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留在监利实物材料辨析
陈友谅留在监利桥市镇因果寺的实物

陈友谅留在监利桥市镇因果寺的实物引子华中师范大学吴琦教授,在大汉皇帝陈友谅研讨会上总结发言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更应该关注陈友谅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加大材料收集力度,除了文献材料,地方性材料,我觉得还有很多实物材料,是应该收集起来的。
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不能说实物材料就没有,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
”吴琦教授这段话给研究陈友谅的广大学者、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的确,陈友谅的实物材料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学者专家们过去只是注重于对陈友谅的政权性质、失败原因和个人的评价上下功夫。
所以在视点、视角、视域上面拓展不够。
如今,吴琦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实物材料收集的视角,给我们深入研究陈友谅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
吴琦教授还提倡:“我们要通过陈友谅的研究去揭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中的陈友谅,甚至一个国家中的陈友谅,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陈友谅。
”我们在《监利人》杂志第三期刊载的《陈友谅故里玉沙今古考辨》的文章中提到,陈友谅在监利留下了近一百个地名及地名故事的考证。
现在,我们着重谈谈陈友谅留在监利家乡的诸多实物材料,以期得到进一步佐证。
(一)陈友谅留在因果寺内的石狮今年4月中旬,我们监利陈友谅研究会成员安频、谢金城、贺雄、余炎该、刘子延、吴边、赖晓平等一行数人,来到陈友谅少年出家的因果寺,寻访他当年在此留下的足迹。
在庄严的大雄宝殿门前,我们发现一只高约一米,形单影只的古老石狮,孤独地立在殿堂门前,全身伤痕累累,整条尾巴不翼而飞,浑身充满了一股沧桑的气息。
陪同我们的主持僧告诉我们,这石狮原本有一对,它们可都是陈友谅当年在因果寺出家时的遗物,和他结下过不解之缘。
陈友谅失败后,朱元璋带兵来监利朱河、桥市、柘木一带血洗陈友谅故里的乡亲。
在桥市至柘木的一个长二十七华里,宽二十二华里的湖区,一次就屠杀了几万民众,把整个湖区都染成了一片血红,这就是监利历史上有名的血湖。
这片血湖死人无数,那些腐烂的尸体和血水一年四季臭气熏天,周围瘟疫流行。
监利县历史文化名镇 周老嘴镇 程集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老嘴镇·程集镇一、监利县周老嘴镇1、概况周老嘴镇,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北部,洪湖西岸,东距武汉180公里,南距监利县城30公里。
监(利)仙(桃)公路、监(利)潜(江)公路和即将竣工的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分别从其境内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镇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全年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版图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辖45个村(居)委会,3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700户,总人口62800人,农业人口55162人,非农业人口7638人,耕地面积100172亩,水田80009亩,旱地20163亩,主要生产水稻、棉花、油菜等,水产养殖也是该镇的一大特色,属监利县典型的农业大镇。
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4亿,其中工业2.8亿,农业2.58亿,其他1.02亿,年人均收入4670元。
周老嘴古镇小街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历史沿革历史上的周老嘴曾属容城国、成都王国、华容县,并在此设立过监利县的治所。
周老嘴,是因其南面的西荆河迂回东流,使该地形状似嘴,最早有一位姓周的老翁在此摆渡而得名,故称周老嘴(亦称周家渡)。
又因小荆河、西荆河、内荆河、龙潭河、胭脂河五条河流,在此交汇流入洪湖,周老嘴又有“五龙捧圣之地”的美誉。
