文阅卷感悟

二、我们这样的判分
• 野百合也有春天 • 就像在大自然中,你不会要求每一朵花都有玫 瑰的浓香一样,智慧也应在熊熊烈火中抢出自己的 火焰。 • 然,在当下这个机械化批量生产人才的大工厂 里,智慧似乎已成为了分数、名词、学历的代名词, 失去了自身的景象。在“高考工厂”里,孩子们夜 以继日的学习知识而非智慧。陈寅格先生所提出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僵化的“智慧理论” 异化为鸡汤文学的盛行,“高考决定人生”的标语 性呐喊:大学教室里从没有讨论的声响,教授们一 个个好似“神职人员”,尽管道行参差不齐,但行 为举止惊人统一,手捧课本结结巴巴地讲授枯燥的 知识,老师学生的目标都停留在考研论文上……
二、我们这样的判分
•
•
•
• • •
• 古画之思 是的,这是大智慧,是眼界更是境界。昌黎先生在奢靡 浮华时提倡古文运动,发的应是同一腔肺腑之言吧。 “吾非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面对传承,所需的正 是如此的智慧。 创新抑或继承,要的不是附属居次,末节零碎,更不是 表面的文章、浮皮的荣彩。就像旧瓶,只要装上新酒便 是佳酿。 可憾的是,而今的我们缺的正是这样的智慧去“酿”一 瓶新酒,模仿纽约的旧城改造,模仿东京大学的宣传造 势,直令人唏嘘不已。 在固有观念连同思想意识一同崩溃的年代,学术和艺术 一同进入没有法则不便定义的盲区,还能有石涛、韩愈 一般的智者站出来为我们斟上新酒吗? 我答不上来,还有更多的人答不上来。 看去,眼前的山是愈发崚嶒了。
五、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 1.关注生活, • 2.扎实训练, 积累素材。 规范写作。
二、我们这样的判分
•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聪明的作者选择自己精熟的而对 于一般人来说陌生的题材石涛的画作作为切入口,通篇一例, 巧妙地借由对石涛画作的评说表达了自己对智慧的认识。 • 开篇“墨气淋漓”,四字入题,简洁有悬念,借对《云山图》 的评点,自然引出“创作的智慧在于求变,在于独具一格” 这一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迷信材料中“智慧是一种经 验”的陈说,而是进一步地剖析:如果经验变成“惟前人是 举,惟古人是仰”,亦步亦趋,循规蹈矩,那就变成抱残守 缺,滑入经验主义的泥潭,以此反证“真正的智慧在于破程 式化的创新,方能自成一番景象”,结尾处针对现实,抨击 了“只知模仿,缺乏创新”的时代风气,并尖锐地诘问: “在固有观念连同思想意识一同崩溃的年代,学术和艺术一 同进入没有法则不便定义的盲区,还能有石涛、韩愈一般的 智者站出来为我们斟上新酒吗”颇有振聋发聩之效。 • 综上所述,该篇判为一类卷中:6%分。
2015江苏“地狱级”高考作文解决对策

2015江苏“地狱级”⾼考作⽂解决对策 2015江苏“地狱级”⾼考作⽂解决对策 6⽉9⽇,扬⼦晚报⾼考品牌栏⽬—“江苏省写作学会⾼考作⽂专题研讨会”举⾏。
6位省内语⽂重量级专家,有⼈是曾经出过⾼考作⽂题的命题专家,有⼈是长期研究⾼考作⽂的⼤学教授,也有⼈是中学语⽂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特级教师。
在会议上,在场专家们深刻解析了2015年的⾼考作⽂题,并对⾼考作⽂⾛势做了预测分析。
命题解析 2015年⾼考作⽂题并⾮“地狱级” 出场专家:凌焕新(江苏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学教授) “今年命题情况,总的来讲是江苏中规中矩的⼀种命题⽅式,⽽且有了⼀些新的特点。
”凌焕新教授指出,第⼀、今年作⽂题像材料作⽂,直接引⽤⽴论,不需要考⽣去思索,材料中就是现成的命题,所以这样的材料作⽂有⼀定的局限,缺少思索。
作⽂就是语⾔加思维,如果缺少思维⽅⾯的考察,就容易变成懒汉,就变得平庸了。
第⼆、⼜像命题作⽂,⾥⾯有“智慧是⼀种经验,⼀种能⼒,⼀种境界……”这样的提⽰语;第三、⼜像话题作⽂,材料⼀⼤堆以后就是“智慧”,你就写智慧的话题,在这个范围⾥⾯随便怎么写。
从命题⼈来说,想把三个优点组合起来成为⼀种新模式,但这种新模式好不好?还有待于⼤家评论,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关于审题要注意些什么?凌焕新教授剖析道:“第⼀,这个题⽬⽆审题之忧,⼈⼈会审题,不会⾛题,但是如果写议论⽂,容易泛泛⽽谈,就着提⽰语⼀、⼆、三注⽔。
写记叙⽂的时候⼜觉得⽆从下⼿,可以写⼀则智慧的故事,⼀个智慧的⼈,⼀种智慧的精神境界。
但也不要把智慧极端化,智慧是个好东西,没有智慧万万不能,只要有智慧什么都⾏也不⾏,智慧不是什么都可以解决问题,智慧不是万能的,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千虑必有⼀失。
” 凌教授说,⼈⼈能写,但写什么样的,从什么地⽅写智慧的⼈、智慧的故事,对考⽣来说也并不好下⼿。
“只有智慧的考⽣独辟蹊径才能写出智慧的作⽂。
如何出彩 可借⽤有禅意的⼩故事讲智慧 出场专家:⾼朝俊(南京师范⼤学教授) “我认为记叙⽂好写,因为议论⽂要写,给的⼏句话不由⾃主会成为考⽣的⼀种思路和束缚,⽽记叙⽂呢,考⽣⾃⼰⾝边的智慧⼩故事很多,甚⾄有聪明的考⽣,许多有禅意的⼩故事都讲了智慧。
江苏省2015年高考语文详解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B【解析】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积聚:积累。
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如何,显然不是心里迟疑,也不是犹豫不决,它与“心理”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在“混沌未开的蒙昧”这个“范围”中浮动、起伏,所以第一空缺处填“徘徊”;“积聚”只是一个动作,具有即时性,而“积淀”具有历史性,正好与“几千年”相应,所以第二空缺处填“积淀”;读书不是“政务”,所以第三空缺处填“废寝忘食”。
【评价】此题是沿袭2014年高考词语选填形式,保持了试题的相当稳定,这对备考学生来说是件幸福事,做有目的之事,循有方向之路,保持心中的定力,少走一些弯路甚至避免迷路,无疑是件好事;对教师而言,有的放矢,提高备考的效率,也不无好处。
【备考启示】运用好词语,功夫还是应该花在认真积累上,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比较,巧妙识记。
