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红军四次“围剿”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长征的开始。
掌握遵义会议的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过程及意义。
通过教师对长征是我们的失利、敌人的暂时胜利开始,变成我们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个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水平。
①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因为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准确的作战方针的结果;王明“左”倾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了长征的原因。
②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准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的感情。
学习人民军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分组导学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水平、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精心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由学生做复习小导师,复习:(1)南昌起义的时间及主要人物和历史意义;(2)“八七”会议的时间和历史意义;(3)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5)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6)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2.由学生讲述相关长征的故事,如:《四度赤水》,《红军鞋》《老山界》《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实行长征?启发学生理解: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长征。
3.由学生设计表格,概括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4.由学生讲解长征胜利这个幕,结合地图,明确红军经过的十一个省份: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
5.由学生讨论长征的意义,教师归纳。
6. 复习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抢答完成。
初中历史中国红军长征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
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和过程,掌握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长征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向学生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残酷的
镇压,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
2.讲解长征的过程:从江西瑞金出发,穿越大江大山,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陕北延安。
3.讲解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红军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长征精神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15分钟)
1.与学生讨论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意义。
四、梳理(10分钟)
总结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拓展(10分钟)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长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
史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或制作一份长征的海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红军长征初中历史教案

红军长征初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艰辛;
3. 掌握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历程和艰辛、重要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包括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籍和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
2. 学习任务: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历程和影响,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导入教师讲解环节,向学生传授红军长征的重要知识点和历史背景。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5. 活动设计:设计习题、练习、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红军长征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更多细节和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红军长征班会教案

红军长征班会教案导语: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别离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班会教案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悲壮的历史,感受长征精神。
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不吝捐躯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使学生立足今天,尽力学习,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做新世纪的新人。
二:活动要点:1:以故事形式:让学生明白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2:以看录象形式:让学生明白,长征征途的艰巨。
3:以歌舞形式: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以快板形式:让学生明白红军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长征成功的基础。
5:以大合唱的形式:让学生铭刻历史,明白咱们是祖国的以后建设者。
三:活动预备1:排演节目。
2:搜集有关歌曲、诗歌、长征中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和一些长征图片资料。
3:培育主持人。
四:活动程序:1:各小队整队报数,全部立正。
2:出队旗。
3:唱队歌。
4:中队长发言,宣布活动内容及活动开始。
五、缅怀长征演讲稿主持人甲:敬爱的教师们!主持人乙:亲爱的同窗们!甲乙合:今天,咱们欢聚一堂,参加四年级中队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主题中队活动。
主持人甲:现在此刻,咱们四年中队35颗心都在呼喊着一样的声音--全部同窗合:缅怀长征,立足今天,展望以后,做新世纪的新人!主持人甲: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
主持人乙:漫漫永夜。
甲乙合:整整两年!主持人甲:为了民族的解放。
主持人乙:为了人民的自由。
主持人甲: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渡过于都河,到陕北三大主力的成功大会师。
主持人乙:历尽艰巨困苦,行程二万五千里。
甲乙合:这是举世无双的创举!让咱们高歌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全班同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幼儿园大班红军长征教案 幼儿园大班红军长征

教案一、主题:英雄长征二、引言英雄长征是我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自己的国家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英雄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件。
2. 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3. 提高幼儿们的综合能力,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增进孩子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四、教学内容1. 英雄长征的历史背景A. 国共两党的矛盾激化B. 中央苏区的形成C. 敌人“围剿”英雄2. 英雄长征的主要事件A. 开始出发B. 遵义会议C. 走过草地、雪山D. 到达陕北五、教学活动1. 观看英雄长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孩子们了解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制作英雄长征的手工作品,如英雄徒步长征的工艺品或者长征路线的沙盘模型,让孩子们对事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 模拟英雄长征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英雄的艰辛和勇敢。
六、教学方法1. 听、说、看、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3. 故事讲解和角色扮演。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2. 英雄长征史料和图片资料3. 手工制作材料八、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了解其对英雄长征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2. 对孩子们的手工作品进行评选和展示,引导他们在创作中感受英雄长征精神。
九、教学反思英雄长征作为我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尽可能地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他们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让幼儿体会到英雄长征的艰辛和英勇,潜移默化地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十、拓展教学内容1. 通过故事讲解和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长征时期的人物形象,如、、等,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贡献和领袖才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博古、李德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
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
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