在人挑马驮的年代,周老嘴借河流之便得以舟楫运输,人们依河而居,形成自然聚落。
来往的商贾、猎户等都求助于这里的渡船奔向四面八方,周老嘴因此成为一个渡口,也是后世所称的“古华容道”的必经之地。
时至明代,这里商船、商客甚多,旅社、店铺之类的商业、手工业就此发展起来,形成了今日沿河街、老正街平行分布的格局。
街道上“家户皆有纺纱车,隔户均有织布机,机杼纺织之声,比户皆闻”。
明嘉靖年间,民间自发筹款修建了石板街道。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一、选择题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1),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
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
这说明此时()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
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抑制土地兼并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D.提高南人地位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定鼎前朝旧都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D.建立宗室藩屏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
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该表可论证()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
湖北监利美食之团子诞生记

湖北监利美食之“团子”诞生记湖北监利县(今荆州市部分)。
监利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把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作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年辛苦劳作即将开始的最后一次大团圆,所以格外珍视。
但这一天,当地不是象其他许多地方那样,吃元宵过节,而是吃一种名叫"团子"的风味小吃。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
传说,元朝末年监利渔民陈友谅揭竿起义,夫人潘氏曾以"沔阳三蒸" (蒸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犒赏士兵传于后世。
主材,糙米粉子,这个前期工作很复杂的哦,要通过几到工序才可完成选米很重要,不要太好的米,也不要糯米,就用很普通很普通的糙米就OK了首先是蒸米,要蒸的半生不熟的样子就倒出来,倒在大的簸箕上面放在外面吹(吹了好几天)自然风把这个米吹的干透等米吹的干透之后再拿去打粉机器里面搅碎,要搅成粉碎的,就成上图那个样子如果大家嫌麻烦的话,好像可以直接到外面去买那种现成的粉子。
馅的材料:豆腐干、酱萝卜、梅干菜(要泡软)、瘦肉和腊肉(腊肉主要是放在里面香一点)还有大蒜。
把馅的材料都切成丁丁准备就绪,就等着下锅炒馅了锅里放油,先把干子倒进去炒,干子炒好后然后添起来,就锅里的油把肉放进去炒。
肉炒好再把干子倒进去加一点味精,少许盐,喜欢吃辣的还可以放点干辣椒进去再依次把酱萝卜、梅干菜、大蒜放进去一起翻炒,要尝一下咸淡哦,翻炒好了就添在一个大碗里馅就这样炒好了,下面就要开始调糙米粉子了烧一锅滚烫的开水来调糙米粉子,不要加入太多的水,先一点一点的加入试试,慢慢的调像柔面粉一样的柔糙米粉子,调成有粘性就可以了。
糙米粉子调好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包了,包的时候要放一碗清水在旁边,为防止糙米粉子粘手用的。
这种美味的团子就做成了,先用蒸格蒸熟,熟了就可以直接吃了,趁热吃味道不错;一次可以做很多,凉了就变得硬直接吃就跟生的一样的,但是没关系,在农村烧秸秆我们可以在灶里面烧着吃,那皮特别脆,所谓是外焦里嫩啊;在城市烧就比较困难啦,你要烧你也可以想些好办法,不过你可以用油炸那也是制造美味的方法,那样吃的人最多,方便,好吃!监利特产真心不错!。
读《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鄱阳雨二十年
尘封了千古兴亡的呜咽……
600年后
追寻着你曾经坚定的足迹
方知 你不屈的魂魄
宛若威武的图腾
曾是摧枯拉朽的精神
遍访你从未消散的英灵
方知 你千古的呐喊犹如嘹亮的号角
曾是涤荡淘沙的民族魂!
深埋的遗址刻画过你
民族的传说叙说着你
读《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何处是故里
作者:何咏霞
溯洄在历史的长河
肃然凭吊
掘墩挖砾的勘寻
