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朗诵技巧
《我爱这土地》艾青

1.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 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 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 流”“风”“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 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 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 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 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 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 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 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 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 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 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 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 而燃烧。
2 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 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 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 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 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 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 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 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 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 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祖国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爱国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抄写和创作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中学生诵读训练方案——以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

中学生朗读训练方案——以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训练目标:理解诗歌意义,掌握诗歌的主体感情,掌握停留、重音的技巧,语调掌握正确,有感情的朗诵。
训练方案:第一,让学生预习诗歌,解决此中的冷僻字词和此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掌握诗歌的大概感情走向。
以后,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方式朗诵课文。
经过第一次的朗诵让学生先自己小声地读一遍,依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朗诵的重音重申部分,领会如何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沙哑” “激怒的风”这些应当用悲怆、激动的语气重读。
“温柔的拂晓”应当柔和地读。
依据这些标准试着读第二遍,注意重音的办理,领会这两遍的不同。
夸奖此中对重音掌握的正确的学生,并让其在班上示范朗诵。
学生示范朗诵以后,老师实时赐予加强和指引,即夸奖优异的方面,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并示范正确读法。
诗歌的朗诵特别是现代诗,标点符号对诗歌的理解掌握和朗诵停留特别重要,让学生议论省略号、破折号、问号在一般的意义上包含的感情义义,再应用到本诗中表现的又是如何的感情?学生能够通过如何的停留和语调来表现这类感情?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最后都有一个省略号,第一个省略号可理解为歌唱的很多其余的内容,没法穷尽,也可从诗歌的感情义义上理解为诗人心里对拂晓的没说出口的期盼,拂晓的光明能够经过高亢嘹亮的语调表现出来。
第二个省略号则是诗人对更深层次的、没法言说的感情的示意,这类感情基调应当是低落的,如何指引学生读出低落的思想感情和未尽的叙述呢?第一,能够先让学生领会这类情在于内而发于声殊不知如何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沉醉在感情的领会中试着朗读;第二,能够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朗诵,比如语速能够由快渐慢、在结尾部分能够采纳拖音办理、表现那种绵长隽永、耐人回味的感情。
或许语速向来保持较慢的速度,突出重音部分,语调向来保持在缓和、低落的水平,到最后“爱得深邃”部分迅速收音,达到戛但是止,给人留下无穷迷惘的感觉。
第三,让学生领会不同的朗诵方式中最合适作者感情的,选择表达最贴切的方式朗诵。
《我爱这土地》 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我爱这土地诗歌朗诵技巧

毅、充满自信)
登台
? 眼神:做到目视前方,用眼神传达感 情。
? 面部表情:不可表情过火,矫揉造作。
? 手势和动作:少而清楚,限于胸前, 如果太远便会缺乏力量,腰部以下不 有动作,身体不能经常移动。
作者及背景介绍
? 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能够体会作者 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在诗歌的“意象” 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
停顿和连贯
? 停顿是朗诵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朗诵中运 用了停顿艺术, 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 宕、连贯畅通,让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 连贯是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 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 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语调
? 1.升调。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表疑问、反 问、惊异等语气。(真的吗?)
? 2.降调。 前高后低,语势渐降。表肯定、坚 决、赞美、祝福等感情。(的确如此!)
? 3.平调。 语势平稳舒缓,用于陈述说明,表 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这是事实。)
? 4.曲调。 语调弯曲,常用表示讽刺、厌恶、 反语、言外之意等语气。(这样有意义吗?)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2023年《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2023年《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23年《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朗诵词

我爱这土地朗诵词
以下是一份具体的《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这片广袤的大地,
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与记忆。
我爱这土地,它是我们的根,
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与文化。
这土地,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见证了岁月的更替。
它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
它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
但我依然爱这土地,
爱它的坚韧与包容。
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力量,
让我们在它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我将用我的歌声,传颂这土地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美丽与伟大。
我将用我的行动,为这土地贡献力量,让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繁荣。
我爱这土地,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它将永远在我心中,
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这首诗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
在朗诵时,可以根据情感的起伏和诗歌的节奏,适当地调整语速和语调,以增强朗诵的感染力。
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每一句话的重点和情感,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
2、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朗诵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朗诵练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听音频《我爱这土地》感受朗诵的艺术。
二、新授。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那么朗诵有哪些技巧呢?(学生初测回答)
(一)展示朗诵技巧。
一、了解作品,注意感情,贴近作者心情。
二、停顿和连贯。
三、重音。
四、语速。
五、语调。
六、登台与声音技巧的结合。
(二)细解技巧。
作品及作者介绍。
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能够体会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
在诗歌的“意象”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停顿是朗诵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朗诵中运用了停顿艺术, 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连贯畅通,让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连贯是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诵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三)小试牛刀。
朗诵《乡愁》先听范读,再分组活动比赛朗诵,过程中渗透技巧点评,最后老师范读。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继续讲解其他技巧。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
松。
说话的语速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
一般来说,热烈、欢
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
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语调分四种。
1.升调。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表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真的吗?)
2.降调。
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表肯定、坚决、赞美、祝
福等感情。
(的确如此!)
3.平调。
语势平稳舒缓,用于陈述说明,表庄严、悲痛、
冷淡等感情。
4.曲调。
语调弯曲,常用表示讽刺、厌恶、反语、言外之意
等语气。
(有意义吗?)
朗诵练习《囚歌》师生分句体会语调。
《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旁观)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平调,庄严)
但我深深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加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
信)
最后,如果需要登台需要注意什么呢?
眼神:做到目视前方,用眼神传达感情。
面部表情:不可表情过火,矫揉造作。
手势和动作:少而清楚,限于胸前,如果太远便会缺乏力量,腰部
以下不有动作,身体不能经常移动。
台风仪态:优雅自然,行动不急不缓,修饰仪表,端正态度。
自信最重要!
(五)作业:诗歌朗诵练习,带感情朗诵《囚歌》。
(六)听《祖国啊亲爱的祖国》音频,整体体会今天所学的朗诵技巧。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