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夏夜》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
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夏夜韦庄》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夏夜韦庄》阅读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解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在课下多做练习题,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夏夜韦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夏夜唐韦庄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注:秋义赋,即西普文学家潘岳的代表作《秋兴赋》。
潘岳32岁时,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虎责中郎将,又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早起晚睡,难得一刻安宁,有感而作此赋。
1. 请简要赏析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的妙处。
(4分)2.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4分)3.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_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伤心秦汉经行处,_ ▲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无丝竹之乱耳,_ ▲ 。
(刘禹锡《陋室铭》)(4) _ ▲ ,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5)《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奖功罚过要视同仁的两句话是_ ▲ ,_ ▲。
答案:1. (4分) (1)夏夜的满天繁星,让诗人忘却了白天的酷热,夜深露重,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2分) (2) 多感官结合。
繁星、露重和荷香分别从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景物,形象生动。
(2分) (3) 远近结合。
繁星是远景,露和荷香是近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感。
(2分)(第一点必答,二三点任选其一一作答即可)2. (4分) (1)白天暑热带给诗人的烦闷和焦躁; (1分) (2) 夏夜纳凉时的舒畅和惬意;(1分) (3)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分)3. (6分) (1) 此夜曲中闻折柳(2)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3) 无案牍之劳形(4) 可怜后主还祠庙(5)陟罚减否,不宜异同(一句1分,见错包)上文为大家带来了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夏夜韦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中考生能够通过做练习题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题做题水平,这样就能轻松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
②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宋·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唐·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示例: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3 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23.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1)锦(红)衣(2)春游(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意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品味语言,从“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三、【2018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夏夜》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夏夜》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夏夜》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夜,来临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因为它是活动的,所以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
刚刚消逝,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
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出现了启明星。
它又大又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
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红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黑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天上那一片片星星混在一起,真是好看。
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好词:涌起滚动软绵绵佳句: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
1.“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红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黑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天上那一片片星星混在一起,真是好看。
”这一句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A.夸张比喻B.象征比喻C.拟人夸张正确答案:A2.“它又大又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这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A.把启明星比作明灯B.把夕阳比作明灯C.把霞光比作明灯正确答案:A3.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A.山坡上的那一片红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黑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天上那一片片星星混在一起,真是好看。
B.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C.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的夏夜。
正确答案:C4.文章二、三、四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夏夜景色的?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正确答案:A5.将“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改成陈述句。
答:答案解析: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感到兴奋和愉快。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
(8分)
夏夜
唐·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注:秋义赋,即西普文学家潘岳的代表作《秋兴赋》。
潘岳32岁时,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虎责中郎将,又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早起晚睡,难得一刻安宁,有感而作此赋。
5. 请简要赏析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的妙处。
(4分)
6.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4分)
(三)古诗文默写。
(6分)
7.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_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伤心秦汉经行处,_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无丝竹之乱耳,_ ▲。
(刘禹锡《陋室铭》)
(4) _ ▲,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5)《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奖功罚过要视同仁的两句话是“_ ▲,
_ ▲”。
答案:
5. (4分) (1)夏夜的满天繁星,让诗人忘却了白天的酷热,夜深露重,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2分) (2) 多感官结合。
“繁星”、“露重”和“荷香”分别从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景物,形象生动。
(2分) (3) 远近结合。
“繁星”是远景,“露”和“荷香”是近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感。
(2分)(第一点必答,二三点任选其一一作答即可)
6. (4分) (1)白天暑热带给诗人的烦闷和焦躁; (1分) (2) 夏夜纳凉时的舒畅和惬意;(1分) (3)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分)
7. (6分) (1) 此夜曲中闻折柳(2)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3) 无案牍之劳形(4) 可怜后主还祠庙(5)陟罚减否,不宜异同(一句1分,见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