只为废墟里重现你的踪迹
果然 在玉沙飞扬的天界
你的身世 你的根植
尘埃落定于监利沙洲
苍龙是你的化身
大义是你的战旗
用兵练三更的雄心
谱写大汉的壮志凌云
血脉的交汇记载着你
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你
玉沙雁啼--无处不是你
2024年湖北省高考物理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4年高考湖北卷物理一、单选题1.《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一次罕见的雷击事件:房屋被雷击后,屋内的银饰、宝刀等金属熔化了,但是漆器、刀鞘等非金属却完好(原文为: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
导致金属熔化而非金属完好的原因可能为( )A .摩擦B .声波C .涡流D .光照2.硼中子俘获疗法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先进的手段之一、1014503B n X Y a b +→+是该疗法中一种核反应的方程,其中X 、Y 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核,则( )A .a =7,b =1B .a =7,b =2C .a =6,b =1D .a =6,b =23.如图所示,有五片荷叶伸出荷塘水面,一只青蛙要从高处荷叶跳到低处荷叶上。
设低处荷叶a 、b 、c 、d 和青蛙在同一竖直平面内,a 、b 高度相同,c 、d 高度相同,a 、b 分别在c 、d 正上方。
将青蛙的跳跃视为平抛运动,若以最小的初速度完成跳跃,则它应跳到( )A .荷叶aB .荷叶bC .荷叶cD .荷叶d4.太空碎片会对航天器带来危害。
设空间站在地球附近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中实线所示。
为了避开碎片,空间站在P 点向图中箭头所指径向方向极短时间喷射气体,使空间站获得一定的反冲速度,从而实现变轨。
变轨后的轨道如图中虚线所示,其半长轴大于原轨道半径。
则( )A .空间站变轨前、后在P 点的加速度相同B .空间站变轨后的运动周期比变轨前的小C .空间站变轨后在P 点的速度比变轨前的小D .空间站变轨前的速度比变轨后在近地点的大5.在如图所示电路中接入正弦交流电,灯泡1L 的电阻是灯泡2L 的2倍。
假设两个二极管正向电阻为0、反向电阻无穷大。
闭合开关S,灯泡1L、2L的电功率之比12:P P为( )A.2︰1B.1︰1C.1︰2D.1︰46.如图所示,两拖船P、Q拉着无动力货船S一起在静水中沿图中虚线方向匀速前进,两根水平缆绳与虚线的夹角均保持为30°。
监利文化漫谈

(一)监利人的文化性格
(一)监利人的文化性格
2、刚健笃实
明朝到解放前582年间,共遭受洪 灾123次,平均五年一次。
明代(1368-1644)276年间,水 灾24次平均11年一次
清代(1644-1911)268年间,水 灾87次平均三年一次;
民国(1912-1949)38年间,水灾 29次,几乎连年遇灾。
伍员不但是一位忠孝两全之忠 臣孝子,而且是一位智、信、仁、 勇、严五德具备之模范军人。除 楚平王扶太子建,是为忠;鞭楚 王尸,为父报仇,是为孝;不应 召而奔吴求救,是为智;与包胥 约各遂其志,是为信;投金濑水, 报贞女德,是为仁;佐吴王败楚 军,是为勇;自刎而死,矢志不 渝,是为严。此种“伍员精神”, 不但我湖北监利同乡应当效法, 亦乃我中华民族精神之表率 也。——王轶猛
(二)监利文化的典型代表
2、绿色文化——监利文化之本
监利特产 柴笋,黎蒿,乌龟尾巴(蒜苔),安和(蓮藕)
(二)监利文化的典型代表
3、蓝色文化——监利文化之韻
《唐书·乐志》曰:“《三洲》 ,商人歌也。”《古今乐录》曰: “《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 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湘东酃醁酒,广州龙头铛。 玉樽金镂碗,与郎双杯行。
(二)监利文化的典型代表
5、白色文化——監利文化之神
屈原的作品中,有三处提及 伍子胥:一是《涉江》“忠不必 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 比干菹醢”;二是《惜往日》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 忧”;三是《悲回风》“浮江淮 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二)监利文化的典型代表
5、白色文化——監利文化之宝
(4)民间传说陈友谅是宿松清家坂人

(4)民间传说陈友谅是宿松清家坂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是哪里人?到今天还是一个谜。
因为在“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封建朝代,作为与明太祖朱无璋争夺天下的失败者,在正史是不敢详实记载的。