词语运用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能力必检题型,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考查,都是一种必须,如果取消这类题型,语文试卷质量便打了折扣。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项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析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析【作文题目】根据以下作文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作文评析】今年作文材料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以哲理性材料命题,但也类同去年一般虽是新材料作文却有点话题作文的意味,只是这是一道关于悟性、灵感、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和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状况。
最后的省略号是提示考生,还应作多方面的深层次思考。
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智慧,是心理对事物的巧妙态度,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联系到特定的情境,“智慧”应该有限定的道德前提,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
“智慧”的出发点是“善”,与“狡诈”“狡猾”相对立。
“智慧”的归宿点是“妙”,包含了四两拨千斤的“巧”,令人神往的圆满,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妙不可言的美。
两者的连接点是“活”,体现的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要之,“智慧”是独特的,是自精神、独特意志的产物,它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能力、经验、推理、记忆等升华而成的“智”“情”“意”等精神素养的综合体。
阅卷中要抓住三个字:善、活、妙。
这是智慧的特质,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
【佳作评点】维也纳的智慧一考生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一切。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
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
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就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
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它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
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地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佛洛依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评语】抽象的智慧如何展现其仪态万方的姿态?智慧的内涵究竟如何?谁能解得个中味?小作者非常巧妙的以维也纳作为一个小小的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的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为诠释“智慧”的切入口,具体,小巧,充满灵性。
文章首先在于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
作为说理散文,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不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证着智慧最凸显的特征。
智慧的话题,更须智慧地驾驭,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
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尤其“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一句,想象奇特,颇富哲理。
综合评判一类卷:65分。
智慧三境一考生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
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
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
一名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迁,就如同山水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么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经过不断学习,融会贯通。
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
水无常形。
人的智慧就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
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这一境界是何其困难。
虽然人有时也会灵光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山上的流水。
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这第三境便是天。
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
天,首先在于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