在明朝陈友谅的后代都不敢姓陈,被迫改姓其它姓氏,地方志更不敢招事惹非了。
今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推翻元末暴政的英雄,在湖北省仙桃市沔阳古城遗址中的玄妙观(原名元庙观)建造了“大汉陈友谅故居”。
那里记述的是:“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阴历五月,沔阳人,他年轻时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灭元兴汉之志。
从此,他隐居到沔城,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读书,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
后来他毅然抛皇室俸禄,投奔义军,奏响了向腐败王朝抗争的号角。
……”对于玄妙观的记载是:“这里原是宋代时沔城一个员外的府第,既有四进三天井的主体建筑,又有高低错落的群体建筑,规模宏伟壮观。
元师帝(1337年)易主于陈友谅做住宅。
”姑且对两段记载,信其为真,又使人产生了新的疑问:陈友谅生于1320年,到1337年他有十七岁才进住玄妙观,那么之前十七年他生于哪?住于哪?又说他隐居到沔城,那就说他根本就不是沔城人哟!安徽宿松县有关陈友谅、朱元璋的传说特多。
宿松程岭乡乔木村、彭桥村的中老年人都说陈友谅的祖籍、出生地在彭桥村清家坂。
椐老人们指划的陈友谅祖居遗址,还真是一方宝地,俗称“金线钓葫芦”。
弧形山势下一口月形池塘。
上百亩的弧形山地曾是陈家宅第,那时有大小房屋千余间,正门朝东南。
向东二里有一平坦地带,是昔日陈家的跑马场;向西一两里有一高坡,是昔日陈家古堡。
再向前延伸一两里,是乔木古堡;两堡可观察大赛湖的动静。
时光流逝七百年了,这些古宅古堡当然不复存在;不过古宅古堡砖砾还在,山坡之间的跑马场遗址,那圆形平地,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开辟的。
陈宅遗址如今是浓密高大的松树林,松树林间到处都可找到又厚又大的青砖头,砖头上还清晰地显现古代凸凹花纹。
有一农户准备在这里挖基建房,挖了一米来深,越挖砖头瓦片越多,只好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友谅留在监利实物材料辨析谢金城安频引子华中师范大学吴琦教授,在大汉皇帝陈友谅研讨会上总结发言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更应该关注陈友谅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加大材料收集力度,除了文献材料,地方性材料,我觉得还有很多实物材料,是应该收集起来的。
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不能说实物材料就没有,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
‛吴琦教授这段话给研究陈友谅的广大学者、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的确,陈友谅的实物材料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学者专家们过去只是注重于对陈友谅的政权性质、失败原因和个人的评价上下功夫。
所以在视点、视角、视域上面拓展不够。
如今,吴琦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实物材料收集的视角,给我们深入研究陈友谅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
吴琦教授还提倡:‚我们要通过陈友谅的研究去揭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中的陈友谅,甚至一个国家中的陈友谅,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陈友谅。
‛我们在《监利人》杂志第三期刊载的《陈友谅故里玉沙今古考辨》的文章中提到,陈友谅在监利留下了近一百个地名及地名故事的考证。
现在,我们着重谈谈陈友谅留在监利家乡的诸多实物材料,以期得到进一步佐证。
(一)陈友谅留在因果寺内的石狮今年4月中旬,我们监利陈友谅研究会成员安频、谢金城、贺雄、余炎该、刘子延、赖晓平、吴边等一行数人,来到陈友谅少年出家的因果寺,寻访他当年在此留下的足迹。
在庄严的大雄宝殿门前,我们发现一只高约一米,形单影只的古老石狮,孤独地立在殿堂门前,全身伤痕累累,整条尾巴不翼而飞,浑身充满了一股沧桑的气息。
陪同我们的主持僧告诉我们,这石狮原本有一对,它们可都是陈友谅当年在因果寺出家时的遗物,和他结下过不解之缘。
陈友谅失败后,朱元璋带兵来监利朱河、桥市、柘木一带血洗陈友谅故里的乡亲。
在桥市至柘木的一个长二十七华里,宽二十二华里的湖区,一次就屠杀了几万民众,把整个湖区都染成了一片血红,这就是监利历史上有名的血湖。
这片血湖死人无数,那些腐烂的尸体和血水一年四季臭气熏天,周围瘟疫流行。
由于石狮能‚镇气‛与‚避邪‛,当年因果寺的长老法师们便把这对石狮运到血湖的流水口上去镇邪消灾。
这对石狮在血湖堤上一站就是六个多世纪,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
只是不知在何时突然失去了一只公狮。
现在仅存一只断了尾巴的母狮,是1988年秋在当地民众热心帮助下,从血湖堤上运回因果寺保存至今。
中国古人把狮看作与龙、虎等兽一样,认为多有神性,是‚灵兽‛、‚瑞兽‛。
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护法灵兽的狮子也一同传入中国。
梵文佛经残卷中记载:释迦佛出生时,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则称:‚佛初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
‛因此,狮与佛教从此就结下了佛缘,凡天下有佛教寺庙的地方,就有石狮镇守寺院。
因果寺也不例外。
曾有多对石狮镇守寺庙各处,只是这对镇守在大雄宝殿门前的石狮与陈友谅格外投缘。
陈友谅刚满十岁那年(1330年),就从柘木陈家村来到因果寺经学堂里诵经念佛。
每有空闲,陈友谅总是驻足在大雄宝殿前,双手抚摸着石狮的头、颈、背自言自语向石狮倾吐心声。
久而久之,这对石狮有了灵性。
每到夜晚,这对石狮自动走到陈友谅诵经的窗台下聆听经文,天亮之前又回到因果寺大雄宝殿门前站立。
一时间,被因果寺众僧传为美谈。
要问石狮为何断尾掉脚,浑身伤痕累累?据说,在1346年八月十五日,陈友谅首先在监利因果寺举兵起义后,这支义军很快被元军围困,几天后,起义军吃不上饭,饥饿难耐。
陈友谅焦头烂额,习惯地走到因果寺大雄宝殿前,用手拍着石狮叹道:‚石狮呀,你知道吗?我们的义军几天没吃到粮食了,你能帮帮我们吗?‛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就在当天夜晚,那对石狮竟从因果寺门前飞起,腾云驾雾般来到驻守在朱河地界的元军粮仓,张嘴满满地吞没了半仓粮食后,又快速返回因果寺,吐出了半仓粮食。
从而,解除了起义军士兵的饥饿之苦,也为陈友谅起义赢得了民心。
由于石狮经常光顾元军的粮仓,引起了元军首领的高度警惕。
这天夜晚,当石狮再度光顾粮仓时,元军将士手举刀枪剑戟,向石狮狂砍乱剁。
有的士兵还用黑狗血向石狮淋洒。
两只灵性十足的石狮在元军层层围困之中,拚尽全力,逃出重围,回到因果寺后,再也走不动了。
关于狮子在中国的传说很多也很神奇,其称呼也很丰富,有狻猊、天禄,辟邪、麒麟、符拨等。
其造型总都是张牙裂嘴,这其中的含意无非就是吞掉凶邪,吐露吉祥。
所以,我国傩文化中的狮子形象,总是这么几种,或咬宝剑,或咬红果,名为‚吞口‛,即吞鬼之口,食鬼魅,吞鬼疫。
因为石狮有避邪纳气的作用,所以民间干脆都将石狮称为‚避邪‛。
其实,石狮不仅能避邪,而且往往有预卜吉凶的特性。
古代民间有一种很迷信的说法,如果有水灾、地陷等异常灾害发生,石狮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灾情严重时还会流血。
这种现象在因果寺大雄宝殿门前的这对石狮身上非常神奇地应验过二次。
第一次是在1363年9——10月之间,石狮的双眼就开始发红,后来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被朱元璋打败战死,这对石狮的眼睛里竟流了几天几夜的血。
第二次是1364年春季,朱元璋血洗桥市至柘木一带的湖区,这对石狮又流了几天的血泪。
因此,这对石狮被当地人民誉为最有情感的神兽。
后来,这对石狮就一直镇守在因果寺前的那片令人悲伤的血湖堤上。
几百年来,无数走过路过的人们,无不对这对石狮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可惜这对和陈友谅有着千丝万缕牵连的石狮,不知在何年何月失掉了伴侣。
如今,只有一只饱经沧桑的母石狮在日夜诉说着那一段峥嵘岁月的往事.(二)陈友谅留在因果寺的石磨当我们的思绪还沉浸在神奇的石狮故事之中时,因果寺长老说:‚这只石狮的故事固然神奇,但我寺还有一对千年石磨,比石狮更为传奇呢。
‛他领我们走进一间宽敞的斋堂,指着墙边一对造型古朴的石磨说:‚这便是因果寺历代僧人传承下来的神奇石磨。
‛走近了看,这对石磨与寻常农家的石磨并无多大区别,只是两扇磨盘稍大稍薄了一些,通身黑黝黝的,长满了岁月留下的粒粒黑斑,透着一股历史沧桑的古朴气息。
见我们似信非信,他解释道:‚不要以为这是一对普通的石磨,它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自本寺开山祖师普庵僧人在唐贞观年间建寺以来,这对石磨就在因果寺安家。
因果寺历来僧人众多,香火旺盛,数有‘因果寺和尚九十九,因果寺和尚不满百’之说。
因为因果寺和尚众多,所以僧人们吃的粮食都是自己栽种,用石磨磨出稻米自给自足。
因此,这副石磨才是因果寺建寺以来的历史见证。
你们看,这上下两扇磨盘薄到只有3公分厚了,已经磨损了七公分。
我们当地有句民谚‘一寸三白头’,意思是磨三世也只会损一寸。
‛听了因果寺长老的介绍,我们就近仔细观看,用手敲击,竟有‚当、当‛悦耳之声。