同时又无形无相,不可捉摸。
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若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
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
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不过几人,如老子、释迦牟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变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
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
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评语】层次结构清楚而明白,说理文字简约而有意味。
开篇从佛家的人生三境界入手,类比导出智慧的三境界。
主体部分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
山,是经验累积,不能变通;海,水无常形,融会贯通;天,笼罩万物,无形无相。
层次简单,似乎三个分论点山、海、天机械排列,无特别之处,仔细审读,发现小作者其实是步步推进,小智到大智、否定走向肯定,十分吻合世人与智慧的关系。
作者真心要肯定的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已到达“道”的地步,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开宗立派,化育万物。
这吻合了智慧的基本特质。
综合评判为一类卷:69分。
王大爷的早餐店一考生我住在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里,住在老小区的好处就是――你知道小区哪个店铺里的东西好。
我知道王大爷卖的早饭最好吃!王大爷的小店面里总是挤了很多人。
远远的只能看到雾气把小屋子填得满满的,溢到外面来。
也分不清朦胧中哪些是人,哪些是桌。
“王大爷,老样子来一份儿!” 进门的人大多要喊这么一句,就像打招呼一样点一份早饭,然后就坐在那和经雾碰面的“早饭友”开心地交谈起来,不消几分钟,他就要给在座的告别“你们慢吃”,再给王大爷来个预定“我明儿还来啊,您忙!”然后快步走了――去上班。
王大爷性格特别好,讲话和气还很爱聊天,笑眯眯的。
我甚至觉得他的皱纹都特别可爱!他的店面小,装修也比不上别处的快餐店,桌椅因长年的油灰显得发黑,墙也因水汽好些地方脱了墙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爱在这吃粥吃茶叶蛋,好像有了王大爷在,早饭就该好吃,卫生就能保证似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吃客们有周末不肯做饭吃的,也跑来吃早饭,这时就少不了王大爷爽朗的笑声了。
“王大爷,店面不搞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面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对,王大爷的粥里头有肉,价格还不贵!难怪,难怪!“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
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得亏你们陪我解解闷呢。
” “那大妈呢?”我这个心直口快的傻孩子没忍住就问了出来。
我发现周围似乎过分安静,我也看到王大爷似乎笑容僵了下来…… “你大妈啊,陪着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们来陪陪我嘛,我这就够啦,有吃有喝,有人说话,干啥不满足?想这想那,争来争去的人还没我快活哩……小妮子你知道不,人要会知足,你往后长大了还像他们来我这小店陪大爷说说话,我也知足啊。
哈哈……你说这傻不傻?哈哈……” 我听了,眼睛忍不住眨巴了两下,多亏店里雾气重。
“这粥真烫!”我大声地说,“我以后得等粥冷点再喝!”周围的人都笑了,王大爷也笑了,这种没有任何恶意的笑真好听。
王大爷,你一点也不傻,你就是聪明才过得好啊,我不管长多大都会常来看你的,陪你说说话,就像这些也在陪你的人一样。
我心里想。
周末的早上人总是放松的,阵阵谈笑声从街角这家小小的早餐店里传出……【评语】高明出色的记叙文都深谙说故事的最高境界: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完成对命题的诠释。
但这种几乎没有斧凿之痕的特点,也往往让不注意细读的人看走眼,以为偏题跑题,以为没有扣住“智慧”行文。
本则故事以圆熟的笔法叙述凡人小事。
卖早点的王大爷性格爽朗,待客热情,买卖兴隆,因而店虽小却总是宾客满堂,这其中已暗合了智慧的题旨――“凭良心买卖,树立信誉就是做生意的智慧。
”但文章如果仅局限于此,还是有点老套,聪明的小作者对此作了智慧的开掘,在后文中又提到王大爷多年经营着早餐店每天与老街坊乐呵呵地谈天说地来打发孤独时光,而这正是凡人面对苦难的人生智慧。
至此,文章的立意又升华了一层,使“智慧”在文中有了多种状态下的景象,于是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丰满立体起来,真是一篇有智慧的好文章。
综合评判一类卷:68分。
野百合也有春天一考生就像在大自然中,你不会要求每一朵花都有玫瑰的浓香一样,智慧也应在熊熊烈火中显出自己的火焰。
然,在当下这个机械化批量生产人才的大工厂里,智慧似乎已成为了分数、名次、学历的代名词,失去了自身的景象。
在“高考工厂里”,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学习知识而非智慧。
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之思想”被僵化的“智慧理念”异化为鸡汤文学的盛行。
“高考决定人生”的标语性呐喊,大学教室里从没有讨论的声响,教授们一个个好似“神职人员”,尽管道行参差不一,但行为早已惊人统一。
手捧课本结结巴巴地讲授枯燥的知识,老师学生的目标都停留在考研论文上…… 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让智慧失去了芒焰,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丰富性,多样性,沦为单一的以考试评判智者,以说话的早晚把爱因斯坦评判为低智儿童的尴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