原来这副石磨是用最好的砂岩石凿成,所以特别耐磨损。
打开两扇磨盘,一条条磨齿线条清晰,纹路匀称,成八区斜线型分布。
从以上特征可看出:这副石磨是中国石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石磨历史沿革载:石磨最初叫砣,汉代才叫做磨。
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
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
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
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个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根据石磨发展三个阶段的磨齿形状来看,因果寺的这副石磨正是晚期时的八区斜线型,这和因果寺长老介绍它出自唐贞观年间是相吻合的。
但我们不禁发问:‚这副石磨是如何和陈友谅发生关系的呢?‛长老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
1330年6月,陈友谅父亲陈普才领着一家数口,从监利柘木陈家棚村回桥市黄汪村谢家墩祭祖,得以和出家因果寺的叔父宁一僧人相聚。
随后,陈友谅四兄弟就进入了因果寺经学堂学文习武。
而刚进入因果寺的弟子是要承担寺内一切杂务的(担水、打柴、劈柴、推磨、做斋饭,扫地、打扫斋堂等)。
陈友谅在这些杂务中选择了推磨。
推磨看似轻松一些,但时间太长,需要耐心和毅力。
因果寺每天近一百人的口粮都要靠这副石磨磨出。
要是磨不出所需的食粮,一定会受到寺院长老责罚。
陈友谅从小就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想锻炼自己。
可是他推磨时才发现,石磨上盘没有打造的石眼,只有一个斜伸着的食指一般粗的洞,用绳索套在人的肩膀上才能拉动上磨盘。
两扇磨盘上分别凿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围制成一起一伏的八扇磨齿,上扇有个拳头大的磨眼。
陈友谅人小,拉得很慢,边拉边用手把谷物往磨眼里喂。
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散在四周,被磨成米粒,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下。
累了,他就坐在磨盘上朗诵经文,有时边拉磨边诵经文。
时间在飞速流逝,一晃几年过去了。
陈友谅在磨房的日日夜夜,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所说:‚两轮日月磨兴废,一合乾坤夹是非。
‛这天,陈友谅拉磨累了,便坐在上磨盘上朗诵《金刚经》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在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陈友谅刚念到这里,座下的两扇石磨忽然发热发光,响起一阵隆隆声。
陈友谅吓得连忙跳下石磨。
响声过后,就近仔细观察,发现光亮里现出一行他所念诵的经文,感到非常震惊。
他想起净空师祖说过:‚只要好好学佛,万物皆可成佛。
‛当时他并不相信。
如今这副没有灵魂的石磨听久了他诵的佛经,竟然产生了灵根,开启了佛心。
陈友谅感到非常惊奇,为了证明真假,他又对着石磨说道:‚石磨,你若开了灵智,我对你朗诵佛经,你能推磨吗?‛说完,他又高声诵起佛经,石磨果然自己转动磨粮食。
很快,因果寺石磨听陈友谅诵经自己推磨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听了长老一番讲述,不由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五十回中写到林黛玉一首石磨谜语诗:‚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这不正是因果寺石磨的真实写照吗?长老继续讲述,自从石磨开启智慧后,只要陈友谅在它身边朗诵经文,它就不停地磨粮食。
后来,陈友谅离开因果寺,去县城打擂比武,被录为县吏。
几年后,他在黄棚口胭脂湖举兵起义,一路征战,直到自封汉皇。
石磨一直在因果寺为僧人磨粮食。
不过,要石磨开磨,必须先做好两件事:一是在石磨前点燃一柱清香,二要虔诚地告知陈友谅的情况,再由一人或几人在旁不停地朗诵经文,石磨才会飞快地转动起来。
后来,陈友谅战死鄱阳湖,因果寺的僧人怕影响石磨的情绪,每次烧香祷告时,总是谎报陈友谅平安。
但是,石磨还是感觉到了,自此,每次磨出的粮食总是带着丝丝的血痕,直到1364年春天,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
那年,朱元璋为了剿灭陈友谅余部,领军来到监利桥市。
听说因果寺有副神磨,会自己磨粮食。
朱元璋领军闯进因果寺磨房,并命令僧人诵经,等着看石磨的动静。
可是,僧人们念破了喉咙,石磨始终岿然不动。